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 唐朝 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指波斯而非古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此時進入中國的是聶斯托留派,來華後被稱為景教。他們的主要工作有:興建修道院、翻譯聖經還有出版一些信道基要的書籍。唐太宗御賜“阿羅本”名號,意思是“神所差遣來的”。不過,此時的景教並沒有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貢獻或者是影響力,這是有兩大原因:第一,內部的爭鬥,以致福音不能繼續有效的傳播。第二,只與社會中的高層人士往來,並未普及深入民間,而且沒有建立當地的同工,以致於與民間的關係距離遙遠。天寶三年,大秦國教士佶和來京行道。唐肅宗令靈武等五郡,重建教堂。唐朝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篤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其他宗教,至此基督教在中國第一次終止了傳播。唐宣宗大中四年,大主教阿多爵統理中華、印度兩國教務,派教士東來,建教堂傳教無阻。
元朝 聶思脫里派獲得恢復
元朝開始,由於大量
色目人 來到中國,使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
馬可波羅 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特別是蒙古克列惕(Kerait)、汪古惕(Ongut)兩部族信奉景教。當時他們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教會正統天主教(羅馬公教)傳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景教徒稱為“也里可溫”(arkagun),享受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葉爾姜、依犁,江蘇揚州、杭州、鎮江,浙江溫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掃馬和雅八阿羅訶。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
天主教開拓東方
1243年英諾森四世派西班牙方濟各會會長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到蒙古帝國傳教,於1246年抵達蒙古帝國上都哈拉和林,晉見蒙古大汗貴由(窩闊台之子),但是未能說服貴由皈依天主教,於次年返回。
1243年同年,教皇還派方濟各會教士羅蘭,多明我會士安息靈二位傳教士到華南傳教。但二人未成功到達。
1252年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濟各會修士呂柏克(魯不魯乞)出使蒙古,1254年1月3日呂柏克到達和林晉見蒙哥。
馬可波羅與掃馬
1265年義大利天主教徒尼古拉·波羅和馬飛奧·波羅兄弟抵達蒙古帝國首都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派遣他們回報羅馬教廷,請教廷派遣傳教士來元帝國。波羅兄弟於1269年回到家鄉,老教皇克萊門特四世於1268年去世。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世被選出,派遣兩名多明我會修士偉立爾莫、尼格老跟隨波羅兄弟前往元帝國。尼古拉·波羅還帶上了他的15歲的兒子馬可波羅。兩位教士半途而返。1271年馬可波羅一家三人帶著教皇給元帝國皇帝的信動身,於1275年再次回到中國。此後馬可波羅在元帝國任職達17年。多年之後,他所口述的《馬可·波羅遊記》,激起了整個西方對中國的遐想。
1287年來自元朝的景教徒掃馬代表蒙古伊兒汗國出使歐洲,1288年抵達羅馬,拜訪教皇,並接受了教皇尼古拉四世致中國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信。1289年掃馬返回伊兒汗國。掃馬對教庭的訪問,促成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傳教士前往中國。
方濟各會進入中國
1289年,羅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天主教方濟各會神父義大利人孟高維諾(1247—1328)為北京的主教,隸屬各省主教7人。他從伊兒汗國走海路,途徑印度,1291年抵達中國泉州,於1294年進入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元成宗鐵穆爾的歡迎,獲準在大都自由傳教。1299年和1305年分別在大都建成2個教堂,有三萬餘人入教。
1303年 阿諾德馮科隆(Arnold von Koln)到達大都協助孟高維諾。
1313年,羅馬教廷派遣方濟各會修士日辣多(哲拉多·阿布意尼)等七人前往中國,其中1人留在途中傳教,3人死於印度,到達中國只有3人。日辣多被任命為泉州教區第一任主教,斐萊格林和安德魯留大都傳教。至此天主教在中國建立了大都和泉州兩個主教區。1322年,方濟各會修士
鄂多立克 (和徳理)從義大利抵達中國旅行。經泉州入中國,遊歷福州、杭州、
金陵 、揚州、
明州 、北京等地旅行,取道西藏回國。後在病榻上口述東遊經歷,由他人筆錄成書《鄂多立克東遊錄》
1338年,
熱那亞 傳教士
安德魯 作為元帝國使臣出使歐洲,前往阿維儂拜見教宗本篤十二世。隨後本篤十二世派遣
馬黎諾里 (Giovanni de' Marignolli)為使臣,率領修士團五十餘人來華。至正二年(1342年)抵達北京,晉見
元順帝 。1345年馬黎諾里返回當時的教廷阿維儂。
元末基督教被摧毀
1362年,泉州第五任主教
雅各伯 (威廉·甘勃尼),在元末動亂中被殺害。
1368年,明朝建立,摧毀了所有外族色彩的事物,包括天主教和聶思脫里派。基督教於元朝滅亡時,再次中斷。
明朝 沙勿略長眠上川島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多明我會 葡萄牙傳教士
達克魯斯 ( Gaspar da Cruz 1520-1570 ) 抵達中國廣州。1570年他的《中國志》(Tractado emque se cōtam muito pol estéco as cous da China)在歐洲出版。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租借澳門。
登入中國
萬曆三年(1575年),
奧斯定會 西班牙修道士馬丁·德·拉達(Martín de Rada,1533年6月30日-1578年6月)在中國廈門登入。
萬曆六年(1578年),駐澳門的
耶穌會 遠東觀察員
范禮安 神父認識到在文化發達的中國傳教需要改變策略,於是他從印度調來了幾位年輕的傳教士,讓他們學習
中國語言 ,並希望他們今後傳教時得到中國官員的支持。這裡面就有
羅明堅 (Michele Ruggieri)、
巴范濟 (Francois Pasio)和
利瑪竇 (Matteo Ricci)。
萬曆七年(1579年),羅明堅到廣州,後返回澳門。
萬曆十三年(1585年),范禮安任命葡萄牙籍教士孟三德任中國教區區長,潛入
