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簡介
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撤銷大足區龍崗鎮城南鄉設立龍崗和棠香街道辦事處的批覆【渝府〔2002〕68號】”:為了加快大足區經濟社會發展,探索鄉村城市化的新路子,根據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調整要有利於經濟建設、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方便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有關規定,市政府同意撤銷大足縣(現為大足區)龍崗鎮、城南鄉,設立龍崗、棠香兩個街道辦事處。具體調整方案如下:龍崗街道辦事處:的棠香街、十字街、中山西街、北環路4個居委會和明星、北禪、龍崗、累豐、西禪、翠屏、袁黃、銅鼓、前進、太極、平頂、黃橋、寶林、紅廟、觀音岩等15個村的行政區域。其中明星、北禪、龍崗、累豐、西禪、太極等6個村設為居民委員會。龍崗街道辦事處,幅員面積41.53平方千米,總人口56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370人,街道辦事處駐西橋路28號。
機構代碼
500225001:~001學壩街社區 ~002西街社區 ~003北禪社區 ~004翠屏社區 ~005西禪社區 ~006累豐社區 ~200龍崗村 ~201前進村 ~202明星村 ~203寶林村 ~204觀音岩村 ~205官峰村
歷史沿革
2002年設立龍崗街道辦事處,轄原龍崗鎮的棠香街、十字街、中山西街、北環路4個居委會和明星、北禪、龍崗、累豐、西禪、翠屏、袁黃、銅鼓、前進、太極、平頂、黃橋、寶林、紅廟、觀音岩等15個村的行政區域。其中明星、北禪、龍崗、累豐、西禪、太極等6個村改為居委會。面積41.53平方千米,總人口5603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370人,辦事處駐西橋路28號。原龍崗鎮位於大足縣中部,縣政府駐地。大(足)郵(亭)、大(足)銅(梁)、大(足)安(岳)公路在此交會。境內有始創於唐末,興於兩宋的北山石刻,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寶塔、南山石刻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民國初為城廂鎮,1940年改西城鎮,1951年改城關鎮,1981年改龍崗鎮。1997年,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7.8萬,轄中山西街、十字、棠香、工農、北環路、三級街6個居委會和工農、報恩、長岩、和平、五星、同心、紅星、水鋒、上游、惜字閣、龍泉、中和、群力、北禪、龍崗、累豐、西禪、太極、平頂、紅廟、觀音岩、翠屏、袁黃、前進、銅鼓、明星、黃桷橋、寶林28個行政村。
2002年撤銷龍崗鎮,棠香街、十字街、中山西街、北環路4個居委會和明星、北禪、龍崗、累豐、西禪、翠屏、袁黃、銅鼓、前進、太極、平頂、黃橋、寶林、紅廟、觀音岩等15個村劃歸龍崗街道管轄,三級街、工農街2個居委會和工農、紅星、報恩、長岩、惜字閣、上游、和平、五星、中和、同心、水峰、龍泉、群力等13個村劃歸棠香街道管轄。
鄉鎮發展
自成立以來,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創大足一流,爭渝西上游”為奮鬥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旅遊業、商貿業、服務業大發展,全面加強執政能力、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為大足縣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擁有較為完備的交通、通訊、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和金融、保險、文化、衛生、教育、體育等服務設施。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大足石刻的五大精品中的南山和北山兩大石刻,南北山生態示範園區,星級賓館,娛樂場所,“農家樂”等旅遊配套服務,設施較為齊全,商貿經濟十分活躍。
勤勞智慧的龍崗人民承繼千年石刻的創造精神,以與時俱進的時代風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按照建設“國際旅遊勝地,生態經濟城市”的奮鬥目標,樹立大旅遊、大產業、大市場的觀點。日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新開通南環二路,逐步擴大城區面積,加大大安、大榮路二級公路的改造,新修硬化鄉村公路,積極推進瀨溪河治理二期工程,實施農村電網二期改造工程。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垃圾衛生填埋場……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斐然,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生態人居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社會保障體制逐步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有效推進,呈現生機昂然的豐足和繁榮社會景象。
在縣委、縣府的領導下,通過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先後榮獲“首屆中國鄉鎮投資300佳”、“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市級衛生縣城”、“市政優秀旅遊城市”、“市級文明單位”、“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山水園林城市”、“國家級衛生縣城”等殊榮。
2007年1——10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719萬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4.2%。一、二、三產業較2006年同期增長24%、40%、20%;財政稅收完成643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280萬元,與2006去年同比增長15%;固006定資產投資完成12350萬元,與2006年同比增長41%;招商引資完成1000萬元;城鎮化率達到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97元,與2006年同比增長10%;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61萬元,與2006年同比增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