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雍溪鎮地貌屬淺丘帶壩,土地肥沃,光照時間長,雨水充沛,溪河縱橫,屬典型的農業鎮,
大足區農業開發示範園區坐落在鎮內,面積6500畝,其中核心區3000畝。主要以優質糧油、瓜果、蔬菜、水產等產業為主,“雍溪西瓜”品牌在重慶有較大影響力。雍溪鎮有較好的交通區位優勢,距
銅梁區縣城10公里,經遂渝高速公路40分鐘到重慶主城,離成都市2小時路程。規劃建設中的渝大高速、重慶三環高速將為雍溪鎮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全鎮村級主幹道已全部硬化,公路直達80%的農戶家門口。
全鎮轄7個農村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3852人,其中農業人口27892人,雍溪鎮域內煤礦、天青石礦等礦產
資源豐富,“雍溪工業園區”被列為全區工業“四大園區”之一。主要企業有紅蝶雍溪工廠、茂芸包裝有限責任公司等十多家,企業總投資達2.3億元。2000年以來,雍溪鎮先後被重慶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文明鎮”等榮譽稱號,多次被大足區委、區政府授予“五好”鄉鎮黨委、“全區經濟十強鎮”、“最佳文明鎮”等榮譽稱號,湧現出了“全國勞動模範”冉義明等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
行政區劃
雍溪鎮位於
大足區東部,距縣城38公里,距遂渝高速公路入口17公里,距主城區57公里。東與銅梁區土橋鎮相接,南與古龍鄉相鄰,西與萬古鎮相靠,北與國梁鎮相依。轄一個社區(紅星社區)和七個行政村:團結、石堡、泡馬、涼風、玉峽、慈雲、界牌。
基礎設施
雍溪鎮相繼實施了農村交通、農田
水利、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一系列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已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生態效應正逐漸彰顯。
一是農村交通狀況顯著改善。2004年以來,雍溪鎮充分利用鍶渣
資源,採取民眾籌資、社會捐資、政府投資、林權換資等方式,籌集資金1106萬元,新修公路60餘公里,硬化42公里公路。雍溪鎮農村道路交通基本實現村村通暢,村級主要道路全部硬化,村社公路網路基本形成,老闆出錢修公路、荒山林權還公路等,成為大足區的亮點。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雍溪鎮有高產穩產農田1.2萬畝,塘庫堰83口,電力提灌站12處,大型農業機械18台套,農機總動力4.5千瓦。
三是場鎮的聚集服務功能逐漸增強。有中國小4所,在校學生3224人;鎮中心
衛生院1所,床位15個。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加速推進,新建貿市場2個,城鎮面積擴大1倍,新增居民近2000人。
派出所新辦公樓已投入使用,鎮文化站、計生服務站、汽車站和
衛生院等建設穩步推進。建立了社區民眾管理市政的新機制,場鎮垃圾做到了定期清運,從根本改變了城鎮髒、亂、差的面貌。四是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已實施
退耕還林3215畝,荒山造林3000畝,天然林保護4408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農村面貌正在悄然改變,廣大農民所嚮往的“走路不濕鞋、煮飯不燒柴、村莊靚起來”的美好願望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自然地理
雍溪屬
亞熱帶季風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7.9度,年均日照13140小時,年降雨量1066毫米,蒸發量890毫米,相對濕度83.5%以上,地貌屬淺丘帶壩類型,境內地勢淺丘、平壩、低山相間,成土是以沙土為主形成的灰棕色土壤。
水利資源豐富,懷遠河、對溪河橫貫其中,雍溪鎮域內
煤礦、天青石礦、石英砂礦、石灰石礦資源較為豐富。
境內地勢以淺丘平壩相間為主,平壩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1/3。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10亳米左右,無霜期330天左右。鎮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種性強,是農業開發投資的理想家園。雍溪鎮總面積39平方公里,轄7個農村行政村,一個街道社區居委會,一所建制中學,兩所中心國小,一所私立學校,雍溪鎮總人口33000人。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積澱厚重,據記載,雍溪建鎮於
唐朝,歷代未廢,時稱“瓮溪廟”, 宋為雍溪鎮,明為雍溪里,清為錫山里,1993年12月,合併原對溪鄉重建雍溪鎮。因水陸交通便捷,民國和解放初期,雍溪有“小
香港”之稱,是銅梁玉龍、土橋、古龍、國梁等鄉鎮的物資集地,商賈雲集,市井繁榮。民間特色文化深厚,雍溪鎮是市級亟待搶救的傳統自然風貌鎮;在
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表演
鯉魚燈的五位師父均為雍溪人,至今還有一人在世;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古戲樓保存至今,是大足古代戲樓建築藝術中傑出的代表作;位於紅星社區的正覺寺,至今香火旺盛。地處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的雍溪鎮正全力推進“一區二園三大產業”發展,努力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特色工業承接地、大足東部教育重鎮、大銅線上重要支點”,為塑造“大足東部的視窗和門戶”而努力。
特色發展
農業亮點突出已建成具有現代農業雛形的農業示範園區6500畝,
花卉、西瓜、蔬菜等產業初具規模,機械化耕作,節水農業,立體水產養殖,生豬規模養殖,稻蛙、藕蛙立體養殖,土地集約種植等科技含量和產業層次較高。尤其是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在重慶市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會上,雍溪鎮
是唯一的一個鄉鎮代表發言。
