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沿革變遷,政區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公路,公共運輸,設施,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市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風景名勝,文物古蹟,旅遊景點,地方榮譽,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今普安鎮城區自
南北朝至2003年期間歷為郡、府、州、縣駐地,普安鎮沿襲古郡縣名“普安”得名。
永嘉之亂後,
西晉北方大片領土陷入
北朝疆域,包括
秦州的南安郡及所屬南安縣(今屬陝西)。
南朝宋元嘉(424-453年)初,於
漢德縣境內
僑置南安郡、南安縣,治所在今普安城,有
建制而無
實土,安置北方南安郡流亡南下的難民。南朝宋大明(457-464年)年間,南安郡、縣旋即由僑置改為實置,正式成為
行政區,仍稱“南安”不變。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北朝西魏占領南安,將外來地名改為本土地名,南安更名為普安,此即為
普安得名之始。
此後,普安郡三設三廢,唐乾元元年(758年),普安郡改為
劍州,後不復置,普安縣依然保留直至明初。明洪武六年(1373年),廢普安縣併入
劍州,後不復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劍州下設
普安保,普安一名得到恢復使用,並沿用至1950年。1950年,普安鎮改設為
城關鎮,1981年復更名為普安鎮,普安一名再次恢復並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南北朝
今普安鎮自南北朝初年至公元2003年間歷為郡、府、州、縣駐地。
南朝齊(479-502年)時代,南安郡轄南安縣、白水縣、華陽縣及
樂安縣、桓道縣2僑置縣,梓潼縣劃
梓潼郡管轄。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南安縣設立
南梁州,轄南安郡(領縣未變)、輔劍郡(
扶風郡更名)和南新巴郡,州、郡、縣同治南安(今普安鎮)。
天監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間30年,南梁州3郡及屬縣併入
北魏。
梁末,武陵王
蕭紀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
安州,仍領原郡縣。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
巴蜀,西魏改安州為
始州,將南安更名為普安,此為普安得名之始,始州領4郡6縣:
普安郡轄
普安縣、
永歸縣(白水縣更名);黃原郡轄
黃安縣(
華陽縣改置)、茂陵縣(自輔劍郡改隸,後廢);安都郡(輔劍郡更名)轄武連縣(
武功縣更名);
潼川郡(駐今梓潼縣石牛鋪)。州、郡、縣同治普安(今普安鎮)。
隋唐五代
隋文帝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制,撤普安郡,始州轄普安縣、永歸縣、黃安縣、安壽縣、武連縣、胡原縣(開皇七年[587年]更名為
臨津縣)、
陰平縣(由
龍州來屬,駐今
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7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制為郡制,始州改為普安郡,領縣未變,安壽縣復名為梓潼縣(治地移至今梓潼縣連枝壩)。
唐朝時普安已成為軍州重鎮。
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改為始州,屬利州總管府(都督府),
貞觀六年罷利州總管府(都督府),始州改屬
劍南道及
劍南東川節度。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析普安縣、永歸縣、陰平縣新置
劍門縣,屬始州。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劍州,領普安縣、黃安縣(唐末更名普成縣)、武連縣、梓潼縣、陰平縣、臨津縣(遷治今
白龍鎮)、永歸縣、劍門縣8縣。
宋元明清
北宋
乾德三年(965年),置劍州普安軍,屬
西川路,仍領原縣。
乾德五年,廢永歸縣併入劍門縣。
景德三年(1006年)劍門關直隸京師,以東京兵出戍,劍州只領6縣。
熙寧五年(1072年),劍門關、劍門縣析而為二,皆復隸屬劍州,並廢臨津縣併入普安縣。
元符中,劍門關改隸屬於劍門縣,“敕縣令通管關事”。
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後,利州路分為利州東路、利州西路二路,幾經分合,劍州均屬利州東路。
隆興二年(1164年),因普安郡王(後即位為
宋孝宗)“藩邸”升劍州為
普安軍節度。
紹熙元年(1190年),隆慶府知府費少南大興土木,整修府城。
寶祐三年(1255年)蒙古軍攻蜀,隆慶府治所移至
苦竹寨(今
劍門關鎮朱家寨)。府城被元軍毀為廢墟。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廢普成縣、劍門縣併入普安縣,陰平縣因戰亂荒廢。
明洪武六年(1373年),廢普安縣,轄區併入劍州直轄,後不復置。
