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
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
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
冠者要先
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
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
爵弁。每次
加冠畢,皆由
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
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
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儀禮·士冠禮》
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云:‘文王十三生
伯邑考’,《左傳》云:‘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
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
胡福。’
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的私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
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文化
“冠”,《
說文解字》解為:“弁冕之總名也。”冠字有
三從,從“冖”,即以布帛蒙覆;
徐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為元服”;從“寸”,而“寸”字有兩意:《漢書·律曆志》云:“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所以,《說文》說:“冠有法制,故從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總稱“冠”。這是廣義之“冠”。“冠”還有狹義,指首服中等級較高的一類,是古時貴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細分為“冠、冕、弁”等類型。
冠禮與華夏禮儀
《
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
吉禮、
凶禮、
軍禮、
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
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
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
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
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先民論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
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
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
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
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論語·堯曰》
衍生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歷史流變
周
周公制禮作樂為此後的中國文化定下了“
禮樂文明”的基調。《禮經正義序》:“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昌於天下,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
周公對既有的夏、殷
禮樂加以損益,改變了禮樂的性質和社會功能,《周官》統心、《儀禮》
履踐,外內相因、首尾是一,奠定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礎。周代的文化呈現出了與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質,中國從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自周公“興正禮樂”,冠禮就成為周代通行數百年的禮儀。《國語》、《左傳》、《史記》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諸侯行冠禮的記載。
“彭名御戎,蔡景公為左,
許靈公為右。二君弱,皆強冠之。”(《左傳·成公二年》)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記·秦本紀》)
對於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周代實行
嫡長子繼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禮則不可親政。周成王幼年繼武王之位,但周公攝政直至其成年。
嬴政十三歲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歲,“冠,帶劍”,方才親政。從天子至士庶,冠禮都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禮,士依《儀禮·士冠禮》,年二十而行,
三加,初加緇布冠,象徵將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務,即擁有人治權。緇布冠為太古之制,冠禮首先加緇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徵將介入兵事,擁有兵權,所以加皮弁的同時往往配劍;三加爵弁,擁有祭祀權,即為社會地位的最高層次。周代天子、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冠禮另有不同,天子冠禮年齡,古籍說法不一,有十二歲、十五歲、十九歲等。儀程或為四加,《大戴禮》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
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袞冕。”
漢
漢代極重冠禮,《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
汝南,召掾史試經,見他“尤能誦讀”,欲拜為守丞。而周防“以
未冠”,不能從命。
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
漢惠帝行冠禮,宣布“赦天下”,開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之始。漢昭帝
加冠,大加賞賜、減免稅賦、
普天同慶。
昭帝加元服,為與臣下冠禮區別,還專撰
冠辭,為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漢代士庶冠禮,據東漢與“經神”
鄭玄齊名的“學海”,經學家
何休所制冠禮,參用《儀禮·士冠禮》而簡化,為一加。
魏晉
魏晉時,皇帝的冠禮在正殿舉行,並且開始以樂伴奏。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南北朝時,南朝宮廷還有一些皇家冠禮,中原則完全陷入
五胡亂華的空前動盪。
隋唐
隋唐恢復了
漢家禮儀,唐天子、皇太子、親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種等級的冠禮。不過,實行的並不是很多。經過漢後數百年的衝擊,冠禮衰弱之勢明顯。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說當時有一位名叫
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
欒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眾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說:“某子冠畢。”不料眾卿士莫名其妙,
京兆尹鄭叔則
怫然曳笏卻立說:“這與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
哄堂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為何物。
宋
宋代的一些
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眾的強烈衝擊,主張要在全社會復興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
司馬光痛心疾首地說:“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為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為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由不知
