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隋代,大足東北部為涪州石鏡縣地,西南部為資陽郡隆康縣地。
唐朝,大足東北部先後為合州石鏡縣、銅梁縣、巴川縣地,西南部為普州隆康縣地。乾元元年(758年)正式建縣,以境內有大足川而得名,隸屬於昌州。大曆六年(771年),張朝、 楊楙作亂,昌州州治被焚,撤昌州。大曆十年(775年),西川節度使崔寧奏準復置昌州,“以鎮僚夷”,昌州州治移到靜南縣。光啟元年(885年),昌州州治又遷移到大足縣。景福元年(892年),撤靜南縣,雙橋境域歸屬大足縣。
宋朝,大足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
元代,至元十七年(1290年)併入合州。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復置;洪武十年(1382年)改屬
重慶府;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蔡伯貫起義,建國號“大唐”,號“大寶”。
清康熙元年(1662年)併入榮昌縣。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大足縣。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帝,國號周,“全川悉陷”。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間,雙橋境域為吳三桂占據。清末民(國)初屬重慶府、川東道。光緒年間,余棟臣三打教堂,兩次起義反洋教。宣統三年(1911年)張桂山組織保路同志軍進縣城,宣告大足獨立,並攻克富順,被推為富順都督。
中華民國時期,先後屬重慶府、川東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74年2月,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在向國務院呈報《關於建立大足汽車製造廠行政區由重慶市直轄的請示報告》中,建議將大足縣雙路公社和元通公社的青春、天星、白鶴、天橋及土橋公社的茅店、新民等6個生產大隊劃歸新置之行政區,由重慶市直轄。雙路公社建制及社名不變。另外6個大隊組建為通橋公社(取元通、土橋公社社名各一字而成),並從雙路、通橋兩公社首尾各取一字,以“雙橋”二字作為新置行政區名。
1975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從大足縣劃出置雙橋區,隸重慶市。1983年永川地區撤銷隸重慶市。1997年重慶市恢復中央直轄市後,仍隸重慶。
201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重慶市撤銷
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大足區。同時,設立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市級開發區。2011年12月25日,重慶大足區正式掛牌成立。同時成立重慶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範圍為龍灘子街道、郵亭鎮、雙路鎮、通橋鎮。2016年5月經重慶市政府批准,大足高新區成立。
行政區劃
圖片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足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地處重慶丘陵與平行嶺谷交接地帶。介於東經105 °29′-106 °02′,北緯29°24′-29°52′之間。東鄰銅梁,北與潼南接壤;南與永川、榮昌毗鄰,西連四川安岳,雙橋經開區在縣境南端。幅員面積1436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大足區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重慶沉降褶帶。境內出露地層為
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總厚度374-1750米,其外有
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積物。地勢略呈倒置三角形,東南邊緣和西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為廣後地帶略低而寬緩,饅頭狀孤丘廣布,海撥高度270-900餘米,總的地貌特徵“三山六丘一分壩”。
氣候特徵
大足區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空氣濕度大,日照偏少,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頻繁,盛夏伏旱較多,初夏和秋季多綿雨,冬季霜雪較少。同時,具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的特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足區
礦產主要種類有21種。
煤探明儲量為4997萬噸;
鍶礦儲量為190萬噸;天然氣氣井日產量為11萬立方米;石灰石儲量達6.3億噸。還有陶瓷粘土、石英砂、石料等。
生物資源
大足區有
野生動物35科67種,分獸類、鳥類、魚類等;飼養動物主要有豬、牛、羊、兔、魚、蜂等。有
野生植物125科364種,分喬木、灌木、竹類、藤本、草本、常見藻類植物等。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水杉、珙桐,二級保護植物銀杏、杜仲、絞股藍、八角蓮、金毛狗脊、金蕎麥等。栽培植物除糧食、油料、蔬菜等主要農作物外,還有蠶桑、油桐、菸葉、葡萄、藤梨、枇杷、花椒等經濟作物。
水能資源
大足區處
沱江、
嘉陵江分水嶺上,有溪河240條(段),總長1006.8公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859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4299萬立方米。可開發利用量為3.7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總量的69.8%;已開發利用量為2.1億立方米,占39.6%。
大足區有各類水利工程4646處,其中:大(2)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111座(其中:小(1)型水庫18座、小(2)型水庫93座),山坪塘3133口,石河堰693道,小型引水工程42處,電力提灌站455處,場鎮自來水廠23座、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85處。配套乾渠200公里,支渠800公里。水庫主要有:
