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冥想(瑜珈冥想)

瑜伽冥想(瑜伽技法)

瑜珈冥想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瑜伽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貴的一項技法,是實現入定的途徑。

一切真實無訛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一名習瑜伽者通過瑜伽冥想來制服心靈(心思意念),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The Original Cause萬源之源)直接溝通。瑜伽冥想的真義是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瑜伽冥想
  • 外文名:Yoga
  • 流傳於:喜瑪拉雅山區
  • 源於:梵語
定義,練習方法,走動式冥想,觀想,燭光冥想,語音冥想,石鑒月論冥想,闡述,原理,十二原則,坐姿,簡介,簡易坐,單蓮花坐,雙蓮花坐,至善坐,雷電坐,吉祥坐,靜坐前期調整,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冥想音樂,

定義

據印度傳說,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瑜伽術流傳於喜瑪拉雅山區。而瑜伽這個詞源於梵語(Yoga),意為連結、聯繫之意,是為了達到冥想而集中意識的方法。《石氏奧義書》認為,瑜伽是“堅定地控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瑜伽經》也說:“瑜伽是控制心識的活動。”
瑜伽冥想
瑜伽冥想
由於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瑜伽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嚴持戒律、調息鍊氣、凝神冥想等。《瑜伽經》提出瑜伽有“八支行法”即八個部分:禁戒、持戒、坐勢、調息、制感、持攝、靜慮、三昧
佛教中有許多經典,或涉論瑜伽,或專研瑜伽,使瑜伽成為佛教修煉方法的組成部分。而瑜伽術的最終深意,就是“冥想”。它將自己的願望、愛、希望,都集中在同一法則之下而進行深層的冥想。

練習方法

冥想是一種對生命系統能量釋放,重組、修復、最佳化的綜合過程,經過冥想透徹洗禮之生命會更加平和與寧靜,這對整個機體有著意義深遠作用的寧靜狀態,是難以用一兩篇文章可以說得清的。簡而言之,在寧靜中,也只有在寧靜中,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瑜伽。下面為大家介紹常見的冥想方法:
瑜伽冥想
瑜伽冥想

走動式冥想

動作分解:帶著覺知感受當下邁出的腳步,當意識完全專注時,身心達到聯結,喜悅、寧靜由內而生。

觀想

1.在大自然中,身心很容易得到平靜,一花一草都可以成為我們觀和想的對象。停止所有思考,靜靜地觀察花、草、樹木、藍天、白雲......感覺自己與觀想的對象完全融合為一體,享受大自然的能量。
2.在家中也可以隨時進入觀想。只要找一個觀想對象就可以了,譬如:水晶石、魚缸、盆栽、圖畫等,任何你喜歡的對象都可以。這些物體能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漸漸排除外在的干擾,慢慢轉向內心世界,體會寧靜和安詳!

燭光冥想

功效:舒緩眼睛疲勞,促進眼睛周圍血液循環、排除毒素、增強視力、使眼睛有神。提升專注能力、充分吸收燭光的能量,使內心光明自信,消除內心的恐懼,心靈更加平靜。
動作分解:
01.選擇自己舒適的坐姿坐在瑜伽墊上,挺直脊柱。先閉上眼睛,調整呼吸;放鬆全身,慢慢睜開雙眼,視線由大腿慢慢向上。
02.開始凝視燭光,專注地觀察它的內焰、外焰、顏色、大小、形狀。儘量不要眨眼睛,讓眼淚自然流下。
03.慢慢閉上眼睛,觀想燭光在眉心處直到對燭光的印象變得模糊時再次睜開眼睛凝視燭光,重複5~8次,保持專注和放鬆的狀態。最後,讓自己平躺下來,全身放鬆。

