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點(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曾點(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點(生卒年不詳),字皙,又稱曾晳、曾晰、曾蒧,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平邑縣)人,“宗聖曾參之父,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嘆賞。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曾晳被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萊蕪侯”;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教育後代,對話孔子,死後葬禮,出生地之爭,文獻記載,家族世系,後世紀念,孔門七十二賢,

人物生平

曾點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後代,曲烈封於鄫,公元前557年莒滅鄫。鄫世子巫奔至魯國,去邑為曾。三傳至曾點。曾點喜歡彈琴唱歌。信奉儒學。崇拜孔子,父子同師孔子,學習儒家學說,並付諸實踐,但未與孔子周遊列國。他痛恨當世禮教不行,立志改變現狀,孔子認為他是有進取心的狂放之士。
曾點
曾點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為“萊蕪侯”;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以“萊蕪侯”從祀孔子。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進為公爵。

教育後代

曾點夫婦對後代教育之嚴堪稱第一。據《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子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甦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後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曾參說:“參罪大矣!”據《孟子·盡心章》載:“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以上史實被當地人總結、後形成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
曾點夫婦教子有方,成效顯著。

對話孔子

孔子問:“曾點,你怎么樣呢?”
(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晳的想法的。”
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學討論的時候,曾點在旁邊悠閒地鼓瑟。孔子聽了子路他們三人的報告以後,轉過頭來問正在鼓瑟的曾點說,曾點,你怎么樣呢。說說看。曾點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老師你問我啊。我和他們三個人剛才所講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們是兩樣的。這裡有一個問題,從這一段描寫,我們看到曾點的恬淡、寧靜。大家在討論問題,而他在搞他的音樂,應該是沒有聽到子路他們的討論。可是孔子問到他的時候,他又說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子路他們三個人不同。可見剛才別人的話他都聽到了,這是很高的修養。
這裡就是曾點高雅清華的風度,孔子聽了他的話,態度也不同,他說這有什麼關係,並不會矛盾、衝突的,只不過是關起門來,表達個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儘管說好了。於是曾點說,我只是想,當春天來了,冬衣一換,穿上舒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後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游哉高興的玩,盡興之後,快快活活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多渺小。雖然渺小,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大聲的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
孔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孔子就這么孩子氣!所以說這段書很難懂。我們經歷這幾年的離亂人生——國家、社會、天下事,經過那么大的變亂——才了解國家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個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會、不安定的國家,實在是做不到的。時代的劇變一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莫作亂世人民。”而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詩“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我們年輕時候,家裡有書房讀書的生活,的確經歷過這種境界,覺得一天的日子太長了,哪裡像現在,每分鐘都覺得緊張。如果我們有一天退休,能悠閒地回家種種菜,看看有多舒服。
這裡孔子問這四個學生的話,其中孔子與曾點的一段話,可以說進入了最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過在求富強康樂,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大同世界中,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
曾點在談論志向時,將他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據《論語·先進篇》載,他和子路仲由,字子路)、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坐侍於孔子旁談論各自的志趣,當孔子問曾點時,正在彈瑟且近尾聲的曾點鏗的一聲將瑟放下,站起來答道:“異乎二三子者之撰。”孔子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曾點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嘆曰:“吾與點也。”對曾點的想法大加讚賞。等子路、冉有、公西華走後,曾點向孔子請教這三個人志向的長短時,孔子指出了子路的不謙、冉有的不實、公西華的過謙。