洪武九年(1376年)廢劍州,轄域暫歸梓潼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劍州,領梓潼縣、江油縣(治今江油市
武都鎮)2縣,屬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今閬中)。
洪武初年至明末170餘年中,相繼經過三次較大的修城工程,州衙建在城中央高阜處,第三次重建城牆,設六洞城門,採用六料條石,一丁一順,白灰座漿,層層錯縫構築。
清順治三年(1646年),劍州領梓潼縣1縣。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劃屬
綿州,劍州始無領縣,遂成“單州”。
同治十一年(1872年),劍州普成、劍門、廣義3鄉改劃為13保,設
普安保(治州城)。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劍州直隸四川省軍政府,轄劍門、武連2分州。
民國二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轄劍門、武連2分縣。縣公署設在原州衙內。
民國三年(1914年),廢劍門、武連分縣,劍閣縣劃屬四川省
嘉陵道。同年廢城、鎮、鄉建制,劍閣縣所轄原13保改為13團,名稱及區域仍舊,撤銷城廂建制,普安保改為普安團。
民國19年(1930年),改團為區,普安團分為普安一區、普安二區。
民國七年(1918年)至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防區”時期,劍閣縣先後為靖國軍
呂超、靖川軍
劉存厚、川北邊防軍王鴻恩、第二十九軍川西北屯殖軍
田頌堯的防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5年(民國24年)4月,劍閣疆域隸屬中國工農紅軍
川陝革命根據地,設普安縣(治縣城)、赤化縣(治今鶴齡鎮)、金仙縣(治今金仙場)3個縣蘇維埃政權。普安縣下設有普安區、普安鎮蘇維埃政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統一“川政”後,6月,設
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並恢復設定劍閣縣,
四川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保全司令部駐劍閣縣城,轄劍閣縣、昭化縣、廣元縣、蒼溪縣、閬中縣、江油縣、彰明縣、平武縣、北川縣9縣。同年秋,劍閣縣將16個區整理合併為6個區署,普安一、二區改為第一區(治普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廢除普安聯保,設普安鎮,撤銷第一區署改設指導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全縣定鄉鎮編制,普安鎮定為甲等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劍閣縣重新調整政區,第一區轄普安鎮、北廟、西廟、柳溝、武連、龍源、白龍、楊村、碑埡9鄉,132保,1303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增轄
青川縣、
旺蒼縣,轄縣達到11個,一直到民國38年(1949年)為止。此間,普安為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加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各級機構內遷,城區黨政軍機構增多,難胞留城,軍隊過境,各種往來活動頻繁,到民國38年(1949年)普安已成川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活動的重要地區。
新中國時期
1958年4月設城郊鄉,9月改為城郊人民公社。
1981年,城關區更名為龍泉區,城關鎮更名為普安鎮,城郊人民公社更名為劍城人民公社。
1982年,普安鎮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1984年初恢復鄉鎮建制,劍城人民公社改為劍城鄉,6月,劍城鄉併入普安鎮。
1985年5月,劍閣縣由綿陽地區劃歸地級
廣元市管轄,普安鎮改屬廣元市劍閣縣。
1992年,劍閣縣撤區並鄉建鎮,撤銷
普安區,撤銷鶴鳴鄉、涼山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普安鎮。
1995年,復置涼山鄉。
2000年6月21日,
國務院批准
劍閣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普安鎮遷址
下寺鎮;2003年9月28日,劍閣縣人民政府駐地正式遷至下寺鎮。隨後,中共劍閣縣委、劍閣縣政府設立劍閣縣普安商貿園區管理委員會,旋即撤銷。
2006年6月,劍閣縣正式撤銷11個督導室,普安督導室撤銷,結束了“
縣轄區”的歷史,普安不再是原普安區的縣級派出行政中心,但仍承擔原普安區所轄區域的部分由縣級派出的縣級職能。
2014年7月,普安鎮與
白龍鎮、下寺鎮一起被列為
全國重點鎮。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清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設普安保,治州城,隸
劍州。
宣統二年(1910年),設城廂。
