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州白塔

劍州白塔

劍州白塔位於劍閣縣普安鎮鶴鳴山頂,又稱文峰塔。劍州白塔始建於清乾隆庚寅(1770)年,告竣於乾隆丁酉(1777)年。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分布圖集·四川分冊》,是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鶴鳴山文物保護區的古建築文物。

白塔為密桅式塔。石、磚結構(第一、二層為石結構,第三層以上為磚結構)。石塔由塔基、須彌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構成。基礎持力層為巨大的山石;素麵正方形石基,座高1.35米,邊長10.36米,底面積20.76平方米,青條石砌成。八棱石砌須彌座。須彌座高1.34米。塔身建於須彌座之上,底層之塔身較高,以上每層之塔身較短逐漸收縮成密接的塔檐。密檐六重,八棱塔身,營造七層,高21米,每層每面向開小窗,以通光透氣。塔頂作覆體塔利。底層有八根石柱,浮雕幡龍,精雕細鏤,造型逼真,神韻獨具。白塔整體造型敦厚穩重,輪廓剛柔結合,雄建挺拔,和諧秀美,可與西安的小雁塔、雲南崇聖寺的千尋塔媲美。登臨遠眺,一窗一景,令人心曠神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州白塔
  • 地理位置劍閣縣普安鎮鶴鳴山頂
  • 又稱:文峰塔
  • 始建年代:清乾隆庚寅(1770)年
白塔坐北朝南,塔內旋梯通道,直達頂層。底層心室寬敞,青石望板上鐫太極八封圖。道教太極圖是根據佛像(阿黎耶識圖)原理改造而來,定格為道教涵蘊深妙的符號。道、佛文化相互滲透估戶敬,永再互為表里。塔底心室浮雕《太極八卦圖》,鐫刻下道、佛文化合璧的時代印痕。其浮雕乾、坤卦位與白塔座向相合。據此,有人稱為道教白塔。
塔門南面,有石砌階梯五步,右側向建於塔基平台之上,階梯高1.03米;拱狀石門,洞開如虹,門高2.33米,寬1.25米,由門框、門楣、門限、門柱組成。門柱高1.29米,寬0.27米,厚0.42米,門柱上楷書陰刻楹聯一幅,左柱為“文心直透五華秀”;右柱為“筆陣高分兩劍雄”。上下款識為“乾隆庚寅仲秋月,荊胡成題。門楣為“文峰”,上下款識為:乾隆辛卯秋月穀旦,奉直大夫和劍州事荊門胡成。門聯落款方式,古今鮮有,自成一體;前者記刻建塔奠基之年月,落書題者,但不署官職;後者記刻建成第一層塔身之年月,署建塔者,標著宦職。其史料價值珍貴。因聯額為“文峰”,故又稱文峰塔。
“文峰”出自明人題刻“文峰”。楹聯中“文心”婆拒恥與“筆陣”比喻此山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所撰《劍卅重陽亭銘並序》碑,唐代文學家元結所撰、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之摩崖石刻。唐人之文與書有如墨華山峰,可與塔東南面的五華山競秀色,頸戲籃舟可與劍門的大劍山、小劍山比雄奇。
劍州白塔之後,亦可稱為浮屠塔或雁塔。浮屠塔為佛塔。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才有建塔之事。古稱塔為佛圖,亦名浮屠。清碑記:“古人言,為浮屠為必合其尖,一始於西域之浮屠,亦名雁塔。自唐人韋肇及第題名慈恩寺之雁塔,後遂沿為故事繼至今,郡人士雲蒸霞蔚,科第蟬聯。以此為乾甲之文筆也可,以此為題名之雁塔也亦可。”“乾甲之文筆”一指清乾隆年間,劍卅人云興霞蔚,料第蟬聯,文教興盛之意;也指胡知州於清乾隆甲申權篆劍州,至癸已堡洪元間,建塔題聯之事。“文峰(風)”塔之名由此而察牛達來。白塔之名,許是塔由石、磚砌成,以顯其素雅、高潔,古樸之意。
劍州白搭歷經風雨二百二十多年,仍巍然屹立,聳立出鶴鳴山自唐至清古老文化的時空跨度。它是古人勤勞、智慧、創造精神的結晶,是研究古代建築力學的重要文物。它以獨特的造型風格,成為古代建造藝術上的奇觀,被《巴蜀名勝記》列為蜀中一絕。
清碑·《鶴鳴山新建白塔記》其文曰:“劍州,古形勝地,雄關巨鎮甲天下。其人文見於志勝者,唐宋元明,代有名賢。如黃忠文之(忠愨),趙公襄之經(綸),輝耀史冊。而忠文識諸子於品評未定之先,薦牘展陳,讚頌無虛日,此不徒以科名推重也。