成人之道故也。”
他認為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其《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為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為大眾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還在冠禮的年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和爭論。有人援引《
左傳》中魯襄公十二而冠的記載,主張將冠禮年齡提前到十二歲,理學家
程頤堅決反對。他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他認為,既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
元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載,“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諸古。”宮廷沒有冠禮,而民間仍有保存。
明
明朝迅速恢復了被破壞的華夏禮儀制度,冠禮實現了第二次復興。明
洪武元年詔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總的來看,明代冠禮比較盛行。
清
清軍入關,華夏衣冠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嚴重的破壞,冠禮進入了自南北朝以來第二次長時間的沉淪期。清初
剃髮易服政策直接摧毀了華夏衣冠禮儀的文化土壤,衣冠髮式俱毀,成為至深的民族恥辱和傷痛。清廷頒布“十從十不從”政策,其中,“老從少不從”使清初幼兒仍可保留漢族髮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還可勉強行冠禮,但行禮之日即剃髮之時,漢民族從此告別了延續幾千年的
加冠禮儀。在社會整體全面文化環境下,冠禮逐漸湮滅在歷史之中。近代
西風東漸、西化思潮衝擊下,冠禮被中國人徹底遺忘。到了今天,整箇中國社會,早已不知冠禮為何物。
現代
誕生於21世紀初的
漢服運動和
華夏復興運動發掘了冠禮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冠禮在沉淪360多年後將迎來其歷史上第三次復興。
縱觀冠禮歷史演變的全過程,可以發現其隨華夏文化起落沉浮的基本脈絡: 周代隨華夏奠基而產生——漢代隨儒學崛起而繁盛——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國陷入長期的巨大動盪,華夏文化遭受嚴重破壞,冠禮進入第一次沉淪期——隋唐一統,冠禮隨華夏文化首先在上層得到一定恢復——宋代儒學再興,冠禮實現全面復興——元代
遊牧民族入侵,華夏文化再遭破壞,但因元祚短促,且統治者不善文化統治,民間仍有冠禮延續——明代華夏光復,冠禮隨華夏文化實現了第二次復興——
滿清入關,華夏文明嚴重倒退,冠禮陷入產生以來第二次、也是最嚴重的沉淪,冠禮幾近湮滅,華夏人文精神徹底流失、民族精神徹底異變,其危害至今難以消除——近代以來,西化思潮泛濫,冠禮徹底消失——當代,
漢服運動和
華夏復興運動,開啟了冠禮浴火重生、第三次復興的歷史進程。
周始、漢盛、南北淪、唐繼、
宋興、元沉、明復、清滅、近亡、今而重生。隨華夏文明的起落而沉浮,經歷了兩次長期沉淪和兩次復興,正處在第三次復興的過程中,這就是漢民族傳統文化——華夏冠禮——歷史演變的基本過程。
冠服制度
根據《通典》、《明集禮》等禮典的記載,歷代建立了從天子至士庶,各階層不同的冠禮冠服制度:
天子冠禮冠服
大戴禮記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袞冕。”《五禮精義》則說,天子五加袞冕。漢代,天子四加。魏則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都是一加。
漢改皇帝冠禮為加元服。初加緇布
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東晉諸帝冠儀,一加幘冕,脫帝絳紗服,加袞服。北齊,先著
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
介幘雙童髻玉導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
皇太子冠禮冠服
家語以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賢三
梁冠,再加
遠遊冠。隋空頂幘遠遊冠,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
親王冠禮冠服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
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品官冠禮冠服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品以上進賢冠三
梁纓青緌導,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禮冠服
《儀禮·士冠禮》冠服: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
黃裳或
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
組纓。用黑屨,青色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
素積(素衣、
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三加:爵弁服。絲製玄衣,纁裳,緇帶,韎鞈。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
黑絇繶純,邊飾半寸。(詳細解釋見後)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
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
革帶、系鞋。三加:
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襴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儀程
周禮士冠禮
1.周代士冠禮的概況
《儀禮·士冠禮》篇詳細記載了周代士冠禮的儀節。古代,“四民世事,士之
子恆為士也。”(《齊語》)。士冠禮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禮的禮儀,也是“士身年二十
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講究“天子之元子猶士,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天子之子雖早冠,亦用士禮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禮學學者、清華大學歷史系
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紹品讀了周代士冠禮的簡要過程。
2.周代士冠禮的冠服和禮器
《儀禮·士冠禮》冠服
(1)
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繢,即此意也。)一說,朱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
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製玄衣,纁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主人:筮日時,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身著士玄端,玄或黃或
雜裳,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
擯者:玄端
眾親戚:玄衣玄裳,緇帶。
《儀禮·士冠禮》禮器
·醴醮:鼎、豆、籩、爵等
3.《儀禮·士冠禮》儀程詳解
宋代士庶冠禮
1.宋代士庶冠禮概況
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2.《朱子家禮·冠禮》冠服和禮器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1)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
雙紒,即
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髮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
髮髻,但也有認為是將髮髻做成兩個環,髮髻用
朱紅色錦絛扎系,這叫“紒”。兒童髮式還有“
鵓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前發下垂至額,兩側頭髮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髮只留錢大,偏於左側,叫“
