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川縣

賓川縣

賓川縣是雲南省大理州下轄的縣之一,地處雲嶺橫斷山脈邊緣,金沙江南岸雲貴高原西南部。境內主要山脈、壩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境內有納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條水系。納溪河最大,縱貫賓川中部壩區,其支流水量以煉洞河為最。

截至2010年底,賓川縣總人口為35.194萬人,賓川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境內居住著25個民族。境內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雞足山。

2018年9月29日,賓川縣經雲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貧困縣。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賓川縣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
  • 下轄地區:轄8個鎮、2個民族鄉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1600
  • 地理位置:雲南西部金沙江南岸乾熱河谷地區
  • 面積:2627平方千米
  • 人口:32萬人
  • 著名景點:雞足山
  • 行政代碼:532924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水系,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事業,旅遊,名勝古蹟,民風民俗,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戰國至秦代,賓川縣境屬滇國葉榆地。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郭昌將兵略滇,在滇池(今晉寧)設益州郡,葉榆、雲南(今祥雲、彌渡)均屬益州郡。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西南地區古代民族)國王歸附,設永昌郡。原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等地劃歸永昌郡。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設庲降(地名、今曲靖縣)都督,統管南中七郡,賓川屬雲南郡。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設寧州,領南中七郡,賓川屬雲南郡雲平縣。
北周時改稱南寧州,賓川屬雲南郡雲平縣。
隋設南寧州,賓川屬雲南郡雲平縣。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設姚州郡督府,賓川屬姚州地。後磨些蠻遷入建越析詔(詔址賓居)。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越析詔被南詔吞併,賓川為蒙氏太和楚場地。
五代、兩宋時期,賓川屬鄭買嗣大長和國、趙善政大天興國、楊乾貞大義寧國、段恩平大理國地,宋代後期為大理國河東賧。
元代賓川屬大理總管府,為太和、趙州、雲南三縣地。
明弘治屯年(公元1494年)鄉人吳讓籲請設州治、建城郭,朝廷同意。割太和縣(今大理市)九里(糧里)、趙州(今大理市鳳儀鎮)一里、雲南縣(今祥雲縣)二里,於賓居川置賓川州,築大羅衛城,設知州和大羅衛指揮使司。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大羅衛指揮使司,設大羅衛守備。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裁大羅衛守備,以屯賦歸併賓川州。
民國2年(1913年),改賓川州為賓川縣,屬騰越道(今騰衝縣)。知州改稱縣知事,縣衙改稱縣公署。
民國17年,縣知事改稱縣長,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民國18年,廢道屬省。
1949年12月9日,雲南宣布起義,23日賓川和平解放。
1950年1月1日,賓川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大理行政專員公署。

行政區劃

2006年,賓川縣面積2627平方千米,人口34.06萬人。轄8個鎮、2個民族鄉;14個居委會、71個行政村。
名稱面積人口下轄鎮政府駐地
金牛鎮
238平方千米
8.80萬人
牛井、桑園、大新、太和、李湘、金甸、白塔、彩鳳、江乾、管崗、新坪、仁和、羅官、東四;龜山、大尖峰
牛井
賓居鎮
131平方千米
3.70萬人
賓居、毗村、楊官、龍口、石馬、龍泉、清河、烏龍壩
賓居
州城鎮
195平方千米
4.60萬人
州城、龍邑、老趙、前所、蹇街、周官、白莊、山崗
州城
大營鎮
295平方千米
2.40萬人
大營、瓦溪、排營、萂村
大營街
雞足山鎮
316平方千米
2.60萬人
沙址、關李、上滄、白盪坪、江股、甸頭、煉洞、大壩子
沙址
力角鎮
193平方千米
3.10萬人
力角、周能、張家、自和、大會、海良、漁棚、米湯
力角
平川鎮
459平方千米
3.60萬人
平川、帽角山、馬花、羅九、康寧、李子園、石岩、禾頭、盤谷、底么、朱苦拉、古底、東升、得的么。
平川街
喬甸鎮
197平方千米
2.30萬人
楊保、石碑、大羅、河邊、海稍、雄魯么
楊保
鐘英傈僳族彝族鄉
292平方千米
1.00萬人
鐘英、西山、皮廠、唐古地、芝麻登、趙卡拉
皮長村
拉烏彝族鄉
231平方千米
1.10萬人
碧雞、箐門口、拉烏、來鳳溪、大廠、新興、新田
碧雞莊

