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孟緝

彭孟緝

彭孟緝(1908—1997),字真如,號念先。湖北省江夏城(今武漢市)人。1959年7月晉升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總統府參軍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孟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08年9月
  • 逝世日期:1997年12月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主要成就:陸軍一級上將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人物評價,社會影響,

人物生平

彭孟緝(1908年9月12日—1997年12月19日),字真如,號念先。湖北省江夏城(今武漢市)人。著名的軍事將領。1908年9月12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十七日)生,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後奉派赴日本戰野炮兵學校進修,返國後任陸軍炮兵學校主任教官。
中日戰爭期間曾參加淞滬戰役、長沙會戰,而升任陸軍總司令部中將炮兵指揮官。台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民政府所接收,1946年彭孟緝來台灣擔任高雄要塞中將司令。“二二八事件”由於彭孟緝妥善處置,受層峰賞識,先升任台灣警備總部司令,之後出任台灣保全副司令、衛戍司令等要職。
國民政府遷往台灣後,1950年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成立,彭孟緝擔任主任,此後並成立高級班及石牌班等訓練機構。1952年擔任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1954年擢升為副參謀總長,在參謀總長桂永清去世之後,彭孟緝接任參謀總長。1957年調任陸軍總司令併兼台灣防衛總司令。1959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再任參謀總長。1965年擔任“總統府”參軍長。1967年先後出任台灣地區駐泰國及日本“大使”。1972年彭孟緝擔任戰略顧問,1952年10月起當選國民黨第七至十二屆中央委員,其間在1960年8月、1966年12月任中央常務委員。1988年7月、1993年8月被聘為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並當選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97年12月19日在台北病逝。

