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陸軍(英語: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ROCA)是中華民國國軍的一個軍種,台灣地區沿用此稱呼台灣陸軍。民國陸軍經北洋軍、國民革命軍和中華民國國軍三個時期。中華民國陸軍的任務是平時從事基本戰力與應變作戰能力訓練,依狀況協力維護重要基地與廠、庫設施安全,適應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戰時聯合海、空軍,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抗日戰爭時期對抵抗日軍侵華做出了傑出貢獻。鼎盛時期共有600萬多人,是陸海空三軍之中人數最多的軍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民國陸軍
  • 外文名: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
  • 時代:中華民國時期
  • 演變:台灣陸軍前身
歷史沿革,北洋軍,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台軍,軍徽涵義,組織機構,陸軍兵科,武器裝備,陸軍司令,陸軍軍歌,陸軍標誌,

歷史沿革

北洋軍

1912年北洋政府北洋軍鎮、協、標、營為師、旅、團、營,並大肆擴軍,增編12個師、16個混成旅。1913年袁為鎮壓“二次革命”,派4個師、3個旅及武衛軍(張勛部)對南方革命黨人發動進攻,擊敗討袁軍,將原駐直、魯、皖的北洋軍勢力發展到除滇、黔、桂及邊遠地區以外的長江以南各省(見討袁戰爭)。1912-1914年,北洋軍先後在豫、鄂、皖、陝、甘等省鎮壓了白朗農民起義軍(見白朗起義)。1914年袁任命參謀本部次長陳宦為四川軍務會辦,並令其率北洋軍3個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總計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含部分步、騎兵旅)、33個混成團(含部分獨立步、騎兵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北洋嫡系部隊。

國民革命軍

中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
早期國民革命軍內部的將領和軍官由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軍隊同時效忠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曾參加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等戰爭。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後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陸軍本部前身為「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於民國三十三年冬(1944年),時抗日戰爭方殷,為配合盟軍作戰,牽制日本主力於中國及東南亞戰場,於是成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總部設於雲南昆明,負責西南戰區陸軍部隊之指揮及整訓責任。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一日(1946年6月1日),軍事委員會改組編成國防部,同時將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於南京改編為「陸軍總司令部」,時編制包含總司令辦公室、第一至六署,以及總務、軍械、軍醫等處。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因戡亂移駐廣東,同年九月奉命前進雲貴一帶“剿共”,十月總司令部迭遭襲擊,僅少部突圍,大部分人員均告失散,至此總部組織暫不復存。

台軍

一九五零年年四月十六日“陸軍總司令部”奉命恢復,於高雄鳳山(現陸軍官校)以台灣防衛司令部改組編成,同年九月,遷駐台北市上海路二段一號營房(現中正紀念堂);一九七二年年五月實施「北碇」演習,復遷至桃園龍潭大漢營區。
2005年1月1日因應國防組織法,本部全銜改稱「國防部陸軍總司令部」,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七日再改稱為「國防部陸軍司令部」,下轄政治作戰主任室、督察室、人事軍務處、軍事情報處、戰備訓練處、後勤處、計畫處、主計處、化兵處、工兵處、通信電子資訊處等幕僚部門。
台灣地區陸軍司令部內設各處室,另下轄各軍團指揮部、防衛指揮部、航特指揮部、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師指揮機構、裝甲旅、機步旅、空騎旅、特戰旅、守備旅、守備隊。
兵科專科學校計有:陸軍官校(軍官)、陸軍專科學校(士官)及陸軍步兵學校、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 、陸軍飛彈炮兵學校、陸軍化學兵學校、陸軍後勤學校、陸軍通信電子資訊學校、陸軍工兵學校等。
台灣陸軍現有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7個地區指揮部、3個機械化步兵旅、4個裝甲旅、3個炮兵指揮部、2個航空旅、2個特戰群。
未來軍隊整併案,陸軍司令部、聯勤司令部、後備司令部三系統在整並,憲兵司令部則歸為參謀本部憲兵指揮部,則不受陸軍司令部掌管,也是唯一陸軍兵科不受陸軍司令管轄的。

軍徽涵義

“青天白日國徽 象徵效忠中華民國,保護疆域之意涵,也象徵陸軍是國家的軍隊,捍衛國家保護人民為職責。
一刀一槍 指揮刀與步槍代表陸軍執干戈以衛社稷、兩者合一為陸軍的象徵,一刀一槍當思來處不易,尤應重視保養及維護!
七葉嘉禾 嘉禾象徵陸軍對北伐、抗戰、戡亂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並有以農建軍,寓兵於民之意,兩禾各七穗,用以砥礪官兵七七抗戰精神。”

