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中國的雲南,是一典型的多民族省份。中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少數民族25個,主要包括:彝、白、哈尼、傣、僳僳、拉祜、佤、納西、景頗、普米、布朗、阿昌、怒、基諾、德昂、獨龍等16個民族全部或大部分都居住在雲南;壯族、藏族、布依族、水族也是雲南的古老民族,苗族、瑤族自唐代起逐漸遷入雲南;回、蒙古、普米族大規模進入雲南,時在元代;滿族進入雲南則是在清代。另外,克木人亦是雲南的土著族體。傣、景頗、佤、布朗、拉祜、怒、獨龍等10餘個民族跨境而居。 由上可見,在雲南眾多民族人群創造了中國豐富的民族菜餚。
藏族風味
瑪吉阿米是新近開設在昆明豐寧小區內的一個具富藏族風情的藏餐館。當你無論何時走進
瑪吉阿米·香格里拉藏族風情宮,都會被它濃郁的藏文化所吸引。在近800平方米的大堂中,樑柱上、壁掛上及各種擺設、桌椅餐具等都濃縮著藏文化的精華。來
瑪吉阿米用餐,你還能吃到地道的
藏餐,如蓮花
素拼、
烤全羊、扎西德勒、香酥
氂牛肉卷、藏式酸蘿蔔、推、瑪生等藏式餐飲,還能欣賞到正宗的藏族民間扎西雪巴、弦子、踢踏、熱巴、氂牛舞等舞蹈。在藏文化、
藏餐、藏舞中細細體味
瑪吉阿米的傳說。
傣族風味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唱的就是聚居於“孔雀之鄉”傣家人。由於我省傣族生活在有著豐富動植物資源的德宏及版納地區,它為傣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傣味的酸中帶辣,甜而不膩,十分爽口。
昆明三合營的
傣家竹樓餐廳,很好地把
傣味從德宏“搬”到了昆明,並成為喜愛傣味的昆明人常去的餐廳。
怒族風味
———怒江大峽谷酒店
喝同心酒,吃簸箕飯,嘗漆
油雞,觀民族歌舞。在濃濃的民族音樂中,感受神秘、悠遠的怒江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情。
坐落在豐寧小區的昆明怒江大峽谷酒店餐廳,將怒江民族特色風味菜餚與情趣多樣的服務相溶,讓你在用餐時領略
餐飲新境界。
絕招:三色簸箕飯、
蟬花拼鮮極、六庫香粥、怒江漆
油雞、碧羅
雪山石、石板烤
粑粑。白族風味———龍美園餐廳,是仿白族民居的建築;服務員,身著的是白族服裝。美食,地道的白族佳肴。這就是昆明新迎小區裡的“昆明龍美園大理風味美食府”的概貌。
絕招:該餐廳以大理白族菜餚為主系列風味餐,大理的脆梅煮魚、蒼山
雪魚、
木瓜雞系列、卷卷餌(左“飯”旁,右“快”字右部)、
夾沙乳扇。
景頗族風味
———景頗人家
昆明新迎小區新興路上的景頗人家餐館,也是一家頗具景頗特色的餐館。竹頂、竹欄、藤條編制的桌椅及服務員身上的景頗衣服,讓鬧市中的都市人仿佛走進了遙遠的景頗山寨。這裡即使是田螺也要從芒市採購,保證了每一道特色菜的地道。走進景頗人家,在藤條椅上坐定,一開吃,就總會發現菜點少了,還得再加。
回族菜
回族菜,因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區內都建有清真寺,“
清真菜”一名即由此而來,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伊斯蘭教徒禁食豬、狗、驢、騾、馬、
無鱗魚及其它水生物、兇猛的飛禽走獸、動物血、自死牲畜和未經穆斯林祈禱而宰殺的禽畜等肉類,所以
清真菜選料很嚴,戒律很多。
清真菜所用肉類原料以牛、羊、雞、鴨為主,其烹製方法類似
京菜,以熘、炒、爆、涮見長,喜歡用植物油、鹽、醋、糖調味。口味多清鮮脆嫩、酥爛香濃。
清真菜烹製羊肉最為擅長,其“
全羊席”膾炙人口。
彝族菜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菜種必不可少的就是辣味,這大概與其民族分布的地域也有一定的關係吧。彝族人能歌善舞熱情豪爽,而且喜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無論時間地域如何變化,一個民族骨子裡的特性是絕對不會改變的。不僅如此,彝族餐館的餐具和布置還都使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和飾物,因此我們也就毫不猶豫地將美味、傳統、香艷的彝族姑娘和豪放的彝族小伙一起銘印在我們的腦海里。
在中國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鹽邊縣,彝族的民族特色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結合成為了鹽邊菜。
貴州民族菜
貴州民族菜四大特點:
辣是民族菜的靈魂
少數民族的
家常菜幾乎無菜不辣。僅用辣椒製作的調味至少有幾十種。最具特色的有
糍粑辣椒、
糟辣椒、
煳辣椒面、
泡辣椒、酸椒醬、
紅油辣椒、複合辣椒、
陰辣椒、
辣椒醬、
燒青椒醬、