主要事跡

彭孟緝早年曾就讀於湖北省漢陽文德書院,旋轉入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學習,未及畢業。1926年3月,彭孟緝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4月在入伍生總隊接受軍事教育;11月正式編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學習,參加了“黃埔同學會”。1927年8月彭孟緝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任陸軍第十三師炮兵營排、連長、南京公安局政治訓練處股長等職。1928年4月被派到日本野戰炮兵學校學習。1931年7月回國後任中央炮兵學校主任教官。1932年3月參與組織“復興社”,任中央幹事會候補幹事兼炮兵學校分社幹事,並出任陸軍炮兵訓練委員會及陸軍福斯山炮兵研究委員會委員。1933年任炮兵第一旅第一團第一營營長,陸軍官校政治幹部訓練班教官,參加了延平、古田“剿共”戰役。1934年6月兼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班教官;12月調任陸軍炮兵學校教官。1936年4月彭孟緝調任陸軍炮兵學校重炮兵團(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重炮團,團下有三個營,每營有兩個連,每連配備重炮四門)團長,彭孟緝與鄒作華、黃國書(台籍)並稱炮兵三傑,為我國機械化重炮兵的發展奠下基礎,貢獻巨大。
1937年2月任陸軍獨立炮兵第十團(機械化重炮團)團長;7月抗戰爆發,8月彭孟緝率炮兵第十團參加了淞滬抗戰,11月撤退時,炮兵第十團部分火炮被已經埋下地雷的公路橋攔住退路,炮團戰士忍痛將炮推入河中。1938年4月27日彭孟緝晉任陸軍少將,任陸軍炮兵第七旅第十團(三營六連制,每連以十五榴炮4門編成)團長,後任炮兵第七旅副旅長。1940年6月任重炮第一旅副旅長。1941年6月任軍事委員會軍政部炮兵第一補充兵訓練處處長。1943年1月任炮兵第一旅旅長。1944年兼第四戰區炮兵指揮部指揮官。1944年9月參與桂陽、柳州戰役;12月任黔桂湘邊區總部炮兵指揮部指揮官。1945年5月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炮兵指揮部中將指揮官;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彭孟緝主持了日本炮兵部隊受降儀式;10月隨台灣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到台灣,12月軍政部派彭孟緝為第二要塞調查組主任,負責高雄港之要塞調查。
1946年7月,台灣正式成立基隆、高雄、馬公三個要塞司令部,彭孟緝任高雄要塞司令部中將司令官。
1947年2月28日,專賣局緝私人員和警察武裝取締私菸攤販,槍殺民眾,台北市民眾奔赴行政長官公署,要求面見省主席陳儀,長官公署卻槍擊民眾,台灣各地相繼舉行起義,反抗暴行,稱“二二八事變”;3月3日晚上,高雄市民回響台灣各地起義行動,開始到處搜尋貪官污吏;5日,高雄參議會號召市民參加抗暴,市民與學生遂集結於高雄中學,編成部隊,由塗光明(時任高雄市敵產清查主任)擔任總指揮,當地警察兩百餘人也攜械參加,這支高雄起義軍在一日之間控制了市內所有軍政機關,只剩擁有重兵的高雄要塞司令部尚未被繳械,而要塞司令彭孟緝正準備進入市內襲擊起義市民;6日上午,處理委員會委員為防止流血犧牲擴大,乃推派黃仲圖(高雄市市長)、彭清靠(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塗光明、曾鳳鳴、林介等五名代表上山到要塞司令部,意圖規勸彭孟緝自動解除武裝,而後再談處理辦法,不料彭孟緝當場開槍打死塗光明、曾鳳鳴、林介等三人,並扣留拷問彭清靠,只放黃仲圖一人下山回復,司令部所屬官兵三百餘人攻下山來,直殺入市政府,當時處理委員及市民尚在市政府等候談判代表回來報告,要塞軍隊以機槍、步槍向這些人掃射,當場擊斃三十四人(其中有王石定等參議員四人),射傷百餘人,隨後不分青紅皂白地見人就開槍濫射,馬路上橫屍遍野,哀號呼救之聲不絕,這時青年學生也紛紛勇敢地反擊,到處是混亂的巷戰,至半夜,由學生堅守的前金派出所終於被彭孟緝的軍隊奪回,學生全部壯烈犧牲,僅僅這一天,傷亡的高雄人竟達數千人!彭孟緝因此被人稱做“高雄屠夫”。
1947年5月5日,“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部”成立,彭孟緝升任第一任司令,任內對於“良善者固均予以保障,而險惡者亦未使其漏網”。1948年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1949年1月18日,“台灣警備司令部”成立,陳誠兼任總司令,彭孟緝任副總司令;8月20日,秘密保全組織“政治行動委員會”正式成立於台北圓山,由唐縱(警政署長)掛名召集人,蔣經國掌握實權,彭孟緝等人為該會委員;9月1日“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改編為“台灣保全司令部”,彭孟緝改任“台灣省政府”委員兼“台灣保全司令部”中將司令。
1950年3月,蔣介石派彭孟緝為“台灣情報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協調指揮各諜報部門,主持全台最高的情治機構,併兼任圓山軍官訓練團教育長;6月5日蔣介石在“台灣保全司令部”官兵大會上宣布由吳國楨任台灣保全司令,彭孟緝任副司令,後兼任台灣省保全處處長、“革命實踐研究院”附設幹部訓練團主任等。1952年7月16日,“台北市衛戊司令部”成立,彭孟緝兼任司令,併兼台灣省保全司令部副司令、軍學研究會主任、動員幹部訓練班主任、軍事動員設計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當選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1953年1月28日加陸軍上將銜。1954年5月,彭孟緝接受友人的勸誡向蔣介石請辭,將“情治大權”交予蔣經國執掌,7月任“參謀本部(參謀總長桂永清)”副參謀總長;8月12日桂永清突然病死,13日彭孟緝以陸軍中將軍階加上將銜,代理“參謀本部”參謀總長,他與時任總統府參軍長的孫立人,常因“體制”問題發生衝突。1955年5月25日,台灣爆發少校郭廷亮發動“兵諫”案,彭孟緝秉承蔣介石的旨意,以郭廷亮為孫立人部屬為由,對其實行看管偵訊,孫立人被判處監禁;6月20日彭孟緝正式就任“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同時晉任陸軍二級上將,權勢如日中天。1957年5月24日,台灣發生“劉自然事件”,蔣介石為向美國交代,撤換包括“參謀總長”彭孟緝、“陸軍總司令”黃杰、“憲兵司令”劉煒、“台北衛戍司令”黃珍吾在內的高級將領,6月25日彭孟緝調任“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兼“台灣防衛司令部”總司令,他在總司令任內特別重視軍中情報的蒐集,使當時的軍中安全,號為“國府遷台以來最嚴密者”;10月23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八屆中央常務委員。
1959年6月29日,彭孟緝再次擔任“參謀本部”參謀總長,並晉任陸軍一級上將。1960年兼任“總政治部聯合作戰計畫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積極精練三軍,提高士氣。1961年4月4日,彭孟緝下達極機密指示,對金門8吋巨炮向大陸發射核武進行研究。1963年11月22日當選為國民黨第九屆中央常務委員。1964年1月21日,湖口裝甲兵基地發生一宗嚴重違反軍紀事件,即一般通稱的“湖口兵變”,所謂的湖口兵變純粹是趙志華個人的牢騷事件,彭孟緝卻主張嚴懲罪犯與肇事有關的軍官,自裝甲司令部郭東陽以及到裝甲參謀長金仲純,都受重懲,甚至連蔣緯國都牽連在內,背了一輩子的“黑鍋”。1965年6月27日調任“總統府”參軍長,並奉頒青天白日勳章。1966年10月,彭孟緝退役任“中華民國”駐泰國“大使”。1969年2月改任“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4月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十屆中央委員。197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彭孟緝調回台灣,11月回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一級上將委員。
1973年3月16日,台灣“中華民國羽球協會”制定會章,成立理監事會,推選彭孟緝為會長。1974年曾在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就讀,到課守時,三年不輟,用心學問,極受讚譽。1975年2月調任“總統府”一級上將戰略顧問。1976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1年4月3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為贖以往的罪惡,彭孟緝晚年信佛信的相當虔誠,對往事,他從不為自己辯解。1988年7月12日被聘為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且為評議委員會主席團成員。1993年8月被聘為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並仍當選為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997年8月繼續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並再次當選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97年12月19日,彭孟緝因病逝世,終年89歲,20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懷遠堂舉行公祭,“總統”李登輝特頒“旌忠狀”與“勛猷懋著”挽額,以“表彰其對國家的貢獻”,“行政院”院長蕭萬長親臨致祭,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勛區第八號墓穴。