肇慶 居留。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耶穌會義大利籍教士
郭居靜 來華。義大利籍龍華民(Nicholas Longobardi,1559年-1654年)來華。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利瑪竇首次進京,但是未能立足,返回南方。耶穌會西班牙籍教士
龐迪我 來華。
利瑪竇永駐京城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龐迪我攜帶大量禮品再次進京覲見明神宗,終於獲得在京永駐的許可,在
士大夫 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係,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青年
徐光啟 在南京受洗,獲教名保祿(Paul)。
1605年,耶穌會傳教士鄂本篤,從印度出發,經古絲綢之路,經過四年長途跋涉,於1605年抵達中國肅州,因勞累死在那裡。他的日記被利瑪竇整理髮表,證實馬可波羅描述的契丹就是中國。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耶穌會義大利籍教士
熊三拔 來華,協助“欽天監”修訂曆法。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
李之藻 1610年在北京受洗。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利瑪竇去世,龍華民接任,他對利瑪竇寬容中國教徒尊
孔敬 祖表示不滿,這成為
中國禮儀之爭 的開始。同年耶穌會
比利時 籍傳教士金尼閣來華,抵達南京跟隨高一志、郭居靜學習漢語。義大利籍傳教士
畢方濟 抵達澳門。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畢方濟抵達北京。耶穌會義大利籍教士
艾儒略 到中國泉州傳教。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耶穌會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
南京教案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發生
南京教案 ,許多天主教傳教士被驅逐。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耶穌會傳教士
鄧玉函 、
羅雅谷 、湯若望、傅泛際跟隨金尼閣抵達澳門。
天啟二年(1622年)耶穌會德國籍教士湯若望進入中國內地傳教。耶穌會西班牙籍教士費樂德來華。
明熹宗 敕教士羅如望陽瑪諾龍華民等製造軍用銃炮。
天啟三年(1623)義大利教士艾儒略、畢方濟奉召至京。
天啟四年(年1624年)耶穌會葡萄牙教士伏若望來華。
天啟七年(1627年)湯若望被派往陝西傳教。
崇禎 二年(1629年)耶穌會葡萄牙教士瞿西滿來華。
湯若望與《崇禎曆書》
崇禎三年(1630年)湯若望第二次來到北京,奉召任職曆局,協助徐光啟編修《
崇禎曆書 》。
崇禎十年(1637年)耶穌會義大利教士利類思來華抵達北京,1640年應
東閣大學士 劉宇亮 邀請赴四川成都
綿竹 等地傳教。
崇禎十三年(1640年)耶穌會葡萄牙籍教士安文思來華,抵達杭州,1642年前往四川。
崇禎十六年(1643年)耶穌會義大利籍教士
衛匡國 (Martino Martini)來華。
天主教與南明皇室
1622年,18歲的
鄭芝龍 在澳門受洗加入天主教,教名Nicolas。
崇禎十三年(1640年),耶穌會德國籍教士瞿安德Fr.A.X.Koffler(1615-1651) 來華。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耶穌會波蘭籍教士
卜彌格 (Michel Boym,1612—1659 )來華。
永曆四年(1650年)十月,傳教士卜彌格作為南明皇帝的使者出使羅馬教廷和西歐。
清朝 羅馬教廷設立中國教區
順治五年(1648年)1月15日,道明會西班牙傳教士劉方濟在福建
福安 湖山 被斬首處決。
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帝頒布容教敕書。
順治十三年1656年,教皇
亞歷山大七世 下敕諭,允許中國天主教徒祭祖祭孔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上賜御書堂額“通微佳境”敕懸
宣武門天主堂 ,又御製《天主堂碑》。
順治十五年(1658年)誥授湯若望
光祿大夫 ,並恩賞若望祖先三代一品封典。
順治十六年(1659年),耶穌會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跟隨衛匡國同船來華傳教。
順治十六年(1659年),羅馬教廷成立傳信部(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以圖替代原來的葡萄牙與西班牙分別控制的保教區(Padroado)。
1659-1660年,羅馬教廷傳信部分別成立了東京宗座代牧區(越南北部和
寮國 、中國雲、黔、湖、桂、川等地)、交趾宗座代牧區(管越南南部、中國粵、閩、浙、贛等地),和南京宗座代牧區(管蘇、豫、魯、晉、陜和東北、朝鮮等地),由教皇直接任命“宗座代牧” (Vicar Apostolic)。而在此之前,前往中國的傳教士都是分別從澳門(耶穌會)和馬尼拉(方濟各會、奧斯定會、道明會)派出的。
湯若望的曆獄
康熙四年(1665年),
徽州府 新安衛官生
楊光先 上書《辟繆論》,誣告德國傳教士
欽天監 監正
湯若望 的《
時憲歷 》十謬,為入葬的
榮親王 的入葬時間和地點“俱犯殺忌”。
顧命大臣 鰲拜 也不滿漢人及外邦人參議朝政,於是支持楊光先,把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安文思等人收押獄中,並株連許多在華傳教士,史稱“曆獄”。
中國禮儀之爭
崇禎四年(1631年)1月2日或3日,受
西班牙國王 保護的多明我會的
高奇 神父(Ange Cocchi?-1633年)從菲律賓抵達中國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開始對華傳教。並對受葡萄牙國王保護的耶穌會寬容中國信徒祭祖尊孔表示不滿。
崇禎六年(1633年),多明我會傳教士黎玉范(P.Juan B.Morales)和方濟會傳教士利安當(Antonio de Santa Maria Caballero,OFM,1602-1669)到福安。
順治二年(1645年),接替高奇神父的黎玉范神父(Juan Bautista Morales 或 Jean—Baptiste Moralès1597-1664)特意趕到羅馬向教廷報告耶穌會的行為,將曠日持久的
中國禮儀 之爭公開化。
順治七年(1650年),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委派衛匡國赴羅馬教廷,陳述耶穌會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見解。獲得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理解。1656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下敕諭,允許中國天主教徒祭祖祭孔