語音冥想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體系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瑜伽語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經時間考驗或廣為人們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語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氣的功法一起配合著練中,也可以中身單項地練習。
瑜伽語音冥想又稱曼特拉( Mantra)冥想。梵語詞“曼特拉”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靈”。“特拉”的意思是“引開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靈從其種種世俗的思想、憂慮、慾念、精神負擔等等引離開去的一組特殊語音。一個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語音上,就能逐漸超越愚昧無知和激情等品質,而處身在善良品質的高度上。從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處發展,逐漸演變為完美的禪,而最終地進人人定狀態。
瑜伽冥想詞1:想像自己躺在一片綠色的草地上,軟軟的,綿綿的,陣陣清香撲面而來。藍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潺潺的小溪,從身邊緩緩流過,叫不出名的野花,爭相開放。遠處一隻母牛帶著它的崽崽在散步,身邊孩子們盡情地嬉戲玩耍著。一隻蛐蛐在地里蹦來蹦去,還有那樹上的鳥兒不停地在歌唱。
瑜伽冥想詞2:你,用心去聽,遠處有瀑布瀉下的聲音;你,深吸一口氣,手中有玫瑰散發的幽香;你,認真地去體會,自己忽而飄浮在安靜得湖面上,忽而又深入到蔥鬱的山谷中。你,要用心去感覺,你的身體變的很輕很輕,輕的幾乎能在空中漂浮著,你的身體又變的很重很重,重的就要陷進地下。
優美,舒緩的音樂,猶如股股清泉湧入心田,頓時,心情變得豁然開朗,身體也得到了最大、最好的放鬆。
經常用這種方法調節身心,你會發現,你變的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自信,充滿陽光。
冥想,是用你的想像力來調節心身,緩解壓力。對絕大多數人來講,視覺的想像遠比聽覺的想像要生動的多,有力的多。而聽覺想像則需要誘導。所以通常情況下冥想時都要有相適應的音樂伴隨始終。
想像,主要是為了激發某種記憶,尤其是身體的記憶,這個記憶就是體驗,軀體的體驗。其實,人的大部分記憶都是儲存在身體的皮膚、肌肉、內臟器官里,而不是大腦里。
瑜伽冥想詞3:實際上,冥想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情景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一個雖然到過、體驗過,卻沒有深刻的軀體或心理記憶,如舒適,驚詫,激動的情景,也沒有多大意義的。
所以說,冥想,也可以叫做喚醒,一種記憶體驗的喚醒。增加對大自然的興趣,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培養對音樂的愛好,有助於冥想的效果。同時,也會讓我們的心胸更加得開闊,對未來更加的充滿信心。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健康。
冥想是比較難講解的內容,涉及到很多不能夠用話語表達的東西,很多書都說:冥想是不可以說、是不可以講的。但我們古代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不可說的東西還是可以說出來的,儘管說出來的東西不是原來的東西,還是要去體會,儘量去闡述他。在YOGA修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眼:DHYANA,冥想這個詞就來源於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這個詞翻譯成“禪”,練習SAHAJA YOGA 可以很快達到天人合一,在中國有很多地方已經有印度瑜珈這種靜坐法,能夠大規模地提升人體內的能量。這個本是我們與生俱來,卻沉睡的能量,古代通過達摩祖師傳給中國,又由中國傳給日本,在日本叫ZEN。
在西方的語言裡找不到DHYANA這樣的辭彙,只能翻譯成MEDITATION(心靈的藥物)來源於MEDICINE(藥物)。冥想來自於MEDITATION的翻譯,也會把MEDITATION翻譯成為靜心、靜修,基本上在網路上把奧修的東西翻譯成靜心。
在一般人看來,冥想二字是在非常安靜的地方,閉目盤腿打坐,手指或手掌還有個特別的擺法。可是,這種特定的打坐姿態,並非真正的冥想。確切地說,良好的姿態只是冥想前的預備練習。瑜伽冥想的真意是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始中。瑜伽語音冥想是達到禪定和三摩地境界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石鑒月論冥想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中曾對冥想下過這樣的定義:“凝神就是將心集中在身體的靈性意識中樞內,或某種神聖形式上;入定是流向專注對象的連續的意識流;三昧(三摩地)是在冥想中,對象的真實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這就是三昧”。
顯然,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個階段。當然。這三個階段都是可以在靜坐中完成的,所以也可說成“靜坐冥想”。但在冥想階段,靜坐已不是十分重要,所謂行、立、坐、臥皆可入禪,不象在調息調心階段,靜坐(調身)是必要的配合手段。因此,筆者在此將靜坐與冥想分開來敘述,只是表明冥想的前行調息、調心階段與冥想階段對靜坐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時也表明靜坐只是冥想的前行或輔助手段,而不是冥想本身。
缽顛闍利在其所著八支分法瑜伽經中把執持、禪和入定描述為瑜伽冥想術的三個階段。在執持階段,冥想者的心總是傾向於從冥想注意的對象事物上游離開去。在禪階段,冥想者的心專注一點地保持在冥想對象事物上。這種心專一點狀態的最高的完美境界就叫入定。那些不理解真正的瑜伽冥想是什麼的人會認為:一個人從執持進到禪,最終進到入定狀態,是因為他們的注意能力有了增強。但是,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注意力對一個冥想中的人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心靈的本性是,它總是冀求一些新鮮的東西。試圖憑藉注意力使心靈保持專注在某一對象事物上,是違反心靈的能力的。這樣做是困難而徒然的。這實際上也是違反瑜伽冥想術的原則的。在瑜伽冥想術中,你要經常設法把心靈集中在某一對象事物上,如果心靈要離開這事物,你就設法逮住它,把它帶回來。但這是做得極為柔和的。這並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強行集中注意”這個說法的意思。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鬆動”的注意本身,對於獲致瑜伽冥想術的成功來說,也是不夠的。
一個人對某個對象事物所作的冥想要能夠成功地從執持階段發展到禪的階段,然後最終進入入定境界,惟一的途徑是:那受到注意力集中的對象事物能夠對這個人的意識永遠地產生愈來愈大的滿足和吸引的作用。換言之,冥想對象本身必須是永遠新鮮的、無限的。其深度和吸引人的各種特點必須是永無窮盡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么冥想對象就不可能永遠對心靈產生一種新鮮感了。心靈就會對這個對象事物感到厭倦。於是,它又會游離開去,到別處尋求滿足了。
