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20年考入長沙大同師範學校,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學生運動的
領導人之一。1925年夏,由
湖南黨組織選派,考入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官學校。不久,加入
中國共產黨。參加了
北伐戰爭,在
國民革命軍任營、團指導員。1927年7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特派員,派往
汝城,任中共前委委員、
湖南軍委委員,在汝城、
桂東一帶活動,將
粵北和
湘南農軍整編,組成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任師長。在敵我力量懸殊、環境極其險惡的條件下,率部堅持鬥爭。1928年1月參加
湘南起義,任中共
宜章縣委委員、軍委書記、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三師副師長。在智取宜章、
坪石大捷等戰鬥中,他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協助
朱德偵察敵情,出謀劃策,組織農軍有力地配合主力奪取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總結
汝城鬥爭的經驗教訓,特別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協助
胡少海把第三師建設成為一支既有戰鬥力,又能發動民眾開展
土地革命鬥爭的革命隊伍。
井岡山會師後,任第十一師三十二團黨代表。在
黃洋界保衛戰中,率部英勇殺敵,取得勝利,受到了
毛澤東的誇獎。
蒙冤
1929年初,隨紅四軍挺進
贛南,奉命幫助獨立二、四團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任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分校教務長。1930年5月,
任紅二十軍政委。後回到紅三分校,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主持軍校工作。在戰鬥頻繁、環境險惡、教官欠缺的條件下,他抓緊訓練工作,並親自執教,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領導骨幹。還兼任中共贛西南臨時行委常委,擔負行委的實際領導工作。在極其複雜的肅反鬥爭中,他承受巨大的壓力,以清醒的政治頭腦,盡力教育不明真相的民眾和戰士,維護黨和軍隊的團結,防止敵人破壞。1931年4月,在湘贛蘇區被誣為“AB團”,蒙冤遭錯殺,犧牲時年僅29歲。
事跡
1902年12月27日,陳東日出生於湖南省宜章縣粟源堡(今復原村)的一個鄉紳家庭。1925年夏從長沙大同師範學校畢業後,在中共湖南區委的號召下,陳東日毅然投筆從戎,考入設於廣東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官學校,並不久在學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開始後,擔任國民革命軍十三軍某師的副團長。
1927年馬日事變發生後,武漢地區局勢日益惡化。6月上旬,陳東日隨駐紮于衡陽的部隊開往武漢。7月初,中共中央軍委負責人周恩來、聶榮臻找陳東日談話,說:“目前汪精衛政府的反革命活動已逐漸明顯,國共合作已近破裂,分家不可避免,武漢很快就要起變化,我們黨只能重新起家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了。”
周恩來還告訴他,廣州“四一五”反革命事變後,中共廣東區委組織了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統一領導東江各縣工農舉行了暴動。東江特委乃於5月上旬在陸豐縣新田區集中精銳農軍2000餘人,組成惠(州)、潮(州)、梅(縣)農工救黨軍,由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吳振民為總指揮,中共汕頭地委委員、東江工農軍副總指揮楊石魂為黨代表。這支農軍歷經艱難轉戰已進入工農運動仍然蓬蓬勃勃的湖南汝城縣,並先後派出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前方特委委員陽興光、方臨川等人潛赴武漢向中央請示鬥爭方針。陽興光於1927年7月3日到達漢口,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了東江農軍進駐汝城的經過。“中央軍委已決定,叫你作中央軍委特派員,同武文元、陽興光一道回汝城,帶領這支農軍速來武漢,聽候黨的調遣。”