劍州白塔
劍州白塔
國朝重熙恩浴百餘年來,文教覃敷,而此邦之膺選者,落落如辰星,豈諸人士之學術盡不古(昔)欽?抑(官師)抱殘守缺,所以樹之風聲而作勵翼者尚有未至歐?余自乾隆甲申承乏是州,至登已,幾十年。於此(補城,興學、撫孤、建橋樑)殆無不用其心力,而尤慨然為邦人思所以培元助本者。城東南鶴鳴山,高出群岫,古人摩崖造像、鐫名(案)記甚多遷己套愉。顏魯公真跡至今尚存。惟求所謂重陽者,則廢不可考矣!此山橫峙如鳳鸞,當龍泉,聞溪二水之合瀉而回其狂瀾於巽方,迤麗一經曲以出之。地理家談水法,宜蓄不宜池,其在斯乎!爰就山峰之極東這塔七級以篇龠之。蓋創也,非固也,然自余捐資倡募後,工無幾何,旋值全川之故,軍書旁午,守土者救過不遑,士民悉索敝,賦無可應募者。其後余以戎役去任,而三韓武公,北直張公曆署郡篆,俱疲於奔走,雖俗藏其事,不能也。浙西(徐)公擢膺是州,下車即留意文治。膠癢書院彬彬有弦誦聲,其割俸完塔,一如鄙意之殷勤,而又以公務逕省,會余奉完牒暫掇其事,則見茲塔之半就而未竣也。於是董督久之,告厥成功。古人言,為浮屠者必合其尖,塔本始於西域之浮屠,亦名雁塔。自唐人韋肇及第題名慈恩寺之雁塔,後遂沿為故事繼至今,郡人士雲蒸霞蔚,科第蟬聯。以此為乾甲之文峰也可。以此為題名之雁塔亦可。獨念余兩度劍陽,山川草木,相機莫逆,而一塔之是役也,經費共若干,司鐸王、李二君暨參軍蕭君俱有心勞,而李君尤獨肩其任者,土民之解囊,無問多寡,皆向風募義,可嘉也。請悉登之碑陰,不敢設其善雲。時乾隆四十二歲在丁酉仲秋月下浣吉。”
此外,鶴鳴山還有《岩壑》、《登高覽勝》、《山高水長》、《 翠靄空奇》、《 劍閣》、《一郡奇觀》等大字摩崖石刻,和唐、宋、明、清、中華民國和當代的各類摩崖碑刻。這些摩崖石刻都銘記了鶴鳴山的滄桑之變,不僅是研究書法、宗教、人文、石刻藝術、地方史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的藝術珍品,值得珍視和考究,鶴鳴山真是一處“風水龍脈”之地。
清碑·《鶴鳴山新建白塔記》其文曰:“劍州,古形勝地,雄關巨鎮甲天下。其人文見於志勝者,唐宋元明,代有名賢。如黃忠文之(忠愨),趙公襄之經(綸),輝耀史冊。而忠文識諸子於品評未定之先,薦牘展陳,讚頌無虛日,此不徒以科名推重也。
劍州白塔
劍州白塔
國朝重熙恩浴百餘年來,文教覃敷,而此邦之膺選者,落落如辰星,豈諸人士之學術盡不古(昔)欽?抑(官師)抱殘守缺,所以樹之風聲而作勵翼者尚有未至歐?余自乾隆甲申承乏是州,至登已,幾十年。於此(補城,興學、撫孤、建橋樑)殆無不用其心力,而尤慨然為邦人思所以培元助本者。城東南鶴鳴山,高出群岫,古人摩崖造像、鐫名(案)記甚多。顏魯公真跡至今尚存。惟求所謂重陽者,則廢不可考矣!此山橫峙如鳳鸞,當龍泉,聞溪二水之合瀉而回其狂瀾於巽方,迤麗一經曲以出之。地理家談水法,宜蓄不宜池,其在斯乎!爰就山峰之極東這塔七級以篇龠之。蓋創也,非固也,然自余捐資倡募後,工無幾何,旋值全川之故,軍書旁午,守土者救過不遑,士民悉索敝,賦無可應募者。其後余以戎役去任,而三韓武公,北直張公曆署郡篆,俱疲於奔走,雖俗藏其事,不能也。浙西(徐)公擢膺是州,下車即留意文治。膠癢書院彬彬有弦誦聲,其割俸完塔,一如鄙意之殷勤,而又以公務逕省,會余奉完牒暫掇其事,則見茲塔之半就而未竣也。於是董督久之,告厥成功。古人言,為浮屠者必合其尖,塔本始於西域之浮屠,亦名雁塔。自唐人韋肇及第題名慈恩寺之雁塔,後遂沿為故事繼至今,郡人士雲蒸霞蔚,科第蟬聯。以此為乾甲之文峰也可。以此為題名之雁塔亦可。獨念余兩度劍陽,山川草木,相機莫逆,而一塔之是役也,經費共若干,司鐸王、李二君暨參軍蕭君俱有心勞,而李君尤獨肩其任者,土民之解囊,無問多寡,皆向風募義,可嘉也。請悉登之碑陰,不敢設其善雲。時乾隆四十二歲在丁酉仲秋月下浣吉。”
此外,鶴鳴山還有《岩壑》、《登高覽勝》、《山高水長》、《 翠靄空奇》、《 劍閣》、《一郡奇觀》等大字摩崖石刻,和唐、宋、明、清、中華民國和當代的各類摩崖碑刻。這些摩崖石刻都銘記了鶴鳴山的滄桑之變,不僅是研究書法、宗教、人文、石刻藝術、地方史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的藝術珍品,值得珍視和考究,鶴鳴山真是一處“風水龍脈”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