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吳王夫差劍
- 出土地點:河南輝縣、山東平度、湖北襄陽
- 館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台灣古越閣、湖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春秋末期
- 文物主人:吳王夫差
- 保存現狀:良好
文物背景,結構特徵,文物結構,特點分析,考古發掘,文物下落,文物流傳,典籍記載,
文物背景
春秋中期開始,吳國緊跟著諸侯爭霸的步伐,憑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雄厚的冶鑄實力,在以舟師步兵為主要兵種的軍隊建置、與楚越爭霸的戰爭需要以及東周時盛行的佩劍風尚等因素的激發下,加強武器裝備,創新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的鑄造與裝飾。
春秋時期的劍用青銅鑄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錫、鉛、鐵、硫等成分,以保證劍身的韌性和刃部的鋒利,使其剛柔相濟。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國青銅劍在春秋時期的總體演變趨勢為:劍身加長,柱脊變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鍔收狹、刃部由直刃變為弧線內收。
結構特徵
文物結構
河南輝縣吳王夫差劍
劍身全長59.1厘米,寬5厘米,滿布花紋,鋒鍔仍很銳利。劍身鑄有篆書陰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湖北襄陽蔡坡出土吳王夫差劍
首部已殘損,殘長39厘米,寬3.5厘米。圓筒狀莖,臘部鑄銘:“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河南洛陽中州中路出土吳王夫差劍
通長48.8厘米,寬4.2厘米,圓首,圓筒狀莖,窄格。臘部鑄銘2行,因鏽蝕,僅可見“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當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安徽壽縣出土吳王夫差劍
劍通長58.9厘米,寬5.3厘米,圓首,圓柱狀莖上有兩道圓箍,劍格嵌有綠松石,飾簡化獸面紋,刀鋒銳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的銘文。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山東平度吳王夫差劍
通長57.8厘米,寬5.8厘米,扁莖,臘部有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現藏山東省博物館。
古越閣吳王夫差劍
劍通長58.3厘米、格寬5.5厘米,造於春秋晚期。劍作斜寬從厚格式。劍身寬長,近鋒處收狹明顯。雙刃呈弧形,中起線,兩從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圓莖,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極細的凹槽,內遺存有少量的綠松石。圓盤形首,鑄有多圈險細的同心圓凸棱。此劍保存完好,鋒刃銳利。藏於台灣古越閣。
特點分析
吳王夫差劍屬於寬格有箍劍,設計上兼顧了實用與裝飾。寬格劍便於握持、利於劈刺,能在實戰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劍身設計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狹前鍔、弧線內收刃部均可增強劍的殺傷能力,使其在戰場上發揮更好的作用。
考古發掘
考古發現的吳王劍有幾把。
1965年,在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
1974年,安徽廬江縣農民在開挖水渠時,無意發現一把吳王劍。
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從廢銅中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
1976年,湖北襄陽蔡坡12號戰國墓出土一把吳王夫差劍。
1991年河南洛陽中州中路戰國墓出土一把吳王夫差劍。此外,山西峙峪出土過“吳王光劍”;山西代縣蒙王村出土過“吳王夫差鑒”,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過“吳王光鑒”。
文物下落
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以蘇州為中心的吳國和相鄰的越國,兵器技術名揚四海,歷史文獻中干將、莫邪、魚腸、湛盧諸劍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神器。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吳國有銘文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蘇州無緣。
收藏夫差劍的王振華夫婦因其祖籍浙江,故以古越閣為其齋號。古越閣吳越兼收,其中就包括吳國兵器精品多件,尤其是被王氏稱為“吳老大”的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王氏夫婦每年要來蘇州一次,和蘇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
2012年,在雙方接觸長達6年之後,王氏夫婦終於願意將其藏品出讓。
2013年8月17日至21日,蘇州博物館邀請了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委員會青銅器組李學勤組長、吳鎮烽委員、朱鳳瀚委員前往香港,專門鑑定這批文物的真偽。經三位專家鑑定,除吳王光劍和越王伯侯劍還有疑義外,其他58件文物都是真品,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之後,經過長時間的交涉、溝通、談判,這批珍貴文物終於入藏蘇博。其中,文物徵集27件,王氏夫婦捐贈31件,合計58件,雙方約定轉讓價4250萬元。
2014年上半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4250萬元,從台灣“古越閣”徵集了58件舊藏青銅兵器,其中包括一柄寒光逼人的吳王夫差劍。
2014年12月19日起,聞名海內外的吳王夫差劍,首次在蘇州博物館公開展示。這柄吳王夫差劍已經正式入藏該博物館,此次展出是回歸蘇州後的首次亮相。這批藏品亮相蘇州博物館舉辦的“吳鉤重輝——蘇州博物館藏吳越青銅兵器特展”。
走進主展廳——吳越爭輝展廳,展櫃裡大名鼎鼎的吳王夫差劍格外引人注目。這柄吳王夫差劍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攕pace(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明這把劍的擁有者是吳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吳王夫差。
此次徵集的完成不但彌補了蘇州博物館缺少吳國王室文物的缺憾,更加完成了幾代蘇州文博人的夙願。這批吳越兵器對於研究吳越歷史、鑄劍工藝、銘文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文物流傳
1935年出土於安徽壽縣西門內的吳王夫差劍。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1965年,在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1976年河南省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1976年湖北襄陽出土吳王夫差劍,出土當年經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鑑定為吳王夫差佩劍。2011年5月18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專家研究發現古越閣所藏吳王夫差劍可能是在山西出土,當時,吳國正與晉國交戰,無奈此戰告敗,劍成為了戰利品而流落他鄉。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稱,1991年在香江古肆中還曾見過此劍。1991年,在香港古董店拍賣,後被台灣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購藏。蘇州博物館宣布古越閣所藏吳王夫差劍將於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蘇州博物館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