死後葬禮

曾點死後,以孝著稱的曾參為其舉行了簡單的喪禮,被歷代奉為厚養薄葬的典範。漢代三符在《論侈喪》中說:“南城之家,曾子非不孝。"南城之家"即指在魯國南武城的曾點墓。

出生地之爭

曾子和曾點的出生地歷來有爭論,山東省濟寧嘉祥縣南武城與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均認為自己是曾子故里,關於宗聖曾子故里的爭論其實意義不大,無外乎為了發展旅遊業,還不如潛心研究,“為往聖繼絕學”。以下為平邑縣方面提供的理由:
其一:
歷史記載曾子和父親曾點是魯國武城人,只有證明南武城在哪,才能有力證明曾氏父子的出生地。而根據《左傳》等史料記載及現藏於平邑縣博物館的南武城故城出土的巨型青銅弩機和大批青銅劍、戈、箭簇等兵器,說明此武城就是春秋魯襄公十九年築的武城。南武城故城遺址在1979年8月被平邑縣革命委員會定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總計47處)。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0250-1-250)。
其二:
鄫國故城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鄫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西北16公里鄫城前村與鄫城後村之間。鄫國曆夏、商、周三代。魯襄公六年(前567年)亡於莒國。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山東蘭陵縣和山東平邑縣同屬山東臨沂市管轄,二者有著密切關係。以上說明曾姓的來源。
其三:
《春秋》中有“鄫”(或作“繒”)。《漢書·地理志》有記載“繒”。地方誌嶧縣誌》、《臨沂縣誌》宗聖祠碑直書“宗聖曾子曲烈之後;曲烈,少康少子。國於臨沂之西境,鄫國故里也”,《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曾子志》稿審會專家偕同省考古界學者多次赴現場考察,認為曾氏的根源就在蒼山縣(舊稱蒼山縣,今稱蘭陵縣)向城鎮境內的鄫國故城
鄫國故城西北及北側,青山如黛,仙氣瀰漫,靈氣四溢,有一山名叫葬山。據考古學家實地勘察和出土文物推斷,此處即是古鄫國貴族的陵園。曾出土蒼山首次發現的小型青銅編鐘一套,石磬禮樂器一套,還有成組合的青銅鼎、壺等禮器。考古時代為東周,與鄫存在的時間吻合,也是鄫國輝煌歷史的見證。
其四:
山東平邑南武城附近有曾子墓和曾子的父親曾點墓,對曾子屬於山東平邑之說也存在遺址資料考證。
曾子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重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設奉祀生1名。先後由曾子六十九代、七十代、七十一代孫襲任。嘉慶十三年(1808年),山東督糧道孫星衍費縣知縣郭志清立墓碑1座, “文化大革命”中下落不明。1991年平邑縣人民政府重立墓碑1座。
平邑縣曾參墓原墓位於平邑縣魏莊鄉土橋村, 西距武城故城2公里。《費邑曾氏譜》載:“墓在武城之土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費縣誌》載:“萊蕪侯既葬武城,曾參未聞他徙,亦葬武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禮部咨復山東巡撫國泰, 準於此處設立宗聖曾子墓奉祀生1名,襲任與萊蕪侯同。土橋曾參墓“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為平地,1998年3月,魏莊鄉政府在曾點墓東北30米處重修。

文獻記載

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讚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點(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曾子山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其名為“茂”,被列為孔子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故後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軻之父孟孫激等人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史籍對曾點的記述極少,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與舉止在當地被傳為美談,並有“魯之狂士”之稱。