工業基礎紮實以化工為特色的雍溪工業園區被列為大足區的四大“特色工業園區”之一,雍溪鎮有企業21家,同時,雍溪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引進重慶博一陶瓷有限公司,計畫投資3.5億元,建衛浴產品和建築裝飾材料生產基地;此外,還引進遵大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大足南環二路征地1100餘畝,打造大足東部新城。
商貿經濟活躍雍溪是大足區東部鄉鎮到重慶的必經之地,歷來商貿活躍。加之老闆眾多,民眾殷實,初步統計,雍溪籍資產上1000萬的
老闆有39人,其中資產過億的老闆有9人。
勞務經濟特色明顯雍溪在外的建築老闆較多,在他們的帶領下,催生了一大批小老闆,帶出了大批的建築勞工。
雍溪鎮自2002年引進浙江業主種大棚優質西瓜,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已發展到1000餘畝,實現了規模化、技術本地化、產品優質化發展,並創立了“雍溪西瓜”品牌,在重慶市都有較大影響力。
經濟社會
2007年1-10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9億元,工業總產值1.36億元,農業總產值1.04億元,財政總收入385萬元。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1億元,工業總產值1.7億元,農業總產值1.38億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727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2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4%、16%、14%、19%、22%。預計實現轄區內財政總收入4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6元,同比分別增長12%、18%。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建成具有現代農業雛形的農業示範園區6500畝,在其輻射帶動下,我鎮的西瓜、蔬菜、畜牧、水產養殖等產業初具規模。大宗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預計糧食總產量1740萬公斤,西瓜600萬公斤,蔬菜1800萬公斤,水產品90萬公斤,出欄生豬0.8萬頭。立體水產養殖、生豬規模養殖、土地集約種植等農業大戶不斷湧現,黑斑側褶蛙等特種養殖初見成效。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廣農業機械42台套,整治山坪塘、石河堰13處,農業抗災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隨處可見的農村小洋樓見證了農村的可喜變化,農民民眾所嚮往的“走路不濕鞋、煮飯不燒柴、居住庭院化、村莊靚起來”的美好願望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工業經濟快中提質。堅持工業強鎮的思路,以化工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快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傳統產業,壯大規模工業,園區聚集效應初步顯現,產業支撐不斷增強。紅蝶雍溪工廠氯化鍶技改項目投資1500萬元,已順利達產達效;重慶玉峽包裝有限公司、重慶茂芸包裝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升;重慶大足鍶礦開發有限公司生產順利,產能穩步提高。全鎮納稅100萬元以上企業1個,規模企業達2家。
全年深入推進交通先行戰略,通過創新建設籌資方式、動員成功人士捐資、先進典型啟發民眾集資、獎勵補助政策引導各村出資等方式,全力推進交通建設。已建設農村公路7條、10.2公里,改造硬化公路6條、15.6公里。雍界路吉安段已竣工通車,慈雲鶴嘴路硬化路基已完工,投資85萬元的河堡大橋已交付使用,原團結公路、茶園公路施工進展順利,玉峽渡船碼頭即將開工建設。尤其是以集體林權換公路的籌資方式和建設模式,得到市交通局的讚賞,交通部網站進行了轉載,為各地的農村公路建設探索了新路。農業綜合開發區滴灌工程完成投資40萬元,維修電灌站5座,疏通水渠1500米。涼風村6000畝土地整治項目已在市里立項,並完成實地勘測規劃。涼風、界牌農村電網改造即將完工。
城鎮建設快速推進。堅持高標準規劃,大力度建設,嚴要求管理,著力提升大足區東部地區“視窗”和“門戶”的品位。對溪口開發和汽車站建設正式啟動,六片區開發已達成意向。城鎮管理引入競爭機制,責任明確,監督有力,城鎮髒、亂、差的現象得到遏制。全面清除場鎮河道水葫蘆,社區居民較為滿意。城鎮聚集功能和輻射能力的不斷增強,民眾進城鎮的熱情高漲,已有230人進鎮安家創業,城鎮化率提高0.8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成效斐然。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注重發揮鄉情優勢,突出狠抓誠信服務,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已引進項目3個,協定引資5.6億元,到位資金9350萬元,其中,引進遵義大足商會在大足南環二路征地1000餘畝,將高品質打造大足東部新城;引進重慶博一陶瓷有限公司,計畫投資3.5億元,生產衛浴產品和建築裝飾材料,已在郵亭工業園區征地450畝,成為我區目前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
農村改革取得新進展。嚴格推進“鄉財縣管鄉使用,村財民理鄉代管”制度。大力推進土地流轉,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達到34%,成為在全市工作會上交流發言唯一鄉鎮。種糧直補、退耕還林直補、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惠農政策全面落實,殘疾人、困難民眾、參戰涉核人員等群體逐步得到救助。鎮級債務逐年減少,已化解債務125萬元。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680人,農村人口數量和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遷,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逐步分化為單一的純農戶、亦工亦農的兼業者、務工經商的打工者和自主創業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