1667年,因“曆獄”而被羈押在廣州的包括耶穌會、多明我會、方濟各會會士共23人召開了一場長達四十天的會議,討論在華傳教的方針,最後通過的決議之一,是遵守1656年教皇的裁定。
康熙九年(1670年),方濟各會西班牙籍教士利安定來華。
康熙十五年(1676年),教皇
克雷芒十世 任命中國籍傳教士
羅文藻 擔任南京宗座代牧區代牧。他是歷史上第一位中國籍主教,也是1926年以前惟一的一位中國籍主教。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法國國王 路易十四 派遣法國耶穌會傳教士
白晉 、
張誠 、洪若翰、劉應、
李明 等五人來華。在北京建立法國耶穌會。該會成員大多反對所謂“利瑪竇規矩”。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訂《
尼布楚條約 》時,傳教士
徐日升 、張誠被任用為譯員。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
索額圖 和傳教士張誠、徐日升等人的遊說下,康熙連下兩道諭旨,禮部即奉旨依議:“……西洋人並無違法之事,反行禁止,實屬不宜。相應將各處天主堂俱照舊存留;凡進香供奉之人仍許照常行走,不必禁止。俟命下之日,通行
直隸 各省。”明確表示傳教士可以在中國百姓中傳播天主教教義,中國老百姓也可以領洗成為天主教徒這被傳教士稱之為“基督教寬容敕令”。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巴黎外方傳教會 的顏璫宗座代牧在他所管轄的福建代牧區內,發布了禁止中國教徒實行中國禮儀的禁令,引發天主教羅馬教廷與中國清王朝的對抗。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派遣白晉為使臣出使法國。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耶穌會法國傳教士
艾若瑟 到中國澳門傳教,1699年至1701年到
河南開封 、山西太原接管教務。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11月20日),教皇
克雷芒十一世 (Pope Clement XI, 1700年-1721年在位)發出禁約,正式禁絕中國禮儀。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教皇代表鐸羅來華發布南京教令,禁止中國教徒敬拜祖先,再度引發中國禮儀之爭,
康熙帝 為澄清真相,派遣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中國教徒
樊守義 隨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羅馬教廷將福建傳教區交給反對中國傳統禮儀的多明我會,耶穌會撤離福州。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傳教士白晉、杜德美、
雷孝思 等人主持測量繪製全國地圖,歷時11年,繪成《
皇輿全覽圖 》。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頒布“自即日起”通諭,重申1704年禁令。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羅馬教廷為中國禮儀之爭事,派嘉樂(Jean Ambrose Charles Mezzabarba)主教來華,重新禁令。康熙帝在二十九天之內,召見嘉樂六次,詳為解說供牌及稱天為上帝意義,並說 “朕原視中外一家,不分彼此”。
雍正元年(1723年),
閩浙總督 滿保上疏請將各省西人除曉通技藝者外,余俱送往澳門安置,改天主堂為公廨,嚴禁入教,獲準。天主教正式被禁。
天主教進入西藏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至乾隆十年(1745年),天主教嘉布遣會(Capuchin)修士定居拉薩,後被驅逐。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伊波利托·德西
德里 從印度進入拉薩。1721年他被
嘉布遣會修士 排擠出西藏。
雍乾嘉禁教與早期天主教殉道者
康熙十七年(1678年),道明會西班牙傳教士劉方濟(嘉彼辣),因仇教風波,在福建被差役斬首。他是明末天主教重返中國以來的第一個殉道者。
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年),禮部奏請在全國禁止傳習天主教獲準,除在京為宮廷服務的侍士照舊供職,允許進行內部宗教活動以外,其餘傳教士皆被勒令回國。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下達禁教令。
乾隆十二年(1747年5月26日),多明我會西班牙傳教士
白多祿 (Pedro Sanz)因禁教期間潛入福建傳教,被斬首於福州西門外。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湖北、陝西地方官分別查獲前往該地傳教的傳教士數人,乾隆再度下禁教令。
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皇帝因
川楚教亂 起事,下令禁止天主教。
嘉慶十九年(1814年),第一位中國天主教教徒殉道者
吳國盛 在貴陽被處決。
嘉慶二十年(18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
徐德新 在成都被處決。
俄國東正教在中國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第一屆俄國東正教北京傳道團抵達北京。1712年康熙派
內閣侍讀 圖理琛 等人經
西伯利亞 前往
伏爾加河 下游,慰問那裡
土爾扈特 蒙古部落 ,作為同意借道俄國境內為交換條件,
彼得大帝 提出派傳教士團來華。經康熙表示同意,俄國派出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便於1717年首次來到北京。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簽訂《
布連斯奇條約 》,中方正式允許俄國派東正教教士到中國傳教。
1847年7月,沙皇政府授權第十二屆東正教北京傳道團修士大司祭佟正笏(波里卡爾普),首次要求清政府允許俄商到新疆
塔爾巴哈台 (今
塔城 )、
伊犁 和
喀什 噶爾(今喀什)“三處通商”。
1858年,大司祭固利乙(Gurii)率領第十四屆傳道團前來北京換班。10月10日俄國外交部官員彼羅夫斯基從
東西伯利亞 總督任地
伊爾庫茨克 直接到達北京,表面任傳道團監護,實際上則是俄國駐華代表。12月,彼羅夫斯基向清政府聲明是俄羅斯駐華全權公使,要求與清政府談判《
中俄天津條約 》、《
中俄璦琿條約 》的換約。雖然這違反清朝的外國使臣不駐京的規定,但是鹹豐皇帝還是派
理藩院 肅順 、瑞常與彼羅夫斯基談判。1859年7月俄國派遣伊格那季耶夫來華,替代彼羅夫斯基。
耶穌會重返中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7月21日),教皇
