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四書五經教育,曾入讀浙江
求是書院。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渡日本。入振武學校第五期炮兵科,與
蔣介石同學,加入
光復會。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1909年回國,在陸軍部任二等課員。
宣統三年(1911年)
武昌起義後,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擔任浙江都督府軍政司司長,兼陸軍國小校長。
1914年5月,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軍事參議官。
1916年,陳儀到
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在日期間,受到日本教官賞識,許以女兒古月好子。後來好子隨陳儀回中國,並改名為
陳月芳。
1919年回國,任總統府中將顧問。
1920年前後,任浙江地方實業銀行董事長。
1924年10月,直系
孫傳芳入浙,委任
夏超為浙江省長,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
1925年10月,任五省聯軍第1軍司令;同月,任浙江省省長;12月,兼任十九軍軍長。
1926年10月,夏超暗通北伐軍,孫傳芳讓陳儀取而代之。陳繼續暗通
北伐軍,被中國國民黨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
1926年12月22日,被突襲,被捕押送南京。經
蔣方震搭救,免於一死。孫敗後任江北宣撫史,收拾孫殘部。
1927年7月,被國民黨政府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3月,奉蔣介石命率團赴歐考察義大利、瑞士、荷蘭、瑞典等國的槍炮廠、飛機場等。返國後,
1929年4月,被蔣中正委以軍政部兵工署署長,是年5月,升任軍政部常務次長。
1934年1月,福建事變後,調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1935年,日本在台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陳儀奉命到台參觀,對日本人統治下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他感到深省。之後陳再派人到台灣考察,於1937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經濟學習台灣。
1939年後,改兼第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34年,閩變結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
1935年後,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37年抗戰後,身兼二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負責福建防務。
1941年8月,遭
華商;
陳嘉庚向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指控其於閩省施政不當,遭撤職返回重慶。
1941年12月,就任行政院秘書長,兼國家總動員會議主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1942年,改任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治理台灣
1944年4月,中華民國
行政院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調查委員會對日治下台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台灣接管計畫綱要》,亦獲得接納。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備總司令。10月24日,陳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同盟國,接受台灣日本總督兼司令
安藤利吉的投降。
蔣介石政府接收台灣後,原本準備成立台灣省政府,但負責接管台灣的陳儀認為,台灣收復之初應政治與軍事相輔治理,因此必須有一權力較大的臨時機構作為過渡體制。1945年8月,蔣介石接受了這個建議,成立了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
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負責從日本人手中接管台灣,並有權發布命令,集軍政、立法大權於一身。1947年2月28日,台灣發生了震驚中外的“