發展內在修養的瑜伽語音冥想課程的始初階段,一個人的心靈總是相當頻繁地從瑜伽語音冥想練習游離到其他事物上面。這就是執持(Dharana)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應在心靈游離開去時試圖逮住它,輕柔地把它帶回這超然的語音上來。但是,隨著心靈通過瑜伽語音冥想練習而變得更加純潔的時候,你就會更加自發地受到吸引。隨著你的心靈更加純化,你會在這超然的語音中發現日益增加的深度和滿足。你不再感到這語音只是一種人為注意的淺薄事物。這樣,這超然的就開始在這單一的冥想對象(即,由完美智慧的瑜伽語音冥想®聖者,以口授一脈相傳地延續下來的超然語音)中發現深刻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豐富內涵。換言之,你的意識開始自然和自發地移向這超然的語音。而當你的意識專注一點地集中到這超然的語音上時,這就叫做禪(Dhyana)。這種專注的最高狀態就叫入定(Samadhi)。
換句話說,隨著發展內在修養的瑜伽語音冥想練習,你的心靈就逐漸變得純潔起來。而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你自己,即心靈的觀察者,就開始直接體會到與這種通過瑜伽師徒相傳的正統權威性體系傳下來的超然語音相結合。當心靈進一步得到純化時,你就進入禪境。當心靈徹底純化——清澈透明——時,你,即純粹的意識,就和這充滿喜悅的語音完善結合(入定)。
練習發展內在修養的瑜伽語音冥想®體系簡便易行。沒有什麼硬性的嚴格的規定。有時候是心與口同時反覆誦念,有時候只是默念而已。出聲念誦時,有時是低聲悄語似地反覆念,有時用普通語音響度念,有時又是用有節奏的歌唱方式來誦念。有時誦念與呼吸保持同步節奏,有時又不必如此。有時是坐著念,有時站著念,有時走著念,等等。練習者雙眼有時是閉合的,有時是部分地閉合的,有時是完全張開的。有時候,習瑜伽者一邊反覆誦念一邊傾聽自己誦念的聲音,而有時候,別人誦念,他就傾聽別人誦念的聲音。但有一點始終不變:習瑜伽者要將其注意力集中在語音上——這是發展內在修養的瑜伽語音冥想®體系的基本原則。這是在研習瑜伽語音冥想®體系時要始終記住的最重要的一點。
冥想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在《瑜伽經》中,曾對此作了闡述,指出“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應該說,這也是瑜伽的最高目標。“真我與宇宙聯合”,便是瑜伽內涵中的“相應”、“結合”、“連線”。由於這種聯合,而產生了有關於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這便是定中的覺受,依這些覺受的進一步變化與演進,則可以在三界九地中次第進升,直至達到三界之頂。
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瑜伽經》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個完整的修證方法。對於冥想,則列舉了五種方式或途徑:
一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不執是一種自我掌控,它擺脫了對所見所聞之物的欲望”。這是一種在生活與修煉中銷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靈高度淨化,達到清靜無染的定境。這是一種漸修法,需要長期的堅持與進取。
是修證無分別心,“專注於不包含任何對象的意識只有潛意識的印跡,如同燒過的種子”。無分別心即是平等心,這可以通過長期的修行獲得,也可以通過定中的思慮觀察而悟成。
三是次第修證法,“通過信、力、念、定、慧達到”。這種方式強調經久不息、嚴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鍛鍊,是一種智慧解脫的方式。
四是通過願力來實現的修證法,強烈的願望能形成願力,這是一種強大的能量,“能量強盛的人會很快修成瑜伽”。
五是對超然神力的崇敬達到,“通過虔信自在天也能達到專注……自在天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不受無明及其產物的污染,也不受業、潛在業力和行為結果的影響”。這是一種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趨入宇宙本體的方法,《瑜伽經》指出神靈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唵)”,認為此聲應常念誦,便可達到成功,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這是以語音冥想為主的修持方法。
在這裡我們先將冥想的三個階段(凝神、入定、三摩地)作個大致的了解與區分。
《瑜伽經》關於凝神、入定、三摩地的定義,已經很明確地概括了它們的內涵與區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意識,已不再是靜坐初始的意識,而已是“獨頭意識”狀態;此時意識聚焦之處、之物,已不是體內、體外某一點或某一物了,而是心識想像或記憶之中的物象。凝神的過程是將獨頭意識再指向意識之內的某一事物影像,入定是持續於所緣對象上靜慮伺察,靜慮的結果,是導致“定中獨頭意識”的出現;三摩地則是定中獨頭意識的高級境界。
一、凝神
凝神,又譯為“專注”,又稱執持、內醒、攝念,是冥想的第一個階段,這時要求心注於一處一物,但此處此物,已不是調息調心階段的體外一物或體內某一點,而是意識之內的某一影像。
《瑜伽經》對凝神的闡釋為:“把心集中在身體的靈性意識中樞內,或體內、體外的某種神聖形式上”。
《商積略奧義書》闡釋為:“攝念(凝神)有三:攝持意念於‘自我’中;攝持外空與心空中;攝持地、水、火、風、空五中之元神形相”。這裡的“自我”,指的是脫離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寧靜而無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則指身外之虛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闊虛無可以引發自心之虛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實際上也是脫離世間名相的“真實影相”,也可以說是自我的真實心相。總之,此處的三相,皆不離自我心中之相,應該指的是記憶或想像之相。
將《瑜伽經》與《奧義書》的兩種闡釋對照起來,可知凝神的基本對象,一為莊嚴之形象(有相);二為虛空相“無相”。無論是有相還是無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說只能是“記憶”中之形象。
在調心階段,運用意識與某一感官的結合,完成了多俱意識向獨頭意識的轉變。此時的獨頭意識,既不是定中獨頭意識,也不是夢中獨頭意識,而是散亂獨頭意識。之所以說它是“散位”,是因為這種意識的凝注力尚弱,總還是傾向於從觀想注意的對象上游離開去。在凝神階段,則要控制散亂獨頭意識的這種傾向,全力使之指向觀想的目標,導向“定中獨頭意識”。
那么,凝神階段觀想對象,與調心階段獨頭意識產生前夕的所指對象是否應該是同一物象呢?應該說不是。因為調心階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識而心繫一物的,此物必與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對應,如與眼對應的是物、光等色相;與耳相應的是聲響、音樂等。而在進入獨頭意識之後,五根不起,意識獨行,意識則不必依靠五根來尋攀體外體內的一點,而是回到內心,將意識記憶影像中的某一點作為觀照對象,這一對象的特徵與前一段的對象相比,多出了“莊嚴”(神聖)的要求,甚至可以說“抽象意義”更強一些。