克雷芒十四世 發出敕令 Dominus ac Redemptor “吾主救世主”,解散耶穌會。1775年耶穌會中國省被迫解散,起在華傳教事務由,於1782年起,由味增爵會受命接管。
1842年7月11日,三位法國籍的耶穌會士南格祿(Fr. Claude Gotteland S.J.)、
李秀芳 (Benjamin Brueyre, S.J.)與艾方濟(Francois Esteve S.J.)重返中國,1847年在
上海郊區 徐家匯 正式建立傳教中心,徐家匯聖依納爵堂至今留存。
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
道光三年(1823年),馬禮遜按立第一位中國新教牧師
梁發 。
道光十年(1830年),
裨治文 裨治文抵達廣州,他是新教第一位來華的美國傳教士。
道光十五年(1835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醫生抵達廣州,在
廣州十三行 內新豆欄街成立了廣州眼科醫局,免費為病人治病,同時傳教。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於反天主教勢力與天主教摩擦不斷,清政府取締了天主教在華的一切活動,許多
天主教堂 被政府沒收,直到
第二次鴉片戰爭 結束後才將教堂發還,因傳教糾紛、欺壓傳統宗教等,引發許多教案。
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禁教令鬆弛
嘉慶十五年(1811年),清政府頒布《西洋人傳教治罪專條》,對違反者處以“絞決”。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方濟會義大利傳教士藍月旺在監禁五年後,在長沙受絞刑。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月18日,遣使會法國傳教士劉格來在武昌被絞死。
道光二十年(1840年),遣使會法國傳教士董文學在武昌被絞死。
1842年,
英國聖公會 在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負責開拓香港、中國、日本、朝鮮、
馬來亞 等地傳教站。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
麥都思 、
艾約瑟 來上海創立墨海書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5月25日),法國遣使會傳教士古伯察從西灣子出發,歷經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長途跋涉18個月,於1846年1月29日到達拉薩。1852年出版《韃靼西藏旅行記》。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1月11日),美北浸禮會的瑪高溫醫生(D、J、Mac Gowan)到達寧波。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美簽訂《
中美望廈條約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和伯駕任美方的翻譯。該條約允許美國人可以在五個條約港口購買地產來建教堂、醫院和墓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法國傳教士的力促下,法國政府派遣使臣拉萼尼(Théodore de Lagrené)率領兵船七艘、輪船一艘來到廣州沿海,於1844年10月24日強迫清政府在停泊於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艦上籤訂了《
中法黃埔條約 》。法國除取得中英、中美條約中規定的全部特權外,還在第二十二款中規定法國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國人將佛
蘭西 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法國特使拉萼尼用炮艦相威脅,堅持必須由大清皇帝正式頒布命令,對天主教馳禁。清政府被迫讓步。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1846年2月20日),道光皇帝發布上諭:“天主教既系勸人為善,與別項邪教迥不相同,業已準免查禁。”“各省地方官如濫行查拿,即予以應得處分”。還要求“所有康熙年間,各省所建之天主堂,除改為廟宇民居……準其還與該處奉教之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在上海重新組織翻譯《聖經》。1850年《新約》翻譯完畢,1853年,《舊約》翻譯完畢。這部新譯的《新約》被稱為“代表譯本”《聖經》。代表譯本被英國聖經會採納為海外標準本,成為當時中國最廣為流行的聖經譯本
鹹豐 四年(1854年),英國傳教士
戴德 生受中國傳教會(福漢會)派遣,第一次來華,抵達上海,與賓惠廉一起共同傳教。
基督教與太平天國
1834年,
洪秀全 在廣州參加
科舉考試 的時候,在廣州龍藏街遇見傳教士,並從其手中得到宣傳基督教中文傳道書《勸世良言》(梁發著,馬禮遜代輯付印)的敘述。這條龍藏街就是
提督學政 署前邊的一條街道,仍沿用此名。
1843年,洪秀全科舉落地,大病,在家研讀《勸世良言》。
1847年,洪秀全第三次科舉失敗,和族弟
洪仁玕 在廣州拜浸禮會美國傳教士
羅孝全 為師,申請受洗。羅認為洪對基督教理解不對,沒有同意。之後,洪秀全模仿基督教使徒,與好友
馮雲山 ,走出家鄉到廣西傳教。加入明室後代朱九疇所創立的上帝會。朱九疇死,洪秀全被推為教主。遭清政府通緝,逃至香港,跟福漢會
普魯士 傳教士郭實臘繼續學習。1848年回廣西,與馮雲山、
楊秀清 、
蕭朝貴 、
韋昌輝 、
石達開 結拜。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
金田起義 。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南京。
1853年,小刀會占據上海縣城,美南浸信會傳教士
晏瑪太 堅守鄰近戰區的教堂,並戲劇性地營救駐紮上海的清朝最高官員——
蘇松 太兵備道
吳健彰 ,幫助其從城牆上逃脫。
1854年5月,美部會傳教士裨治文隨美國駐華公使麥蓮從上海進入太平天國轄區考察,回上海後發表《調查報告》,否定太平天國。
1854年,洪仁玕當時作為基督徒在上海英國倫敦會的墨海書館學習天文歷算,為時半年,後離開上海回到香港。1859年洪仁玕輾轉抵達南京,成為太平天國重要領導人。
1857年9月,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進入太平天國轄區考察。
1858年年底,倫敦會傳教士
偉烈亞力 作為伊利近勳爵派出的三人代表團成員之一,到南京會見太平天國官員。
1860年8月,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楊格非等應忠王
李秀成 之邀,到蘇州會見李秀成和乾王洪仁玕,然後進入南京,獲得在太平天國境內自由傳教的權利。
1860年10月,羅孝全從廣州經上海、蘇州,抵達南京,拜見洪秀全。被授予管理外事的職務。但很快與太平天國不和,1862年1月到停泊在南京長江邊的英國船尋求庇護,離開太平天國。