二二八事件”。在一片指責聲中,陳儀被迫提出辭職。同年4月,蔣介石撤銷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依照《省政府組織法》改制,任命
魏道明為
台灣省政府主席,同時決定各廳增設副廳長,儘可能起用台籍人士。5月,
台灣省政府正式建立。
二二八事件
1947年,陳儀主政下的台灣,經濟民生的凋敝,已經使剛剛從日據時代走來的民眾對大陸國民政府的怨憤達到頂點。台灣光復僅一年,台灣物價就漲了100倍。這種沉重的生存壓力繼而開始轉化為“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族群鴻溝。陳儀的高壓統治下,危機已經開始醞釀。
2月27日晚,因國軍執法人員的暴力執法致死事件使危機徹底爆發。
在當地士紳以大局為重、全力壓制住憤怒的民眾、與國民政府據理力爭之時,驚慌失措的陳儀一邊假意與台灣知識分子與士紳代表協商、一邊派遣手下混跡民眾高打“赤色”口號,並以此為藉口,向南京急電共產黨已經滲透台島、煽動暴亂的假報告,力請大陸派軍隊鎮壓。
3月8日,大陸國民政府援軍抵台,心有底氣的陳儀立即下令對民眾代表展開清洗。所有正在台灣各地與當地國民政府開會討論的代表們不是在會場被當場逮捕,就是被當場處決。不在場的代表此後也陸續被捕或“失蹤”。與此同時,登入軍隊也立即對正在進行抗爭的民眾展開屠殺,在許多地方,學生手持簡陋的武器與反動軍隊展開巷戰。台灣廣大的工人、農民、學生在經歷半個月的艱苦戰鬥之後,最終被陳儀血腥地鎮壓下去。
解嚴後,行政院官方調查的罹難人數約1.8萬至2.8萬人。
“228事件”造成了台灣社會的極大損失,廣大的愛國士紳與知識分子階層幾乎被一掃而空。此時廣袤的寶島,幾乎只剩下在太陽旗與《
君之代》頌讚天皇的歌聲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在血流成河的土地上,望著那些老人們口中、從陌生的祖國大陸開來的‘王師’如同虎豺的身影,四處彷徨。
有觀點認為,陳儀在此事變中的決策,造成了島內嚴重的族群割裂與台灣此後幾代人對祖國大陸產生的極大的、不可挽回的陌生與隔閡。
被捕與處死
1948年8月6日,陳儀受
湯恩伯的推薦,被蔣中正委任為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
毛森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密令湯恩伯赴杭布防,極力反對,使杭州在解放時免於戰火。
1949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在中國共產黨人和民革主席
李濟深等人幫助下,決心以
傅作義為榜樣,為和平作出貢獻。1月,規勸老部下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起義。湯密告蔣介石,被免浙江省主席職,以“勾結共黨,陰謀叛亂”罪遭逮捕。
1949年5月30日,綁架到台灣,拒不向蔣介石認錯。
人物評價
台灣方面評價
台灣方面對陳儀的評價大多是批判的,並不分泛藍或泛綠。不論是其政治上的失策,引發省籍不平等的疑慮;經濟上的無能更是使本省人民不聊生。相較於二戰失敗,返回日本本土的日籍官、軍之紀律嚴明;陳儀的部屬官吏風氣卻是貪污腐化,都在顯示陳儀治台完全失敗。許多國民黨黨員,不僅認為陳儀應替代蔣中正承接二二八事件的所有責任;更是對陳儀晚年為謀利而反蔣投共的行為,感到不齒。
台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的紀念碑,碑文稱陳儀“顢頇剛愎,壹面協調,壹面以士紳為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
台灣的現行歷史教科書裡面記錄陳儀治台時期,經濟上實行統制政策。除了將日人留下的企業大部分收歸國有經營外,還規定米、鹽、糖、煤油等民生產品,由官方統一定價收購。對煙、酒、火柴等物品的專賣加強限制。陳儀接收台灣後,大量高層負責日本人返回原國。台灣本省人在多年日本統治下,多有不通曉書寫中文及說北京官話;在當時政策下,原有職位多改由大陸抵台人員擔任。從大陸到台灣的軍政人員,質素參差,良莠不齊,不時與民眾發生衝突。此外,台灣工業及農業生產在戰後數年出現倒退,經濟上一度出現了頗為嚴重的
通貨膨脹,致使台灣社會民怨沸騰。但是
李敖卻有以下論述:
應該這樣說,蔣介石當時派陳儀來台灣,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決定,因為陳儀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他的位階很高。所以他來接收的時候,日本人對他很尊敬,他來接收台灣很方便。他有些剛愎自用,但不貪污。
很重要的一點,陳儀當時不準國民黨的銀行到台灣來。國民黨的中央銀行、農民銀行、交通銀行要員到台灣來接收。他不準他們下飛機,說台灣有台灣銀行。台灣人用的是台幣,跟大陸的金銀券是切割的。所以大陸的貨幣貶值的時候,沒有嚴重地影響到台灣,所以陳儀在某種程度上是保護了台灣。(台灣有學者反駁
李敖,並指出
