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起源,禮儀之爭,發展史,動作詳解,拱手禮,揖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交手禮,鞠躬禮,附手禮,總結,政治禮儀,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祀,相見禮,軍禮,生活禮儀,誕生禮,成年禮,饗燕飲食禮儀,賓禮,五祀,儺儀,社交禮儀,握手禮儀,名片禮儀,
基本資料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
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
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
鄉飲酒禮、
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
儺儀、誕生禮、
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津”的作用。中國禮儀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餐桌上的禮儀,待客之道,拜訪致禮等。現推廣“八禮四儀”
起源
按
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
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
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
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
文明禮儀。
禮儀之爭
17~18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禮儀問題上發生的爭論。爭論的雙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
耶穌會與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會和
方濟各會會士。耶穌會傳教士在傳教中將基督教教義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相結合,允許中國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會和方濟各會傳教士則認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雙方為此曾提請
羅馬教廷裁決,同時仍
各行其是,教廷裁決曾幾經反覆,主旨是禁止中國教徒祀孔祭祖,於是
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最後下令禁止傳教。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消了當時關於中國禮儀的禁令。
發展史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
孔子和
七十子後學,以及
孟子、
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
禮樂文明成為
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
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
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
中國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的活動,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著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係而制定出來的。從人類把對神、對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轉向人類自身之後,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表達敬畏、祭祀的活動日益紛繁,逐步形成種種固定的模式……終於形成為
禮儀規範。可見,從禮儀的產生和發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這一點,也可以從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範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從考古資料來看,在遼寧喀左發現的距今五千年的
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大型的
祭壇、
神廟、
積石冢等,是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的場所;有裸體懷孕的婦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蟲身圖像,墓葬中死者頭顱西向而臥,也都透露出遠古時代禮儀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獻方面,有“自伏犧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鹹備”的說法。實際上,禮儀制度的演變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程,真正比較完備、系統的是西周的禮制。周以前的禮儀制度,由於材料匱乏,文獻不足,已經難以詳考了。由儒家學者整理成書的禮學專著“
三禮”——《周禮》、《儀禮》、《
禮記》,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在漢以後二千多年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因此被稱為“禮經”。現在,要研究探討古代主要適用於貴族的禮制,“三禮”仍然是最重要的書。雖然對它們的思想傾向評價不同,它們的論述中有不少只是出於後世儒家的理想,但它們在文化史上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影響的。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範圍內容和形式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它幾乎是一個囊括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
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範的龐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後,禮儀的範疇才逐漸縮小,現在則一般只有禮節和儀式的意思。
中國的
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徵,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萬世一貫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是
世界古文明的軸心時代,出現了諸如
孔子、
老子、孫子,以及
蘇格拉底、
伯拉圖、
釋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他們始終伴隨著歷史的進程,人們幾乎處處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存在。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每每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尋找智慧。對於孔子諸家倡導的禮樂文化,人們也應該作如是觀。
近代以來,由於國勢衰微,列強入侵,國人激於時變,把落後挨打
歸咎於傳統文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盡然。試想,一個知書達理的書生挨了強盜的打,人們可以責怪他沒有拳勇,但卻不可以責怪他不該知書達理。如果書生從此丟掉書本,只練武功,變成了沒有文化的“強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劇。人類社會終將進入一個人人講信修睦、彼此謙敬禮讓的文明時代。因此,人們既要習武強身,又要弘揚既有的文化,禮樂文化終究會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國的
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
令人汗顏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