馬神甫事件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鹹豐六年(1856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法國教士馬賴在廣西被殺,成為法國參加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藉口。
鹹豐七年(1857年),
英法聯軍 攻陷廣州,俘虜總督
葉名琛 。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5月攻占
大沽炮台 ,兵臨天津,威脅北京。6月23日清政府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
天津條約 》,內容有傳教自由一條。
鹹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分別簽訂《
北京條約 》,全面開禁西方在華傳教。
鹹豐十年(1860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
衛三畏 任美國駐華公使館(北京)臨時代辦。
深入內地與教案衝突
同治五年(1866年),戴德生以基督教新教內地會名義率領一批傳教士來華,抵達上海。
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1862年2月13日),發生
貴陽教案 ,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
文乃爾 被凌遲處決。 同治七年(1868年8月22日),發生
揚州教案 。
同治八年(1869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
丁韙良 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
同治九年(1870年),發生涉及法國天主教的
天津教案 ,清大臣
崇厚 出使法國謝罪。
同治九年(1870年),大英浸信會傳教士
李提摩太 抵達中國,第一站是上海,隨後從山東登入,進入山西內地傳教。
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
馬偕 醫生抵達香港,輾轉經過廣州,汕頭等地之後到達台灣進行“醫療宣教”
同治十二年(1873年),美南浸信會女傳教士慕拉第來中國,在山東鄉村傳教,長達四十年。 光緒十一年1885年,劍橋七傑加入內地會。
1890年,在上海召開基督教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提摩太呼籲關注中國政府傳播的對基督教的敵意,建議就此事向皇帝上書。並組成了一個七人上書委員會,成員有
林樂知 、阿什
莫爾 、布勞格特、約翰、穆爾、沃瑞,李提摩太。
基督教與洋務運動
同治元年(1862年),清朝同文館成立,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包爾騰任英文教師,1864年美國美北長老會傳教士丁韙良也到同文館工作。1869年,他被聘為同文館總教習,對同文館進行了全面的改造。
同治七年(1868年),上海江南製造局成立翻譯社,這是中國最早的介紹西方科技的翻譯出版機構,傳教士韋烈亞力、
傅蘭雅 、林樂知、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等先後擔任外方翻譯。
基督教與戊戌變法
1848年,王韜應傳教士麥都思的聘請,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
1868年9月5日,美南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在上海創辦《
萬國公報 》(原名《教會新報》(CHURCH NEWS))。
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循環日報》。
光緒五年(1879年),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S. J. Sekoresehewsky)在上海成立
聖約翰學院 ,1905年改名為
聖約翰大學 。這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
光緒九年(1883年),香港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為孫中山、
陸皓東 等人行洗禮。
光緒十三年(188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
韋廉臣 (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發起成立廣學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面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的出版機構。
康有為 、
梁啓超 主要通過《萬國公報》和光學會出版的書刊了解西學。
光緒十六年(1890年),王韜被聘為《萬國公報》特約寫稿人。 1894年10月,《萬國公報》發表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梁啓超擔任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中文秘書。美國公理會傳教士
丁家立 (Tenney Charles Daniel)出任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總教習。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丁韙良出任京師大學堂西文總教習。
曹州教案與德國占領膠州灣
義和團事件與庚子賠款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山東、天津、北京、山西、內蒙等中國北方主要省份,發生大規模迫害屠殺天主教和新教的義和團運動,成為
八國聯軍 入侵北京的藉口。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浸信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建議將庚子晉省教案賠款白銀50萬兩就地興辦中西大學堂。經中英雙方議定,合辦
山西大學堂 。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
明恩溥 (A.H.Smith)回美國宣傳“退款辦學”,並求見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建議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中國辦教育,和資助中國學生來美國留學。
基督教與辛亥革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宋教仁被武昌美國聖公會
文華書院 錄取為學生。
1904年10月,
黃興 在湖南長沙策動反清起義事泄遭清政府追捕,在基督教聖公會教士黃吉亭掩護下,黃興從長沙逃往上海,最後逃去日本。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武昌美國聖公會牧師