中華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廢城廂,普安保改為普安團,治縣城,隸劍閣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普安團又改分為普安一區、普安二區,設城廂保,區設辦事處。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普安設普安縣蘇維埃,廢普安一、二區和普安保,縣下設定區、鄉、村三級蘇維埃,設普安區、普安鎮。同年(1935年)秋,國民黨
劍閣縣政府將普安一、二區合併改為第一區(治普安),區下設普安聯保,聯保下設保,保下設甲。同年冬,設區署和城、涼、抄聯保,轄城區、涼山、抄手等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區劃調整縮編。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撤銷第一區署,改設為第一指導區,同時廢除普安聯保,設普安鎮。第一指導區轄普安鎮、武連鎮、西廟鄉、木馬鄉2鎮2鄉。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保甲擴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第一指導區轄普安鎮、北廟鄉、西廟鄉、柳溝鄉、武連鄉、龍源鄉、白龍鄉、楊村鄉、碑埡鄉共1鎮9鄉,132保,1303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縮編保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1月,劍閣縣人民政府設城關區公署、城關鎮。
1951年3月,劍閣縣調整行政區劃,城關區改稱一區。
1953年1月,一區公署改稱一區公所。
1955年2月,將西廟鄉、甘水鄉、涼山鄉劃入一區;12月,撤銷一區公所。
1957年7月,恢復中共城關區委員會。
1958年4月增設城郊鄉;9月改鄉為人民公社。
1962年3月,增設柳埡、鶴鳴人民公社。
1963年9月,恢復城關區公所。
1981年
地名普查時,城關區更名為龍泉區,城關鎮更名為普安鎮,城郊人民公社改稱劍城人民公社。
1984年初恢復鄉鎮建制;6月,撤銷劍城鄉併入普安鎮。
1985年1月,龍源鄉改為龍源鎮。
1989年,龍泉區幅員面積472.9平方公里,轄龍源鎮和江石鄉、鶴鳴鄉、田家鄉、聞溪鄉、姚家鄉、北廟鄉、鹽店鄉、柳埡鄉8鄉,共78村,479組。
1992年,劍閣縣行政區劃調整,普安鎮的城北村、劍北村、劍公村、聞溪村4個行政村及原三江、劍門、聞溪3個居民段劃歸
城北鎮,鶴鳴鄉、涼山鄉併入普安鎮。
1995年,析出原涼山鄉區域復置涼山鄉。
2003年12月8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34號)批覆同意劍閣縣將原城北鎮的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員會劃歸普安鎮管轄。
政區劃分
截至2015年,普安鎮轄13個行政村,4個社區,共分為81個
村民小組、24個
居民小組。
普安鎮人民政府駐地在原劍閣縣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小玲玲社區里仁巷8號,2014年地址改稱人民巷53號。
另外,
四川劍閣經濟開發區普安片區位於普安鎮境內,範圍東至光榮村三、四組,南至劍坪村四組,西至中坪村五組,北至雙劍村八、九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普安鎮位於
四川盆地北部,地處劍閣中部偏北部的山地,海拔高度在550—820米之間。
氣候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鎮耕地面積16039畝,人均耕地1.2畝,可利用非耕地5700畝。截至2015年,有耕地15772畝。
森林資源
全鎮有森林面積26246畝,其中宜林荒山、荒地1980畝,無林地3480畝。非林地70880畝,
森林覆蓋率達31.7%,活立木蓄積量70390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普安鎮總人口44156人,其中男22820人,女 21336人;家庭戶12375戶,家庭戶總人口38272人,其中男19402人,女18870人。0-14歲9292人,其中男4746人,女4546人;15-64歲32694人,其中男16992人,女15702人;65歲及以上2170人,其中男1082人,女1088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5727人。
截至2015年,普安鎮總戶數13091戶,其中農業戶數4117戶,總人口8.69萬,其中農村人口12317人。
民族
交通
公路
國道108線、縣道劍南路、省道208線(原縣道劍蒼路、劍金路)、鄉道劍江路等貫穿普安鎮境內。截至2015年,全鎮13個村81個組公路實現了“村村通、組組通”,全鎮有村組公路180.9 公里(村道64.6公里,已硬化19.2公里)。截至2016年10月,普安繞城公路即將開工建設。
高速公路
國道
省道
省道S208線(
青川至
鄰水九龍公路):根據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的《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14—2030年)》於2014年新增的一條南北向普通