人物評價

彭孟緝生平對歷史素養頗深,他對蔣氏父子忠心耿耿,在台灣實行鐵腕統治,為蔣介石經營台灣打下堅實基礎,因而官運亨通,彭孟緝手段毒辣,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屠夫做法至今仍讓台灣人髮指,他一生的主要經歷,以情治發跡,而後成為軍令系統首長,顯示他的“政治性格”頗有過人之處,之所以能久居高位而持續不下,主要與他“先意承旨、任謗任怨、服從性高”的家臣性格有關。

社會影響

彭孟緝228事件之爭議,本省暴民殘害外省普通民眾被刻意淡化
台“中研院”院士黃彰健和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今年初共組「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展開二二八事件考證調查,兩人近日透過彭孟緝之子彭蔭剛,獲得兩篇未收錄在二二八事件官方調查報告的新史料,是當年高雄市長黃仲圖、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總統府資政”彭明敏之父)寫給彭孟緝的兩份檔案,可能洗刷彭孟緝在歷史上的罪名。 黃彰健指出,新史料顯示,黃仲圖、彭清靠等人當時是被塗光明逼上山的,因塗光明有槍,而且威脅他,不配合將「會變成肉片」。這點與坊間所謂黃仲圖、彭清靠和塗光明代表台灣人民上山不符。 黃彰健進一步說明,黃仲圖等人上壽山後,彭孟緝並非如坊間所傳下令殺人。根據新取得的證據,塗光明等人是社會人士、不具學生身分,當時雙邊人馬經過一番談判。但塗光明亮出槍械,威脅彭孟緝接受包括國軍繳械等九項條件,彭孟緝遂將其移送軍法審判。三月八日,塗光明等三位自稱學生代表者被依軍法槍決。但官方提出的二二八調查事件報告只提到塗光明等人有九大要求,卻不願呈現詳細內容,有誤導國人之嫌。 朱浤源表示,彭蔭剛也證實,他的父親彭孟緝曾明確告訴他,家裡有一把手槍,即是塗光明當年攜帶並要在現場拔出;這把手槍在彭孟緝過世後交還國防部。此外,彭孟緝的軍隊是在十五位軍人被槍殺後才開始反擊,並非一開始就對高雄市政府、火車站、高雄第一中學的民眾掃射。另外,「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也蒐集到當時的高雄在地報《國聲報》,發現彭孟緝的出兵行動當年深受社會各界肯定與接受,不但彭清靠提供其房舍給彭孟緝全家 居住;社會各界在三月六日後也紛紛登報,公開感謝彭孟緝。 台北市二二八協會執行秘書廖繼斌認為,許多受難家屬聽到中研院學者提出的「翻案」說法很不滿,原本要到讀書會現場抗議。經過協調,大家決定回歸理性討論,共同要求彭蔭剛提供所有資料,以發掘真相。 「學術研究是各抒己見,真理本身沒有學術研究可言!」廖繼斌強調,為釐清真相,他個人仔細研讀大溪檔案長達一年,許多家屬也積極蒐集資料,院士、學者們不能因為兩篇檔案就為二二八事件驟下定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