胡蘭亭 支持下,該會教會閱報室“
日知會 ”司理、基督徒
劉靜庵 組織日知會,宣傳反清革命主張。
1911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幹事王正廷出任
武昌起義 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外交次長。後任
南京臨時參議院 副議長。
中國內地會的興起
中國內地會 創辦人,
戴德生 (1832~1905),出生英國,十七歲得救,回應神呼召,來到中國傳教。
1866年:創立內地會:其策略為“憑信心過生活、工作”,這樣的生活觀念,帶給中國信徒有很重要的影響。基地在浙江。 1867年:進入江蘇。 1875年:進入河南。 1876年:分派傳教士前往山西、甘肅、四川、貴州等地。因為事工的需要量越來越多,人手經濟上都需要增添,因此,他們開始去到各個國家當中傳遞異象,鼓勵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在這宣教的行列。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差會也加入內地會的系統,一起在內地福音事工上服事,此時的內地會便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差會團體。 1885年:
劍橋七傑 加入內地會,轟動一時。 由於內地會不興辦學,沒有設立任何一所學校,雖然內地會以布道、傳福音、建教會為首要工作,不過牧養的工作仍舊是由西方宣教士來擔任,沒有培植當地華人為傳道人。
經濟文化交流
嘉靖三十九年(1566年),多明我會葡萄牙傳教士達克魯斯在一封信中介紹了
中國茶葉 。 明朝末年,傳教士將土豆引入中國,當時土豆被叫做荷蘭薯。(日本的土豆是荷蘭人於1598年帶至長崎港)。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在北京與李之藻合作,翻譯繪製《
坤輿萬國全圖 》,並刻版刊行。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耶穌會傳教士鄧玉函把天文望遠鏡帶入中國。
天啟三年(1623年),艾儒略根據龐迪我、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編譯成《職方外記》,介紹世界地理。
1687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翻譯的《論語》拉丁文本,在法國巴黎出版。這是孔子首次被介紹到西方。以後《論語》被轉譯成法文、英文等。
1698年,耶穌會傳教士
巴多明 (Dominique PARRENIN)來華,後來他的介紹中國文化的書信,影響了
法國啟蒙運動 學者
伏爾泰 。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傳教士白晉、杜德美、雷孝思等人主持測量繪製全國地圖,歷時11年,繪成《皇輿全覽圖》。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
景德鎮 傳教七年的耶穌會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寫長信給法國,詳細地介紹了景德鎮瓷器的製作工藝,使
中國瓷器 製造工藝的秘密被公開。
道光十五年(1835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醫生抵達廣州,在廣州十三行內新豆欄街成立了廣州眼科醫局,免費為病人治病,同時傳教。
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Thomas Richardson Colledge在澳門成立醫學傳教組織中國博醫會(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美北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醫生在寧波創辦“浸禮老醫局”,後改名為“華美醫院”。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英國女傳教士
艾迪 綏將一所女子學校從爪哇
蘇臘巴亞 遷到中國寧波,稱為“寧波女塾”,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會女子學校。
鹹豐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58年12月19日),美北浸禮教會傳教士瑪高溫在寧波創辦《中外新報》。初為半月刊,不久改為月刊,出至十一期而中止。
同治七年(1868年 ),上海江南製造局成立翻譯社,這是中國最早的介紹西方科技的翻譯出版機構,傳教士韋烈亞力、傅蘭雅、林樂知、金楷理(Carl Traugott Kreyer)等先後擔任外方翻譯。
1869年,以法國傳教土吉恩·皮埃爾·阿爾芒·戴維
川西 ,在四川雅安的
寶興縣 ,看到了大熊貓,並首次收集了標本。
1871年,美國聖公會在武昌創辦文華書院。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氏從越南攜帶咖啡樹苗,進入雲南
賓川縣 平川鎮 朱苦拉村 種植,這是中國栽種咖啡樹的開端。
1897年2月11日,上海美北長老會牧師費啟鴻幫助由原美北長老會美華書館(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工人
夏瑞芳 、
鮑鹹恩 、
鮑鹹昌 、
高鳳池 四人,成立
商務印書館 ,是為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
1906年盛夏,江西
大余縣 基督教信義會德國傳教士鄔利亨,避暑旅遊,進入
西華山 ,在山裡他發現許多烏黑髮亮的石頭,用手掂量感覺很重,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礦石,於是拾了一些帶回教堂。第二年鄔利亨帶回一些回國,找德國礦物專家鑑定,這些石頭竟然是寶貴的鎢礦石。
早期新教傳教士
馬禮遜,1807年來華。
羅伯特·馬禮遜 郭實臘
裨治文
伯駕(第一位醫療傳教士)
麥都思
薛承恩
戴德生
李提摩太
第一位殉道的中國新教徒是廣東
博羅 的Che Kam Kong ( Chea Kunkong),他1865年去香港,1866年成為基督徒。5年中帶領博羅一百餘人信教。長輩不滿他拋棄傳統,警告他停止傳教,但被他拒絕。1871年被捕,被強迫放棄信仰。他說,"你能殺我的肉身,不能殺我的靈魂",隨後被推出城門殺害;屍體被扔進附近的河裡。
《聖經》在上海的傳播
1853年7月,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專業詹姆斯·
薩默斯 教授出版了譯著《
約翰福音 書》(
