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易

魯易

魯易(1897-1932,一說1900-1932)原名其昌,字蕙孫,號繩武。江西黎川中田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濱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他早年留學日本、法國、蘇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蘇區反“圍剿”的戰鬥中被俘犧牲。土地革命時期紅三軍的著名將領,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常德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32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曾赴日本明治大學留學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為黃埔軍校撰寫校歌,協助中央代表夏曦籌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 原名:其昌
  • :蕙孫
  • :繩武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為黃埔軍校撰寫校歌,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幼隨父旅居湖南常德,常德高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與李立三趙世炎等發起成立勞動學會,參與了留法勤工儉學生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被法國當局拘捕,同蔡和森陳毅等104名學生一道被押送回國。
回國後,魯易在海南瓊山第六師範任教,兼任由徐成章等人創辦的《瓊崖旬報》編輯。1921年參加少年共產黨,1922年經陳公培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與陳公培、羅漢徐成章等6人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瓊崖地方組織,以《瓊崖旬報》為陣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4年調廣州,任職於中共廣東區委。
1925年初被派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先後以秘書、少將副主任身份主持政治部部務。並根據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黃埔黨團和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同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26年1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少將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18日,蔣介石為排擠共產黨人,進一步篡奪第一軍的軍權,指使親信,故意製造“中山艦事件”,將在第一軍工作的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員和政工人員全部排擠出來。5月,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兼高級政訓班主任,魯易任區委秘書兼政訓班秘書,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工作。同年下半年,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1928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會秘書。1930年8月,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1年被派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任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兼任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兼任紅三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前委委員兼二分校政治部主任,紅三軍第七師政委。此外,還兼任中共湘鄂西省委監委、肅反委員會負責人等職。在肅反工作中,與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一起,犯了擴大化的錯誤。
1932年6月,蔣介石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賀龍等率紅三軍軍部和紅八師轉到外線作戰,魯易和紅七師師長王一鳴率本部及地方武裝留在根據地堅持戰鬥。8月,在監利新溝嘴戰鬥中,因敵眾我寡,紅七師遭受嚴重損失,魯易不幸被俘,在獄中堅持鬥爭,堅貞不屈。10月4日,被國民黨殺害於湖北沔陽縣仙桃

人物事跡

魯易自幼受書香薰陶,1918年考入日本東京的明治大學。明治大學雖以“明治維新”時代的老牌學府著稱,但校舍陳舊,師資匱乏,中國留學生到後長達半年之久無法開課。魯易求知慾旺,每天夾著“三明治”麵包,沉浸在圖書館內,一面自修日語,一面廣泛涉獵報刊書籍。他開始知道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也讀到一些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他思想敏銳,目睹日本帝國主義欺辱中華民族的罪行,激起滿腔義憤,特別是1919年5月7日,日本政府為紀念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舉行慶典,規定中國學生也要參加。魯易等留日學生在王若飛的號召下,在宿舍里議定:當日足不出戶,集體抗議。對此,學校要給他們處罰。其中大部分人不肯妥協,毅然退學歸國,魯易就是其中的一個。
魯易學業未成,不想會見家人,歸國後滯留北京。此時已在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掀起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1920年12月15日,魯易作為最後一批勤工儉學生,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艱難的求學生涯。在法國期間,魯易參加了一系列的學生運動,被法國當局抓捕遣返回國。
魯易被遣返回國後,留在法國的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熊雄等,於1922年6月成立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改為中共旅歐支部)。魯易與他們保持著通信聯繫,互相介紹情況,勾通國內與海外信息。1923年春,魯易等聯名致信熊雄,表示要在國內搞軍事運動,希望能幫助介紹到廣東的軍隊中去。熊雄接信後,寫了一封推薦信,要他們去找粵軍中的舊識陳銘樞。結果,魯易等3人都被錄用。不久,開始醞釀建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魯易等按照中共黨組織的指示,積極推動粵軍參加革命。
1924年5月,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辦黃埔軍校。11月,周恩來從法國回來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他從粵軍調出魯易,到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不久周恩來兼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轉戰東江前線。委託魯易留校主持部務和政治教育。
魯易與政治教官惲代英、肖楚女、孫炳文、安體誠等,以基本的革命理論為內容,對不同政黨和不同學派的思想採取兼容並包態度,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畫。魯易為加強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如聘邀譚延闓、何香凝、毛澤東、蘇兆征、張太雷、魯迅等國共兩黨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來校演講,規定各學生隊每周至少召開一次政治討論會,設政治問題箱,由教官開箱收集學生所提問題,在課堂上或校刊上公開回答。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組織政治教員編寫《政治問答集》,組織學生到省港罷工委員會或廣寧、海陸豐等地農民協會作社會調查。此外,政治部根據一些部隊的需要,還開設了短期政治訓練班,為連隊培養見習黨代表。
1925年8月,校黨代表廖仲愷由於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遭國民黨右派殺害。魯易在動亂中勇挑重擔,組織進步師生反擊軍校內否定三大政策的逆流。他執行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的指示,負有黨內的秘密使命,在軍校大力發展中共組織,增強黨的力量。隨著共產黨員的增加,原中共廣東區委直屬支部擴大為中共黃埔特別支部,由魯易、聶榮臻擔負領導工作。由於他們不怕威脅,鞏固了黨在軍校的陣地,被校內反動分子攻擊為“周恩來的親信”,“支部大權,盡在魯易、聶榮臻之手”。
接著,周恩來請邵力子推薦,魯易由政治部秘書升任政治部副主任。魯易主持工作期間,將政治部下設指導、編纂、秘書三股改為宣傳、組織兩科,宣傳科科長為楊其綱、秘書兼組織科長為聶榮臻,部內只留3名文書辦理庶務,其餘人員充實政治教官隊伍,因而,政治部雖精簡,但人員更加精幹,適應了全校政治教育的需要。
軍校政治工作產生的成效,引起了校長蔣介石的憂慮。他企圖削弱共產黨的力量,指使親信王柏齡、繆斌等組織代表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團體———孫文主義學會,專與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青年軍人聯合會作對。魯易旗幟鮮明地支持左派學生,允許他們通過《黃埔潮》、《青年軍人》等刊物,揭露國民黨右派打著孫文主義旗幟破壞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行徑。他對製造摩擦、尋釁鬧事者予以痛斥,保護蔣先雲、周逸群、王一飛等中共學生開展革命活動。由於王柏齡以軍校教育長的身分公開支持孫文主義學會,魯易便針鋒相對,以政治部負責人的身份加入青年軍人聯合會。為此,王柏齡上書蔣介石,要求將魯易調開,否則他就辭職不乾。可見,魯易對國民黨右派勢力的鬥爭的堅決。

為黃埔軍校撰寫校歌

軍校政治部改組,邵力子任主任,魯易升任少將副主任。為使學生牢記軍校宗旨、激勵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廣泛徵稿和悉心整理的基礎上,魯易還與宣傳科成員編成了振奮人心的《陸軍軍校校歌》—— 莘莘學生,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終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人物紀念

1985年,監利縣人民政府在易家台紅軍墓地修建了紅軍烈士陵園和歷史紀念碑,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了碑名“青史永垂”,聶榮臻元帥也題寫了“魯易烈士紀念碑”字樣,以紀念紅三軍將領魯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