金圓券發行日期為1948年8月,陳儀就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1945年9月)。可是“二二八”之後,蔣介石要把他槍斃,把這些罪都丟給陳儀。
當時國民黨內斗得很厲害。“二二八”發生的時候,頭號通緝犯
蔣渭川被國民黨省長部主任委員窩藏起來了。行政長官來通緝他,國民黨的地方頭子窩藏他。這裡面涉及到國民黨的內斗,不是外面說的所謂族群問題。後來陳儀給
蔣介石開了“二二八”要犯的清單。看他們的履歷,都是和國民黨合作的。有的要犯跟美國人的關係也非常好,美國人也有介入。
時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台灣
行政長官併兼任警備總司令。由於陳儀第二任妻子為日本人(兩人無
子嗣),在遣返在台灣的日軍回國時心生不忍,沒有強制遣返,有30萬日軍滯台。1947年2月28日,台北的政府人員與民眾的衝突,引發島上對政府的抗爭,二二八事件爆發。在這次事件中,這批沒有被遣返的日遺身穿日本軍裝,手握軍刀,殘忍屠殺外省人。他們夥同在日據時期的舊軍警、買辦、職員等日據時期的既得利益者在台灣境內到處設卡盤查路人,不會說
閩南話者,不分老幼婦孺,立即斬殺。惡行慘狀,令人髮指,遂引發國民政府派兵平暴。3月8日,大陸調來援軍後,以陳儀為長官的政府,對暴亂者展開了一系列鎮壓。
1948年8月6日,陳儀再被蔣介石委任為浙江省主席。次年1月,陳嘗試策動與其關係密切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同投降共產黨。
湯恩伯將此事向蔣介石報告。1949年2月,陳儀被免去省主席職,之後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台灣,陳儀到台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後囚禁於基隆,蔣侍從室主任
林蔚勸他向蔣介石認錯,寫悔過書,蔣允許恢復其自由,但遭到陳儀凜然拒絕,說:“我有何錯?我無錯可認,他不高興,可以殺我,我已年過半百,死得了,悔過書我不能寫。”林蔚說:“總得讓蔣先生下台。”先生說:“下不下台是他的事,我沒有要他把我抓起來。”
1950年5月19日,台灣軍事法庭判決陳儀死刑。陳儀死前由在福建共同推行過“
新生活運動”的“五虎上將”
蔣鼎文打理一切,6月18日於台北
馬場町被槍決,抵刑場時,陳儀對行刑的人說:“向我的頭部開槍!”便大步向前,直呼:“人死,精神不死”。陳儀死後,由五弟
陳公亮收屍火葬,骨灰埋於今台北縣
五股鄉,立碑曰:“陳公退素之墓。”。陳儀“伏法”後,湯恩伯“在其三峽鄉寓中,如喪考妣,終宵繞室彷徨,痛苦不堪,復在私宅堂屋設靈堂,一連自書挽幛多幅”。
陳儀生前有兩首《無題》的詩,全文是:“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痴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痴心即是魔。”“治生敢曰太無方,病在偏憐晚節香。廿載服官無息日,一朝罷去便饑荒。”
大陸方面評價
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調查部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為陳儀先生作出了以下肯定的結論:
“陳儀,字公洽,浙江紹興人,一八八三年生,一九五〇年六月十八日,在台灣被國民黨殺害。
陳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及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生,歷任滿清政府陸軍部官員。
袁世凱政事堂統率辦事處參議。
孫傳芳所屬第一師師長,徐州總司令、浙江省長。後任國民黨軍政部次長兼兵工署署長,福建省政府主席。行政院秘書長,國民黨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秘書長,陸軍大學校長,國防研究院主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後,到台灣受降,任台灣行政公署行政長官、浙江
省主席等職。
1948年,陳儀和我黨發生關係,接受了我黨讓他起義並由他策反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
湯恩伯的任務,陳還按照我黨的指示,在浙江釋放過一百多名被
軍統特務毛森拘捕的愛國人士。由於湯恩伯的匯報,起義失敗,陳慘遭
蔣介石殺害。
根據以上事實,報經中央批准,追認陳儀先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愛國人士’。”
陳儀故居現在成為杭州市旅遊局的辦公單位。
相關資訊
台灣
228事件主角陳儀63年前遭槍決後,疑被悄悄葬於
五股區龍形山區;2013年2月26日,住在墓旁的
成州里長陳林益表示,陳儀的墓曝光後,常有人來噴字泄憤,發現墓碑和墓前石案不翼而飛,墓內骨灰也似被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