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雄

林振雄

林振雄(1888~1964),祖籍廣東興寧縣,定居惠州橋東上塘街。1906~1908年在虎門講武堂和河北保定軍官學校學習。1909年至1910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與蔣介石同學。留學期間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後曾任汕頭新軍標統,辛亥革命期間率部屬回響孫中山號召起義反正。1912年1月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下屬團長。1916~1921年在雲南講武堂任騎兵科長、講武堂教官,後升為騎兵少將。1922~1924年任粵軍海軍處長、虎門要塞司令。

林振雄是孫中山任命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參與軍校初創時期教學與訓練,曾任廣州黃埔軍校管理部主任、教育長,主持廣州黃埔本校結束事宜,對於民國時期軍校及軍事教育與訓練諸多擘劃有所建樹。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1924年1月20日在孫中山主持下,國民黨一大於廣州召開。大會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月24日,孫中山決定籌辦黃埔軍校,任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長,王柏齡、李濟琛、沈應時、林振雄等7人為籌備委員,分設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費、軍醫5部。林振雄任管理部主任。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攻克惠州城後,任東江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代理師長、黃埔長洲要塞司令。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海軍處處長。在任期間,建造“仲愷”、“執信”兩艘淡水艦,並修理好“自由”、“海虎”兩艦。旋派往日本,任留日學生監督。
1926~1927年奉命赴日本,任留日學生監督和在日本軍事大學學習軍事。1928~1929年任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的教育長,曾編寫《射擊教範》一書共4冊作教材。1929年12月被陳濟棠任命為東江警備司令,為緬懷東征軍先烈,黃埔軍官學校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在東征軍主攻方向——惠州北門城前方、西湖五眼橋側的關帝廟舊址(今西湖風景區管理局後面)建立“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碑高約5米,碑身用長條花崗岩石,正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東江陣亡烈士紀念碑林振雄題”(該石刻斷為二截,現收存在西湖風景區管理局院內),碑座正面、後面各嵌入雲石一塊,上刻“精神不朽 蔣中正題”(正面)和“氣壯西湖 林振雄題”(後面)。碑座左、右兩側用青石刻:“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東江陣亡烈士題名碑”(現有一塊放在中山公園“國民革命軍東征史料陳列館”內展覽。題名模糊不清),碑座周圍用炮彈殼和鐵鏈相聯,前後通道供人參觀瞻仰。該碑於1956年被毀,還撥款修築環湖東路。1932~1937年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高級參謀,中央軍法總監兼任南京國防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36年1月25日授中將。不苟徇私,不畏權貴。抗戰期間,南京建築國防工事,一少將與上校貪污舞弊,林奉命調查,如實上報,經批准將貪污犯槍決,因而不容於當權者,於1937年南京淪陷之前離開南京返惠閒居。閒居期間撰寫《蔣介石之失敗》一書,揭露蔣介石的專制獨裁。
解放前夕,國民黨駐惠州城的軍隊倉惶逃竄,惠州無人管理。林振雄主動與張友仁等組織“惠州維持會”,林任會長,張為副會長。將原縣警大隊、稅警大隊、刑警短槍隊部分武裝人員組成100多人的武裝巡邏隊,日夜巡邏,維護惠州社會秩序,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派人與中共聯繫,商議解放惠州事宜。1949年l0月14日,與張友仁等到下埔迎接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司令部參謀詹梧帶領的短槍隊先遣隊進城。
1954~1958年,林振雄當選惠陽縣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1957年8月創辦惠州華僑中學並任董事長,為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作出了貢獻。1962年被判刑,1964年在獄中病故,1985年得到平反。

人物生平