地理環境

賓川縣

位置

賓川縣位於雲南省西部、金沙江南岸乾熱河谷地區。地處北緯25°23′~26°12′、東經100°16′~100°59′。東與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接壤,南連祥雲縣,西與大理市、洱源縣交界,北與鶴慶縣及麗江地區永勝縣毗鄰。縣境最大直距:南北為72.8公里,東西為68.7公里。縣城距州府大理市(下關)68公里,距省會昆明394公里。
賓川縣

地形

賓川地處雲嶺橫斷山脈邊緣,金沙江南岸雲貴高原西南部。程海大斷裂帶呈南北縱貫賓 川壩區。境內主要山脈、壩子、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地勢東西高、中部低。最高為西北部木香坪頂峰,海拔3320米;最低為魚泡江匯入金沙江處,海拔1104米;中部縣城金牛鎮海拔1430米。東西兩大山脈縱橫交錯,山與山之間的斷陷盆地構成境內10個壩子。

水系

境內有納溪河、平川河、清水河、朵背箐河4條水系。納溪河最大,縱貫賓川中部壩區,其支流水量以煉洞河為最。

氣候

賓川屬中亞熱帶冬乾夏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主要特徵:光熱充足,熱量豐富,乾旱少雨,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7.9℃,年霜期100-120天,年均日照時數2719.4小時,年均太陽總輻射124.895-155.022千卡/㎡,年均降雨量559.4毫米,為省內最少。年均風速1.8米/秒,風向多為西南風,雨前雨中往往出現北風,氣候極其適宜農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1979年第三次森林資源普查,賓川縣有林地面積66590.508公頃,覆蓋率為25.99%,活立木蓄積量464.71萬立方米。有樹木123種,主要樹種有雲南松、華山松、滇油杉、蒼山冷杉、元江栲、矮高山櫟、紅椿,經濟林木有柑桔、核桃、板栗、桃、梨、油桐、咖啡、藍桉等。中藥材植物有394種。野生動物有5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金絲猴、念佛鳥等。
賓川縣

礦產資源

礦藏有鉛、鋅、銅、鐵、金、銀、食鹽、煤、石灰石、矽澡土、大理石、磺鐵礦等10多個礦種,33個礦(床)點。

水資源

境內河流徑流量4.34億立方米,由於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間和地區上分布不均,加之東部山高坡陡水源短,汛期大量流入金沙江,非汛期水量缺乏,利用率不到一半,因而水資源需靠外域引進。

能源資源

賓川縣水能資源儲量豐富,裝機容量216萬千瓦的金沙江魯地拉電站和總裝機6.8萬千瓦的平川盤口箐、漁泡江鐵川橋和拉烏清水河新田3個小水電站正加快建設。
賓川是雲南乃至全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空氣透明度高,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損失小,賓川縣具備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站條件的區域達8個,風能資源裝機容量不低於600兆瓦。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底,賓川縣總人口為35.1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萬人,非農業人口2.9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8.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2.9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8‰。賓川人口數量保持平穩增長,人口增長幅度呈持續下降的態勢。在人口總量保持平穩增長、人口質量不斷提高、結構有所最佳化的形勢下,人口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位居全州第3位。
賓川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境內居住著25個民族,其中:有漢、白、彝、傈僳、回、苗、拉祜7個世居民族,歸國華僑及因工作和婚姻關係定居賓川的有藏、壯、傣、納西、瑤、布朗、佤、哈尼、景頗、怒、水、侗、布依、滿等18個民族。賓川縣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少數民族人口中百人以上的有:白族47770人,占人口總數的13.6%;彝族22498人,占人口總數的6.4%;傣族220人,占人口總數的0.06%;苗族542人,占人口總數的0.15%;傈僳族6478人,占人口總數的1.85%;拉祜族251人,占人口總數的0.07%;瑤族117人,占人口總數的0.03%。

經濟發展

概況

2008年賓川縣生產總值實現356643萬元、同比增12.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174645萬元、第二產業實現7608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105916萬元,同比分別增6.3%、31.8%和1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1:19:30調整到49:21:30;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達20779萬元、同比增30.9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594萬元、同比增24.9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490萬元、同比增76.6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83元、同比增8.63%;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220120萬元和146531萬元、同比增30.31%和17.72%。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800828萬元、增長12.3%;完成財政總收入54329萬元、增長16.05%,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4424萬元、增長22.2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6973萬元、增長31.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896元、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100元、增長19.5%;賓川縣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63.6億元和44.4億元,增長16.16%和20.17%。