再修持這一階段時,首先要注意藉助前一階段(即調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進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觀想的對象或為空、或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聲、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膚之觸覺,也不能是體內之息。因為,六根一動,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識或單俱意識狀態,其時已遠離凝神而去。
二、入定
入定又稱靜慮、冥想或禪那,為冥想的第二個階段。入定是對於對象“周流不斷的知覺”或曰“連續的意識流”。這裡的知覺就是指凝神階段開始時心繫一處的那種意念,就是一直維持著這個境界,不棄不離,莫失莫忘。
《商積略奧義書》論述靜慮有“有功德者”與“無功德者”兩種,“有功德者,謂之於神之形相而靜慮也;無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靜慮者也”。也就是說,有功德入定,觀相對象帶有“神聖”色彩;而無功德入定,則純為觀想“自我真實”。或者說,有功德定,是有賴於神聖的“他力”;而無功德定,純依賴於“自力”。
《奧義書》對入定的兩種情形劃分,還是從前一階段“凝神”的不同關注對象延續引伸下來的。不光是在入定階段,其實在凝神階段也就存在兩種不同的對象——有相的神明與無相的空或“自我”。
這裡有一個問題:在調心階段,強調“精神脫離知覺”,知覺與感覺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處又突出“知覺”的作用,是否矛盾呢?應該說,此處的“知覺”,不同於認知過程中“知覺、感覺、記憶”的那個知覺,如果將此處的知覺說成“覺知”或“靜慮”,可能更易讓人理解。事實是,在入定階段,不再是對觀注對象的簡單攀緣,而是細微的尋伺觀察,此時記憶、思維、注意力,協同而用,使意識以所緣對象為契機,深細觀察思慮其中的真相、真理,思慮的結果,便是使妄想雜念進一步消除,獨頭意識愈加澄清,達到極淨時,便轉向了“定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的產生,精神主體便進入定中,行者就進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階段。
三、三昧
三昧,又稱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為瑜伽冥想的第三個階段。《商積略奧義書》稱其為:“情命自我與超上自我合而為一,無有三端(知識、能知、所知),以無上阿難陀(真智)為自相,以純粹靈明為自性者也”。這與《瑜伽經》中“對象的真實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闡釋是一致的。
經過長時間專注的靜慮,到了三昧時,意守的主體與意守的對象開始合而為一,意識主體對自身的知覺消失,也不再受記憶與自由聯想的干擾,思維也趨向於無分別的狀態,觀注者成為被觀注者;以自心觀注自心本身而不是關注其他。正如《瑜伽經》所云:“當所有精神渙散得以消除並且心注一處時,便進入三昧狀態”。
三昧是修習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識、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實現的,從靜心到制感,再到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無不是對心的活動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說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時,身心無二、心境無二,此時,我、心、境已融合為一,這個合一體,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證得“真理”,並與明辯、喜樂的覺受相應,而真理、明辯、喜樂的結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禪、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禪定論的說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種類,通常有等持與等至兩大類,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與色界四禪在內。等至音譯“三摩缽提”,涵蓋了有心無心、有漏無漏一切定體,也包括了無色界四空定、無想定、滅盡定等,也有將“等至”代指四禪八定的,稱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滅盡定,稱為“九等至”。
四、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維來測度的。因為定中獨頭意識,已不是普通的思維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經沒有了觀者與被觀者的對立,一切歸於直觀的明證。因此,在最後一節,隨著冥想階段的深入,我只能越來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實上,從“凝神”開始,已沒有多少技法與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來的,因為三昧本身不是一種物象,它不是外在於心的一個實體,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與心之間達成的一種突髮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間,觀照者、被觀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觀照的能力瞬間變得無限卻又不必為觀照者所用,因為已經沒有了觀照者與被觀照者的對立,觀照轉換成了“親證”(直接進入體證)。由此,觀照者便會打破肉體凡心的局限,伴隨那二元合一的定體,進入色界、無色界,真正實現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標。
五、冥想的“觀”法
前面關於冥想的論述,大都立足於意識通過凝於“一物或一事”而漸次進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冥想由簡單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華到“理體”上作觀。而冥想,也漸漸演變為“定”與“禪”兩個層面,定為“靜”、為“止”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獨存“定中獨頭意識”;禪為定中之“慮”之“觀”。無怪於唐玄藏譯《瑜伽師地論時》,直接運用了“止觀”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師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則直接以“止觀”代替禪定一詞。對於冥想三階段“凝神”、“入定”、“三昧”來說,雖仍有“止法”,但相對於瑜伽八支的前幾支來說,“止”的作用漸微,而“觀”的地位增勝。因此,在冥想討論的最後,有必要重點討論一下冥想的“觀”法。
對於理體上的“觀”,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問題。因為“自我”的本質或真實的自我梵、梵我、神我,無不以“空”而居,觀達“空”性之理,也就是證悟“梵我”根本,這既是深入三昧各層次——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礎,也是瑜伽最終實現超然解脫的基礎。因此,討論瑜伽冥想的“觀”法,首要討論的就是“觀空”的問題。

