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劍
- 外文名:Bronze sword
- 更新日期:2015年3月11日
- 始於:商代
劍體結構
發展歷史
常見種類
秦式銅劍
同心圓劍
花紋劍
複合劍
鑄造方法
青銅劍
范鑄法工藝流程共分為五步:
第一步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銅劍的基本形狀。在制好的泥模上畫出銅劍紋飾的輪廓,凹陷部分直接從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則另外製好後貼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為翻范,用事先調和均勻的細質泥土緊緊按貼在泥模表面,拍打後使泥模的外形和紋飾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為合范,將翻好的泥片劃成數塊,取下後燒成陶質,這樣的范堅硬不易變形,稱為陶范。將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稱為外范。外范製成後,將翻范用的泥模均勻削去一薄層,製成器物的內表面,稱為內范,銅劍的銘文就刻在內范上。將內外范合成一體,內外范之間削出的空隙即為銅液留存的地方,兩者的間距就是青銅劍的厚度;
第四步為澆注,將銅液注入陶范。待銅液凝固後,將內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鑄銅劍。一套陶范只能鑄造一件青銅劍,因此不可能存在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劍;
第五步為打磨和整修。剛鑄好的青銅劍,表面粗糙,紋飾也不清晰,需要經過打磨整修,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的銅劍。
鑑別方法
一;我們需要了解和正確認識到,青銅劍中所有劍都是採用了分段鑄造工藝實現的,劍體是需要單獨鑄造加工結束後,才能鑄接手柄部位的,否則劍身是無法實現打磨加工的,因為有格部存在,從加工角度講是個大問題,因此只能先結束劍身。對於一般的劍也就是常說的竹節柄、喇叭筒這樣的劍,一般從格到柄首實行整鑄,就是首部范型于格柄范型組合後一次澆鑄結束,澆口通常呈現橄欖型,在首部下端,有時候也會打磨掉,多數時候會完整保留下來。澆口的兩個端部正好與劍柄側邊范線相接,因為這是分型線也是合范的結合部位。對於同心圓相對就複雜一些,多數同心圓都是採用三段式鑄接,因為同心首部位是單獨鑄造,同時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同心圓劍的格,基本上講這個格也是單獨鑄造後插接上去的,部分同心圓的格部甚至可以看到縫隙,就是這個原因。
二;就是與范鑄工藝對應的脫范問題,以及劍體上的特徵。一般講竹節柄、喇叭筒劍均屬於兩次鑄造,其格部到首是整鑄,因此格部位於劍體所構成夾角必須符合鑄造圓角理論,否則會出現脫范困難甚至無法脫范的問題,所以真品的這個角度是大於90度的;但是對於同心圓劍就不一樣了,同心圓的格是單獨鑄造後插接進去的,因此不存在脫范問題,就發掘的實物看,同心圓的此部位夾角基本上都會小於90度。
三;表面加工特徵,一般講劍身是沿脊部進行縱向打磨成型,開刃是垂直脊部進行的,這種開刃方式是具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在放大鏡下看,我們會發現刃口呈現細鋸齒狀,就殺傷力講,這種細鋸齒狀具有更高破壞力。這種開刃方式在新疆維吾爾人的小刀上依然套用著,所以維吾爾人的這種開刃方式的小刀聲明赫赫,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鋒利,其次才是美觀,因為刀的作用和價值就是切割。當然了使用後再次被開刃的劍或者戈等兵器就不一定採用這種開刃技術了,因為這種開刃技術只能是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做到,所以使用後二次開刃甚至多次開刃的兵器上會出現橫向開刃,其實這不是規範的,但是我們通過觀察還是會發現有些角落部位或者使用不到的部位也就是後面也不會磨到也沒必要磨得部位,往往依然會殘留下初次開刃的痕跡。格部位的打磨方式基本是兩種方式。 一種順著劍脊方向進行豎向打磨的,這種多見於格部沒有明顯弧度的;
第二種就是以格的中脊向兩邊進行橫向打磨,這種多見於格部有明顯弧度的。范線凡是有打磨的,也都是垂直或者傾斜范線方向進行挫磨,這點需要注意,基本上當時打磨加工都是以此方式為主,就是小兵器好比戈在周緣有打磨時也會是這樣一種近乎垂直挫磨的,也會有傾斜打磨的,但不會出現於戈身平行挫磨現象的。起碼我們觀察過的都是這樣,其實這種加工方式一直延續到漢代,好比王莽的美泉貨布就是採用這樣打磨方式的。漢代以後就基本沒有這樣明顯而且典型的打磨加工現象了。另外就是整體表面打磨一般講均會呈現有規律的順序打磨,假如藏友看見一件兵器或者一件器物表面打磨顯得凌亂交錯,那就一定要先質疑,因為古人在加工時是非常講究的,就我們觀察來講,幾乎可以肯定當時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規範,也就是我們今天製造業中講的作業標準,因此正常狀況下其加工方式以及手法在器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應該很接近,至少不會出現明顯反差。
四;劍首部位的加工打磨痕跡特徵,我們一般都忽略了這一部位的鑄後加工打磨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他涉及到當時機械加工方式的套用,以及合理高效加工技巧,當然這種技巧是於當時所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的,也是今天比較難以複製的。幾乎所有青銅劍的首部都採用了機械加工方式。從我們觀察的實物看首部的外圓應該都是通過類似於今天的車的方式打磨,因此看見的痕跡多是順圓周方向呈環狀的,竹節柄首部喇叭型也是一樣,實物上加工痕跡也多是順圓周方向呈環形狀,一般講大多不會形成圓環狀,但其基本打磨痕跡看是明顯走圓弧形,會有交錯現象,但整體不凌亂,有明顯順序和規律。首部喇叭圓的直徑也都在4公分正負公差不會超過1毫米,基本上我們測量過的都在4公分正負1以內,就實測數據來看基本上以走上公差為多。因此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定製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