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漢語漢字)

曾(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拼音:céng/zē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本意是指重複使用的、二手的。一般是指曾經,過往。也可以用作姓氏引申義是。該文字在《憶江南》和《列子·湯問》等文獻均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
  • 拼音:céng/zēng
  • 部首
  • 部外筆畫:8
  • 總筆畫數:12
  • 繁體字:曾
  • 舊體字:曾
  • 五筆86:U(丷)L(皿)J(日)F(校驗)
  • GBK:54520
  • 五筆98:uljf
  • Unicode:26366
  • 區位碼:5288
  • 注音:ㄗㄥ
基本釋義,詳細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曾 céng
筆順:點、撇、豎、橫折、豎、點、撇、橫、豎、橫折、橫、橫
【釋義】表示行為或情況以前發生過:似曾相識|幾年前我曾見過她。
【曾經】 céng jīng 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
〖例句〗多年前,我曾經在那裡住過一星期,所以還有些印象。
曾:字形不明。本義:重複使用的、二手的。
說明:東漢·許慎《說文》:“曾,詞之舒也。”誤。凡從曾之字,都與“重複使用的、二手的”之意有關。如:贈:將二手的財物送人;矰:二次使用的箭;甑:可重複使用的陶製蒸籠;會:見過面的人再次見面;橧:遠古夏天居住的木屋,每逢夏季使用,等等)

詳細信息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
過去發生過――表示有過某些行或情況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唐·白居易憶江南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又如:曾不(不曾);幾年前我曾見過他一面;我曾去過杜坪鄉
已經
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曾”字“曾”字
曾 <形>
通“層”。重疊
有虞之王,燒曾藪,斬
曾 céng
曾經(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他~來過。又見zēng。
“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竟,竟然<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明,魏學洢《核舟記》)【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讀zēng】。
“曾”字讀zēng時,有意思為:從來,一直<副詞>。多用於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副詞)豈,難道。
(動詞)通“增”,增加。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又:舉。《楚辭.九歌·東君》,翾飛兮翠 ,舉也。言巫舞工巧,身體翾然若飛,似翠鳥之舉也。
(名詞)指隔兩代的親屬:曾孫,曾祖父等。

古籍解釋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𠀤音層。《說文》詞之舒也。從八從曰𡆧聲。《九經字樣》曾從𡆧。𡆧,古文窻字。下從曰,上從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為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𠀤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為曾祖,孫之子為曾孫。《注》曾,猶重也。
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注》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為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𤰞之意耳。
又《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注》曾,舉也。
又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又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又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為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𠀤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