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征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中國幾千年文明鑄就的
禮儀文化,原本可以成為旅遊經濟的強項,可是,許多行業成員連"對不起、謝謝、沒關係、您請"十個字的
禮貌用語都說不好,遑論其它。儘管眼下賓館、酒店等越造越華麗,而服務質量卻始終是旅遊業發展的軟肋,令人長嘆。此外,近年出境旅遊的國人與日俱增,但舉止粗俗,缺乏禮儀教養者不乏其人,海外輿論的批評時見報導,使人們這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損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政府將"明禮誠信"作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如何重建符合時代要求的
禮儀規範,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中國傳統的禮儀文明,是寶貴的思想資源,正可以為人們提供重要的借鑑。
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過
文化中斷的文明。在未來的世紀中,中華文明能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勢的本位文化,這無疑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禮樂文化是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能否將它的精華發揚光大,對於本位文化的興衰至關重要。
動作詳解
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的語言,這些動作叫禮。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著祖先傳給後人的話語。
這些禮儀動作,源自遠古,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是“
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國語”。
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十種禮儀動作是:
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
揖禮、
鞠躬禮。
兩種常規禮儀動作是,初相見、敬父母行一拜之禮,朋友同學同事行拱手禮。
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
抱拳行禮,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頭之禮分為
九拜,
稽首最重,
頓首次之。所謂大禮,不過跪拜九次,不復再多。
禮儀動作一覽
禮名 | 動作 | 適用範圍 | 禮義 |
拱手禮 | 胸前拱手,後收,前推 | 日常禮儀 | 恭敬,接受,禮讓 |
揖 禮 | 曲臂,抱手,躬身 | 常規禮儀 | 恭敬,給予,接受 |
一拜禮 | 臂,攏手,躬身30度 | 初相見,敬長 | 恭敬,接受,給予 |
兩拜禮 | 展臂,攏手,躬身45度,兩次 | 常規大禮 | 恭敬,接受,報答 |
三拜禮 | 高揖至額,躬身90度,三躬 | 敬天地祖師國 | 恭敬,接受,報答 |
叩首禮 | 踞坐至地,拜,叩首 | 特定大禮 | 恭敬,接受,報答 |
執手禮 | 雙手出,長下幼上,長執幼 | 行於長幼之間 | 父慈子孝,師道生尊 |
交手禮 | 雙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 代孔夫子還禮 | 推讓,給予,示之 |
鞠躬禮 | 垂手,躬身,可深可淺 | 通行禮儀 | 謙恭,接受,禮讓 |
附手禮 |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 行大禮前站姿 | 誠意正心 |
拱手禮
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
揖禮
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一拜禮
(拜禮)
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
兩拜禮
(再拜禮)
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
用於向長上行
大禮。一般行一個,叫“拜”。最多行兩個,叫“再拜”。
三拜禮
(再拜額手禮)
立定,挺身,莊重。
“雙手附心。”雙手附在胸腹之間,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疊並,兩肘與手成直線。雙手表示“與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剛健,大恆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載,大包容,大豐富,大付出。兩德兼備而各有顯。顯德可以因時因境而變化。
“
高揖。”雙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額頭前方,兩臂伸直。
“行禮(拜)。”頭、頸、手臂皆不動,腰部下躬,深躬(90度)。
“興。”起身,雙手升至額前。
“再行禮(再拜)。”
“興。”
“三行禮(三拜)。”
“興。”
用於集體行大禮。
大禮站著行要行三個,叫“再拜額手”,相當於古代的“
再拜稽首”。
叩首禮
古人因為席地坐在小腿和腳後跟上,叫“踞”、“
正坐”,行這個
大禮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禮是“再拜叩首禮”。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離開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來。先行拜禮,行兩個。拜禮的動作是,雙手在額前揖起,下落,
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隨手臂前傾。行第三個禮時,兩手下行,分開,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貼在側前方地面上,額頭叩至地面。第三個禮儀動作也可以雙手不分開,額頭叩至手心。這三個禮儀動作表示越來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個叩首禮。站著行就是“再拜額手禮”和“額手禮”。三,表示多,再多也還是三。
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那一天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隨便行是
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執手禮
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著,執晚輩之手。
家庭禮儀。結婚時夫妻禮儀。
交手禮
僅用於生向孔夫子行拜師禮時,師代孔夫子還禮。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這個還禮動作。雙手在胸前交叉疊並,推出,平示。
師不能隨便還這個禮。
鞠躬禮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附手禮
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
握手、揮手、擺手、招手、擁抱、起身、鼓掌、點頭、躬身、應答、微笑、示請、示讓,也是禮儀,屬於“儀”、“貌”的範疇。
以上禮儀動作看似複雜,而平常只用朋友間平等對等的
拱手禮和敬長的一拜禮。對方怎么行,自己怎么還,很簡單。
禮的規則是有來有往,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對方行禮,必須還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和無禮。應答、點頭、躬身,都是還禮。
給天地祖先先師行禮,天地祖先先師不還禮。因為他們一直在對我們“施禮”,我們只是在還禮,報答。
禮儀動作根據禮儀的兩個基本價值規則和禮義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規範。禮儀動作可以有變化。各地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禮儀動作也有差異。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區別,才能適宜。日本、韓國、其它儒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保留有儒教文化傳統,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脈。按自己的傳統行禮,這樣就有別有位了,適宜了。中國大陸地區,禮儀被