第一產業

2013年賓川縣以葡萄、柑桔為重點的優質水果面積達27.93萬畝、預計總產量達50.8萬噸、總產值達36億元以上,以蔥、蒜為主的特色蔬菜面積達12.58萬畝、總產量達24.78萬噸、總產值達9.01億元,以核桃、咖啡為重點的經濟林果面積突破70萬畝、總產值達10.04億元。種植烤菸4.5萬畝、白肋煙1.44萬畝,實現產值1.84億元。財政投入685萬元對8.1萬畝柑桔實施了病蟲害統防聯防,出口農產品備案面積達24.2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在葡萄上進行了試運行,葡萄種植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通過省級驗收,金牛鎮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葡萄示範鎮”。成功舉辦“雲南乾熱河谷地區晚熟柑桔品種品質研討會”,提升了賓川水果知名度。“峨溪金果”牌拉烏核桃被評為雲南省著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賓川紅提葡萄”、“賓川朱苦拉咖啡”成功註冊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賓川縣省級著名商標達7個。賓川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達246個,代理商、批發商和農民經紀人達4000餘人。創新金融服務“三農”工作取得突破,被列為全省“三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點縣,實施經濟林木(果)權證核發及抵押貸款工作,成功推出“金果貸”、“惠果通”、“金色信貸”等以水果權證為抵押物的金融信貸產品,全年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1.23億元、增長22.58%。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面落實,累計兌付各類涉農補貼5955萬元。2013年,賓川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49305萬元、增長13.27%,農村經濟總收入458766萬元、增長21.9%,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增長9.32%。

第二產業

2013年總投資6095萬元的建材產業區、生物資源產業區道路和山地片區一期道路建成投入使用,概算總投資1.48億元的山地片區污水處理廠、電力線路架設等基礎設施項目啟動實施。裝機216萬千瓦的魯地拉電站1、2號機組和裝機4.2萬千瓦的漁泡江鐵川橋電站投產發電,投資3.3億元裝機3萬千瓦的力角乾塘子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併網試發電,投資4.2億元的年產2000輛非公路用車項目建成投產,投資1.2億元的滇西煤炭物流交易中心投入運營,概算投資5.2億元裝機4.95萬千瓦的巨龍山風電項目穩步推進,大營老鷹岩、賓居乾海子等5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通過核准。年產2000噸葡萄汁、年產1.8萬噸籽種儲藏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投資3300萬元的寬懇公司二期技改全面完成,賓川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27戶,其中省、州農業龍頭企業達9戶。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戶、累計達18戶。2013年,賓川縣實現工業總產值42.87億元、增長25.72%。萬元GDP能耗下降2.96%。

第三產業

2013年總投資1050萬元的景區觀光停車場、金頂景觀石游道、索道上站游道及索道配套設施項目全面完成,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88.66萬人次、增長13.33%,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23.39億元、增長15.7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引進大理交通運輸集團、希馬克投資公司、雲南天暉公司等名優企業投資開發建設僑鄉文化城、世紀大酒店和城北農貿市場,提升改造糧貿、桑園河農貿市場,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45.98億元、增長48.59%。農產品外貿出口穩步增長,實現出口創匯8186萬美元、增長34.46%。出台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共為14戶民營企業協調解決貸款、用地、環評等困難問題85個,賓川縣民營經濟組織1.17萬戶、從業人員2.07萬人、註冊資金17.9億元,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54%。城鄉消費市場繁榮興旺,商貿、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住房、小汽車、通信、電子商務等消費不斷擴大,賓川縣機動車擁有量達11.28萬輛,行動電話達32.77萬部,網際網路接入達1.3萬戶。2013年,賓川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億元、增長14.79%。

社會事業

教育

賓川縣2010年賓川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含在園幼兒)57452人、占賓川縣總人口的16%,其中:高中97個班4874人、職業高中45個班2491人、國中258個班12517人、國小830個班27298人、在園幼兒433個班10272人;共有教職工3250人,其中:國小專任教師1468人、學歷達標率為97.89%,國中專任教師962人、學歷達標率為98.75%,高中階段專任教師348人、學歷達標率為97.41%。2008年至2010年賓川縣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為99.01%、99.46%、99.63%,國中入學率分別為98.32%、103.88%、107.17%;國小師生比達1:18.6;國中師生比達1:13.01。2008年至2010年,賓川縣高考上線率分別達94.16%、96.36%、99.37%,分別位居全州第2位、第4位、第5位。
賓川縣