闡述

印度瑜伽派闡述:冥想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知狀態,那是與一切萬有的重新連結,與神合一的狀態。所需要做的只是奉獻你的全心、全身、全靈在每個瞬間、每個當下, 純然地處於"在"的狀態之中。
佛教瑜伽闡述:冥想"如是"靜觀、是入定、是合一、是喜樂、是自在、是慈悲、是智慧、是完善、是一切萬有、是生命之能、是本體實相。持續不斷的覺知力將會自發的擴展出來, 由自身的局限到一體意識的察覺。
修習的瑜伽冥想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心靈的安寧與和平。通過冥想來達到和實現無限的精神之愛。而我們修習冥想術就是為了把我們的精神引導至解脫的境界。通過冥想術制服心靈。制服了心靈也就制服了各種欲望。就像“自覺”一樣,我們修習冥想術的根本目的也是要達到可以掌控心靈的境界。
冥想不僅僅是一門健康身心之道,更是開啟人性智慧,回歸自我,淨化人心的特別方法。
冥想是―種修行、是入定、是靜觀,它是經由個體化的自我表達到自我創造後完成的自我的實現,它實現了我們的真實本性。
吠陀經、吠登塔經等諸多經典闡明:通過冥想達到完全的自我認知,能產生自身完美的力量, 能釋放被隱藏於內心深處的種種過去的陰影與不適。

原理

冥想字面上的解釋:冥,就是泯滅。想,就是你的思維、思慮,冥想就是把你要想的念頭、思慮給去掉,找到感知。
冥想,大家都誤認為只有坐在那裡才是冥想,甚至還專門為冥想設立了一堂課程,實際上隨時隨地可以進入無思慮的這種狀態。例如體位法、觀察呼吸也可以進入DHYANA,做體式的時候通過呼吸移動身體,當用呼吸移動身體,當身體達到極限的時候已經處於一種DHYANA的狀態,有人把體式運動叫做移動冥想。移動冥想從什麼作為入口,通過一段時間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會發現在身體裡有可控的部位和非可控制的部位。
可控:比如移動身體、眨眼、吸氣、閉氣,是你可以控制的。
非可控:比如指甲、頭髮的生長是你無法指揮他的,是你不能夠控制的。
冥想是從我們身體的可控部分為入口的。例如:把手做一個高度的彎曲,當你彎曲伸展,伸展到極限的時候,思維在這個時候就停止了,瑜伽很多體式要求儘量做到身體的極限,到達身體的極限後意識進入到了感知的狀態,進入DHYANA的狀態。PRANAYAMA中的YAM具有另外一層意思:無限擴充,無限伸展的意思,做一個體式達到無限伸展的時候,就進入了DHYANA這種狀態,練體式是使用了身體的極限,身體的運動後很多老師會設一些燭光冥想、OM聲冥想、觀照呼吸的冥想等等,原理都是相同的。燭光冥想是用眼睛,眼睛張開,不要眨眼,其實只要掌握了原理不使用蠟燭也可以掌握冥想,不使用蠟燭,把眼睛睜開,儘量不眨眼,可控系統達到非可控的時候,眼睛睜開了一會,疲勞了需要眨眼來保護眼睛,但是你控制他,不眨,這時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這時候沒有了任何思維。冥想的鍛鍊實際上是利用身體可控的部分切斷思維,呼吸也一樣,很多老師會教呼氣、吸氣、屏氣。我們來實驗一下,深吸一口氣後屏息,在屏息這一瞬間頭腦進入真空狀態,無法進行思維。就進入了DHYANA。
當思維切斷的時候,有一種能量自動流淌,進入感知,感知和思維是很難同時存在的,當思維存在太厲害的時候感知就會消失。
DHYANA這種狀態是處於一種感知,這種感知是智慧的。不是小孩或瘋子沒有思維的感知。小孩和瘋子的思維是低級的尚未啟動的,其感知是無知的和無智慧的。DHYANA是知覺和智慧高度的統一。

