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紀元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代紀元表
- 外文名:Successive Dynasties List of China
總表,朝代簡表,乾支次序表,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西楚,古代,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朝,遼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現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總表
朝代簡表
朝代/時代 | 存在時間 | 都城 | 建立者 |
---|
| | 約300萬年前-約1萬年前
| | |
| 約1萬年前-約8000年前
| | |
| 約8000年前-約4000年前 | | |
| | | 約7000年前-約5000年前 | | |
| 約前26世紀初-約前22世紀初 | | |
| 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 陽城 | |
| 約前1600年-約前1046年 | 前商都城亳;後商都城殷 | |
| | 約前1046年-前771年 | | |
| | 前770年-前476年 | | |
| 前475年-前221年 |
| 前221年-前207年 | | |
| 前206年-公元8年 | 長安 | |
| | 長安(常安) | |
| 23年-25年 | 洛陽 | |
| 25年-220年 | 洛陽 | |
| | 220年-265年 | 洛陽 | |
| 221年-263年 | 成都 | |
| 222年-280年 | 建業 | |
| | 265年-317年 | 洛陽 | |
| | 317年-420年 | | |
| | | 420年-479年 | | |
| 479年-502年 | | |
| 502年-557年 | 建康 | |
| 557年-589年 | | |
| | 386年-534年 | 洛陽 | |
| 534年-550年 | 鄴城 | |
| 535年-556年 | 長安 | |
| 550年-577年 | 鄴城 | |
| 557年-581年 | 長安 | |
| 581年-618年 | 長安 | |
| 618年-907年 | 長安 | |
| | | 907年-923年 | 開封 | |
| 923年-936年 | 洛陽 | |
| 936年-947年 | | |
| 947年-950年 | 開封 | |
| 951年-960年 | 開封 | |
| | 891年-979年 | | |
| | 960年-1127年 | 汴京 | |
| 1127年-1279年 | | |
| 907年-1125年 | 上京 | |
| 1038年-1227年 | 興慶 | |
| 1115年-1234年 | 中都 | |
| 1271年-1368年 | 大都 | |
| 1368年-1644年 | 南京、北京 | |
| 1616年-1911年 | 北京 | |
| 1912年-1949年 | | |
| 1949.10.1-至今 | | |
注釋: 1.商可分為商前期(遷殷前,前1559年-前1300年)和商後期(遷殷後,前1300年-前1046年)。 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 2.是指東晉時期在我國北方和巴蜀存在的 封建割據政權。 3.1912年共和體制確立後建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世襲家族統治,但廣義朝代系指國家組成要件中的“政府”,也就是以“憲法”為核心或其所架構的中央體制。 4.表中都城為定都時的名稱。 |
乾支次序表
上古
三皇
或
五帝
(約前26世紀初-約前2029年)
黃帝夏朝
(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
商朝
(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周朝
(約前1046年-前256年)
稱號(姓名)/ 世系
| 在位年數
| 即位時間
|
| 4
| 前1046
|
| 35
| 前1042
|
| 25
| 前1020
|
| 19
| 前995
|
| 54
| 前976
|
| 12
| 前922
|
| 25
| 前899
|
| 15
| 前891
|
| 25
| 前885
|
| 36
| 前887
|
| 45
| 前827
|
| 10
| 前781
|
稱號(姓名)/ 世系
| 在位年數
| 即位時間
|
| 51
| 前770
|
| 23
| 前719
|
| 15
| 前696
|
| 5
| 前681
|
| 25
| 前676
|
| 32
| 前651
|
| 6
| 前618
|
| 6
| 前612
|
| 21
| 前606
|
| 13
| 前585
|
| 27
| 前571
|
| 24
| 前554
|
| 1
| 前520
|
| 43
| 前519
|
| 7
| 前475
|
| 28
| 前468
|
| 0.25
| 前441
|
| 0.4
| 前441
|
| 15
| 前440
|
| 44
| 前425
|
| 26
| 前401
|
| 7
| 前375
|
| 48
| 前368
|
| 7
| 前320
|
| 59
| 前314
|
秦朝
西楚
西楚霸王
項羽:前206年-前202年在位,建都彭城
古代
西漢
(前202年-公元8年11月)
高帝(
劉邦) 前202年-前195年,在位12年,
劉煓第三子
新朝
(公元8年12月-公元23年,總計16年)
玄漢