玉灘水庫、上游水庫、化龍水庫、響水灘水庫、躍進水庫、龍水湖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大足區
戶籍人口1067861人,其中非農人口420916人。當年出生人口11092人,出生率為10.5‰;死亡人口6979人,死亡率為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
民族
大足人以
漢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約有1200人。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等40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大足區
地區生產總值431.5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第二產業增長11%,第三產業增長9%。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10.7:58:31.3,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4、6.5和2.7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6%、67.5%和27.9%。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1.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4.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4.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5.1%。
第一產業
2017年,大足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8966萬元,比2016年增長0.7%,其中:
種植業產值437703萬元,增長3.3%;
畜牧業產值187187萬元,增長-7.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388公頃,降低0.2%;油料種植面積19703公頃,增長3.3%;蔬菜種植面積18564公頃,增長2.8%。全年糧食總產量44.3萬噸。蔬菜產量39.9萬噸,增長5%。油料產量5萬噸,增長6.4%。肉類總產量6.4萬噸,增長0.7%。
第二產業
2017年,大足區
工業增加值增長10.9%,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9%。規模工業企業戶數達到381戶;工業品產銷率為97.7%,比2016年回落了0.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7.9%;利稅總額增長19.1%,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率為7.9%,比2016年回落0.3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7年,大足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6%。其中:
批發零售業增長13.9%;住宿餐飲業增長12.2%。實現自營進出口14191萬美元,下降20.1%。實際利用外資9357萬美元,增長31.6%。全年共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43個,實際利用內資增長22.6%。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11.5%。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767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17.7%,
旅遊總收入達到703539萬元,比2016年增長40.7%。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709萬人次,比2016年增長18%;接待海外遊客58萬人,比2016年增長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達到3517336萬元,比2016年末增長4%。貸款餘額2772816萬元,比2016年末增長9.9%。
社會事業
城建
2017年,大足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75.8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3.7萬平方米,比2016年下降7.2%。全年商品房銷售金額715421萬元,同比減少44406萬元,比2016年下降5.9%。
教育
2017年,大足區共有
學校460所,其中普通中學32所,國小167所。全區普通中國小校共招生27953人,在校學生122556人,畢業24902生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4%、3.2%和7.2%;普通中學招生16619人、在校生44710人、畢業生13352人;國小招生11334人、在校生77846人、畢業生1155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
文化
2017年,大足區擁有
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33萬冊。年末電視覆蓋率達到99.6%,廣播覆蓋率99.8%。有線電視用戶達13.6萬戶,綜合電視入戶率達到99.6%,其中數位電視用戶9.4萬戶。
衛生
至2017年年末,大足區擁有
衛生機構403個(含村級衛生機構),其中醫院、衛生院3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161張,衛生技術人員220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908人。
大足區主要醫療機構有:
大足區人民醫院、雙橋經開區人民醫院、大足區第二人民醫院、大足區中醫院、大足區婦幼保健院、大足區精神衛生中心等。
科技
