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戰國曾國君主)

曾侯乙(戰國曾國君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詳(據考古發現推定,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約433年),史籍並無其人記載。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此曾國與史書中的隨國一國兩名,始祖為赫赫有名的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侯乙
  • 民族:華夏
  • 出生日期:公元前約47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約433年
  • 職業: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
考古發現,四龍曾徽,相關資料,破解“曾隨之謎”,

考古發現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對其墓葬(後來證實)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同時出土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送給他的一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編鐘編鐘
曾侯乙尊盤曾侯乙尊盤
鴛鴦形的漆盒鴛鴦形的漆盒

四龍曾徽

四龍曾徽四龍曾徽
四龍曾徽”是1978年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中的珍貴文物之一。曾侯乙葬於公元前433年。離今已有將近2500年的歷史。某曾姓教授曾說:“此徽的設計獨據一格。與一般古文不同。它集聚了文字與美術雕刻的美於一體。這四條龍,以陰刻與陽刻的雕刻手法分為兩組。各組中的龍,眨看形態相似。相互倒影。但細看,各龍的姿式卻各有所異。更難得的是無論將其正置或倒置,都能看出“曾”字”。

相關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文獻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常用隨來指代它,如“漢東之國,隨為大”。據猜測,“隨”可能為其重要的城市,如國都之類。歷史上,這種用都城指代國家的例子也較多。
曾侯乙墓挖掘現場曾侯乙墓挖掘現場
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在其文章《續論曾國之謎》中首次提出“曾隨之謎”,並推論曾國與隨國為同一國家,在史學界引起大討論。曾隨是否合一,不同的聲音一直存在,史學界卻始終沒有定論。
其中史學界有三大觀點被關注得最多:
其一,曾隨兩國地域相同,都在漢水以東,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兩國是否合一;其二,兩國族姓是否相同,他們是否同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中有一鎛鐘,銘文上說楚王曾經被曾國所救,而史書上卻記載“楚王奔隨”,隨人救楚,這段歷史作何解釋?

破解“曾隨之謎”

180多字銘文破解36年“曾隨之謎”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武漢10月21日電(記者 王賢)“通過近幾年在隨州境內的文物考古發掘整理,我們接連發現了幾段重要銘文,其中曾侯乙編鐘上的180多字的銘文清楚表明曾、隨是同一個國家,破解了困擾史學界36年的‘曾隨之謎’。” 這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隨州葉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東周曾侯墓考古發掘領隊黃鳳春在20日召開的湖北省政協“隨州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界別協商座談會暨重點提案督辦會透露的。
記者在隨州市博物館看到了這個鐘身刻滿銘文的編鐘。黃鳳春介紹,這是曾侯乙的編鐘,2013年出土於隨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個銘文,記載了戰國時期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國的歷史。這段歷史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不同的是《左傳》中保護楚昭王的國家是“隨”,曾侯乙編鐘用的是“曾”,“這就證實了,‘曾’‘隨’確實是一個國家。
銘文銘文
曾國貴為姬姓
葉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證定論
面對越來越大的爭論氣氛,黃鳳春在整理葉家山文物時,有了一個重大突破,“我們在一個青銅簋上發現了‘南公’的銘文,這個銘文意義重大!” 銘文為“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此處的南公,就是南公括(適),為姬姓,“《封神演義》裡面就有這個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時期的滅商功臣。”
另外,曾侯乙編鐘上還有段銘文:
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乙曰:伯適上通,左右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
其意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公適(括)受到天子重用,輔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後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經營疆土,警戒淮夷,監視江夏的異動。
黃鳳春稱,“伯適”指的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銘文的意思是,南宮适得到周王重用,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宮适,到南方營建城址。
將這兩段指向南公括的銘文,與史書文獻記載相對應,可以推定曾國是西周早期被分封到南方的姬姓侯國。另外還有一件鐘的銘文說道,“曾侯乙曰:余稷之玄孫。”稷,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有關曾國姬姓的爭議,到此就可以塵埃落定。(圖為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仔細解讀曾侯輿編鐘銘文)
黃鳳春說:“銘文出自曾侯墓,周王分封的是曾國,受封地在今隨州地域,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隨國。”
葉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銘文“犺乍剌考南公寶尊彝”也可佐證。黃鳳春解釋,曾侯犺稱“南公”為“考”,“考”為對逝去父輩的稱謂。曾侯犺就是被封於曾國的南宮适的後代。
銘文是最有說服力的,有銘文為證,曾隨一家、曾即是隨,已沒有懸念。”黃鳳春說,我們的成果發布後,考古、史學界都沒有異議。
在湖北隨州文峰塔,春秋晚期曾國墓葬中,發現“隨大司馬戈”。發現該戈屬於東周時期,其長21厘米、高15厘米,刃上清晰地刻著“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的銘文(見右圖),是至今所有曾國墓葬群青銅器物發現中,唯一明確記錄歸屬為“隨國”的青銅兵器。
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隨大司馬獻有之行戈
據了解,史料對隨國有記載,但不見隨國銅器出土,卻常發現曾國銘文銅器,而曾國在史料上並無記載。特別是1978年曾侯乙墓發現後,引起了學術界對曾、隨是否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的“曾隨之謎”的大討論。
至此,延續36年“曾隨之謎” 終於破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