組織機構

陸軍司令部
台灣陸軍司令為台灣陸軍司令部之指揮官,指揮台灣陸軍,最初之名稱為“陸軍總司令”,2006年1月1日起,更名為“陸軍司令”。
台灣陸軍司令部 陸軍司令部駐桃園龍潭
陸軍總司令部設總司令一人、副總司令二人、參謀長一人、副參謀長多人。下設政治作戰部、後勤司令部(在龍潭)、訓練司令部(在鳳山)、空降特種司令部(在屏東)、反共“救國”軍指揮部(在東引)、第10軍團司令部(在台中)、第6軍團司令部(在中壢)、總司令辦公室、副總司令辦公室、參謀長聯絡室、第一署(人事)、第二署(情報)、第三署(作戰)、第四署(後勤)、主計署、軍醫署 、政一處(人事)、政二處(心戰)、政三處(黨務)、政四處(保防)、政五處(民事)、政六處(政教)、陸光藝工大隊、新聞組、總務處、主計處、經理處、飛彈處、工兵處、化學兵處、裝甲兵處、兵工處、彈藥處、通信處、運輸處、動員處、軍法處、史政處、戰地政務處、軍眷管理處、福利處、航空總隊、特種軍情報隊、作戰計畫委員會、陸軍出版社等機構。
內部機構
1、政治作戰部
2、督察室
3、人事軍務處(原人事署)
4、軍事情報處(原情報署)
5、戰備訓練處(原作戰署)
6、後勤處(原後勤署)
7、計畫處(原計畫署)
8、化學處
9、工兵處(原工兵署)
10、通信電子資訊處(原通信署)
11、主計處
軍團指揮部 陸軍六軍團(駐桃園中壢)
軍團指揮部
前身原為「台灣北部防守區司令部」,繫於1950年由舟山群島防衛司令部原有人員改組編成,司令部初設台北公館。四十三年以該司令部及預備兵團司令部為基幹,於中壢龍岡合併編成「第一軍團」,隸屬陸軍總司令部。六十五年一月改番號為「第三軍團」,同年八月十六日,復改番號為「第六軍團」迄今。
1、關渡地區指揮部(駐台北關渡)
2、蘭陽地區指揮部(駐宜蘭金六結)
3、269機械化步兵旅(駐桃園楊梅)
4、542裝甲旅(駐新竹湖口)
5、584裝甲旅(駐新竹湖口)
6、33化兵群(駐桃園中壢)
7、53工兵群(駐桃園八德)
8、73資電群(駐桃園中壢)
9、21炮兵指揮部(駐桃園中壢)
陸軍八軍團(駐高雄旗山)
前身為「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民國四十四年於桃園以第四軍為基幹編成後,旋即移駐台中,專責新訓任務。五十三年因部隊訓練需要,改編為「陸軍訓練司令部」。五十五年為使教 育訓練與作戰發展相結合,復改編為「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並遷駐鳳山。六十八年因「崑崙桉」改編為「第八軍團」,隸屬陸軍總司令部,同時司令部移駐高雄旗山。
1、298機械化步兵旅(駐屏東萬金)
2、564裝甲旅(駐高雄阿蓮)
3、39化兵群(駐高雄旗山)
4、54工兵群(駐台南市)
5、75資電群(駐高雄旗山)
6、43炮兵指揮部(駐高雄大樹)
陸軍十軍團(駐台中新社)
前身「台灣南部防守區司令部」,民國三十九年由陸軍總部及第八十軍選派幹部編成,司令部初設鳳山。四十三年五月一日,於高雄鳳山與中部防守區司令部,合併編成「第二軍團」,隸屬陸軍總司令部。六十一年遷台中縣新社鄉。六十五年一月改番號為「第五軍團」,同年八月十六日,復改番號為「第十軍團」迄今。
1、586裝甲旅(駐台中后里)
2、200機械化步兵旅(駐台中大里)
3、36化兵群(駐台中大雅)
4、52工兵群(駐台中太平)
5、74資電群(駐台中新社)
6、58炮兵指揮部(駐台中神岡)
防衛指揮部
防衛指揮部 花東防衛指揮部(駐花蓮美侖)
台東地區指揮部(駐台東太平里)
澎湖防衛指揮部
前身為 「澎湖防守司令部」,三十八年成立於馬公,由十二綏靖區司令兼四十軍軍部改組編成。同年底,改名「澎湖防衛司令部」,隸屬東南長官公署。三十九年四月改隸陸軍防衛司令部,四十七年七月復改隸陸軍總部。五十八年「嘉禾桉」,改由軍司令部兼防衛部。迄六十八年「崑崙桉」取消軍部番號,正式專設「澎湖防衛司令部」。
