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 [in ancient times]∶在我國歷史分期上泛指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時代。
大洪災,就是古代也是有過的。
(3)[in the past;formerly] 過去,年代已久遠。
古代神話。
引證解釋
劉師培 《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其足考古代文集卷目者,實以《隋·經籍志》為大宗。”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所有 中國 的社會史料,特別是關於封建制度以前的古代,大抵為歷來御用學者所湮沒,改造,曲解。” 馮雪峰 《雪峰寓言·鳥和山林的大火》:“唉,這就是古代也有過的人類的大火呀,誰也逃不了的。”
劃分
上古時代
《禮記·禮運》“始諸飲食” 唐
孔穎達疏:“ 伏羲為上古,
神農為中古,
五帝為下古。”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
三古各別者,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
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
羲、農至
堯、
舜,為上古;三代之世,為中古;自戰國至於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歐洲歷
史書上,一般把從最早國家的出現到公元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歷史,叫上
古史。歐洲在這段時期處於奴隸社會,所以也把上古社會說成
奴隸社會。如果從全世界範圍講,就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比歐洲要早得多。
中國歷史可以
上溯到170萬年前。在雲南發現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在陝西出土了距今約80萬年的
藍田人。此外,還有聞名世界的
北京人。從
元謀人到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到距今約18000年前的
山頂洞人時代,中國進入到
氏族公社時期。山頂洞人按
血統關係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親屬,由共同的祖先
繁衍下來。一個氏族大約有幾十個人,他們過著集體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鬥爭。
古象雄王國
提起充滿神秘色彩的
古象雄王國,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
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7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於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雲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著光輝。
對於古
象雄文化來說,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
象雄大藏經》。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缺乏漢譯版本,致使我國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相比之下,國外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視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著我們去挖掘和梳理這一寶藏。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013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開始組織人員整理、翻譯《
象雄大藏經》。一個計畫用10年時間完成的《
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就此展開。
雖然名字叫“經”,但《
象雄大藏經》並非單純的宗教經典,而是一部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築等領域的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很難想像,古象雄就有著這樣先進的手術方法。”丁真俄色在介紹《象雄大藏經》中記載有關藏醫學的內容時說,當時已經發明了外科手術術後癒合無需拆線的方法,即在手術中使用動物的筋作為縫合線。
《象雄大藏經》中的《甘露寶藏四本目》,即《根本醫典藍本目》、《養生藥典白本目》、《療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中記錄了大量的常見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藥用植物的性狀和療效等。據介紹,藏醫體系的形成與《象雄大藏經》中所展示的內容密不可分。
至今,藏語中的warura(橄欖)、sletres(苦參)等藥名仍然沿用象雄詞語。在藝術方面,《象雄大藏經》中記載了當時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在丁真俄色看來,文獻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記錄下了這些民間藝術的表演方式,更在於通過這些藝術表演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如書中所記錄的雙人舞蹈《佛國與地獄》,演員一人著白衣,一人著黑衣,通過舞蹈動作具象化地表現出人的善惡兩面,教導觀眾與人為善,對他人多些理解、寬容和忍耐,摒棄惡念。 《
象雄大藏經》中有關民俗風貌的記載,細緻入微。各個地方乃至各國度的百姓生活習慣如何,百姓之間的談話內容,王臣之間的交流內容,軍隊和敵人之間的互動等,都一一生動呈現於紙上,儼然是一部記載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況的“活字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
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古象雄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已極為迫切地需要發出中國之聲。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們將對伊朗高原文明、中亞西亞文明、歐亞大陸橋文化獲得絕對性話語權,這對提高我國的
文化軟實力,乃至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都將大有裨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古象雄文明探源”暨
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與2013年7月20日在北京啟動。漢譯工程不僅僅將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還將探源古中國與古印度、古波斯,甚至與古希臘之間文明及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歷史。
遠古象雄文明的勢力曾經波及到現四川、甘肅、青海、雲南,覆蓋整個西藏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又滲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爾以及拉達克一帶,後者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的地區。公元7世紀,松贊乾布兼併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
吐蕃王朝西藏正史開始書寫。
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
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
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
羊同;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
象雄文化漸漸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
雍仲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
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雍仲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雍仲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
古象雄佛法。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
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當唐朝
文成公主攜帶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和佛經遠嫁
松贊乾布之時,後者已迎娶了彼時
象雄國公主李圖曼,當時松贊乾布的祖輩皆尊崇
國教雍仲
本教。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隨著時光流逝,那些記錄古象雄文明的文字慢慢消失於歷史塵埃之中。後代挖掘出的伏藏手抄本流傳下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將散落各地的《
甘珠爾》陸續集結成冊。 據了解,《