豆豉辣椒等等。可以用一種或多種辣椒烹調出乾辣、油辣、糟辣、酸辣、青辣、麻辣、蒜辣、醬辣、複合辣等十多種獨具風味的系列辣味。貴州辣味,已形成紅而不辣、辣而不猛的辣香風格。
酸是民族菜的根本
堪稱民族菜一絕的辣椒
蘸水,品種極多,不同的菜餚要求不同的蘸水,同一菜餚用不同風格的蘸水,如“
金鉤掛玉牌”常用油辣椒蘸水、
煳辣椒蘸水、燒椒毛辣角蘸水、
糟辣椒蘸水等四個蘸水。
一鍋香是民族菜的典型形式
在邊遠的民族山區,還保存有原始的民族一鍋香,即將各種蒸、炒、燒、燉、煮菜加工好後,依序全部倒在一個鐵鍋內上火繼續烹煮,人們圍爐而坐將
蘸水碗置於鍋中間或鍋邊蘸食。
由於民族文化的交融,多民族聚居的貴州各民族人民創造了各有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大多數民族運用魚、牛肉、
狗肉、野味山蔬創造了許多佳肴,組成了千滋百味的民族菜。各民族都喜食辣椒,並利用自然發酵酸烹飪的菜餚,具一辣二酸的民族特色。可謂“辣出品位,酸出特色”。
新疆菜
基本簡介
新疆菜,它既具
清真菜特性,又具有中國西北菜系味重香濃的烹飪特點。
新疆飲食的原料是比較豐富的,主要有蔬菜、瓜果、魚、肉、蛋等,蔬菜在調味上與其他菜系一樣,差異主要就是在用肉、蛋方面,有著獨特的習慣和講究。
新疆菜以
清真菜系為主,大多吃牛羊肉,多採用爆、烤、涮、燒、醬、扒、蒸的製作方法,著名的佳肴有
烤全羊、
大盤雞、
饢包肉、
手抓羊肉等,口味偏酸辣。
代表菜品
烤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
胡餅”、“ 爐餅”,是一種烤制而成的圓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饢大都呈圓形,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除了麵粉外,芝麻、洋蔥、雞蛋、
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饢的花樣也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麵餅形狀、烤制方 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添加
羊油的即為
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
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
肉饢,將芝麻與
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烤饢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在新疆,這是維吾爾族人的家常食品。
釀皮子也頗具地方特色,既可作主食果腹,又可作消閒的
小吃,雖簡簡單單一盤面、一盤菜,但其中滋味,非不嘗不知其美。釀皮子是一種蒸製的
涼麵,又稱作
涼皮、
麵皮。釀皮的做法是先調製麵團,調面時要加進少許鹽,調好的面用冷水洗 ,一直洗到澱粉與面盤完全分離為止。洗好後將
麵筋拿出另放,剩下的洗面水就是做
釀皮子的原料。把澱粉糊加工成
釀皮子還需要涮盤。將經過涮盤的一張張
釀皮子切成小指寬的細條,澆上
辣椒油、醋、蒜末、醬油、鹵湯等
佐料,攪拌一番,就可以“ 哧溜”、“ 哧溜”地開吃了;釀皮子色澤橙黃而透明,吃起來柔軟又有韌勁,酸辣鹹香。
壯族菜
基本簡介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人民善於烹調,已形成“壯味”。每年舊曆6月24日是壯族的火把節,在慶祝宴上,除了家養畜禽類菜餚外,席上必有野味。在這個節日裡,各家各戶競獻絕技,名菜佳點層出不窮。如"火把肉"、"皮肝糝"、"清燉破臉狗肉"、"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等。
代表菜品
清蒸豆腐圓是常見的壯族菜,製作時先把
水豆腐攪成泥狀,加入雞蛋,再把豬肉、
花生、
油渣、糯飯、香菇、蔥花剁爛,放進調料,做成
肉餡,再將豆腐泥包上肉餡做成小球狀,放進抹油的盤子蒸熟,最後用原汁勾芡澆上。嫩滑清鮮,老幼鹹宜。
竹板魚以未經污染的溪中鯪魚為主料,將之洗淨,去刺骨,用鹽、油、醬料、香料、小些糖醋及味素等醃製,伴點豆鼓,再用大竹葉或粽葉、藕葉包好,夾置於用竹片編成的兩小塊竹箔間,放入鍋中蒸熟即成。其味鮮香滑嫩,還有清新的竹香氣味。現已演變成多個民族的名菜。
滿洲菜
基本簡介
滿洲菜種類繁多,歷史悠久。滿族私房菜的祖上原為皇太極御醫,由於為宮裡調配藥膳與御廚接觸較密,因祖輩間的良好關係得受真傳。滿清貴族養尊處優,愛挑剔好講究是出了名的,即使在家境敗落之後,吃窩頭
鹹菜也要擺上三小碟兒四小碗的。
代表菜品
其中“
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最為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