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認知
  • 外文名:self-cognition
  • 解釋: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 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 也叫:自我意識
  • 避免:導致工作的失誤
  • 帶來:客觀的影響
概念介紹,原理,心理學中概念,作用,相關,用例,自我意識,

概念介紹

原理

個體對自我的覺察,或者說意識的形成,是來源於個體對外界環境刺激後,經由記憶和思想產生的反應。因此,在形成記憶之前,個體是不會有自我意識的。如果說記憶是一切思想的基礎,那自我認識就是個人基於思想之上的對於環境的反應。當一個人的記憶和思想達到一定程度後,比如出現了完全來自大腦的思維和想像力,個體的自我意識會更加強烈。我存在、我占有、我需要、我想的想法,不斷地通過思維和想像力,加強個體對自我的認知,直到個體有機生命體的結束。故自我認知從大腦的記憶力開始起,直到記憶力的消失,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個體對於自我的存在,行為和心理的認知會有一個發展過程。剛開始是比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會讓經常出於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險的行為和事情。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是比較朦朧的,只有在經過不斷地試錯和加深記憶以及思考學習後,對於自我肌體的存在感才會漸漸成熟。隨後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區分哪些行為是危險的,哪些行為是安全的,決定是否要做。最後才是對於自我心理的認知。一般來說,這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和想像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會具備這種察覺自我心理變化的能力。個體開始區分個人肌體行為和心理行為的差異是自我心理認知的開始。
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心理學中概念

在心理學中關於自我認知有許多的解釋和理論,包括有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亞傑等。
1939年哈特曼發表:“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標誌著自我心理學的成立。

作用

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對於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較低的人,也許終身也不具備這種自我的認知。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像力不斷地發展。因此凡是出現和前一階段或者時期不同的心理活動後,個體對自我的心理將會有一個總結和重新的調整。

相關

自我認識的超越狀態在於個體認識到自己整個思維和記憶的狀況,並能夠將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控制,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地或者說無我的境地。這個狀態中,這個自我已經認識到我是誰,我和我的思想,記憶的關係。於是這個自我很可能被拋棄或者擺放到一個特定的位置或空間,可以全觀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整個自我的運作並有控制能力,而不是整個的自我或者我都處於這個思想和記憶之中。從覺察到自我,了解自我的性質和運作方式,到拋棄自我或達到無我,是一個超越的過程。也許這是自我認知的最後終結,而生命體的死亡只是自我認知的停止或中斷。

用例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因此,恰當地認知自己能夠克服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還能夠全面的認識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面。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意識對於意識活動本身的認識。廣義指人對自己的屬性、狀態、行為、意識活動的認識和體驗,以及對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動和行為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 。在近代西方哲學界,一些哲學家賦予這一術語以更多不同的涵義。在康德哲學中自我意識即先驗的統覺的同義語,指主體意識對於經驗材料的綜合統一功能;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則被視為人類精神在主觀精神發展階段上介乎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識形式。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映,而且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種心理成分: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系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於自我意識中“知”的範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對我們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我們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誌,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範、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範,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我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只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後檢查,你才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你應學會如何藉助於外部壓力,發展自我監控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