省道,劍閣縣境內路線由原縣道劍青路、劍蒼路升級。
縣道
劍南路,又稱劍馬路,普安至閬中、南部方向,止於
347國道馬家倫。
原縣道劍蒼路(普安至
蒼溪)、劍青路(普安至青川)和劍南路白龍鎮至馬家倫段根據《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14—2030年)》已升級為省道。
鄉道
公共運輸
截至2015年,普安鎮(含城區城北鎮部分)有城市公共運輸線路8條,分別是1路、2路、3路、5路、6路、7路、8路、9路。
1路:一道拱橋-交警隊-友好醫院-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劍閣賓館-新美麗洲-新華書店-縣中醫院-新街口-農貿市場;
2路:雙魚石-教練場-城北加油站-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劍閣賓館-新美麗洲-縣中醫院-新街口-農貿市場;
3路:城北國小-友好醫院-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劍閣賓館-新美麗洲-縣中醫院-新街口-農貿市場;
5路: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東門口-農貿市場-塔山橋-新美麗洲-縣中醫院-臥龍小區-城郊道班;
6路:新車站-電力公司-仁和醫院-柒捌玖酒店-老車站-新美麗洲-縣中醫院-東門口-農貿市場-塔山橋-天然氣公司-劍州中學;
7路: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新美麗洲-東門口-農貿市場-塔山橋-縣中醫院-劍閣中學-食品廠-文峰橋東;
8路:新車站-電力公司-柒捌玖酒店-老車站-新美麗洲-東門口-農貿市場-自來水廠-共利利物流-縣中醫院-血漿站-文峰橋西;
9路:新車站-柒捌玖酒店-電力公司-加油站-醫藥公司-成教中心-普安中學-縣醫院-後西街-天麓國際城。
設施
2015年1月,新建成的普安客運站投入使用,位於城區三江口,國道108線舊線(城區三江路)、下普快速通道(城區三江口大橋)、劍金公路(208省道蒼劍唐公路)在此交匯。
經濟
綜述
截至2015年,全鎮有各類工業企業78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個,2014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8000萬元。截至2015年,全鎮共有商業網點1670家,201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5000萬元,有城鄉集貿市場2個,2014年成交額8500餘萬元。特色產業有蔬菜、烤菸、水果、養殖業,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
第一產業
全鎮以劍坪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初步發展形成了光榮存為核心的畜禽養殖基地、中坪存為核心的全縣保障性果蔬基地和劍坪存為核心的優質烤菸基地。光榮畜禽繁育養殖基地建設即將完工;果蔬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全年水果產量1500噸,實現銷售產值750萬元,種植蔬菜突破2000畝,實現銷售產值1000萬元,種植海椒達1000畝,實現銷售產值200萬元;全年共完成菸葉種植面積1023畝,收購商品煙2748擔;全鎮共有森林面積26246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7%;2009年,全鎮依託豐富森林資源及興博木業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林產品加工與開發,林果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普安鎮特色產業有蔬菜、烤菸、水果、養殖業,2014年種植蔬菜3000畝,烤菸890畝,水果1500畝,年養殖生豬25000頭、家禽77萬餘羽,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312元。
第二產業
全鎮工商業發展成效顯著,共有各類企業198個,其中工業企業76個,有蜀道客運公司、二建公司、普安鎮木材加工廠、普安鎮牆體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等鎮屬企業4家。2009年,全鎮先後引進中美木業、高仕達筷業、宏祥藥業、湖北宏福琉璃瓦廠、蜀陽採血站、禹興化工、城東商貿中心、嘉信食品、中坪家禽屠宰場、普安鎮籽鮮機磚廠、金農綠色農產品有限公司、雪龍粉業、臥龍糧油、東山米業、西原油脂化工有限公司、興博木業、劍門火腿、滙豐食品有限公司等規模企業。
截至2014年,全鎮有中小企業217戶,從業人員3270人,實現年銷售收入19.05億元,利潤10938萬元,創稅5714萬元。
截至2015年,全鎮有各類工業企業78戶,從業人員2100餘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個,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8000萬元。
第三產業