金門防衛指揮部
前身原為第十二兵團司令部,三十八年初成軍於浙江,同年十二月轉進金門,並改編為 「金門防衛司令部」,時歸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三十九年公署裁撤後,遂直隸國防部指揮,並受陸軍總司令部行政支援;成立迄今擔負第一線防衛任務,先後於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獲得勝利,奠定台海安定基礎。
1、烈嶼地區指揮部(駐金門烈嶼)
2、金東守備隊(駐金門金沙)
3、金西守備隊(駐金門金城)
4、後嶼守備隊
5、金防部炮兵群
6、101兩棲偵察營(欠)
馬祖防衛指揮部(駐馬祖南竿)
三十八年戡亂軍事逆轉,為便於作戰指揮遂成立「馬祖臨時指揮部」,隸屬台灣警備司令部,翌年六月改隸台灣防衛司令部,四十一年劃歸金防部,四十四年改編成立「馬袓守備區指揮部」,同時改隸國防部指揮。五十四年再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五十八年改由軍司令部兼防衛部;迄六十八年「崑崙桉」取消軍部番號,正式專設「馬祖防衛司令部」。
1、北高地區指揮部(駐馬祖北竿)
2、莒光地區指揮部(駐馬祖西莒)
3、東引地區指揮部(駐馬祖東引)
航空特戰指揮部
本部源起於民國三十三年一月一日在雲南昆明成立「傘兵第一團」,民國四十七年三月一日在桃園龍潭成立「陸軍特種部隊司令部」,至民國六十三年四月一日為統一指揮體系,將「陸軍空降司令部」與「陸軍特種作戰司令部」並編為「陸軍空降特戰司令部」。六十八年十月實施 「靖安專桉」,納編陸軍航空指揮部暨航空訓練中心。迄八十八年十月一日因應「精實桉」改編為「航空特戰司令部」。
1、601航空旅(駐桃園龍潭)
2、602航空旅(駐台中新社)
3、飛訓部(駐台南歸仁)
4、空降訓練中心(駐屏東市區)
5、特戰訓練中心(駐台中谷關)
6、高空特種勤務中隊(駐屏東涼山)
7、特種作戰指揮部(駐桃園龍潭)
(1)特種作戰862群
(2)特種作戰871群
教育訓練兼準則發展指揮部
1、行政綜合處
2、作戰模擬處
3、作戰研發處
4、準則研發處
5、教育訓練處
6、主計處
直屬單位
1、保修指揮部
2、“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駐高雄鳳山)
3、兵科學校
(1)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暨步兵學校(駐高雄鳳山)
(2)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駐新竹湖口)
(3)陸軍炮兵訓練指揮部暨炮兵飛彈學校(駐台南永康)
(4)陸軍化學兵學校(駐桃園八德)
(5)陸軍工兵學校(駐高雄燕巢)
(6)陸軍通信電子資訊學校(駐桃園平鎮)
(7)陸軍後備勤務學校:兵工專長〔駐桃園中壢校本部〕、運輸專長(駐台北土城校區〕、衛生勤務專長〔駐桃園龜山校區〕、經理專長〔駐台北鶯歌校區〕
4、中華民國陸軍專科學校(駐桃園中壢)
5、勤務指揮部(駐桃園龍潭)
6、輔導教育中心
7、北區人才招募中心
粗體字為直屬陸軍司令部的單位
特種部隊
戴立忍──101兩棲偵察營
楊儒門──101兩棲偵察營
郝龍斌──101兩棲偵察營
薛志正──反共救國軍野戰特戰部隊(陸一特)
賀一航──空特部神龍小組
檢場──空特部62旅
陳為民──空特部62旅
賴世雄──空特部71旅
RIVER──空特部71旅
顏志琳──空特部
陳義信──空特部
李民雄──空特部空投連
佳暮四勇士(詳見八八水災)──航特部高空特勤隊。
其他 雷政儒──台灣陸軍飛彈指揮部軍醫隊(未役畢,下部隊後疑因適應問題自殺身亡)

