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英文名: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 簡稱:陸軍學校
- 創辦時間:1946年
- 所屬地區:南京/成都/高雄(台當局自封)
- 學校類型:陸軍軍官學校
- 現任校長:劉得金(台灣陸軍軍校)
- 英文別稱:R.O.C. Military Academy
- 前身: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軍校歷史,黃埔教員,國民黨員,中共黨員,其他教員,歷任校長,黃埔校友,黃埔三傑,共產黨軍官,國民黨軍官,歷史作用,鳳山“復校”,
軍校歷史
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R.O.C. Military Academy)
1924 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黃埔軍校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
原址設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第六期有武漢分校),黃埔軍校於1927年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之後國民黨軍隊“國家化”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7年孫立人奉命在台灣訓練新軍,決定高雄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學校停辦,算入之前的黃埔軍校時期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時期共辦23期。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中國國民黨籍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台灣高雄鳳山鎮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復校”。
黃埔教員
國民黨員
蔣介石:首任校長
廖仲愷:曾任國民黨代表
李宗仁:曾任校務委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
陳誠:曾任軍校軍事教官、校長辦公廳特別官佐
李濟深:曾任教練部主任
鄧演達:曾任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武漢分校代校長
汪精衛:曾任國民黨代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顧祝同:曾任戰術教官,管理部主任
陳繼承:曾任教官,教育長
陳果夫:曾任招生委員會委員
劉峙:曾任戰術教官
嚴重:曾任學生總隊長
蔣鼎文:曾任學生隊區隊長
白崇禧:曾任校務委員
繆斌:曾任政治教官
王柏齡:曾任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曾任政治部主任
邵元沖:曾任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曾任管理部主任
周駿彥:曾任軍需部主任
俞飛鵬:曾任軍需部副主任
宋榮昌:曾任軍醫部主任
李其芳:曾任軍醫部副主任
杜景祺:曾任軍醫部主任
何應欽:曾任戰術總教官;教育長;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
胡謙:曾任教育長
王柏齡:曾任教育長
錢大鈞:曾任兵器教官,參謀處長
石醉六:曾任長沙分校分校校長
顧孟余:曾任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徐謙:曾任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方鼎英: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長
張治中:曾任武漢分校教育長,南京中央軍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
邵力子:曾任校長辦公廳秘書長、政治部主任
程潛:曾任校務委員,長沙分校校務委員會主任
林熏南:黃埔軍校一期教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廣東省防空副司令。
中共黨員
周恩來:曾任政治部主任
葉劍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張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聶榮臻:曾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
魯易:曾任政治部秘書
惲代英:曾任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夏曦:曾任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項英: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陽翰笙:曾任政治部秘書,中共黃埔軍校入伍生部總支書記
陳毅:曾任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中共武漢分校校黨委書記
董必武:曾任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陳潭秋: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李達: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總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澤覃:曾任政治部科員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張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蕭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張國燾: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高語罕:曾任政治教官
其他教員
許德珩: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鈞: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歷任校長
第一任1946年8月~1947年10月蔣介石委員長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關麟征中將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張耀明中將