衛生

2013年賓川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26個、床位1026張,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9個、床位576張,鄉鎮衛生院10個、床位450張,村衛生所86個,私營診所21個。賓川縣醫療衛生從業人員1169人,其中:在職職工702人,鄉村醫生392人,個體診所75人,在職職工中有管理人員27人、衛技人員575人、其他技術人員26人、工勤技能人員74人,有高級職稱37人、中級職稱161人、初級職稱231人、其他人員13人。縣級醫療衛生單位均能開展中醫藥業務,10個鄉鎮衛生院和86個村衛生所開展中醫藥業務達100%,賓川縣13個個體診所開展中醫藥業務占賓川縣個體診所的48%;賓川縣共有中醫藥人員239人,其中:縣鄉醫療單位117人、村衛生室106人、個體診所16人,在職中醫藥人員中有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36人。賓川縣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93人、擁有床位2.92張。2010年,賓川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4%。

社會保障

2013年新增城鎮就業1404人,轉移勞動力4686人,發放“貸免扶補”等創業貸款5794萬元。社會保障力度明顯加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6.98萬人,城鄉低保覆蓋31888人,五保供養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優撫對象得到保障,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臨時生活困難補助、城鄉醫療救助、保健長壽補助7481萬元。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創建工作深入開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完成“農轉城”11804人,縣級自籌及整合資金6660萬元建成“點亮賓川”鄉村路燈10760盞、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和文化活動場所101個,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工程,賓川縣農村環境明顯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紮實有效,建成保障性住房500套2.5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600戶。

文化事業

2013年投資593萬元的州城文廟修繕工程即將竣工,牡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深入推進,成功承辦大理州“雞足山杯”老年人健身聯誼賽,《文化賓川》、《賓川白族》等期刊創刊發行。廣播電視“村村通”全面完成,“戶戶通”工程深入實施,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96.21%和98.73%。

旅遊

雞足山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是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理景區的重要景點、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態景觀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學研究、觀光旅遊、科普科考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景區。雞足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距古城大理86公里,距春城昆明410公里,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蒼崖萬仞,翠微千里,高峻險拔,因“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儼然雞足”而得名。雞足山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
寺前村在雞足山麓,背依九蓮寺名剎,是上雞足山的必經之地,原名鳳尾村,因其背靠雞足山中爪鳳凰山尾部而得名。寺前村海拔1830m,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932mm,是賓川縣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特別是核桃、板栗已在村中形成規模化的古木林園。