The Gospel of Saint John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Dialect of Shanghai) ,使用羅馬字母將《聖經》翻譯成上海方言。在聖經翻譯研究中,這是最早出版的上海土白羅馬字本《聖經》單篇。該書出版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為方便來華傳教士同上海本地人進行交流,二是為幫助不識漢字的中國上海人學習教義。“前言”指出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缺點和使用羅馬字母拼寫上海話的好處。“緒論”長達12頁,對上海方言語音、語法和辭彙的特點作了簡要介紹,包括表音系統、聲調、構詞法、名詞和動詞、代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不定代詞)、數詞、虛詞(particle)、介詞和連詞等。附錄為漢英對照上海方言辭彙表,相當於一個簡易上海方言詞典。該書曾用作國王學院的臨時中文教材,出版時間為1853年,早於《漢語手冊》1863。在宗教史、翻譯史、漢語方言學及漢語教學研究史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民國 宗教自由
直到民國成立以後,中華民國臨時憲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當時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孫中山 、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後期的蔣介石和張學良等),因而在民國以後新教的發展比清朝時好,直到1949年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數近70萬人。
由於新教(反對教)教義強調只能信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與"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國傳統習俗產生了很大牴觸,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直到後來來中國傳教的
剛恆毅 (1876年-1958年)與
雷鳴遠 神父解釋中國人祭祖敬孔禮並不違背教會的信仰,中國人這么地做是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達尊敬。
教宗 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刪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決了這一問題。然而,
新教 一直也不接受中國人拜祖先。
基督教青年會
1912年,在上海成立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當時的名稱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組合”(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Y.M.C.A. in China),首任總幹事為
美國南部 美以會教士巴樂滿(Fletcher Sims Brockman 1867 ~ 1944 ),副總幹事為中國王正廷。青年
毛澤東 曾作為義務教員參與過青年會智育部
晏陽初 在長沙進行的
平民教育運動 。
1922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
奉天 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
普萊德 (Joseph Platt)會同奉天施醫院院長英國人雍維林,與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羅伯·克來克,在停泊在
秦皇島 外的英國巡洋艦"
麥爾迪 "號上會談,促成直奉雙方於6月17日達成停戰協定。
非基督教運動
1919年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引發五四運動,之後也引發了一場從1922年到1927年間的“非基督教運動”。這場運動與義和團運動不同的是,許多知識青年也參加進來。
1923年6月14日,天主教義大利人梅占春神父被湖北應山縣農民武裝首領雷么扣為人質。中國政府迅速營救。湖北督軍
蕭耀南 派軍隊圍剿雷么,梅神父被救出,但在交火中受傷,9月4日身亡(一說梅神父被雷么槍決)。事後蕭耀南等湖北名流集資在漢口建立梅神父紀念醫院。
本土自立教會的形成
“非基督教運動”的反帝國主義行動,促進了中國人獨立教會“自治、自養、自傳”的實踐。
倪柝聲 創辦的
地方教會 ,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傳教士與共產革命
中共認為傳教士是帝國主義,因此在蘇區驅逐或者逮捕外國傳教士。1932年5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臨時政府由
瑞金 致電
南京國民政府 ,以釋放蘇區所有帝國主義傳教士作為條件,要求釋放共產國際特工
牛蘭 夫婦。可證明蘇區關押著外國傳教士。
1934年12月8日,紅軍
方誌敏 部隊在皖南
旌德縣 綁架內地會美國傳教士師達能夫婦,提出2萬巨額贖款釋放條件,被拒絕後,將師達能夫婦撕票。
1935年,紅軍長征路上曾逮捕內地會
瑞士 籍英國傳教士薄巳作為人質長達一年,勃
沙特 獲釋後回國發表《神靈之手》,第一次向世界介紹紅軍。
1949年,天主教神甫雷震遠離開中國,回國寫作《內在的敵人》一書(THE ENEMY WITHIN: An Eyewitness Account of the Communist Conquest of China ),回憶他在中國的經歷,表示對中共
暴力革命 的強烈不滿。
抗戰時期
侵華日軍宣傳他們要把中國人從西方人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因此對歐美背景的基督教也極力壓制和打擊。抗日戰爭中,淪陷地區的歐美背景的基督教教會活動基本上停止,教堂被摧毀或者占用,未撤走的西方傳教士被逮捕拘押。少數中國自立基督教教會勉強保持低調活動,例如北京
王明道 的“基督徒會堂聚會”。日偽還於1942年18日成立由日本控制的華北基教聯合促進會。一部分日本基督教牧師也隨軍進入中國。
1930年,英國獨立女傳教士艾偉德來到山西內地,創立了八福客棧,一邊傳教,一邊收養孤兒。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帶領90多名兒童,長途跋涉,轉移到西安。書籍The Small Woman和電影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講述的是傳教士艾偉德的故事。
天主教遣使會神父雷鳴遠於
中日戰爭 初期,組織救濟團隊,救治中國各地平民。
因為戰爭,男性都參軍去,外國傳教士被抓進集中營去,為了延續教會事奉,中華聖公會決定在香港按立一位女性(李添嬡女士)成為牧師,然後派往澳門赴任,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被按立的女性牧師。中華聖公會的決定引起當時全世界教會的反彈,因為過去女性從來沒有擔任過教會內任何重要職位。在普世聖公宗其他教省要求之下,該位女牧師被逼辭去牧師之職位;另一方面,中華聖公會努力斡旋,
陳明 當時中國形勢的險峻。最後,中華聖公會的決定終於得到普世聖公宗其他教省得認同。
別了,司徒雷登!