致力軍事教育,崛起粵軍序列
林振雄(1887-1964)別字毅強,祖籍廣東興寧,寄籍廣東歸善(惠陽),另載廣東嘉應府人。廣東虎門陸軍國小堂、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1期步兵科、日本陸軍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0期騎兵科畢業。1887年12月,生於歸善城橋東上塘街一個世襲官紳家庭。1906年,考入廣東虎門講武堂學習。1907年,考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第1期步兵科就讀,與蔣介石、張群、馬曉軍、陳章甫、李韞珩、秦華、邢繩祖、李爽塏、李景林、伍文淵、張培梅、李民欣、阮肇昌、練炳章、王普、呂公望、陳樹藩等民國軍界強人為同期同學。1908年12月畢業,即被兩廣總督署保送日本留學,參加孫中山組織的革命黨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應召返回廣東參加汕頭光復之役。1911年12月,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步兵團團長,參與固宿之役。南北議和後,北伐軍返回廣東,任粵軍林激真部營長,率兵由碣石迫脅,乘小輪船再渡至汕頭登岸駐防。後返回日本續學,先入日本陸軍振武學校完成預備學業,與王柏齡、張群、蔣介石、黃宮柱等為同期同學,在學期間加入同盟會,繼入日本陸軍聯隊騎兵大隊實習。1913年6月,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0期學習。1915年5月畢業。回國後應同期同學王柏齡邀請,1915年12月,同入雲南陸軍服務,歷任雲南陸軍講武堂騎術科教官,後任騎兵科科長,主講《馬術學》等課程。1920年春,應邀返回粵軍服務,任援閩粵軍第1支隊司令部參謀。1922年初,任粵軍第2軍(軍長許崇智)司令部副官長,隨部參加對陳炯明部粵軍的討逆作戰。1922年10月,任重建後的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部海軍處處長,後兼任虎門要塞司令部司令官。1923年10月,兼任建國粵軍總司令部《建國粵軍月刊》編刊社總編輯。
編輯黃埔訓練教材,籌備與結束黃埔本校
1924年1月24日,林振雄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1期)籌備委員會委員,參與黃埔軍校早期的創辦籌備事宜。2月6日,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籌備處在廣州南堤2號一座樓房正式辦公,籌備處分設5部,他為管理部臨時主任,在該樓房分部辦公。時任教授部臨時主任王柏齡有7年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學經驗,林振雄早兩年離開昆明,亦有5年教學經驗,是僅次於王的有教學經驗者,他參與王柏齡最初教材的編纂事宜。2月24日,林振雄以管理部臨時主任,率領士兵與工匠入黃埔島,對校舍、教學場地和道路等進行修葺,擇定為黃埔軍校的原廣東陸軍國小堂校址,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多處房屋倒塌,林振雄與技師鄭校之和軍校教職員一同,前往黃埔島勘測地形整修校園,工程歷時兩個月才完成。蔣介石離校時,他一度離開籌備處,因此後來成立的本校入學試驗委員會未見其名。1924年5月,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成立,5月12日,軍校召開第一次校務行政會議,林振雄被任命為軍校(第1期)管理部主任,被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任為陸軍上校。6月17日,孫中山批准校長蔣介石的呈請報告,林振雄以任命狀中名列第一位,正式任命為軍校管理部主任。1925年1月5日,軍校呈請調任王懋功代理管理部主任,其時林振雄已離任多時。2月1日,文素松被任命為黃埔軍校管理處代理處長。4月11日,文素松正式任軍校管理處處長。4月21日,文素松被任命為教導團第3團(團長錢大鈞)第3營營長。4月22日,林振雄被任命為兼代黃埔軍校管理處處長,被推選為黃埔軍校孫文主義學會執行委員之一。
1925年5月1日,軍校政治部職員李漢藩、陳作為(均為中共黨員,時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骨幹)兩人為領取辦公用品與林振雄發生爭吵,後發展至為“五一”遊行的事爭論,林以管理處處長身分堅持認為,軍校勤務人員不準參加廣州市舉行的“五一勞動節”巡行,爭持不下演變為互相謾罵,林振雄憤怒掏出手槍向李漢藩開槍(未打中),李召集部分學生將林振雄捆綁,關入軍校禁閉室。黨代表廖仲愷聞訊趕回軍校,了解各方面情況後下令:林振雄擅自開槍打人,撤職查辦;李漢藩亦以對林處理不當,記大過一次。此次衝突轉化為“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公開鬥爭的導火索。事後蔣介石痛斥李、陳侮辱管理處處長,李、陳反稱林為“反革命分子”,蔣有意袒護林並要他離職。1925年9月2日,軍校組織長洲要塞警備隊(司令官駱鳳翔),林任總指揮。10月,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作戰,戰後兼任東江(惠州)警備司令部司令官。