陳東日領受任務後沒有耽擱,於1927年7月9日到達汝城,即向東江農軍負責人吳振民、楊石魂、李方歧(又名李運昌,時任廣東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第二團黨代表)等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大家一致同意遵照中央命令將隊伍開赴武漢。為了迷惑敵人,以順利通過沿途各地,農軍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從汝城循漚水、耒水乘船前進。途經永興縣城時,在陳東日的指揮下,戰士們砸開監獄,釋放出了一批被關押的革命幹部和民眾。1927年7月18日,他們到達衡陽。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遭到扼殺,而汝城的工農革命運動卻如火如荼,這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他們看到了以汝城為中心開展湘南暴動的良好前景。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了臨時常委會,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舉行秋收暴動。毛澤東受命於7月底起草的《湘南運動大綱》,在8月1日經中共中央討論通過,進一步提出了以汝城為中心開展武裝鬥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的重大決策。原因在於:其一,毛澤東已有了“上山”思想,在此次中共中央臨時常委會上提出了“上山”,“保存武力”,“造成革命力量之中心”;其二,汝城地理位置特殊重要。汝城地處偏僻山區農村,當湘粵贛三省之交,地勢險要,進可上衡陽下廣東攻占城市,退可在山區保存革命力量,是在1927年大革命和各地革命運動失敗後,保存革命力量和擴大革命力量的理想區域;其三,汝城革命基礎獨好。黨在汝城已有自己領導下的革命武裝,以汝城、宜章、資興等縣以及廣東東江地區(惠潮梅)農軍共約4000人。汝城加入農會、工會的民眾更達6萬人之多,並且實行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工農專政,已成武裝割據之勢。7月下旬,在江西九江的中央負責人李立三等提出了舉行南昌暴動的建議,於是中央便將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的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結合起來進行統一的戰略考慮,即一方面以軍事力量幫助四省暴動的實現和成功,另一方面南昌起義成功之後,直奔東江,奪取廣州,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後重新北伐。正是基於如此考慮,以及湘南汝城的地理位置和高漲的革命形勢,中央認為湖南的秋收起義應首先在湘南發動,以策應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和重新北伐,而汝城作為“農民軍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和“戰爭地勢最便利的地方”,至關重要。
於此,“七一五”事變前已從武漢到達衡陽的方臨川向陳東日等人傳達中央軍委的指示說:武漢形勢惡劣,農軍不要去了,回汝城就地暴動,占領縣城,並指示將東江農軍與汝城等地農軍組成一個師,稱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這是中共領導的第一支打出工農革命軍旗號的武裝力量,由陳東日任師長,吳振民任副師長。於是,陳東日等率領農軍返回汝城,成立了中共中央駐汝城特別工作委員會和湘南特別軍事委員會,以陳東日、吳振民及汝城縣委書記朱青勛為主要負責人,統一領導以汝城為中心的湘南革命運動和武裝鬥爭。
而就在此時,盤踞桂東的挨戶團頭子何鑒領著一股匪徒從沙田向汝城邊境騷擾滋事。陳東日部署汝城農軍堅守縣城,自己則與吳振民指揮宜章、郴州和廣東農軍等主力,會同田莊地區武裝農民向北面出擊,將何部追至大塘、寨前一帶擊潰,繳獲鋼炮1門,槍數10支,首戰告捷。
但形勢依然緊迫,白色恐怖日益加劇,汝城縣的土匪何其朗也勾結駐粵北的范石生部企圖進犯工農革命軍。陳東日和駐汝特委雖已覺察到敵人強兵壓境,革命隊伍不應久留縣城,但由於鬥爭經驗不足,並沒有適時撤出縣城深入農村,以更廣泛地發動農民起來鬥爭。8月l4日夜,陳東日主持召開緊急幹部會議,研究應變措施。會議出現兩種意見:有的同志認為敵軍范石生部不會來,何其朗的土匪武裝戰鬥力不強,僅廣東農軍就可以對付;陳東日和朱青勛等人則認為,敵人強兵壓境,我軍應立即撤離縣城,轉至城北原坊山上駐防,以便居高臨下,易守易退,保存實力。會議持續到15日凌晨2時才最終決定,天明時部隊撤出城外。
然而此刻槍聲大作,原來國民黨第十六軍以3個團兵力分3路包圍了縣城。陳東日即命令與會者各赴崗位指揮作戰,自己則與中共宜章縣委委員高靜山指揮宜章農軍從后街突出包圍,與李方歧帶領的第二團上了縣城西山。副師長吳振民更率第一團於城北九塘巷阻擊數十倍於己之敵,指戰員個個奮勇,斃敵五六十名。但終因寡不敵眾,彈藥不足,傷亡較大。吳振民在激戰中負重傷後犧牲,二團團長於昆率領餘部突出重圍。
平反
1945年,由
毛澤東提議,中共七大為他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蕭克將軍的評價是:“陳東日軍政素質好,老成持重,水平高,辦法高”,“本是可以成為一個帥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