位於該鎮腹心地帶的兩處綜合市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景象,其中已於2008年投資400多萬元建成的一處全縣最大的綜合市場,占地面積達5800多平方米,有攤位400多個。80餘間鋪面,據九八年上半年統計,成交額達3174.14萬元。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股份制企業發展迅猛,累計發展私營企業13戶,個體工商戶已達2405戶,從業人員3480餘人,擁有註冊資金1166萬元,納稅5000元以上的有70多戶,納稅上萬元的大戶達10戶、5萬元以上的有5戶,納稅額達180餘萬元,占整個工商稅收的1/3。
截至2014年,普安鎮有劍閣賓館與皇都國際酒店兩個“三星級”旅遊賓館和城郊3個四星級農家樂。截至2015年,全鎮共有商業網點1670家,就業人數26720人,201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5000萬元,有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8500餘萬元。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8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全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底,普安鎮城市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8萬人。根據2003年普安鎮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面積4.46平方公里(含城北),2020年總人口12萬人。2014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和“百鎮行動示範鎮”。截至2014年,建成區面積14.01平方公里。
教育
截至2015年,普安鎮有學校16所,其中幼稚園7所、國小4所、初級中學2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類別 | 管轄隸屬 | 駐所 |
1 | | 公辦高級完全中學 | 劍閣縣教育局 | 聞溪路 |
2 | | 公辦高級中學 | 劍閣縣教育局 | 河東街(屬城北鎮) |
3 | | 公辦初級中學 | 劍閣縣教育局 | 文峰路 |
4 | | 公辦初級中學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城北路 |
5 | 劍閣縣新科職業學校 | 民營職業學校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城北路 |
6 | | 公辦國小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交通路 |
7 | 劍閣縣實驗學校 | 公辦國小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煙街46號 |
8 | 劍閣縣南禪國小校 | 公辦國小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城北路 |
9 | 劍閣縣城北國小校 | 公辦國小 | 縣教育局城北辦事處 | 劍青路(屬城北鎮) |
10 | 劍閣縣鶴鳴國小校 | 公辦國小 | 縣教育局普安辦事處 | 鶴鳴村 |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普安鎮有各級醫療機構19個,門診部18個,職業醫師213個,註冊護士236人。
序號 | 醫療單位名稱 | 類別 | 等級 | 駐所 |
1 | | 公立綜合醫院 | 國家二級甲等 | 城北路58號 |
2 | | 公立中醫綜合醫院 | 國家三級乙等 | 聞溪路6號 |
3 | | 公立醫療保健醫院 | 國家一級甲等 | 小東街 |
4 | 劍閣縣普安鎮中心衛生院 | 公立綜合醫院 | | 新街 |
5 | 劍閣縣城北鎮衛生院 | 公立綜合醫院 | | 河東街(屬城北鎮) |
6 | 劍閣仁和醫院 | 民營綜合醫院 | | 交通路 |
7 | 劍閣同濟綜合門診 | 民營綜合醫院 | | 城北路 |
8 | 劍閣友好醫院 | 民營綜合醫院 | | 三江路(屬城北鎮) |
9 | | 公立醫療單位 | | 城北路 |
| 其它各類診所若干 | 民營診所 | | |
基礎設施
截至2015年,全鎮有山坪塘642口,小二型水庫2座,常年可灌面積達6900餘畝;有體育場2處;自來水、供電設備、天然氣和通訊等設施配套齊備,能滿足市民生活需要。
風景名勝
文物古蹟
文物古蹟名稱
| 保護級別 | 年代 | 文物類別 | 位置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魏、唐、宋 | 石窟寺及石刻 | 城東村 |
|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1925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鼓樓社區 |
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 |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1935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小玲瓏社區 |
