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人物貢獻,軍事後勤,著作,人物軼事,清廉做官,主席請客,家庭成員,人物評價,後世紀念,詩集,紀念館,影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至成,1903年11月30日(光緒29年)出生於貴州省三穗縣八弓鎮木界村的一個侗族家庭。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個月,遭歹徒謀害死於非命。母親一人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養育楊至成,還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長大成人。7歲開始讀私塾,11歲進入縣高級國小。14歲被省甲科農業學校養蠶專業錄取,1921年畢業。
1922年,輾轉雲南、四川。次年在重慶入川滇黔聯軍,任軍需官。1925年夏,隨聯軍赴粵,參加北伐。
1926年春隨聯軍到廣東,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同年經周逸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春正當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時,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反擊叛軍夏斗寅部的戰鬥。後被派到由賀龍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3師任連政治指導員。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南下廣東作戰失利後任連長,隨部艱苦轉戰於閩粵贛湘邊。
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在與前來鎮壓起義的國民黨軍許克祥部作戰中右腿受傷。同年4月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後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28團1營4連連長。在參加反國民黨軍“進剿”作戰中腹部受傷,隨即在反“會剿”作戰中兼任留守處主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負責傷病員的管理工作,解決給養和醫藥供應。1929年1月隨紅4軍向贛南、閩西進軍,任軍部副官長。同年4月,楊至成擔任紅四軍副官長後,籌款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帶領工人們夜以繼日地趕製了4000多套軍裝,這是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的軍裝。
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楊至成依靠民眾,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地制宜,興辦了一批後勤工廠,同時加強對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調動其生產積極性,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1930年起任紅12軍副官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部長,中央軍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兼紅軍總兵站主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先後組織建立了中央蘇區的“赤色郵政”,紅軍的有線電話網和無線電通訊聯絡,建立了槍械、彈藥、被服、紡織、鞋襪、衛生材料等20餘個工廠,建立和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保障紅軍的物資供應,並創辦了後勤學校。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雖遭受“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打擊,被降為供給部科員,但仍勤勤懇懇做好組織分配的每一項工作。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中革軍委先譴工作團主任。到陝北後,任軍委採辦處主任和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部長,參加東征、西征戰役。
1936年12月任軍委後勤部部長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兵站部部長。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至成任中共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黃河兩延(延長、延川)衛戌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
1938年6月,楊至成先後在共產國際遠東局黨校、蘇聯陸軍大學(即伏龍芝軍事學院)進行理論上和軍事上的深造,系統地學習了《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西方近現代史》及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後方勤務學等,還參觀、考察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938年冬因積勞成疾赴蘇聯就醫。1939年起先後入蘇共遠東局黨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與劉亞樓、盧冬生等準備經蒙古回國,但由於邊境地區遭日軍嚴密封鎖,被迫滯留烏蘭巴托,靠賣苦力甚至討飯為生,歷盡千辛萬苦。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1月回國後,楊至成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治委員。一邊組織領導後勤工作支援東北解放戰爭,一邊組織建設後勤學校和開展軍工生產,初步奠定了東北部隊物資供應的基礎建設。