1926年初,接蔣介石任廣州長洲要塞司令部司令官。3月5日,被任命為廣州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入伍生部第3團暫編獨立營營長。6月29日,再度任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海軍處處長,該處下設海軍教練所艦隊處,內部分設軍事、訓育、總務三科,每科設長一人。軍事科分設訓育、航海作戰、造船、兵器四股,訓育科內分訓育、輪機兩股,總務科內分軍需、文書、人事三股,其餘軍醫司藥看護等則仍其舊。林任海軍處處長不久,藉口難以分身兼管,遂辭職由副處長馮肇銘代理。其間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平崗分校區學生席棚駐舍,因工人不慎致遭焚,查僅焚去步槍6枝及桌椅廚具,其餘均未波及,即派憲兵隊把守藥庫及要道警戒,一小時許火勢被撲滅。1926年9月,本校政治部編輯印行《武力與民眾——黃埔軍民聯歡,歡迎國民革命軍代表大會專刊》,他為該刊撰文《歡迎》。10月,被廣州國民政府軍政部派赴日本,任留日陸軍學生管理員(後稱為監督),期間曾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12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頒令免除海軍處長職,由潘文治接任。在日本學習期間,被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任為駐日本總支部代表,協助管理黨務。1927年12月畢業回國,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兼)第7期教育長,其間組織編寫《射擊教範》共四冊作軍校教材。
1928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軍官團(團長蔣介石,副團長黃慕松、團附馮軼裴,參謀處主任周斌、教育主任徐國鎮)第1營營長。5月,改委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軍官團第1營營長。1929年夏,應李濟深邀請返回廣東,7月31日接李揚敬任廣州黃埔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8月26日,在黃埔本校擴大歡迎會上對員生訓話,講述孫中山總理的遺產,國民黨軍事幹部應負起的責任,要求學員發揚黃埔精神,完成革命大業。10月3日,在步兵科、特別科黨部成立大會上向員生訓話,講述本校與國民黨之關係與過去本校對於國民黨之貢獻,勉勵學生繼承黃埔歷史的使命,創造黃埔未來的光榮。12月9日,中國國民黨廣州黃埔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第七屆黨部籌備委員會召開全校代表大會,投票推選林振雄為廣州黃埔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第七屆黨部監察委員會委員。1930年1月8日,向蔣介石電請辭去軍校教育長職,隨即離職北上南京,向蔣介石面陳辭職緣由。3月1日,軍校第7期學生代表團賀海峰、伍權、梁樹基、譚顯英、樓國楨、梁韜、梁國權、於冠英、詹尊雯、羅大張、楊振、程翔等12人乘日船“淺間丸”由港赴滬,即日乘夜車晉京謁見蔣(介石)主席,請教育長林振雄速返校主持。3月22日,軍校因教育長易職,發生兩派學生大鬥毆,擁黃珍吾派因人數少,被擁林振雄派當場捆綁30餘人,另20餘人逃走不敢回校。3月25日,黃埔軍校學潮經全體學生以正義解決後即電迎林振雄回校,林赴京謁蔣(介石)主席請示一切,即返粵復職。林振雄復職後,向報界宣稱:“該(黃埔)校在粵省久占軍事上重要地位,不意政治訓練處(黃珍吾等)有少數分子,受反動派薰染含有異趣,對於校務,常向鄙人包圍,欲利用為反動工具,並作各種之反宣傳,欲使向為革命武力之黃埔學校根本動搖,故鄙人早離校來京,向蔣(介石)校長陳述一切,並懇請辭職,校內迭電促返,只因辦事困難,久留未歸,刻聞全體學生以大敵當前,正應團結精神努力奮鬥,乃彼等竟陰謀破壞,予敵人以煽動之機,殊足危及革命基礎,一致憤激,不得不以群力解決之,鄙人擬俟蔣校長返京,請示一切,如奉諭回校,即前往整理,關於此事發生,實系維護本校地位之共同動作,若謂因個人去留之簡單問題,殊屬未明真相。”林振雄回任教育長後,以李安定(黃埔1期生)為校本部辦公廳主任,以伍翔(黃埔1期生)為政治訓練處主任,南京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委派赴廣州調查員劉秉粹亦復電稱:報告該校已安然複課。
1930年4月下旬,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捐資建造的孫中山銅像運抵軍校,對於銅像放置紀念碑之前或之上事宜,林振雄決定放置紀念碑之上,理由是:“總理為本黨民眾導師,特擇定軍校紀念碑之上為建立總理銅像地點,使民眾萬世瞻仰。” 9月8日上午,以教育長主持舉行總理紀念周(儀式),向全體官生宣布奉命結束本校,指示黃埔本校各部處主任官長赴廣州與財政廳廳長范其務交涉經費問題,議定先付本校欠款5萬元,按日發給8000元。由他以教育長名義書面通知各部處廳隊及招生委員會辦理至結束,試驗委員會則仍繼續辦理學生成績計算等問題。以教育長名義指定由伍翔、王景奎、萬夢麟、李孔嘉等組成臨時校務委員會,後又另行組織“保管委員會”,以伍翔為主任。10月24日,以黃埔本校教育長名義奉命辦理結束事宜,發給官佐恩餉兩個月遣散,廣州黃埔本校就此終止。後任廣東第8路軍總指揮(陳濟棠)部東江警備司令部司令官,主持在惠州西湖北畔東征作戰舊址,修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並題寫碑文。奉派參與軍校黨務工作。11月24日,奉命參加赴德國軍事考察團,同日赴南京領取旅費。赴德國考察回國後,滯留南京述職,遂脫離軍校序列。1931年夏,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