劍州文廟 |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 明 | 古建築 | 臥龍社區劍閣中學 |
| 廣元市文物保護單位 | 清 | 古建築 | 小玲瓏社區 |
龍泉題刻 | 廣元市文物保護單位 | 清 | 石窟寺及石刻 | 雙劍村 |
| 劍閣縣文物保護單位 | 清 | 古建築 | 城東村 |
二賢祠 | 劍閣縣文物保護單位 | 清 | 古建築 | 小玲瓏社區 |
安樂泉井 | 劍閣縣文物保護單位 | 唐 | 古建築 | 鼓樓社區西街 |
聞溪河武侯橋址 | 暫無 | 三國 | 古遺址 | 小玲瓏社區 |
聶雨軒墓 | 暫無 | 明 | 古墓葬 | 雙劍村 |
廣濟橋 | 暫無 | 明 | 古建築 | 鼓樓社區 |
漚月題刻 | 暫無 | 明 | 石窟寺及石刻 | 雙劍村 |
小玲瓏碑 | 暫無 | 清 | 石窟寺及石刻 | 小玲瓏社區 |
光榮橋 | 暫無 | 清 | 古建築 | 光榮村 |
紅軍石刻標語 | 暫無 | 1935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光榮村 |
旅遊景點
古代在普安鎮築成設治,始於南北朝
宋孝武帝劉駿。
劉宋時期的
南安郡古城,所謂“城”,僅僅是一圍城牆。唐代的普安郡城,已具城鎮規模,並為軍事重鎮。南宋隆慶府知府費少南,於紹熙元年(1190年)大興土木,整修府城。宋末,普安舊城被元軍毀為廢墟。
明代洪武初年至明末,170餘年中,相繼經過三次較大的修城工程,第三次重建城牆,設六洞城門,採用六料條石,一丁一順,白灰座漿,層層錯縫構築。
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古城,不準繼續拆毀城牆。1983年6月20日繩測,尚保留明代城牆467米,南門箭樓、小南門仍留如故。1983年4月5日,縣人民政府發布49號檔案,明確規定了劍州古城遺址保護範圍為“以城內鐘鼓樓、箭樓為中心,連線古城牆、丁字古街道、民居建築和店鋪等,這些都屬古城的重點保護範圍。”這個保護範圍,即今東街百貨公司起,穿過
鐘鼓樓,至南街、西街蠶絲公司止,長380米的古街道;鐘鼓樓至南門又向左至煙街坐而言茶樓,長250米的古街道為古城保護區範圍,面積0.43平方公里。
1935年3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了進駐普安鎮,並建立了普安縣等蘇維埃政府。紅軍為了廣泛宣傳黨的政策,號召勞苦大眾踴躍參軍參戰,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工農兵自己的政權,刻寫標語,宣傳動員民眾。4月中旬在普安鎮順城街明代城牆上鏨刻《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
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全長11.4米,寬1.7米,字大16厘米。鏨刻綱文十條,標題、署款共173字,楷書陰刻,新式標點。從右至左,豎行排列,末尾署款“中國工農紅軍政治部”。
1935年4月底,紅軍撤離普安鎮,出髮長征後,普安鎮人民民眾冒著生命危險,千方百計把這座紅軍《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保存下來。1980年7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又稱劍州白塔,位於普安鎮東鶴鳴山頂,乾隆35年(1770年)開工修建,歷時八年,於乾隆42年(1777年)竣工。平面為八邊形,塔身六層,高21.7米。塔內環壁設踏道,盤旋而上,可登臨心室及第五層。古人以單數屬陽,偶數屬陰,建塔層數多取陽舍陰,故歷來古塔多為七級、九級、十一級、十三級等,唯有文峰塔為八角六級密檐式磚古塔,與常例迥然不同。2008年,文峰塔在“5.12”特大地震中毀損,2010年經災後重建修復。
普安鎮城東
鶴鳴山因傳說古時有仙鶴棲鳴其上得名。鶴鳴山古蹟眾多,最有名的是“摩崖三絕”。公元757年,唐將郭子儀等平“
安史之亂”,收復
長安、洛陽。唐代文學家元結撰《
大唐中興頌》,頌文由著名書法家
顏真卿書寫。原文始刻於湖南祁陽浯溪石崖,後毀於戰火。南宋紹熙年間,隆慶府通判吳盱翻刻於此。歷久經年,原刻字跡模糊,明萬曆年間(1582年),知州陳宗凱又依此碑鐫深字跡,恢復宋刻原貌,它是目前國內唯一完整的《中興頌》。元文、顏書、加之鬼斧神工造就的石崖,文奇、字雄、石壯,人稱“摩崖三絕”。
鶴鳴山麓“重陽亭”為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刺史蔣侑監造,因落成於九月九日,故名重陽亭。唐代著名文學家李商隱為之撰寫了《劍州重陽亭銘並序》。銘文為四字句韻味,楷書題寫,完整保存至今,為可貴的唐碑原件。
鶴鳴山還有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四龕,其中兩龕較為完整。該摩崖造像身著衲托,腳穿道履,手持法器,肌膚豐腴,刀工細緻入微,形象莊嚴靜穆,藝術感染親切。
地方榮譽
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 四川省衛生縣城 | 第二批全國重點鎮 |
| 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 | 四川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