陸軍兵科

戰鬥官科:步兵、炮兵、裝甲兵、政戰(軍官)
戰鬥支援兵科:航空兵、工兵、通信、化學兵、憲兵、飛彈
勤務支援官科:運輸、兵工、測量、軍醫、行政、財務、軍郵
一般勤務:政戰(士官)、軍法、行政、財務、經理
備註:陸軍儀隊為步兵官科、陸軍樂隊為行政官科。

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以聯戰指管、陸航、野戰防空及地面防衛等“核心戰力”為主。
手槍 M1911手槍 衝鋒鎗 T77衝鋒鎗 T51手槍 MP5衝鋒鎗 T75手槍 烏茲衝鋒槍 步槍 M14自動步槍 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T65突擊步槍 M24狙擊步槍 T91戰鬥步槍 機槍 T75班用機槍 M4卡賓槍 T74排用機槍 M16突擊步槍 M249班用自動武器 白朗寧M2 榴彈發射器 MGL-140槍榴彈發射器 (南非制) 迫擊炮 106無座力炮 T85榴彈發射器 T-75 81毫米迫擊炮 Mk 19 Mod3榴彈槍(40榴彈槍) 63式120毫米迫擊炮 反坦克火箭筒 AT4反坦克火箭筒 國造六六火箭彈(仿製美造M72火箭筒) APILAS反坦克火箭筒 FGM-148標槍飛彈 聯戰指管:戰術區域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野戰數位交換機、高高頻無限接收器。
手槍 M1911手槍 衝鋒鎗 T77衝鋒鎗
T51手槍 MP5衝鋒鎗
T75手槍 烏茲衝鋒槍
步槍 M14自動步槍 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T65突擊步槍 M24狙擊步槍
T91戰鬥步槍 機槍 T75班用機槍
M4卡賓槍 T74排用機槍
M16突擊步槍 M249班用自動武器
白朗寧M2
榴彈發射器 MGL-140槍榴彈發射器 (南非制) 迫擊炮 106無座力炮
T85榴彈發射器 T-75 81毫米迫擊炮
Mk 19 Mod3榴彈槍(40榴彈槍) 63式120毫米迫擊炮
反坦克火箭筒 AT4反坦克火箭筒
國造六六火箭彈(仿製美造M72火箭筒)
APILAS反坦克火箭筒
FGM-148標槍飛彈
陸航 AH-1W攻擊直升機 野戰防空 M998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CH-47SD運輸直升機 M42防空炮車 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FIM-92刺針飛彈 UH-1直升機 MIM-23鷹式飛彈 MIM-72/M48欉樹飛彈 天弓二型飛彈 地面防衛
陸航 AH-1W攻擊直升機 野戰防空 M998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
CH-47SD運輸直升機 M42防空炮車
OH-58奇奧瓦偵察直升機 FIM-92刺針飛彈
UH-1直升機 MIM-23鷹式飛彈
MIM-72/M48欉樹飛彈
天弓二型飛彈
坦克 M60巴頓 輕坦克 M-41輕戰車
CM-11戰車 M-41D輕戰車
CM-12戰車 步兵戰車 CM-22 120公厘迫炮車
裝甲運兵車 M113裝甲運兵車 CM-23 81公厘迫炮車
CM-21裝甲運兵車 CM-32雲豹裝甲車
自行火炮 M109自行火炮 火炮 M101榴彈炮
M110A2自行火炮 M114榴彈炮
驅逐戰車 BGM-71托式飛彈 M59加農炮
多管火箭炮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M115加農炮
工蜂六型多管火箭 M1 90公厘炮
運動型多用途車 悍馬 運動型多用途車 五十鈴ELF通信指揮車、衛星通信車。
哈雷500 三陽 中型戰術輪型車輛

陸軍司令

歷任司令
何應欽:1944年—1946年5月 最初名稱為陸軍總司令
顧祝同:1946年5月—1948年5月 1947年8月4日-1948年5月13日,經由孫立人上將代理職務
余漢謀:1948年5月—1949年4月 (以上三任均系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時任期任職)
顧祝同:1949年4月—1950年3月
孫立人:1950年3月—1954年6月
黃杰:1954年6月—1957年7月
彭孟緝:1957年7月—1959年6月
羅列:1959年6月—1961年8月
劉安祺:1961年8月—1965年8月
高魁元:1965年8月—1967年6月
陳大慶:1967年7月—1969年6月
於豪章:1969年7月—1975年3月
馬安瀾:1975年3月—1978年3月
郝柏村:1978年3月—1981年11月
蔣仲苓:1981年11月—1988年6月
黃幸強:1988年6月—1991年7月
陳廷寵:1991年7月—1993年7月
李禎林:1993年7月—1996年7月
湯耀明:1996年7月—1999年1月
陳鎮湘:1999年1月—2002年1月
霍守業:2002年1月—2004年2月
朱凱生:2004年5月-2006年2月 2006年1月1日起,原名稱陸軍總司令改為陸軍司令
胡鎮埔:2006年2月-2007年2月
趙世璋:2007年2月-2009年2月4日 2009年2月5日起,調任國防部副部長
楊天嘯:2009年2月5日-至今

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革命壯士矢精忠。
金戈鐵馬,百戰沙場,安內攘外作先鋒。
縱橫掃蕩,復興中華,所向無敵,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響,龍騰虎躍軍威壯,忠誠精實風紀揚。
機動攻勢,勇敢沉著,奇襲主動智謀廣。
肝膽相照,團結自強,殲滅敵寇,凱歌唱。

陸軍標誌

中華民國陸軍帽徽 中華民國陸軍官科識別章 中華民國陸軍、海軍陸戰隊階級章
中華民國陸軍帽徽
中華民國陸軍官科識別章
中華民國陸軍、海軍陸戰隊階級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