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戰至傍晚,流血過多,紀念館,相關報導,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孫明瑾,號玉軒,江蘇宿遷宿城區人。先後在黃埔軍校第五期和陸軍大學學習。1925年崇實中學畢業,任國小教師2年,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預科,他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對文學與外語頗有研究。
青年時代,立志投筆從戎,救國救民。
1925年他克服困難,奔赴廣東革命根據地,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在軍校期間,他訓練刻苦,學習努力,且性格溫和謙虛,沉默老練、深受校方的賞識。畢業後,孫明瑾參加北伐軍戰鬥行列,以作戰有功,逐步擢升為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後又被上級選調到陸軍大學第十四期學習。
1935年考入陸軍大學。
曾參加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副師長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明瑾請纓殺敵,率部轉戰各地,屢挫強敵,以戰功升任陸軍第十軍第十預備師少將師長。
這時,孫明瑾將軍奉戰區長官部命令,11月19日率第十預備師八千將士,從駐地衡陽馳援常德,參加常德會戰,他們日夜兼程,於26日進抵常德外圍趙家橋一線。這時,日軍第三及十三師團主力得知我援軍來到,立即前來堵截,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30日,為掩護第3師攻占德山,孫明瑾再次率領本師主力向日軍發起猛攻,以吸引鉗制日軍的主力。隨後,預備第10師各部在正面金麟橋和側面趙家橋兩地又連遭日軍第3師團第34聯隊(聯隊長簗瀨真琴大佐)和第68聯隊(聯隊長橋本熊吾大佐)的迂迴強攻,雙方戰鬥極為激烈,預備第10師官兵傷亡極重!
第3師在預備第10師有力的掩護下,於同日拂曉攻至德山外圍,經過反覆激烈的爭奪戰後,終於在傍晚6時攻占了德山。
在戰況極端危急的情況下,孫師長親冒彈雨,指揮部隊奮力衝殺。
戰至傍晚
預備第10師側翼又突遭日軍的迂迴襲擊,日軍以猛烈的炮火集中攻擊預備第10師,戰況愈益險惡。此時,部下請求掩護孫師長突圍,但父親拒絕部下的請求,奮身投入激戰。
孫師長親自操起一挺輕機槍,率部向日寇發起衝鋒。打完一梭機槍彈,又用手槍、步槍猛射,最後以刺刀與日軍搏鬥,刺刀折斷!
當孫師長率部衝鋒至一山隘時,一手持機槍的日軍在三米處向他狂射。在猝不及防中,一串侵略者的罪惡子彈擊中孫明瑾的頸部、胸部、腰部和手臂。孫明瑾中彈倒地,血如泉涌,鮮血頓時染透征衣。衛士立即開槍擊斃手持機槍的日寇,抬孫明瑾突圍。孫明瑾目瞪衛士,忍痛高呼:“中華兒女要壯烈,不畏死,不貪生,犧牲生命,救國救民,努力殺敵!努力殺敵!!”
流血過多
傷勢極重,只剩遊絲般的最後一口氣,在臨終前,仍手扶衛士,頻語部屬向德山猛進:“貫徹命令,達成任務!”語終氣絕,壯烈殉國!年僅三十八歲。
紀念館
1943年秋,日本陷於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兩面之苦戰,決意在常德與中國軍隊展開死戰,以期摧垮中國軍民抗戰之決心。常德會戰被眾多歷史家和軍事家視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這一戰,常德城全城盡毀於戰火,城中只剩一座西班牙教堂還有房頂,沒有一塊青石路板上沒有屍體的。這一戰,敵我雙方傷亡慘重,中國軍隊僅師長就犧牲了三位。其中一位,便是預備十師師長孫明瑾將軍。孫將軍前線奮勇殺敵終換得馬革裹屍還,卻有人惟利是圖騙走孫將軍陣亡撫恤金,情何以堪。
相關報導
中外媒體對長沙會戰的報導
戰役結束,盟軍各駐華使節紛紛組織參觀團奔赴長沙戰場參觀,高度評價我軍的戰績。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的一場輝煌戰役!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其太平洋上的攻勢十分順利,美英等國軍隊連連失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攻勢。此時,中國戰場已和盟軍的反法西斯戰場連成一體。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大大提高了中國軍隊的威信。同時,對提高盟軍的士氣,支援美英軍隊在南方作戰,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美國海軍部部長興諾克斯在《告中國人民書》中說:“數周以來,貴國在長沙之偉大戰績,非僅為中國之勝利,亦且為所有同盟國家共同之勝利,而為打擊整個軸心之勝利。”
《每日電訊報》評論
:“際此遠東陰霾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益見光耀奪目。”
美記者福爾門氏在視察後作如下報導:“中國第三度的長沙大捷證明了一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
各國賀電亦紛至沓來。美國羅斯福總統來電盛讚:"中國以劣勢裝備,對抗優越的敵人,此不屈不撓之精神,使其它聯合國軍民,均感受極大的激勵......"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孫明瑾將軍因堅守長沙,屢挫敵鋒,戰功卓著,晉升為第十軍預備第10師師長。
人物評價
由毛主席簽署革命烈士證
孫明瑾將軍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共產黨給予高度評價。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我父親孫明瑾將軍為革命烈士,並於同年12月19日,經毛澤東主席簽署,向我們遺屬頒發《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陸軍預備第十師師長孫明瑾,致身衛國,矢志忠貞。此次敵犯湘鄂邊區,該員等督師戰守,力遏凶鋒,效命疆場,壯烈殉職。緬懷大節,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將生平事績存備宣付國史館,並準入祀首都忠烈祠,以資矜式,而勵來茲。此令。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五月八日。"
15日,靈柩運抵長沙市,萬人迎靈。19日、20日兩天舉行隆重公祭,各界人士紛紛前往弔唁。21日,靈柩運抵南嶽衡山,在南嶽忠烈祠正前方山麓上建墓安葬。1944年,國民政府追晉孫明瑾陸軍中將軍銜,批准入祠首都(南京)忠烈祠,其忠烈事跡明令褒揚,存備宣付國史館,並編入中華民國褒揚令集。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孫明瑾將軍為革命烈士。
遺書與懷念
姜文珍女士,孫明瑾妻子,山東濰縣人,上海滬江大學畢業。1930結為伉儷,夫妻恩愛情深,十幾年如一日。孫明瑾的殉國,給姜文珍帶來巨大的悲傷。
姜文珍在一首遺詩中表達了對孫明瑾的深切懷念,其中寫道:“……將軍,記得,我永遠記得,您每次奉命出征,匆匆又轉來告我:文珍,文珍,請為兒女盡力,莫怕丈夫獻身,我去求民族生存,你在家哺育兒女安心……”。
姜文珍強忍巨大的悲慟,遵照孫明瑾的遺願,撫育好兒女。在孫明瑾犧牲後的十年間,母親含辛茹苦,經歷種種難以想像的困苦,哺育子女六人,積勞成疾,不幸於1953年5月與世長辭。
姜文珍在遺詩中還寫道:“衡岳百靈葬忠骨,青山有幸伴忠魂。文珍潔守等待兒女成林,雁序行列,清香花果前來衡岳,告你晚景紅”。母親早逝,夙願未能實現,也是我們兒女的終生憾事。每念及此,我們內心難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