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又倫(羅友倫)

羅又倫

羅友倫一般指本詞條

羅又倫(1912- 1994)廣東梅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軍職。抗戰時期,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二00師師長、第四十九師師長、新編第六軍第二0七師師長等。抗戰勝利後,任第二0七師師長兼東北保全司令部第二快速縱隊司令、青年軍第二0七師師長、青年軍第六軍軍長。1949年去台灣。赴台後,於1950年出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先後調任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參謀次長,副參謀總長,軍團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聯合勤務總司令及駐薩爾瓦多“大使”等職。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1994年8月在台北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友倫
  • 別名:原名羅又倫,別號思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912年2月4日
  • 逝世日期:1994年8月
  • 職業: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陸軍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生平,學習經歷,軍職履歷,

人物生平

羅友倫,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出生於1912年2月4日,原名羅又倫,別號思揚。1927年,他考入黃埔軍校,編入第7期預科大隊。1928年,進入南京本校,就讀於騎兵科,畢業後,先後任國民革命軍教導第2師排長、中隊長。之後又報考陸軍大學,學習指揮作戰。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擔任兵學教官。抗戰爆發後,羅友倫主動要求進入第一線作戰部隊,接受第5軍軍長杜聿明之邀,調到第5軍擔任參謀處長。進入第五軍之後,羅友倫先後參與了崑崙關之戰桂南會戰,之後又跟隨部隊開赴昆明,擔任第5軍副參謀長、代理參謀長,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在第5軍擔任參謀長期間,為了提高軍隊戰力,羅友倫將所有機械化部隊集中,設立汽車團、戰車團,歸參謀處統一指揮,在提高機動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戰力。作為杜聿明將軍的重要參謀,羅友倫參與了同古保衛戰、臘戌保衛戰等一些重大戰役的參謀決策工作。據羅友倫訪談錄中介紹,在同古保衛戰中,蔣介石曾命令200師死守同古,犧牲到最後,以表示國民革命軍的精神。但因救援部隊相隔百里之遠,所以只能在撤退與死守之間做選擇。羅友倫認為,假如死守,就會眼睜睜地看著200師被敵人包圍、殲滅。那時第5軍有三個師,如果有一師被敵人吃掉,只剩兩個師,士氣一定受挫,而且坐視不救,有損指揮道德。因此羅友倫力主撤退。但撤退是違抗最高統帥的命令,可能受軍法審判,羅友倫和軍長杜聿明、最高統帥部參謀團團長林蔚反覆討論了幾個小時,始終沒有結論。時至深夜,羅友倫說:“假如不立即下令撤退,就再也沒有撤退的機會了,如此一來,一定會完全被敵人包圍殲滅。”於是他動手擬好了命令,請杜、林簽字,他們都不肯簽,羅友倫只好先簽名以示負責。最後軍長杜聿明被他說服,也簽了字。在一夜之間,200師循著鐵索橋渡過河川撤退,粉碎了敵人企圖四面包圍攻擊,全殲200師的圖謀。
1942年4月,由於日軍占領臘戌,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5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介石的命令向國內撤退。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占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杜聿明親率軍部進入了緬北原始森林。
在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羅友倫和第5軍經歷了極為痛苦和漫長的“死亡之旅”。由於命令倉促,準備工作極其不充分,連地圖都沒有,士兵在熱帶還穿著棉襖,下雨時連雨衣也沒有。在原始森林中,沒有食物,沒有補給,缺醫少藥,許多士兵都倒在了路邊。羅友倫在回憶錄中寫到,“從緬北到印度,我們在絕地中行軍,一路上遭遇飢餓、疾病、蟲害,死在途中的有8000多人,沿途都是白骨。我們帶了1萬多人,到了印度只剩下3000多人,而帶著的160匹馬,全死在路上。甚至因為傷口發炎,缺醫少藥,我本人也差點犧牲在回國的路上。直到從一個犧牲的士兵身上找到消炎藥,我才幸運地活了下來。”談到這段經歷,羅友倫感嘆道,“我們之所以能夠活下來,就是依靠求生存的意志和力量。在第5軍中有很多的黃埔畢業生,他們是遠征軍的中堅。正是由於他們在黃埔軍校中受到的教育和薰陶,以及接受的種種嚴格的軍事訓練,塑造了他們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道德品格,激勵著他們奮勇向前、不畏犧牲。在黃埔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他們最後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最終獲得了勝利”。到達印度藍伽後,羅友倫積極補充兵員,換裝美式裝備,整訓部隊,加強叢林戰訓練,在短期內迅速提升了遠征軍的戰力,為反攻緬北積蓄了力量。
因為在抗戰中的赫赫功績,羅友倫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榮獲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後期,羅友倫將軍曾參與創辦了青年軍,並擔任了第207師師長、青年軍第6軍軍長,後因病到美國治療。1950年到台灣後,羅友倫被任命為復辦的鳳山軍校暨陸軍軍官學校首任校長,也是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在復辦鳳山軍校期間,羅友倫力主接續大陸黃埔軍校的期數,自1951年開始招第24期生,隨後的24至26期黃埔生都畢業於羅友倫將軍任上。任校長期間,羅友倫大力傳承黃埔精神,延續黃埔情緣,開展黃埔校史教育,並積極籌備軍校新制方案,將學制從2年轉為4年,並以美國西點軍校為藍本,重新規劃軍事教育和學年教育。之後,羅友倫又調任“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聯勤總司令”。1994年8月,羅友倫將軍在台北病逝,享年82歲。

學習經歷

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
陸軍大學第十五期畢業。

軍職履歷

在大陸期間歷任軍職:
國民革命軍教導第2師排長、中隊長、訓練總監部監員;
浙江省立第一中學軍事教官;
陸軍大學兵學教官;
國民革命軍第5軍參謀處處長、副參謀長、參謀長、汽車兵團團長;
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副師長;
國民革命軍第49師師長;
1945年3月羅友倫任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
1945年4月羅友倫任青年軍第二○七師師長兼東北保全司令部第二快速縱隊司令;
青年軍第六軍軍長。
撤往台灣後歷任軍職:
國民革命軍第6軍軍長;
陸軍訓練發展司令兼陸軍作戰司令部司令;
台灣黃埔軍校校長(鳳山軍官學校校長);
“考試院”副院長、
憲兵總司令(1954.7-1955.9);
國防部”計畫參謀次長;
“國防部”副總參謀長;
第1軍團司令官;
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作戰司令;
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
總政治作戰部主任(1969.1-1975.5);
聯勤總司令(1975.4-1977.4);
“中央”評議委員;
總統府上將戰略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