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組織擴建軍需工廠、兵站、醫院和倉庫,為部隊進行遼瀋、平津戰役提供了物資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夏隨第四野戰軍南下,楊至成先後任華中軍區和中南軍區軍需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在中南地區組織領導創建各類軍需工廠、倉庫、醫院和學校,同時組織接收和發展了地方輕工業。
1955年調任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1958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
1962年任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貢獻
軍事後勤
楊至成作為中國軍隊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創造了紅軍後勤工作的“六個第一”: 擔綱了“朱毛”紅軍的第一任大管家,製造了紅軍第一身軍服,開闢了中國軍隊第一條郵政通道,建設了中國軍隊第一個電訊系統,提出了中國軍隊第一部後勤供給標準,創辦了第一所軍事後勤學校。
1946年1月,赴蘇學習的楊至成回國,把自己長期搞後勤工作的經驗及留蘇學習的理論同戰爭實際相結合,建立了幾十個軍需工廠、倉庫、醫院和學校,幫助地方接收、鞏固和籌建了幾十家工廠企業,先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抽調組建後勤保障機構50多個、50000多人,同時調運各種軍需物資27萬多噸,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58年,楊至成在北京籌建了中國軍隊第一座大型現代化的科研城,實現了所有營房通電、通水、通氣,保證了軍事科研人員能在舒適的辦公室里開展科研工作。此後,組織人員編寫教學提綱和講義,並形成了中國軍隊第一本軍事後勤教材——《紅軍簿記學》,成為紅軍第一所供給學校的第一部教材。
著作
楊至成先後撰寫了《艱苦轉戰》、《井岡歲月——毛主席在井岡山片斷》、《回憶往事——少奇同志在中央蘇區》等數萬字的革命回憶錄和理論文章。
楊至成創作了100餘首詩詞,先後於《星火燎原》、《解放軍報》、《北京晚報》、《貴州日報》等書籍報刊上發表,被譽為“將軍詩人”。
人物軼事
清廉做官
新中國成立後,楊至成表弟周銓定,讓他在武漢找個工作。楊至成招待了表弟幾天后,對周銓定說,“現在在武漢,我雖然有權,管財管物管工廠,但這些都是人民的,我不能用它們來謀私,也不能為你找工作,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一套啊。表弟你也是知書達理的人,過去對我也多有幫助。希望你還能理解我,繼續幫助我……”表弟連連低頭,最後抬起淚眼答應了。隨後給他買好車票,打好包袱,送他回三穗老家去。
主席請客
1957年12月下旬的北京,晚上9時半,楊至成夫婦乘車進入中南海。一見面,毛澤東便和他們聊家常。到深夜11點,毛澤東便邀請楊至成夫婦共同進餐。楊至成說已吃過晚飯了,但毛澤東執意要請他們吃一頓飯。毛澤東說:“家常便飯,隨便嘗嘗。你這個供給部長,管了我好多年的飯,今天就讓我管你一頓飯!”
家庭成員
第一任妻子 | 陳春蘭 | 貴州三穗人(包辦,大其一歲)。男方18歲,女方19歲,在三穗結婚。1922年3月,與母親和新婚妻子不辭而別,不再回家,婚姻告吹。 |
第二任妻子 | 伍道清 | 湖南耒陽人。伍道清是朱德妻子伍若蘭的校友和同村同姓的好友。1928年9月,19歲在井岡山結婚。生一子冬伢,後尋子無下落。妻子後因戰亂失蹤。25年離別後1954年8月突然到武漢找到楊至成。後到青島見面。 |
第三任妻子 | 彭慧媛 | 江西人。1931年11月,19歲時在瑞金結婚。1934年10月未能長征離散。 |
第四任妻子 | 錢家華 | 四川人。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女戰士,1937年初春19歲在延安結婚。1938年2月生一女楊玉明,後因楊在蘇聯八年失去聯繫而改嫁。後小孩接到北京居在楊家讀書。 |
第五任妻子 | 唐慧文 | 遼寧撫順人。四野護士,1946年10月,19歲時在佳木斯結婚,時年楊已43歲。2007年10月去世。 |
兒子 | 楊子江 | 八一學校67屆國中畢業生,總後勤部第五干休所所長、總後勤部老乾局第五干休所原政委、大校。 |
兒子 | 楊珠江 | 八一學校66屆國小畢業生,北京天創經濟文化發展總公司總經理、世界佛教文化和諧發展聯合會常務主席、中國國金地緣和諧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兒子 | 楊海濱 | 八一學校66年國小4年級,飛山堂主、中國炎黃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收藏家博覽會榮譽理事,《名家北京》俱樂部會員。 |
女兒 | 楊玉明 | 八一學校64屆國中畢業生,湖北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紀委工作 |
人物評價
1932年7月,楊至成任命為紅軍總供給部部長時,毛澤東稱楊至成為“紅軍大管家”。
1938年,楊至成學習回國後,毛岸英稱他為“親愛的楊老太爺”。
解放後初期,毛澤東當面對楊至成說:“你是老後勤,搞建設,你是行家。”
2014年5月24日,楊至成之子楊子江接受新浪記者採訪評價說:“父親楊至成是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也是一個全能的‘商人’。”
楊至成忠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信共產主義必定勝利。他有很高的覺悟和很強的組織紀律性,一貫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時時事事顧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潔奉公,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解放軍將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