十二原則

選擇一個專門的地方來練習,這樣可以幫助你找到安寧感,易於進入瑜珈冥想狀態。
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清晨和傍晚比較理想。
利用相同的時間和地點,讓精神更快地放鬆和平靜下來。
坐下來後,讓背部、頸部和頭部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面向北面或者東面。
在冥想的過程中,保持身體溫暖(天涼時你可以給身體圍上毯子),引導你的意識保持平靜。
讓你的呼吸有規律的進行——先做5分鐘的深呼吸,然後讓呼吸平穩下來。
建立一個有節奏的呼吸結構——吸氣3秒,然後呼氣3秒。
當你的意識開始游離不定,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強迫自己安定下來。
安靜下來以後,讓意識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目標上面,可以在眉心或者心臟的位置。
利用你選擇的冥想技巧進入冥想狀態。
在非常純淨的冥想狀態到來之前,不要強迫、讓游離的狀態繼續自然地存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游離的思想狀態會慢慢訊息,最終進入純淨三摩地(最高意識的知覺狀態)。
在進入正式冥想階段前,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一個你感覺很舒服、放鬆的姿勢來練習,如果可以的話,用蓮花坐的姿勢;但如果你不能做這樣的姿勢,你可以選擇簡易坐來練習。正確、穩定的坐姿是冥想成功的關鍵,因為不穩定的姿勢會使思想、意識也變得不穩定。
儘量不在冥想前進食,因為這會影響你集中精神狀態
開始時試著每天做一次冥想,以後可以增加到每天兩次。冥想的時間由5分鐘慢慢地增加到20分鐘或者更長,但不要強迫自己長時間地靜坐。
如果你利用一種冥想方式練習幾次都感覺不舒服,那么你可以放棄這種方式而選擇另外一種更合適自己的方式。
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到預期的效果。

坐姿

簡介

瑜伽冥想的目的在於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安寧。真正的瑜伽冥想的姿勢都是打坐式的。打坐又再細分為七種:即,簡易坐,半蓮花坐,蓮花坐,至善坐吉祥坐,悉達斯瓦魯普坐,雷電坐
通過瑜伽的這些坐姿我們還能獲得身體的受益,加強了兩髖,兩膝,兩踝,補養和加強了神經系統,減輕和消除風濕關節炎

簡易坐

簡易坐是一種舒適安逸的坐姿。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整坐姿,比如可以兩腿盤坐在墊子上。如果膝部有疾病,可以單腿或雙腿向前伸直。
坐在地上,兩腿向前伸直
彎右小腿,把右腿放在左大腿跟處
彎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之下
可以把雙手結個手印,放在兩個膝蓋上,最好兩手相疊,拇指相對放在腿上
以此姿勢坐著,可以10分鐘,20分鐘遞增

單蓮花坐

坐在地上,墊一個小墊,便於穩定,兩腿向前伸直
彎右小腿,把右腳緊頂在放在左大腿內側
彎左小腿,把左腿放在你的右大腿上面
肩背正直,下頜內收,兩手相疊,拇指相對放在腿上
以此姿勢坐著,可以10分鐘,20分鐘遞增
坐骨神經痛的和骶骨毛病的不適合做這個練習

雙蓮花坐

坐在地上,墊一個小墊,便於穩定,兩腿向前伸直
彎右小腿,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腳底朝上
彎左小腿,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上面.腳底朝上
肩背正直,下頜內收,兩手相疊,拇指相對放在腿上
以此姿勢坐著,可以10分鐘,20分鐘遞增
每次打坐完後,按摩兩膝,大腿,兩踝和兩小腿腿肚
益處: (1)盤著的雙腿減少並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環,從而加強上半身,特別是胸膛和腦部的區域的血液循環;(2)有利於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統毫不受阻,極為有利引發暢順的呼吸;(3)對患哮喘和支氣管炎的人有益處;(4)使神經系統充滿活力,強壯脊柱和腹部器髒。蓮花坐興奮消化系統,放鬆兩踝、兩膝,使大腿結實,使兩髖、兩腿變柔軟;(5)有助於預防及治療風濕症;(6)儘管流向下半身的血流減少了,卻和普通坐在椅子上的坐姿不同,不會發生充血現象;(7)有助於使人的身體穩定而安寧,心靈和平、活躍而警覺;(8)對患有神經和情緒問題的人們有益;(9)從瑜伽角度看,這個姿勢極為適宜於做呼吸練習和冥想。它導致生命之氣普拉那從脊根氣輪延中經上升的結果。它之所以產生一種更為和平寧靜而警醒的心靈狀態,就是這個原因。它之所以對控制性衝動和維持禁慾修行有用,也就是這個道理。
注意:每次打坐之後,要按摩兩膝和兩踝。一旦兩膝或兩腿開始感到難受,最好立即解除這個姿勢。在你間歇的試做了一個月之後,還不能感到這樣的疼痛感、辛苦感已經消失,那就不要再試它了。