2017年,大足區科學事業支出6801萬元,比2016年下降10.2%。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3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3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57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51件。
交通運輸
公路
至2017年末,大足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5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307公里。2017年年末擁有載客汽車551輛,載重汽車5795輛,出租汽車300輛,公共汽車133輛。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46778萬噸公里,比2016年增長18.6%;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79216萬人公里,增長7.2%。
高速公路:
渝昆高速公路為國家高速公路G85銀昆高速公路的一段,在大足區境內有5.3公里;
渝蓉高速公路在大足區境內有43.8公里,設有大足東互通、大足西互通、三驅互通及大足服務區。
另有省道108渝隆路、省道205潼瀘路、省道309合內路、省道310銅榮路等高等級公路通過大足區境內。
鐵路
航空
文化藝術
石刻文化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多達75處,造像5萬餘尊。其中尤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造像始建於初唐,歷經唐末、五代,興盛於兩宋,餘緒綿延至明清。
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敖火龍
中敖火龍起源於大足區
中敖鎮的舞龍、燒龍習俗。火龍長20餘米,多用竹篾扎架,麻線系頭,彩紙和絲綢裱糊。1999年,中央電視台《中國一絕》欄目曾到大足專題拍攝。
萬古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源於清代,曾參加全國民間舞蹈匯演並獲得一等獎,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頂香會
大足寶頂香會,歷史久遠,始於南宋,興盛於元明,歷清、民國而不衰。作為大足石刻衍生出來的“寶頂二月香會”,在全國各地廟會、香會中別具一格,自成一脈。香會會期從農曆正月上旬至二月底,前後四五十天,而觀世音菩薩生日二月十九前後的兩三天為高峰。每年的農曆二月內,來自雲、貴、川、渝、湘、陝等地的善男信女,約數十萬人前來進香拜佛,場面宏大壯觀,故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著名人物
人名 | 朝代 | 職業 | 備註 |
| 南宋 | 官員 | 淳祐十年(1250)進士,官至池州通判,抗元不屈身死,卒贈華文閣待制,謚“文節”,《宋史》有傳 |
| 明代 | 農民起義首領 | 嘉靖四十四年破銅梁、安居,繼攻下合州,建國號“大唐” |
| 清代 | 烈士 |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
| 清代 | 反洋教起義領袖 | 曾兩次參與打龍水鎮法國教堂 |
| 民國 | 將領 | 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曾擔任湘鄂西軍委參謀長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文獻學家 | 編注《文心雕龍校注》、《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等專著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工作者 | 全國政協委員,曾任內蒙古大學校長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醫生 | 胸外科專家、重慶市醫學會常務理事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經濟師 | 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 |
(以上,為大足區部分名人資料)
名優特產
龍水五金
龍水五金起源可溯至晚唐,隨著鑿石造像運動得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水五金一度與北京王麻子、杭州張小泉刀剪齊名。
寶頂冬尖
寶頂冬尖始創於清光緒六年,以重慶所產冬菜為原料,經獨特的傳統工藝加工,陳年壇貯而成。
笛女酒
大足笛女酒採用傳統工藝,以糯高粱、玉米、大米、小麥等為原料,加入泉水配製而成。
郵亭鯽魚
郵亭鯽魚發明於1992年,是重慶時餐飲界的一道特色菜。
大足冬菜
大足冬菜是川渝特產,為列為“中國傳統名醃菜之一”。
丁家坡洋芋
丁家坡洋芋發源於重慶市大足區丁家坡,現已發展到重慶主城,是大足區特色小吃。
大足竹編
大足竹編花色繁多,工藝精湛,常見竹編製品有青席、黃席、斗席、竹籃、竹桌、竹床、竹簾、筆筒、蒸籠、鍋蓋等類別,每一類別還分多種規格和花色。
風景名勝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擁有造像5萬餘尊,銘文10餘萬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著公元九至十三世紀長達400年歷史里人類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在1999年12月先於龍門、雲岡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水湖
龍水湖位於大足區南部的巴岳山麓,水域面積5600多畝,常年蓄水1500多萬方。2004年7月列入第四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可經渝蓉高速轉
重慶三環高速公路直達。
玉龍山
玉龍山位於大足區玉龍鎮,有桫欏樹群、雲台寺、三清古洞等景觀,2004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饒國梁紀念館
饒國梁紀念館始建於1929年,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為中西合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展覽由基本陳列、書法作品陳列、實物場景展示及多媒體展示4大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