君權弄到極端,如今業已中斷,要回到
周禮的本原,結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禮儀,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實行起來還可以有差別。
新禮繼承古禮,禮儀動作拉開人的距離,使互敬。同時發展變化,順應人心,拉近人的距離,增加“執手”禮,使互愛。通兩得中合宜。
禮儀動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剛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貴。行禮人乾坤合德。
總結
禮的內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
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禮生之敬,可移於工作、學習、待人,敬業、
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
施(始)的規則:卑己尊人,行敬讓之道。
報的規則:以直道相報,來而有往,
投桃報李。可以重報,投我木桃,報以瓊瑤。不可以反報,不可以輕報,不可以不報。
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
禮自心生,禮由己發。
“克己”與“由己”相結合。“
復禮”與“為仁”相結合。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政治禮儀
祭天
始於周代的
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到一定數 量之後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長方體 ,祭 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 ,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 、堯 、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祭祀
漢魏以後,以
周公為先聖,
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
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
盛京(遼寧瀋陽)設有
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
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 、 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
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軍禮
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生活禮儀
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
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
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
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
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霤、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霤、井的專祀,只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
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
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
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
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關係一般,雙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關係密切,可略用力並上下搖幾下,表示十分友好或雙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遞指尖或雙手包住對方的手,則是失禮之舉)。
握手時應遵循的原則:尊者居前。
上下級之間, 應上級先伸手; 長晚輩之間, 應長輩先伸手
男女之間 , 應女士先伸手; 同級同輩之間,不分誰先伸手。
注意:當握手雙方符合以上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順序時,一般先考慮職位,再考慮年齡,再考慮性別。
注意:介紹時應尊者居後(先介紹職位低者,後介紹職位高者); 但握手時應尊者居前(職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時,伸手順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 客人到來時,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歡迎;客人離開的時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讓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雙手握手 不左手握手 不交叉握手 不戴著手套握手 不用不潔之手與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時將另一隻手放在衣袋裡 不戴著墨鏡握手 ,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名片禮儀
名片是現代商務交往中的一種經濟實用的
交際工具。是一種自我的“
介紹信”和“聯絡卡”。
商務人員應對名片的選用、製作、遞接名片的禮儀等有所了解。
名片禮儀
規格 名片的規格一般是長8.6厘米-10厘米、寬5.5-6厘米。目前國內最通用的名片規格為9cm×5.5cm
顏色 多用白色、乳白色、淺藍色、淺黃色等色彩
版式 橫式和豎式(橫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
質地 名片的質地適合柔軟耐磨的白卡紙、香片紙等
圖文 商務名片圖案應簡單;文字宜選用
簡體漢字,不要把兩種文字交替印在名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兩面分別以簡體漢字和另一種文字印相同的內容。
標準商務名片的內容:
本人所屬單位(企業標識、供職單位、部門)、本人稱呼(姓名、職務、職稱)
聯絡方式(單位地址、電話、傳真、郵編,也可列上單位的網址、本人信箱或手機等)
1.主動遞上自己的名片(如:你好!這是我的名片,以後多保持聯繫或請多關照!)
2.向對方提議交換名片(如:我們可互贈名片嗎?或很高興認識你,不知能不能跟您交換一下名片?)
3.向地位高、長輩索取名片(久仰大名,不知以後怎么向您請教?或很高興認識您!以後向您討教,不知如何聯繫?)
注意:
若別人向你索要名片,而你不想給時,要用委婉的方法表達,不能直接回絕。 該如何說?
若自己沒有名片,該如何說?
名片遞送的順序 :一般由職位低者先向職位高者、晚輩先向長輩、男士先向女士遞上名片,然後再由後者予以回贈;在向多人遞送名片時應由尊而卑、由近而遠,(圓桌)按順時針依次進行。
名片遞送方式:應面帶微笑,將名片的正面朝向對方,用雙手遞給對方(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持握名片上端的兩角送給對方)並說寒暄語。(如:這是我的名片,請多指教或多保持聯繫! )遞接名片時,如果是單方遞、接,套用雙手;如果是雙方同時交換名片,應右手遞,左手接。不要用手指夾著給人,在遞送名片時,如果是坐著,應起身或
欠身。
1. 接收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用雙手接住名片的下方兩角。接過名片後應致謝,且應認真地看一遍,表示對對方的重視;
2. 看完後要妥善收好名片,不可在手中擺弄或隨意放在桌上.
3. 如果暫放在桌面上,切忌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更不要在離開時漏帶名片。
名片注意事項:
不要在他人名片上寫不相關的東西;出席商務社交活動,要記住帶名片。
遞接名片的禮儀規範——名片的放置
隨身攜帶的名片應放在名片夾里或西裝上衣內側口袋或公文包里。
將名片放於其他口袋尤其是後褲袋、裙兜或錢夾里是失禮的行為。
最好將他人的名片與自己的名片分開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