至善坐

至善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種姿勢,瑜伽哲學中講人身上有七萬二千條經絡,而我們的生命之氣就在這些經絡里流通,所以至善坐有助於清理這些經絡,使之暢通無阻。
坐在地上,兩腿拼攏並同時向前伸展。
彎曲左小腿,用雙手抓住左腳,用左腳的腳跟緊緊頂住會陰部位。(就是陰道和肛門之間)
然後彎曲右小腿,把右腳放在左腳踝之上。
把右腳跟靠近恥骨,右腳底板則放在左腿的大腿與小腿之間。
背、頸、頭保持直立。
閉上你的眼睛,開始內視。內視其實就是在閉上眼睛之後用你的心眼來看閉眼之後的一切。我最強的時候看到過光團。一般練氣功的人都會看的到的,並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般人會不知道該看什麼,能看到什麼,所以,當你閉眼內視的時候,就先讓雙眼凝視你的鼻尖部位。有了一個目標後就會舒服很多。
保持這個閉目內視的姿勢儘可能長的時間。視個人情況而定。有些人剛開始可能就只能堅持幾分鐘。當可以慢慢的靜下心時,就可以堅持很長的時間了。
睜開眼睛後,放開雙腳,休息幾分鐘,換另一條腿再做一次。
溫馨提示:隨意一點坐下也可以,但一定要背、頸、頭保持直立。
功效:鎮定安詳,並且對脊柱下半段和腹部器官有補養增強的作用。提升生命之氣,並且有控制性慾的效果。

雷電坐

兩個膝蓋跪在地上,兩個小腿和腳背貼在地面上。
兩膝靠攏,兩個大腳趾相互交叉,這樣便使兩個腳跟向外指了。
伸直背部,將臀部放落到兩個分離的腳跟之間。
溫馨提示: 動作非常簡單易做,初次練習時會覺得兩個腳趾相互交叉有點困難,多練習幾次就可以了。
功效:可以在飯後5-10鐘後做不僅能夠非常好的促進我們的消化系統, 同時還可以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胃部疾病。有助於按摩生殖器神經纖維,對盆骨肌肉有伸張的作用,所以也適合產前練習。

吉祥坐

坐於地面,兩腿向前伸直;
彎曲左小腿,左腳板頂住右大腿;
彎曲右小腿,右腳放在左大腿和左小腿腿肚之間;
兩腳的腳趾應該楔入另一腿的大腿和小腿腿肚之間;
兩手放於兩腿之間的空位處或放在兩膝之上,頭、頸和軀幹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這個姿勢除了會陰不被頂住之外,其他各方面完全和至善坐一樣。
醫療效果:這一姿勢效果和至善坐大致相同,只是程度稍遜。由於會陰並不被頂住,就不會自動地把性衝力引導向上、沿脊柱上升。這就意味著它不僅對性的控制沒有至善坐的相同效果,而且象鎮定安神、警醒機敏等益處也多少有些減弱。
注意:患有坐骨神經痛或骶骨感染的人不應做這個姿勢。

靜坐前期調整

靜坐又稱是瑜伽冥想修行的第一方法,對於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印度文獻記載:“修者靜坐,可減少身痛、心亂、麻痹等疾;修者靜坐久,可減少妄念,禪之靜定生智,減少煩惱或愚昧。
瑜伽冥想或修禪坐在此前需要經歷五個步驟的調整:

調飲食

人身與飲食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活動,飲食若調整不好,容易影響身安心靜;當我們進食時,通過食物咀嚼,進入胃中調和消化,並轉入為對身體的滋養,各類營養精華化於血液,以供全身使用,因此說飲食與生命之體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然而食物不可過多,即不要吃的過飽,飽食者令胃腸不宜消化,往往增加了腸胃功能的機能疲勞,不易吸收精華,反而排泄於體外,此類人叫身貪,見飲食無法自制,飲食美味令感官細胞興奮過度,往往在飽食後身體懶散,鬆懈;這正是增加胃腸加倍工作所產生的疲勞,這種疲勞的結果是氣機虛滿身體,氣滿浮躁上行,造成身體火大,令靜坐不得安寧;但飲食太少,營養不夠,則造成體弱力衰,靜坐難以有成效。因此,我們說調整飲食結構時,飲食適度最為佳.