(23-25年)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甘露⑸ 丙子六 256在位8年
景帝(
孫休)
永安⑺ 戊寅十 258在位7年,吳大帝第6子
烏程侯(
孫皓) 元興⑵ 甲申七 264,在位17年,吳大帝孫、
孫和子
晉朝
(265-420)
永平⑴ 辛亥 291
元康⑼ 辛亥三 291
永康⑵ 庚申 300
永安⑴ 甲子 304
建武⑴ 甲子七 304
永安⑴ 甲子十一 304
永興⑶ 甲子十二 304
懷帝(
司馬熾) 5年
永嘉⑺ 丁卯 307,晉武帝第二十五子
元帝(
司馬睿) 建武⑵ 丁丑三 317在位6年,琅邪恭王
司馬覲之子、司馬懿曾孫
永昌⑵ 壬午 322
明帝(
司馬紹) 永昌 壬午閏十一 322在位3年,
晉元帝長子
成帝(
司馬衍) 太寧 乙酉閏八 325在位17年,
晉明帝長子
康帝(
司馬岳)
建元⑵ 癸卯 343在位2年,晉明帝次子
昇平⑸ 丁巳 357
海西公(
司馬奕) 太和⑹ 丙寅 365在位6年,晉成帝次子
元興⑶ 壬寅 402
南北朝
(420-589)
文帝(
劉義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宋武帝第三子
景和⑴ 乙巳八 465
後廢帝(
劉昱)2年(
蒼梧王)
元徽⑸ 癸丑 473 明帝長子
順帝(
劉凖) 升明⑶ 丁巳七 477
宋明帝第三子,後廢帝弟
和帝(
蕭寶融) 中興⑵ 辛巳三 501齊明帝第八子
普通⑻ 庚子 520
太清⑶* 丁卯四 547
簡文帝(
蕭綱) 大寶⑵** 庚午 550
梁武帝第三子
* 有的地區用至6年。
* *有的地區用至3年。
①北魏[拓跋氏,後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於丙戌(386年)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號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天興⑺ 戊戌十二 398
天賜⑹ 甲辰十 404
正平⑵ 辛卯六 451
興光⑵ 甲午七 454
太安⑸ 乙未六 455
和平⑹ 庚子 460
承明⑴ 丙辰六 476
太和(23) 丁巳 477
永平⑸ 戊子八 508
神龜⑶ 戊戌二 518
正光⑹ 庚子七 520
永安⑶ 戊申九 528
永興⑴ 壬子十二 532
武成⑵ 己卯八 559
大定⑴ 辛丑一 581
隋朝
(581-619)
隋建國於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唐朝
(618-907)
麒德⑵ 甲子 664
總章⑶ 戊辰三 668
調露⑵ 己卯六 679
垂拱⑷ 乙酉 685
載初**⑴ 庚寅正 690
天授⑶ 庚寅九 690
長壽⑶ 壬辰九 692
久視⑴ 庚子五 700
長安⑷ 辛丑十 701
乾元⑶ 戊戌二 758
上元⑵ 庚子閏四 760
—⑴*** 辛丑九 761
永泰⑵ 乙巳 765
大曆⒁ 丙午十一 766
大(太)和⑼ 丁未二 827
開成⑸ 丙辰 836
乾符⑹ 甲午十一 874
中和⑸ 辛丑七 881
注釋:*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
乙未晦改元。
**始用
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
夏正月為一月。久視元年十月復用夏正,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本表在這段期間內乾支後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
周曆,各年號的使用年數也是按照周曆的計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後去除年號,但稱元年。
五代
(907-960)
貞明⑺ 乙亥十一 915
* 出帝即位未改元。
乾祐⑶ 戊申 948
隱帝即位未改元。
顯德⑺ 甲寅一 954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朝
(960-1279)
乾德⑹ 癸亥十一 963
開寶⑼ 戊辰十一 968
寶元⑶ 戊寅十一 1038
慶曆⑻ 辛巳十一 1041
至和⑶ 甲午 1054
元符⑶ 戊寅六 1098
重和⑵ 戊戌十一 1118
紹興(32) 辛亥 1131
端平⑶ 甲午 1234
遼朝
(907-1125)
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會同⑽ 戊戌十一 938
大同⑴ 丁未二 947
⑸ 己卯十一 979
壽昌(隆)⑺ 乙亥 1095
天慶⑽ 辛卯 1111
保大⑸ 辛丑 1121
*太宗即位未改元
西夏
(1038-1227)
1032年李元昊嗣夏王位,1034年始建年號,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在漢籍中習稱西夏
姓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諡號與城號 | 廟號 |
---|
| | 990—1004
| 神武皇帝
| 太祖
|
| | 1004—1031
| 光聖皇帝
| 太宗
|
| 顯道(2) | 1032—1048
| 武烈皇帝 (城號:鳳角城皇帝)
| 景宗
|
開運 |
廣運(2) |
大慶(2) |
天授禮法延祚(10) |
| 延嗣寧國(1) | 1047—1067
| 昭英皇帝 (城號:平城皇帝)
| 毅宗
|
天佑垂聖(3) |
福聖承道(4) |
奲都(6) |
拱化(5) |
| 乾道(2)
| 1067—1086
| 康靖皇帝 (城號:面壁城皇帝)
| 惠宗
|
天賜禮盛國慶(5) |
天安(11) |
天安禮定(1) |
天安禮定(1) |
