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曾侯乙編鐘

東周曾侯乙編鐘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總重2567公斤,長鐘架長748厘米,高265 厘米;短鐘架長335厘米,高273厘米。曾侯乙編鐘是目前考古所見最大、最重、音樂性能最完好的打擊類樂器。全套編鐘重5噸,共65件鐘,十二律齊備,每件合瓦形鐘均能演奏呈3度音階的2個音。編鐘上的銘文記錄了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典。1978年出土於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周曾侯乙編鐘
  • 出土地點: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類別:青銅器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文物。青銅器,漆器。總重2567公斤,長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鐘架長335厘米,高273厘米。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它由大小不同的青銅鐘按照音調高低次序排列,懸掛在鐘架上,以敲打的方式進行演奏。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共65件,包括19件鈕鐘、45件甬鐘及1件楚王熊章贈送的鎛鐘,分3層8組懸掛在曲尺形鐘架上。鐘架為銅木結構,採用浮雕、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由6個青銅佩劍的武士用頭頂和舉起的雙手支撐。裝飾包含人、獸、龍、鳥、花瓣、幾何等造型,使編鐘成為一座有聲的藝術雕塑佳作。編鐘成分為鉛、錫與青銅的合金,鐘體為合瓦形,兩側有棱,能夠衰減振幅,鐘壁內部厚薄程度也經過特殊設計,使每件鐘均能發出呈3度音階的兩個音。鐘體、鐘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錯金銘文,以各鐘的樂音為中心展開闡釋,記錄了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典。全套編鐘共有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夠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演奏時,需要兩名樂師站在鐘架內側,手持長木棒擊打下層的低音甬鐘,還要三名樂師站在鐘架外側,雙手各執一個丁字形木槌,敲打中、上層的鐘,發出中音和高音。編鐘出土時依然懸掛著,音律仍十分準確,堪稱世界樂器史上的奇蹟。
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爵位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於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現了208處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因此習慣上稱墓主人為曾侯乙,而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稱為曾侯乙墓。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墓為我們完整再現了古代貴族禮樂制度中的鐘鳴鼎食以及先秦時期的生活場景,也改變了人們對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化的認識,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今天,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廳當中,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古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靈魂的永恆,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充滿浪漫的情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