甘珠爾》的內容原本篇幅浩大,歷經數千年歲月變遷,其中一些經文已軼失不存,現存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產、生活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象雄大藏經》的部分內容——在《甘珠爾》的《經》部中,有關地球的起源,是這樣描述的:地球是風的速度所帶來的溫度、溫度所帶來的粘合度、粘合度所帶來的土壤、宇宙分子積澱其中組合而成的。 在醫學方面,《
甘珠爾》記載了人體陰陽結構、身體結構、病原的顯現和預防治療等;今天人們所說的“七分飽”,被《甘珠爾》描述為“胃的四分說”:兩分飯、一分水、一分消化空間。《甘珠爾》中有關公元7世紀前西藏地區與周邊地區風土習俗的記載,也在細微之處展現了幾千年前的文化。通過《甘珠爾》可以看到,當時傳授經法的佛陀,途經各地遇到了怎樣的歡迎儀式,欣賞怎樣的樂器舞蹈。各個地方民俗風貌如何,各個地區乃至各國度之間人們如何交談互動,一一呈現於紙端,宛若眼前。“藏族文明的根和源頭是
本教的東西。翻譯這些文獻,對藏文化的根和源頭才能釐清。”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才讓太長期以來致力於象雄文明的研究。他表示,古象雄文明的古文獻研究一直處於較零散現狀,這些文獻一旦翻譯出來,就可以發掘更多
象雄文化精髓。研究古象雄文明:亟待中國之聲,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藏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真正的藏文化也得到有效保護和挖掘,從而使一脈相承的本教在保護和繼承藏族文化的方針政策下獲得新生,並使象雄文明得以重現生機和
希望。
古象雄文明乃至本教大藏經文獻研究於上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挪威科學院高級研究中心於1995年至1996年間組織了幾個國家的有關學者對溫倫版本教《大藏經》進行了編目和研究;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院也曾組織一個大型本教文化研究項目,對本教《丹珠爾》進行編目並已出版。在象雄文字研究方面,丹麥學者艾力克·哈爾於1968年著寫《來自西藏本教的預言:一個未經探索的預言——象雄語語法詞典》,成為這一領域唯一的研究代表作;義大利藏學專家杜齊教授曾多次深入阿里地區考察,他認為,岡底斯中的“底斯”即為象雄語,但在10世紀以後,吐蕃王室後裔統治象雄、傳播佛教、通用藏漢文,將象雄逐步藏化。
“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權在我們這裡,但其話語權和解釋權卻長期落在外國人手裡。國際上不少國家正在對本教大藏經進行翻譯,中國尚缺少對本教的基礎研究。翻譯經典只是第一步,今後與經典有關的各項子課題、子項目的開發,影像、文物文獻,乃至古象雄文字、語言、天文學、醫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要展開,這是對中國文化史的一大貢獻,更是對
世界文化史的貢獻。
氏族公社分為
母系氏族公社和
父系氏族公社兩個時期。
半坡氏族和
河姆渡氏族是中國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屬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是傳說中的英雄,曾率領部落打敗南方的
蚩尤部落和黃河上游的
炎帝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 如今把中華民族稱為
炎黃子孫,就是源自於此。堯、舜、禹是繼黃帝以後黃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聯盟的首領。“
禪讓”是傳說中的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當時,由參加聯盟的各部落首領組成部落聯盟會議,決定聯盟中的重大事情,並推選聯盟首領。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正是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 那時氏族、部落的首領都擁有私有財。傳說堯比較富有,舜有儲糧的倉庫,禹的父親曾築城保護自己的財產。富有的氏族首領逐漸成為氏族貴族,他們
強迫戰俘做
奴隸。一些貧苦氏族成員也淪為奴隸。氏族貴族轉化為奴隸主。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形成了,奴隸社會代替了原始社會。
在
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奴隸,這種社會關係有利於保存社會生產力,也擴大了生產規模。所以,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同時剝削其他勞動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
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處在各
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
巴比倫、中國、印度和興起於
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疆域遼闊的專制帝國。在歐洲,起初出現了很多城邦小國,其中像雅典、斯巴達、羅馬等一度是
共和制,後來才被龐大的帝國所取代。無論是共和還是專制政體,其實質都是一樣的。當時,同一地區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內部的不同政治集團,互相爭鬥,權力更迭,戰爭不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也貫穿始終。這使上古社會政局變化十分頻繁。
在東方各國,客觀環境往往促使統治者組織大規模的勞動,如治理河患、修陵墓、在井田上集體勞作,等等。在歐洲,奴隸勞動則廣泛套用在各部門,除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外,家庭中也廣泛使用奴隸。農業、手工業生產已經廣泛使用金屬工具,生產技術不斷更新。一些國家和地區還出現了發達的農業。
在文化方面,東方各國的天文、曆法、數學、建築、哲學以及文學藝術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文化也對西方社會和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以孔子、
老子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和
希臘哲學交映成輝,為人們認識世界打開了眼界。希臘學者
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物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學科體系。長城、金字塔等偉大建築成為萬古不朽的傑作。佛教、基督教相繼誕生,逐漸發展成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
總之,以奴隸社會為主要形態的上古社會,是人類文明初步建立並迅速發達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對後來各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華夏伊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
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聯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當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時,現代人一直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文字,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現代的中國人卻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華祖先的文化。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統一和連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展當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國也曾經被外族統治過,但是,不是我們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文明,相反的,中華文明是一種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總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們所同化,融合,使我中華文明更趨先進,更具活力。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們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1世紀,是
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
伏羲,
女媧,
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弦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五帝』乃黃帝、
顓頊、帝嚳、
唐堯、
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雲公孫),號軒轅氏、
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
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
姜姓,號烈山氏或
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