(台灣當局“復校”後)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羅友倫“中將”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謝肇齊“中將”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誠“中將”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靉“中將”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張立夫“中將‘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將”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秦祖熙"中將"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言百謙"中將"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許歷農"中將"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朱致遠"中將"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盧光義"中將"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黃幸強"中將"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黃耀羽"中將"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湯元普"中將"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胡家麒"中將"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楊德智"中將"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馬登鶴"中將"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童兆陽"中將"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丁渝洲"中將"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張岳衡"中將"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楊國強"中將"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王根林"中將"
第廿六任2006年7月~2006年8月,賈輔義中將
第廿七任2006年8月~2010年7月陳良沛"少將"(降為少將)
第廿八任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全子瑞"少將"
第廿九任2012年7月~至今劉得金“中將”
黃埔校友
黃埔三傑
共產黨軍官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乾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余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國民黨軍官
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鄭洞國、宋希濂、毛人鳳、關麟征、賀衷寒、喬家才、鄧文儀、李仙洲、李默庵、陳明仁、康澤、鄭介民、李延年、李彌、胡璉、唐生明、俞濟時、黃維、戴笠、郝柏村、蔣仲苓、王升、黃珍吾、彭孟緝、桂永清、謝晉元、范漢傑、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鄭作民、王竣、黃翔、曾澤生、徐會之、趙子立、闕漢騫、董釗、李鐵軍、羅奇、賀忠漢、胡靖安、王慧生、宣鐵吾、黃梅興、姚子青[8]、鐘彬、陳頤鼎、李以劻、肖贊育、戴安瀾、蕭作霖、唐生智、林偉儔、呂旃蒙、覃異之、賈伯濤、鄭庭笈、陳修和、文強、楊伯濤、侯鏡如、王耀武、孫元良、劉戡、黃杰、陳大慶、劉安祺、高魁元、蔡炳炎、廖運澤、曾擴情、酆悌、張耀明、廖昂、吳起舞、彭士量、邱行湘、孫明瑾、李文、王懷義、王敬久、滕傑、唐縱、蔣孝先、鄭蘊俠。
歷史作用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灌輸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至今已七十三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的演講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介石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鳳山“復校”
自1950年10月1日起撤銷第四軍官訓練班番號,原址改組成立陸軍軍官學校
高雄市鳳山區維武路1號,為陸軍軍官學校在台校址。此地東去高雄市區約10公里,地勢開闊,在成片樹蔭的遮蔽下,占地面積3500多畝的陸軍官校(陸軍軍官學校的簡稱,下同)如一片平地森林。
陸軍官校往南,有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兩所軍校與之毗鄰。作為現今台灣陸軍的軍事教育重鎮,鳳山陸軍官校與北邊的左營海軍官校、岡山空軍官校互成鼎足之勢。
在日據時期,陸軍官校現址是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日本人把這裡作為南侵太平洋的據點。現在校內的基本房舍,大多仍為日造永久樓房,均系鋼筋混凝土建築,堅固耐用。
1945年台灣光復,在隨後的國共內戰中,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孫立人負責編練新軍。物色訓練基地時,孫立人看中了這裡:有日軍留下的營房設施和訓練場所,且遠離大陸戰場。
1947年10月1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成立,組織上隸屬於成都本校,是其7個軍官訓練班中唯一選址在台灣的。
兩年後,國民黨兵敗遷台,中共軍隊占領陸軍官校成都校本部,在撤退中,連關防印信都未來得及攜出,在校的第23期學員也大多臨陣起義。蔣介石將其視作“恥辱”,認為“這是國民革命軍歷史上一個最大的挫折”。
1950年8月8日,國民黨在台灣剛站穩腳跟,蔣介石便飭令“國防部”,儘快恢復陸軍官校,以培養軍事幹部,“俾擔任未來反攻復國之前驅重任”,同時任命羅友倫為校長。
同年9月21日,台灣防務部門下令,自10月1日起,撤銷第四軍官訓練班番號,在原址上改組成立陸軍軍官學校。
蔣介石說,軍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攸關“黨國”前途,“早就應該恢復”,鑒於國民黨在大陸的軍事失敗,對校長的選任必須慎重,“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在人選未決定以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選中羅友倫,“事前是經過多方審慎的考慮才決定的”。
1951年4月1日,陸軍官校舉行第24期新生開學典禮,1001名學生中,自由報考者98人,其餘均為軍隊保送。
復校後的陸軍官校,在教育模式上取法美國西點軍校。西點軍校以“責任、榮譽、國家”為校訓,校長羅友倫則大力提倡“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五大信念。在學生管理制度上,也效法西點,由高年級學生指揮低年級。
比如在日常演習中,高年級學生隊長下命令:左腳穿鞋子,右腳穿襪子,回房之後,兩三分鐘內集合,然後又命令“左腳穿襪子右腳穿鞋子”,凡是穿錯的,就罰跑步3000米,聲色俱厲。羅友倫回憶,這樣的演習,曾經在蔣介石面前表演,蔣介石看完之後哈哈大笑,羅友倫就報告說,這種訓練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服從,蔣介石聽後點點頭,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了。
陸軍官校自1950年10月鳳山復校後,從第24期算起,3年內共畢業三期學生總計3025名。
當時所有學生統一加入國民黨,軍校里有黨務組織,連長是那一級黨部主委,每個班一個黨小組,每月由班長組織一次小組會議。2000年,台灣地區實現“執政黨”輪替,國民黨成為“在野黨”,黨務系統從此退出軍校,陸軍官校的政訓課程內容也開始變革,改為由校方邀請社會人士講演環保、國際政治等議題。2007年,陸軍官校原有的五大信念被刪掉了“主義”與“領袖”兩項,而今刻在校史館外牆上的,只剩“國家、責任、榮譽”六個字,操場照壁上的標語,也由“矢志完成統一大業”改為了“矢志捍衛民主憲政”。2014年10月,值台灣地區政黨“選戰”正酣之際,陸軍官校貼出告示,謝絕任何政黨候選人和黨務人員進入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