致力軍校教材編著,組織民團抗擊侵略
1932年9月26日,林振雄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高級參謀。1934年6月24日,作為參謀本部代表,參加軍政部電雷學校。27日,舉行成立一周年紀念會暨直屬區黨部執監委員宣誓就職典禮。1935年6月,林振雄編著的《射擊教範草案詳解》上冊出版問世,出版界稱:林君仍於公餘之暇,繼續編著該書下冊,內容極其豐富,實為吾國軍人研究射擊學者之津梁。1936年1月25日,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頒令敘任陸軍中將,同批敘任中將的還有:吳和宣、厲爾康、謝濂、張樹幟、石華嚴、韋雲淞、李漢魂、覃連芳、谷良民、黃師岳、李振球、梁朝璣、許克祥、邢震南、譚慶林、李松山、趙登禹、周斌、鄧龍光等19名高級將領。期間兼任南京國民政府軍法總監(朱培德、唐生智)部監員,南京城國防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36年6月15日,林振雄編著《射擊教範草案詳解》下冊出版面世,出版界稱頌他對於射擊一科頗有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後,仍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高級參謀。1938年1月20日免職,其間曾負責南京參與城防工程修築事宜。
林振雄不苟徇私,不畏權貴,在南京監督國防工事時,一名少將與一名上校貪污舞弊,他奉命調查,如實稟報上峰,經批准將犯法者槍決。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閒居上海、南京等地,在此期間撰寫《蔣介石之失敗》,揭露蔣自廣東以來獨裁專制的行徑。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後返回廣東,在廣州、惠州寓居。1938年11月,悉聞日軍擬於惠州大鵬灣入侵,他受命統轄省防軍警備團,組織廣東東江數路民團予以抵抗,按照當時《申報》電訊報導:“惠陽之日軍,已被民團圍困,激戰四五日,日軍不敢衝出城外,華軍則控制四鄉,斷絕日人交通運輸,如四日日軍從東江水道運往惠陽之彈械,即被袁華照部截擊、俘獲運械船及長短槍機關槍等。五日,袁華照部又圍攻石龍、激戰半日,同時茶山自衛團,助攻日軍之背,斃日軍270餘名。於是石龍日軍,大為動搖,目下東江下游,全被華方控制。至於淡水、稔山、鴨仔步、白芒花、三多祝各處,則被自衛團譚炳光部、林振雄部及防軍警衛團等控制。”因此,由大鵬灣至惠陽一帶,日軍已不能通過,數次押運糧械之日軍被民團伏擊,截獲輜重軍用品無數,日軍憤恨之餘,乃派飛機往海豐、紫金、河源、龍川、老隆、惠來各處投彈轟炸,並圖打通惠陽之路起見,改由東莞縣之太平邊宵抄出北柵西邊,再由寶安縣沙井登岸,跨過廣九路至鴨仔步、冀與惠陽博羅之日兵聯成一線。1938年12月2日起,日軍艦運兵至虎門大虎企圖登岸,被民團擊退,一連沖登5次,4日卒入沙井,日兵死傷達400人,其餘日兵沖入北柵、蔭下兩鄉,是夜,日軍被民團伏擊,計150餘眾無一生逃。以後,日軍由太平加調200名往北柵,又被伏擊、傷斃100餘人,其殘餘竄回太平,目下惠陽四面交通,被華軍截斷,博羅、增城之日軍,又被民團截擊,於是在北江從化、花縣之日軍,乃從7日起,向廣州近郊退卻。聞龍門、惠城之日軍,被圍困多日,損失甚大,進退維谷。據傳日軍自登岸以來,損折兵力的五分之一,大抵在5000以上,故日軍實十分恐慌,時稱廣東的民間武裝之精良槍械充足彈藥,發揮較大作用。
1949年10月惠州解放前夕,林振雄與張友仁等組織“惠州地方維持會”,林任會長,張任副會長,將原縣警察局大隊、稅警大隊、刑警短槍隊部分武裝人員組成100多人的武裝巡邏隊,日夜巡邏警戒,維護惠陽縣城社會秩序。同時派人與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繫,商議惠陽解放事宜。1949年10月14日,他與張友仁等在下埔迎接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1支隊參謀詹梧帶領的短槍隊先遣隊進入惠陽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振雄當選為惠陽縣第一屆政協委員。1957年8月,參與創辦惠州華僑中學,並任學校董事長,致力教育培養人才;1961年12月,被公安機關逮捕入獄;1962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964年12月,在獄中病逝;1984年12月,獲得平反恢復名譽。林振雄編著有《步槍騎槍輕機關槍手槍射擊教範草案詳解》(南京軍用圖書社武學書館1935年1月出版,全書有圖表,18開精裝444頁)、《蔣介石之失敗》等著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