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
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串,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
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
中原各部落鹹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稱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
炎黃子孫』。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
夏禹等人。禹系
夏後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
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泛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政治:
傳說伏羲氏時官都以龍為名,稱青龍、赤龍、白龍、黑龍、
黃龍。後來的神農氏以火名其官,黃帝以雲名其官。這些情況說明,一直到黃帝時,其政權組織都極為簡陋,實際上是部落頭領議事會。傳說,帝顓頊時設五行之官,以及負責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負責治民的北正之官,這才有了政權組織的雛形。帝堯時,傳說已有三公六卿百執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諸侯的四岳,以及州、師、都、邑、里、朋、鄰的各級地方組織劃分和州牧、
侯伯的地方長官。帝舜時,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中朝職官。顯然,堯、舜時職官體制的傳說,有許多後人附加的內容。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堯、舜當時已經有相對成形的職官體制。
中古時代
中國解釋
②指封建社會時代。
由於古人所處時代不同,所指時朞不一。
(1)《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3)《韓非子·五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此指虞夏之際。
(4) 晉·
左思《
蜀都賦》:“夫蜀者,蓋兆基於
上世,開國於中古。”此指戰國。
(5) 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察之上代,則奚斯、
吉甫之徒鳴玉鑾於前;視之中古,則相如 、王褒之屬馳
金覊於後。”此指漢代。今一般以魏晉南北朝至唐宋之間為中古,亦有把兩漢包括在內者。
歐日解釋
中古這個名詞是指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約從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一千年來的歐洲歷史。中古時代的開始,標示著
西羅馬帝國的衰落,鹹信古典時期的古代歷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時代的結束。
指示出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重生)的開始。有幾件大事情可作為中古時代結束的記號,其中包括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淪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機、歐洲人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馬丁路德在1517年帶領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藝術在義大利的繁盛等。而中古時代就在古代與現代歷史之間的中間時段落幕。
不過,中古時代的這個觀念,不適合套用描述亞洲和中東的重大歷史時期。雖然中國是曾歷經過諸多王朝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但在文化發展上的分裂不如歐洲那么巨大。日本的文化進程也是平穩而孤立。中東的歷史就比較就接近歐洲的中古時代,因為這兩個地區毗鄰而居,彼此分享很多互相交流的成果。
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文明形成之初,作為文明的成果和體現,古代中西方都出現了許多城市。但中古西歐的城市與古代東方的城市在特點、作用和意義方面有諸多的不同,西方文明在許多方面與東方文明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就的。
中古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而不是像古代東方的城市是作為政治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於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它們大多位於封建領主的領地上,所以自從城市產生的時候起,西歐的城市就展開了反抗
封建主的干涉、剝削、統治和爭取城市自治的鬥爭。
琅城起義就是中古時期法國的一座城市為爭取城市的自治而同封建主展開的鬥爭,
在經濟方面,城市所集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所構成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
瓦解作用。例如,城市與當時的
封建莊園爭奪勞動人口,一個農奴,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他就可以成為自由人,就會受到城市法律的保護。
中古西歐的一句諺語說:“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就是在中古西歐興起的這些城市裡面萌芽、發展、壯大的。在政治方面,那些擁有自由和自治權利的城市,成為新的政治實體,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封建貴族。王權給與城市自由、自治特許狀和商業方面的便利以換取城市在財政上對王權的資助。
騎士制度
公元800年,
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統西歐,被教皇加冕為“偉大的羅馬皇帝”,12名跟隨查理大帝南征北戰的勇士就當然成了“神的侍衛”,他們被人們稱為“帕拉丁(Paladin)”,即
聖騎士,這被視為騎士的起源。完整的
騎士制度到公元11世紀才成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騎士意味著一個階層。原本騎士是隸屬於貴族的士兵,並且有義務為王國作戰(每年為王國或者領主服務約40日),作為報酬,他們管轄部分農地收取農租。這樣在王國的貴族和騎士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契約式的僱傭關係。初期的所有戰士都有可能成為騎士,不過後來具有地主身份的騎士漸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階級,他們已然成為貴族、統治者的附庸。羅馬
天主教和統治者發動的
十字軍東征,把騎士階層推向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戰士的驍勇和
基督教的神聖信仰開始結合,騎士隨之也具備了一個新的身份:基督的衛士。披上天主光輝的騎士終於成為深受崇拜與尊敬的人物,他們忠誠於統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義感召下樂於救助鰥寡老幼,這樣,“騎士脫離了其蠻族和異教的背景,而被整合於基督教文化的社會結構中。結果,騎士像神甫和農民那樣,被視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三個器官之一。”從中世紀盛行的
騎士文學里,我們還能驚喜地發現騎士羅曼蒂克的一面:他們言行得體,舉止優雅,追求浪漫的愛情,並且愛情觀別具一格——愛情是純精神性質的感情,肉慾是其間邪惡的褻瀆成分。這無疑增添了他們的聖潔色彩。
這樣一來,騎士就具備了很多令人稱頌的美德:作為武士,他們忠誠;作為信徒,他們謙恭;作為男人,他們純潔;作為貴族,他們具有同情心。騎士是正義和力量的化身,是榮耀和浪漫的象徵。騎士制度則成為西方的倫理標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時至今日,英國仍然設有騎士頭銜,凡是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勳。
在我們的電腦遊戲中,“騎士”這個詞得到了有趣的、妙不可言的闡述。網路遊戲(Multi-User Dungeon or Dimension,簡稱MUD)鼻祖《網路創世紀》(Ultima Online,簡稱UO)在它的世界觀里把融合了基督教義的騎士精神概括為著名的8大美德: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歷來在很多玩家心目中,這8個詞被視為騎士精神的完美表述。
城市裡的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在思想文化方面,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和價值觀念逐漸形成。
城市文學的出現,世俗大學的產生,不斷積累著對西歐天主教宗教文化的反動,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可以說正是中古西歐的城市,才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文藝復興
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
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檔案,聲稱當年
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
