王沂,字師魯(一作思魯),祖籍雲中,徙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其父由金仕元,南宋亡,到江南任職。王沂於延祐二年(1315)中進士。歷任臨淮縣尹、嵩州同知;元文宗至順間為翰林編修,後歷國子博士、翰林待制,元順帝至正初,任禮部尚書。曾主持元統元年(1333)科舉,以“總裁官”的身份編定遼、金、宋三朝史。卒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以後。有文名,並能詩。曾築石田山房以居。由於詩文集《伊濱集》早佚,所以論元詩文者很少涉及王沂。清初顧嗣立編《元詩選》即未見王沂詩。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王沂《伊濱集》二十四卷,其中詩文各十二卷。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七《伊濱集》提要、嘉靖)真定府志》卷五、卷二七、曾廉《元書》卷八九。
基本介紹
傳世作品,詳情,
傳世作品
離宮別館空禾黍。嘯木魅啼蒼鼠。悠悠往事不經心,只有閒雲來去。停雲得句,歸雲洞府,領取淵明趣。
詳情
王沂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進士,被任命為臨淮令、同知嵩州。後又先後任國史院編修官、國子學博士、翰林待制、待詔宣文閣,做起了為朝廷寫材料的事,《四庫全書提要》說他“在職文字者幾二十年,廟堂著作,多出其手”。只是這些寫作這事是不署名的,我們從元代的文章中已分辨不出哪些出自王沂之手。
到了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開始編撰《宋史》、《金史》和《遼史》,“有古學,精見識”的王沂成為總裁官之一,而且還是《遼史》的四個執筆人之一,這時王沂已經位至列卿,任中大夫、禮部尚書。《遼史》和《金史》都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編成了,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宋史》也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成書如此倉促,所以後人對這三部史書評價不一,但是,史學界對《遼史》的創新,還是肯定的。《遼史》的特點是列表較多,共有八表,僅次於《史記》和《漢書》。表多就減少了立傳之繁,省卻了許多篇幅,彌補了紀、志、傳記載的不足。其中的游幸、部族、屬國三表,是《遼史》的創新。通過列表,使讀者對各部族、各屬國的情況,以及與遼朝中央的關係,都一目了然,減省了不少筆墨。也彌補了《遼史》過於簡略的缺點,從而使“一代之事跡亦略備”。這裡面就應該有王沂的功勞。
編撰完三史,王沂的去向就找不到記載了,有史家猜測他辭官而去,但也沒有準確的證據,只知道,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中原盜起”,年過70的王沂又回到老家,僑居在山陰、應川間,後來,在這裡也待不下去了,他又攜家南度,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