調睡眠

人生活與工作,行做身心體力,離不開休息時間,睡眠的目的是為了恢復人體的體力與精神,因此休息好亦至關重要。平常睡眠我們都知道,以八小時為適度,古人說:"久臥傷神,少臥神傷",睡的過多則精神困昧,不利於靜坐;睡過少則體力不能恢復,精神恍惚,也不宜靜坐。因此睡眠要保持節制有度,當我們神志清明,精神氣爽時,安身靜坐,效果豐厚。

調身

靜坐前,在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儀規中,要常保持寧靜安詳的心態,時刻牢記瑜伽八支分法的第一條:道德尊范.不可有粗暴與不安的舉動,粗暴與不安的舉動對自己不利外,與環境也不相應,境相氣粗,心意輕浮,必難人定。人靜坐時,須寬衣解帶, (坐墊須後高一二寸)從容人坐,腿或雙盤、或單盤,自行選擇,然後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疊在左掌上面{男士,女士相反},貼近腹部,輕放腿根上;然後把腿左右搖動四五次,以做放鬆調和,然後端正身形,脊骨勿挺勿曲,輕盈自然、頸正端莊、不低不昂;鼻子與臍輪{腹部}如垂直線相對;開始呼吸吐納腹中積氣三到七次,把舌頭抵上額,由鼻徐徐吸人清氣,輕閉兩眼,坐久或覺身有俯仰斜曲,隨時矯正之(坐之時間根據自身的能力)。

調息

鼻中氣體出入名為呼吸,一呼一吸完成名為調息。靜坐人手最重要工夫在調息。呼吸有四種:1,喉輪呼吸:即侯頭呼吸,此呼吸最淺短,僅在喉頭出入,不能盡肺葉張縮的力量,因此達不到吸氧吐碳{二氧化碳}功用,血液循環不能優良,如此呼吸是屬於不良作用,因此要改變。2,胸式呼吸:此較喉輪稍好,氣體能達胸部,充滿肺部,通常廣播體操的呼吸活動,女性也常採用此呼吸,能做此呼吸,仍不算調息。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氣體能到達腹部{臍輪部位},在吸氣時空氣人肺充滿遍體,肺底舒暢擴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氣時腹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儘量外散,這方算是靜坐的調息,此調息能有效調整身體的放鬆。學修者還要注意:呼吸絲毫不可刻意或用力,鼻息輕細深長,自然達到腹部,連自己的耳朵也不聞出入息聲,方是調息相;呼吸經歷由粗到細,細到微細,微細到懸吸最終入體息階段。4,體呼吸:此呼吸為靜坐功深者能夠作到,呼吸細微的無法再細緻,出入不知,如無呼吸,雖有器官作用,但無覺用,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既是達到調息之極至,可人深定.

調心

心有真心與妄心,真心是心的本體,妄心是心的虛妄作用。我們自有生以來,迷昧真心,都在妄心用事,念念不停,眼,耳,鼻,舌,身,意,組成妄心身用,猶如意馬心猿,難調難伏。我們靜坐,可有兩種心象:一是心中散亂,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昧,容易瞌睡。治散亂病,要把心中一切放下,看透身體也是外物,置之不睬,專心一念嗡字音輪於小腹間,自可人定。治昏沉病,要把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或起而逕行再坐;或修數息觀,從一到十,數到不亂,心息相依,綿綿密密,昏散兩除。
通常來說心經歷的由染而淨要經五個層次:第一、散亂心,隨著外境心念紛飛。第二、昏沈心,痴鈍朦朧,陷於昏睡。第三、不定心,散亂多於安定。第四、一心,心能凝住於一境。第五、定心,心狀澄靜。後二者便是修行瑜伽所得的現象。
以上五種境地調整好了,就安身靜氣的進入你的專一冥想或者禪修事態中.

冥想音樂

瑜伽冥想音樂的特點是抒情、自然、休閒,再沒有別的什麼冥想功法能像瑜伽語音冥想音樂一樣,在經受過如此悠久歷史的考驗後還這般廣受歡迎並被普遍使用。瑜伽語音冥想音樂使人獲得內心的和平安寧與快樂幸福,從而達到身體健康安泰的效果。
首先,聆聽並在瑜伽語音中歇息著。基本簡單的原則就是聆聽瑜伽語音,讓瑜伽語音進入耳朵和心意,與你為伴。一點都不費力氣。無論年齡職業或職位的高下,我們都需要一處可遠離現代摩登生活的需索、壓力、焦躁、寂寞、空虛和個人瑣事的庇護聖地。介紹你一個在哪都能練習的巧方妙法,得以迴避此類事項的煩擾。
然後,跟著大聲唱或柔聲低吟。(隨個人喜好,不拘是輕聲低吟或揚聲高歌),出聲誦念的同時,也又一次地由耳接聽。
也可以不用瑜伽音樂伴奏來做瑜伽語音冥想音樂---比如說,可以配合著呼吸來做。大家還可以隨著比較輕鬆的瑜伽旋律,一邊拍掌跳舞,一邊聆聽瑜伽語音音樂,並且跟著唱誦。
不必擔心瑜伽語音誦念得準確完美與否。瑜伽師已經肯定:哪怕發音不完全精準,但效益已經在那兒了。您也可以在不播放DVD或CD的情況下,自己吟唱並休憩在語音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