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
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
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湧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
但丁、薄伽丘、李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馬基雅維利、
莎士比亞、塞萬提斯、
哥白尼、布魯諾、
伽利略、克卜勒、
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西方文明
了解和掌握中古西歐城市興起的意義,對於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這一問題能做到根源性的解釋。
而在日本,漢字中古代表的意思是“二手”,中古店,就是二手商品店。
隨著西
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
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
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
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
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
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
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
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併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
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
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
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
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
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
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
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
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
威廉一世),建立了
諾曼第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
百年戰爭的根源。在
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
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
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
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
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
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
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
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
奧托一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
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
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
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
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
捷克、瑞士、愛沙尼亞、
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
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占領區也紛紛獨立。
歐洲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
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
商業城市:巴黎、
里昂、都爾奈、馬賽、
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
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
工場手工業,最初是
佛羅倫斯,隨後是
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
地理大發現,發現了
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歐洲軍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裡,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複雜的等級關係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
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併,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藉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鬥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衝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後,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不過,在作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徵召的農民,並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
到了14世紀後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儘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並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義大利的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後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衝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採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畫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後,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畫。
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採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鬥力量,並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餘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衝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後方作戰。
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並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
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分,並且指派熱那
諾斯的僱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後,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於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準,便命令騎士前進,並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最後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乾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
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禦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
攻擊才能奏效。
近古時代
近古:最近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宋元明清(到19世紀中葉)這個
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