家族世系

世祖華胥
世祖伏羲(配女媧)
世祖少典
世祖黃帝(姬軒轅)
世祖昌意
世祖顓頊(又名乾荒)
世祖鯀曾(鯀的曾祖父)
世祖鯀祖(鯀的祖父)
世祖鯀父(鯀的父親)
世祖(顓頊的玄孫)
世祖(世稱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其間世系,待考)
四世祖(高祖)鄫國(繒國)太子巫
三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二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孫:其名失考
一世祖(父親)曾點:即曾晳,他是太子巫的曾孫,配上官氏,生曾參
1世曾參(前505年-前435年):東周時期魯國人,尊稱“宗聖”“曾子”,字子輿,卒年71歲,葬於山東省平邑縣南武城,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長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華
2世曾元:字子元,仕於魯國,配高陽氏生長子曾西,二人同葬平邑縣南武城;側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3世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從曾申學《詩經》,仕於魯國,周威烈王元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長子曾欽;側室諸葛氏生二子:曾鐸、曾錫;後世追封鎮江
4世 曾欽:字子敬,官都檢大夫(都檢吏),配穀梁氏生長子曾旦;繼室周氏生二子:曾莊、曾筐;葬嘉祥縣南武山
5世 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長子曾羨;繼室歐陽氏生次子曾美;葬嘉祥縣南武山
6世 曾羨:字學余,娶繆氏生曾遐,任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山東嘉祥縣南武山,
7世 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揚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煒、曾盈;葬嘉祥縣南武山西側
8世曾煒(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漢尚書,配郯氏生一子:曾樂;葬嘉祥縣南武城祖山
9世曾樂:字訓韶,官至山陰縣令,因功封都鄉侯,配周氏生長子曾浼,繼娶洪氏生次子曾況,葬東山麓
10世 曾浼:官東陽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長沙);葬東山麓
11世 曾旃:字仲勸(伸勤、仲功),官至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南武山西
12世 曾嘉:官安縣主簿,配鄭氏生二子:曾寶、曾頊;繼娶歐陽氏;葬南武山西
13世曾寶: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車騎侍郎,配歐陽氏生長子曾琰,繼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南武山西
14世 曾琰:官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車騎侍郎,封都鄉亭侯;配鄔氏生二子:曾據、曾援;葬南武山西
15世曾據(前42年-公元?年):娶陳、劉二氏,劉氏為漢宗室;官冀州御史,漢平帝封他為都鄉侯,有功加關內侯;因恥事王莽,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東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江西廬陵縣(今吉安永豐縣)吉陽鄉,復遷至鶯遷鄉,卒葬於吉水仁壽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氏封吉陽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陽房祖,為蕉嶺曾氏第一遷;有二子:曾闡、曾瑒
16世 曾闡:配文氏生長子曾植,側室王氏生三子:曾橫、曾茂(懋)、曾楫,葬廬陵縣吉陽鄉
17世 曾植:官諫議大夫,配李氏生長子曾耀,繼室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壽鄉
18世 曾耀(曜):一作“曾萬”,東漢光武帝時任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諫議大夫,配胡氏生長子曾培,繼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陽鄉祖山趾南
19世曾培:字本固,配陳氏生長子曾德,同葬廬陵南籔坪;側室張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張氏葬魚山
20世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壽鄉
21世曾絢:字貴文,曹魏時任中郎將軍,配宋氏生二子:曾煥、曾震;繼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壽鄉
22世 曾煥(渙):西晉景陽侯,配劉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壽鄉
23世 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協);葬仁壽鄉
24世 曾勰(287-364):晉朝鎮南將軍司馬,於廣州擊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荊田鄉斧形山
25世 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鉉、曾宏(字道始)
26世 曾鉉:字道遠,官至大司馬,配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壽鄉
27世曾海:又名曾炅、曾吳,字海道,官黃門侍郎、裘州錄事參軍,配楊氏生二子:曾橫、曾椅
28世 曾橫(堭):配謝氏,生二子:曾興、曾田;葬仁壽鄉
29世曾興:字兆發,配張氏生長子曾隆,羅氏生二子:曾陳、曾陂;葬荊田鄉斧形山;唐太宗貞觀六年(633年)閏八月十八日,中書令溫彥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請命曾氏定譜,曾氏唐譜自曾興始
30世 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鈞;葬上羅浣
31世曾鈞(597-650):字洪舉,官(唐朝)給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謀;葬荊田鄉斧形山
32世 曾謀: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壽鄉趾南
33世 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尚書令,自廬陵吉陽鄉上黎堡徙螺絲嶺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遷永豐,為永豐房祖,娶何氏,與何氏合葬石獅嶺上窯岰蜘蛛形;繼娶羅氏,葬廬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舊、曾略,各衍一房,曾圭為廬陵、吉陽房,曾舊為樂安、臨江房,曾略為撫州、南豐臨川
34世 曾珪:生五子:曾寬、曾綽、曾豐、曾暉、曾隱
34世 曾舊: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4世 曾略:生一子曾煬
35世 曾寬:仍居吉陽上黎堡,死後,葬二十都雞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莊
36世 曾莊:字子蒞,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壽鄉;配蕭氏,與其合葬;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生一子:曾慶
37世曾慶:仕唐為御史大夫,立朝鮫直,遠近憚之,卒葬荊田鄉斧形山;配鄒氏,生二子:曾偉、曾駢
38世 曾駢:曾慶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荊田鄉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9世 曾耀:官南唐宮檢司旋為真州刺史;配劉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40世曾崇范:字則模,官南唐太子洗馬,家富與籍有名一時;配劉氏,合葬仁壽鄉;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1世 曾延膺:字膺修,官蔭授御使兼資庫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馬督監;生於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於端拱戊子年卒於京,歸葬永豐縣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豐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頻、曾頊、曾頁、曾顏、曾碩
42世 曾碩:字子沅,號偉夫,淳化壬辰進士,官黃州從事、南雄州軍事判官、榮州觀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壽導江縣事,累階朝奉郎;生於顯德丁巳年,卒於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壽鄉原栗山院背,後遷厝永豐縣瀧雲鄉六都墈下闕家屋背後;配江氏,葬青賽郭家莊;繼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則;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順、曾資、曾淑
43世 曾淐(曾承淐):諱雍,生於雍熙乙酉年,卒於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馬蹄州高丘墈下雄鵝挽水形;配張氏,生一子:曾敵
44世 曾敵(曾萬敵):字惟仁,生於祥符己酉年,卒於熙寧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5世 曾整:字容莊,生於景佑甲戌年,卒於元符己卯年;配羅氏,生一子:曾九思
46世 曾九思:字成義,生於嘉佑癸卯年,沒於紹興壬子年,葬西源;配羅氏,生一子:曾紋傑
47世 曾紋傑:字卓庵,生於元佑丙寅年,沒於紹興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8世 曾浩古:字徽柔,號信前,生於大觀己丑年,於淳熙乙未年沒,葬下邊屋後;配劉氏,生一子:曾尚忠
49世曾尚忠:字省己,好學力行,孝友著於郡邑;生於紹興甲子年四月十三日,於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沒,葬西坑倉庫垥;配張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50世 曾敬父:字存誠,號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親,野鳥來巢,生於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於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沒,葬山坑飛鳳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1世曾德(曾元德):諱旋吉,郡庠生,生於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於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沒,葬屋後,配黃氏,葬渚原飛鳳形;生二子:曾價翁、曾福翁。其八世孫質粹於明嘉靖年間,復歸山東承襲世爵,始為大宗房中興祖
52世 曾價翁:諱琢,邑庠生,生於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曬網形;生一子:曾霖
53世 曾汝霖:字雨蒼,生於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於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沒,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學
54世 曾崇文:字益雅,生於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於洪武乙亥閏九月廿七日沒,葬馬源下店烏鴉抱田形;配羅氏,生一子:曾利賓
55世 曾利賓:字翼輔,邑庠生,孝有忠厚,旎與鄉里,生於申酉年六月廿四,於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沒,葬楊葉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鐘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6世曾志(曾輔志):字思修,邑庠生,生於永樂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時,於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時沒,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張氏,生於永樂甲午年四月十八日,於成化丁酉年閏二月初四日沒;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莊
57世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8 世 曾用(曾奮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號則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9世 曾粹(曾質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號南武,世居吉安永豐;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仍與世襲;配楊氏(籍永豐縣溫坊),生一子:曾昊
60世曾昊:早卒未襲
61世 曾繼祖:字繩之
62世 曾承業:字洪福,萬曆五年襲
63世 曾弘毅:字泰東,崇禎元年
64世 曾聞達:字象輿,崇禎十四年襲
65世 曾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襲
66世 曾尚溶:字彙伯,康熙二十九年襲
67世 曾衍肅:字雍若,雍正二年襲
68世 曾興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襲
69世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襲
70世 曾傳鎮:字巨山,嘉慶元年襲
71世 曾紀璉:字仲魯,襲不久,因事革職,並不準其後承襲
71世 曾紀瑚:字六華,嘉慶十八年襲,曾傳鎮之弟曾傳錫的長子
72世 曾廣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襲
73世 曾昭嗣:字伯續,系曾紀瑚次子曾廣莆長子,過繼給曾廣芳;早卒未得承襲
74世 曾憲祏:字奉遠,清光緒十二年襲
75世 曾倩源:字養泉,原名慶源,因“慶”字犯37代祖諱,故改作“倩”
76世曾繁山:字靜齋,民國廿四年改封宗聖奉祀官
77世 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係為:曾紀瑚-曾廣莆-曾昭吉-曾憲祜-曾慶潼-曾繁琪-曾祥符;生於1946年,幼年承襲宗聖奉祀官
78世曾令光:曾祥符長子
79世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後世紀念