“別了,司徒雷登!”是中國共產黨領袖
毛澤東 於1949年寫的一篇文章的題目,評論美國駐中國大使
司徒雷登 無奈離開共產黨新中國的事情。司徒雷登首先是
美南長老會 傳教士,其次是教育家,創辦了
燕京大學 ,最後才是外交家。司徒雷登的經歷十分典型,代表了基督教在民國時代的經歷和結局。
貢獻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對各宗派一視同仁,基督教在中國傳布,成效驚人。而教派除了傳道事工之外,並致力於各種社會事業,如建設大學、醫院、書局、救濟院、孤兒院等。另一方面,中國自治教會,也逐漸增多,遍及中國各地,遠及海外,為中國基督教展開一新的局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教教團數目計有六十一個團體、信徒數九萬五千九百四十三人;但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教團數以增至八十二、宣教師數目亦增至三千八百三十三人。民國成立以後,教士、教徒數目均激增。根據民國二年(1913年)的統計:宣教師有五千三百九十四人,而信徒數亦增至二十四萬五千九百五十九人。到了民國三年(1914年),教團數以增至一百七十,宣教師亦增為五千九百七十八人,且信徒數以致二十五萬三千二百十人。據抗戰前(民國二十四年)的統計,全國新教教會數有七千二百八十一、信徒數為五十一萬三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年當中,就曾為四萬三千人改宗者施行浸禮。據稱:如包括尚未洗禮的慕道者在內,信徒總數以達百萬人之數。
教育
基督教在華所成立的學校、有幼稚園、國小、中學、大學及各種弱勢機構、老幼院(如:盲啞學院、養老院、孤兒院等)等各種。據民國二十六年的統計:男子中學有一百間、女子中學有九十五間、男女合校的中學有五十四間。中學數計二百五十九,學生數約有五萬。大學計有十三間,有:濟南的濟魯大學、福州的
福建協和大學 、南京的金陵女子理學院、上海的聖約翰大學、
滬江大學 、蘇州的
東吳大學 、成都的
華西協和大學 、杭州的文江文理學院、武昌的華中大學、福州的華男女子學院、廣東的領東大學、南京的
金陵大學 、北京的燕京大學等。(據民國二十六年的統計,上述十三所大學的學生數計有六千四百二十三人),至於教會所興辦的國小,據民國十一年(1922年)的統計:高小九百五十六所,學生三萬二千八百九十九名。初小五千六百三十七所,學生十五萬一千五百八十二名。 出版事業方面,教會所創辦的雜誌刊物,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時,計有中文雜誌二百十一種,英文雜誌二十七種,合計總數為二百三十八種。民國二十四年所出版的基督教叢書計有四千種之多,由六十九所基督教印刷廠分別承印,並有一百三十家專售基督教叢書的教會書局。
醫療 除宣教團隊的醫師對貧民免費看診及贈藥外,並在各傳道據點建立醫院或診所,其中亦不乏醫術高明的宣教醫生。在中國基督教的醫學協會,早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就有中國博醫會(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的成立。該會由一群外籍宣教師所組成,其主要目的為提供義診,並先後資助在澳大利亞、廣州、上海、香港、寧波、廈門等地醫院。該會又出版中文醫療書籍,及主辦醫療人之教育等事工。
另一個規模較大的醫療協會:中國醫療傳道協會於一八0九年(光緒十六年)首次的集會,其第二次大會於一九0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在上海召開,系由基督教醫師所組成的全國性團體。此後,該會又在一九0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一0年(宣統二年)、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先後開過幾次會議。該會曾經發行醫學定期刊物,及出版數種醫學叢書,其中重要的有中、英對照的醫學辭典。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由歐、美回國的中國醫學生,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醫學會。隔年(一九一六年),該會與中國醫療傳道協會在廣州開會,決議協助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成立全國公共衛生聯合委員會。在此時期,該會對各種流行病(如:天花、鼠疫、霍亂、結核病等)的防治,曾貢獻不少。
教會創辦的中國醫療傳道協會,為求全國醫療工作的擴展,於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自動要求合併於中國醫學會。中國醫學會,最初稱為:“中華民國醫藥協會”,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遷移上海後,改稱為“中國醫藥會總會”,並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分會。
社會 基督教曾在中國成立各種組織來幫助當地的百姓,以破除迷信、戒菸禁賭、輔導妓女從良等。而重要的組織有以下幾個團體:
(一)萬國改良會分會:成立於一八0八年(光緒三十四年),初任幹事為
丁義華 ,勸人戒除菸酒嫖賭。該會對鴉片的禁絕,主張尤力。該會的經費,最初倚賴美國總會的供應,當歐戰發生時,改名為“中國萬國改良總會”,並宣布經濟的獨立。
(二)中華國民拒毒會:成立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八月,設總會於上海,發行拒毒月刊。該會系由中華全國基督教
協進會 ,聯合基督教青年會及中國醫學會等團體共同發起的。該會曾在各地舉辦演講,印發拒毒圖畫。該會的工作,到
七七事變 發生後,因戰亂而告停頓。
(三)
中國婦女 節制會:成立於一九0七年(光緒三十三年),總會設於上海,由“萬國節制會分會”,相助成立。初任的會長,為上海長老會的范女士,後由
九江 美以會的
石美玉 醫師繼任,會務很有進展。該會的主旨,亦為反對菸酒、娼妓,並謀求婦女權益者。另一方面,萬國節制會仍繼續在華工作,一九0九年(宣統元年)北京公理會的美籍女教士富軻慕慈夫人擔任幹事。到處演講,組織支會,計成立支會四十七處。該會在華曾創辦一“節制女子家事學校”於江灣,
八一三事變 以後,遷往
上海租界 ,改名為“新女子職業中學”。
(四)道德會: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由上海基督教教士公會及基督教婦女禁酒會等十七個團體,組成一個“風俗改良會”,到一九二0年(民國九年)更名為“道德會”。該會設立有“婦女教養所”,收容沿街拉客的妓女,輔導他們有一謀生的技能,在“婦女教養所”中設立有各種技能訓練班。該會並建議政府,逐年減少妓院的數目,每年按照抽籤,減少百分之二十,並提倡嚴格取締未領執政的私娼。該會發行進德報,並在學校提倡性教育及衛生。
列強 1840年代
鴉片戰爭 後,中國被炮火打開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
不平等條約 ,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列入條約,傳教士以此為護身符進入內地傳教,基督教也隨之進入中國。大批西方
傳教士 以沿海
通商口岸 為基地迅速擴展基督教,建立教堂,同時也辦立學校、醫院、孤兒院等機構等進行傳教,基督教開始在中國獲得了很多信徒。但部分中國人因為對基督教協助西方列強售賣鴉片的不滿與對侵略者的仇恨,認為基督教是西方
殖民主義 者
殖民 統治的工具,認為基督教傳教是文化、宗教的侵略,同時對基督教利用清政府壓制中國人而發生連串教案從而引起他們強烈的不滿,把仇恨轉化成暴力行為。終於在1900年發生了
義和團運動 ,但卻被歐美列強鎮壓。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新教傳教士在介紹中國方面的作用超過任何人。英國和美國宗派,如英國循道會,繼續派遣傳教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驅逐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