名勝古蹟

牡羊村新石器遺址
位於賓川縣城北1千米牡羊村西500米處的桑園河東岸,屬金沙江流域,當地人稱“大墩子”。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 1973~1974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科學考察,發現房屋建築遺址、窖穴、墓葬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等遺物。經科學測定,牡羊村遺址年代為3770±50年。從出土文物看,遺址上的先民早已過著定居生活,建造了原始的房屋,且形成了較小的村落。 牡羊村遺址是洱海區域典型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內涵比較豐富,文化特徵鮮明,也是雲貴高原地區目前所知年代較早的以稻作農業為主的文化遺存,遺址出土的古稻穀是雲南省出土較早的稻穀之一,在亞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溪村新石器遺址
位於賓川縣城東北100多千米的平川鎮朱苦拉羅溪村南100米處。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2米,在遺址上發現了石斧、石鑿、陶紡輪、陶器殘片等遺物10餘件。從石斧、石鑿的型制來看,同牡羊村遺址一致,當屬同一時期。羅溪村古文化遺址是賓川縣金沙江南岸的一個新石器遺址,對研究金沙江流域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有著重要的價值。
甸尾村新石器遺址
位於賓川縣城東北50多千米的平川鎮甸尾村東南100米處。現存面積2000多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在遺址上發現陶紡輪、石斧、陶器殘片、紅燒土等遺物20餘件。從陶器紋飾、器型和石器的型制看,與牡羊村遺址出土的器物一致,當屬同一時期。1989年2月,賓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州城鐘鼓樓
位於賓川縣城南12千米的州城鎮中心。始建於民國13年(1924),也稱賓興樓,為三重檐攢尖頂亭閣式建築,高約23米。鐘鼓樓通體分為四層,下層貫通街衢,四方形,四角各立1棵木柱,每方有券拱門洞一道,四面為通道。第二層仍為四方形,三、四層收墨,呈八角形。內藏有明嘉靖年間鑄造的銅鐘一口,高約1.5米,底部直徑約0.6米,重約600千克。鐘鼓樓結構緊湊,莊重大方,是賓川縣最高的土木建築。
上滄本主廟
位於賓川縣城西35千米的雞足山鎮上滄村西500米處。明代建在村北的沙溝甸,清乾隆年間,被特大山洪沖毀後,遷建於現址,沿襲至今。現存大殿、子孫殿、南北廂房等建築。廟內供奉的本主像雕制於明代,由整塊木料雕刻而成,高約1.5米,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當地白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本主像是大理州現存時代較早,保存最為完好的木質雕像,對研究大理地區的古代雕刻藝術有著重要價值。
州城川廟
位於賓川縣城11千米的州城鎮古城東南角,又名四川會館,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占地面積1666平方米,現存大殿、南北廂房、門樓等建築。大殿坐東向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南、北廂房在大殿前兩側,為單檐歇山頂建築,門樓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正面中部為大門,背面中部為小型戲台,整個建築保存完好。川廟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四川籍客商在州城活動的主要聚會之地,對研究當時賓川經濟商貿有一定價值。
賓川跨徑最長的木樑風雨橋——力角岩澗橋
位於賓川縣城北25千米的力角鎮大會村委會碧秀莊村西400米處,原名永寧橋。清嘉慶六年(1801)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橋橫跨桑園河,全長38.4米,寬4.4米,高約7米,為三孔石墩木樑風雨橋。每孔橋面由五根長10餘米,寬0.45米,高0.5米的木樑支撐。木樑上鋪木板,橋門為牌樓式單檐歇山頂式結構建築,是賓川縣建築年代較早,跨徑最長的木樑風雨橋。岩澗橋建築造型精緻,保持著清代風格,對研究滇西地區的古代橋樑建築有著較高的價值。

民風民俗

賓川白族舞為邊歌邊舞,唱腔多以歌和大本曲為主。民歌唱腔音樂都有統一的調式。唱調基本上是即興而作。大本曲則為“九板十三腔”,主要依靠傳統的唱本,如“段赤誠斬蟒”、“山伯訪友”等。解放後,也創作了不少反映時代面貌的新唱本,道具以“霸王鞭”(又稱錢鞭)。“八角鼓”為主。白族舞分兩種類型。排營、萂村、上滄、白盪坪、江股、沙址一帶屬洱海區域型,與大理白族舞沒有多少差異,如大營鎮萂村白族技藝高超的耍龍舞,驚險刺激的跳菜舞,獨步天下的“三腔九板十八調”,大本曲以及舞姿獨特的打錢鞭舞別具一格。白族舞蹈,跳式有《大蹁四門》、《小蹁四門》。舞中有“對打”,“靠背打”、“腳勾腳轉打”。動作弧度大。舞姿歡快,奔放,無論跳、轉、打都極富節奏感。另一種是平川羅九一帶,無市場化,在形體動作上或音樂韻律上都與前者有很大區別。羅九一帶的《農家樂》霸王鞭是在農曆五六月栽秧,薅秧季節進行。抬著秧旗從村里舞到田中,相互搶秧旗,一方被搶,必須設席招待。另一方還秧旗時沿路舞,在凳子、桌子上舞,桌子放一桌碗筷,舞者不能踢倒。可見舞者須有較高的技藝。音樂以笛子伴奏,音調流暢,節奏全由領舞者的情緒而變化。
民族文學
民族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如佛教聖地雞足山的傳說,在全國獨一無二的漢族民間敘事長詩《趕馬調》、《朝山調》等。
賓川民族節日除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七月半、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和大理三月街民族節外,還有雞足山朝山節、大營觀音會、賓居大王廟會、平川觀音會等地區性民族傳統節日。

地方特產

賓川縣:蜜橘、葡萄、石榴、雞山冷菌、香葉天竺葵和甜葉菊。
賓川縣蜜橘賓川縣蜜橘
力角鄉:白肋煙、葡萄。
賓居鄉:紅花、板栗。
大營鄉:香菌、橘子。
古底彝族鄉:當歸、三七、附子、香菌等。
拉烏彝族鄉拉烏村:楊梅醬和白皮核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