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崇聖祠,內奉祀孔子的五代先人,其中在其西側為先賢曾點(曾子之父)。

孔門七十二賢

閔損( 子騫)
冉耕( 伯牛)
冉雍( 仲弓)
冉求( 子有)
仲由( 子路)
宰予( 子我)
端木賜( 子貢)
言偃( 子游)
卜商( 子夏)
顓孫師( 子張)
曾參( 子輿)
澹臺滅明( 子羽)
宓不齊( 子賤)
原憲( 子思)
公冶長( 子長)
南宮括( 子容)
公皙哀( 季次)
曾蒧( 皙)
顏無繇( 路)
商瞿( 子木)
高柴( 子羔)
漆雕開( 子開)
公伯繚( 子周)
司馬耕( 子牛)
樊須( 子遲)
有若( 子有)
公西赤( 子華)
巫馬施( 子旗)
梁鱣( 叔魚)
冉孺( 子魯)
曹恤( 子循)
伯虔( 子析)
冉季( 子產)
公祖句茲( 子之)
秦祖( 子南)
漆雕哆( 子斂)
顏高( 子驕)
漆雕徒父( 子文)
壤駟赤( 子徒)
商澤( 子秀)
石作蜀( 子明)
任不齊( 選)
公良孺( 子正)
後處( 子裡)
秦冉( 開)
公夏首( 乘)
奚容箴( 子皙)
公肩定( 子中)
顏祖( 襄)
鄡單( 子家)
句井疆( 子疆)
罕父黑( 子索)
秦商( 子丕)
申黨( 周)
顏之仆( 叔)
榮旗( 子祈)
縣成( 子祺)
左人郢( 行)
燕伋( 思)
鄭邦( 子徒)
秦非( 子之)
施之常( 子恆)
顏噲( 子聲)
步叔乘( 子車)
原亢籍( 籍)
樂欬( 子聲)
廉絜( 庸)
叔仲會( 子期)
顏何( 冉)
狄黑( 皙)
邦巽( 子斂)
孔忠( 子蔑)
公西輿如( 子上)
·顏回(子淵)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