| 天儀治平(1) | 1086—1139
| 聖文皇帝 (城號:明城皇帝)
| 崇宗
|
天佑民安(7) |
|
|
雍寧(4) |
|
|
|
| 大慶(4)
| 1139—1193
| 聖德皇帝 (城號:珠城皇帝)
| 仁宗
|
人慶(5) |
天盛(21) |
乾祐(24) |
| 天慶(12)
| 1193—1206
| 昭簡皇帝 (城號:護城皇帝)
| 桓宗
|
| 應天(4)
| 1206—1211
| 敬穆皇帝
| 襄宗
|
皇建(1) |
| 光定(12)
| 1211—1223
| 英文皇帝
| 神宗
|
| 乾定(3)
| 1223—1226
| | 獻宗
|
| 寶義(2)
| 1226—1227
| 末皇帝
| |
金朝
(1115-1234)
承安⑸ 丙辰十一 1196
元光⑵ 壬午八 1222
開興⑴ 壬辰一 1232
天興⑶ 壬辰四 1232
(完顏應麟)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朝
[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致和⑴ 戊辰二 1328
元統⑶ 癸酉十 1333
(後)至元⑹ 乙亥十一 1335
* 明宗於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復位。
明朝
(1368-1644)
注釋:*建文4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35年。
清朝
(1616-1912)
[
愛新覺羅氏],
建國於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崇德⑻ 丙子四 1636
聖祖(~玄燁)康熙(61) 壬寅 1662
現代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相關詞條
- 中國歷代紀元表
中國歷代紀元表從“五帝”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本表對於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
- 重讀中國歷史·大雅重讀系列
《重讀中國歷史·大雅重讀系列》是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時奮。本書以...附錄:中國歷代紀元表275參考資料 1. 重讀中國歷史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9-03-...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版本信息 編輯 ...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8年版)
(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8年版)》附錄:(1)中國歷代紀元表(2)常用通假字110例(3)常見古今異義詞50例(4)文言文常用語法(5)表示官職變遷的常用動詞...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9年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2009年版)》附錄:(1)中國歷代紀元表 (2)常用通假字110例 (3)常見古今異義詞50例 (4)文言文常用語法 (5)表示官職變遷的常用動詞 (6)...
- 中華大字典(馮國超主編工具書)
(三)常見偏旁部首名稱表(四)漢字常識(五)天干地支表 典故知識 (六)乾支次序表(七)中國歷代紀元表(八)二十四節氣表(九)法定計量單位與常用非法定計量單位的...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附錄有《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可供讀者學習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作品目錄 編輯 ...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專設“注意”“辨析”內容,對疑難字詞加以提示和辨析;附錄實用,《中國歷代紀元表》《古代漢語語法簡介》《怎樣學習古代漢語》等附錄,可供...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繁體字本)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繁體字本),這是1979年出版的,是在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二)檢字表字典正文附錄(一)中國歷代紀元表(二)古代漢語語法簡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最新版)
部首檢字表(一)部首目錄(二)檢字表字典正文附錄(一)中國歷代紀元表(二)古詩文常見通假字表(三)古詩文常用文言虛詞表(四)文言虛詞知識...
- 中華詞典(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部首檢字表詞典正編英文字母開頭的常用詞中國歷代紀元表……參考資料 1. 中華詞典 .豆瓣[引用日期2017-06-10] 詞條標籤: 出版物 , 書籍 ...
- 古今漢語詞典
部首檢字表正文徵引書目表附錄中國歷代紀元表中國歷代度制演變簡表中國歷代量制演變簡表中國歷代衡制演變簡表漢字字形演變示例表新舊字形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