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
彩繒,名“鵓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於活動,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緇布為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
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帽子為紗帽,或縐紗帽。《
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
烏紗,衫以皂羅,
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為直裰一類。明代用襴衫。襴衫唐代出現,以當時衣率通裁,由於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後正中皆有縫合線,唯這類衣服於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為襴。襴衫多圓領。宋史上說,襴衫用白細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或
直領),但沒有圖畫為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
三加: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襴衫(父無官者),納靴。
幞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稜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連在後片上,然後在後邊左右有繫繩輔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襴。
主人:深衣
《朱子家禮·冠禮》儀程詳解
1.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
古禮筮日,主人是
冠者的祖父,自為繼高祖的
宗子,若不是宗子,則必須由繼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則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親自主之,告禮、見祠堂、章祝版,與前同,但云:“某之子某,若某之某親之子某,年漸長成,將以某月某日
加冠於其首,謹以……”後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則自為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將以某月某日加冠於首,謹以……”後同)
2.戒賓
古禮
筮賓,
正賓。當天(前期三天),主人著深衣到正賓家,出見如日常儀節,飲茶畢,主人起,說:“某有子某,若某之某親有子某,將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宋代冠禮
禮辭與
周禮士冠禮禮辭意思大致相同,見前文注釋,下同)。正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願吾子之終教之也。”正賓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如果主人家離正賓家很遠,則書寫初請之辭為書信,遣子弟送達。正賓辭,使者再請,正賓乃許,正賓回復書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從。”如果是宗子自行冠禮,則戒辭為“某將加冠於首”,後同。
3.前一日宿賓
行禮前一日再次恭請正賓。遣子弟以書致辭說:“來日某將加冠於子某,若某親某子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某上某人。”正賓答書曰:“某敢不夙興,某上某人。”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應修改致辭。
4.陳設
設盥洗、
帨巾於廳,如祠堂的布置。以
帟幕(帷幄)圍成房於廳東北。如果廳無兩階,則畫出階形。
主人有官者公服、帶、靴、笏,無官者襴衫、帶、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帶、履、櫛、掠,都用桌子陳設於東房中東部,以北為上首。酒注、盞盤亦以桌子陳於冠服北面。
幞頭、帽子、冠並巾,各以一盤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陳於西階下。一位執事守在旁邊,如果冠者是長子,則布席於
阼階上之東稍偏北的地方,西向;眾子則階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阼階上之東稍偏南的地方)
6.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階下,稍偏東的地方,面向西。子弟親戚童僕在其後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為上。從子弟親戚
習禮者中選一人為儐,站在大門外,面向西。將冠者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
勒帛、采履,在東房中,面向南。
7.賓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賓自己選擇其子弟親戚習禮者為贊者。正賓、贊者都盛服至大門外,面向東。贊者在正賓右側,稍退後一點的地方。儐者入,通報主人,主人出門,面向西,向正賓行再拜之禮。賓答拜主人。主人向
贊者行
揖禮,贊者報揖主人。然後主賓一揖入門。正賓、贊者跟隨主人入門,揖讓到階下,又揖讓一次,登階。主人由阼階,先登階,在阼階上偏東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賓由
西階後登階,在西階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東。贊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階登階,立於房中,面向西。擯者在
東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將冠者出房,面向南。
8.賓揖將冠者,就席,為加
冠巾。冠者適房,服深衣納履出
正賓向將冠者行揖禮。將冠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向席。贊者取
櫛掠,置於席左,興,立於將冠者之左。正賓揖將冠者,即席跪。贊者即席,如正賓向跪,進為之櫛,合紒,施掠。
賓下階,主人也下階,賓盥洗,主人揖賓,登階復位。執事者以冠巾盤進,賓下一級台階,接過冠笄,執之,正容,到將冠者前,向將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
幼志,順爾
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然後跪,為冠者戴上冠。贊者以巾跪進,賓接過,加之,興,復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四(衣旁加癸)衫,換上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賓揖冠者。冠者即席,跪。執事者以帽子盤進,賓下兩台階接過,執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爾威儀,淑順爾德,眉
壽永年,享受
胡福。”跪下,加之,興,復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深衣,換上皂衫
革帶,系鞋,出房站立。
禮儀如再加,惟執事者以幞頭盤進,賓降三級台階接受,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為冠者取下帽,賓加幞頭。執事者接過帽,撤櫛,入於房。
11.乃醮
擯者在堂中間偏西處設醮席,面向南。贊者酌酒於東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
正賓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向正賓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盞。賓復位,面向東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飲酒,興,把盞遞給贊者,面向南,再拜。賓向東,答拜。冠者拜贊者。贊者在賓左稍後處,面向東答拜。
12.賓字冠者
賓從
西階下階,面向東。主人從阼階下階,面向西。冠者從西階下階,立偏東處,面向南。賓字冠者,致辭曰:“禮儀既備,
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
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也可以另外作祝辭。
13.出就次
賓請求告退。主人邀請禮賓,賓答應,至更衣處等候。
14.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
主人立於祠堂香桌之前,告辭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今日冠畢,敢見。”冠者進立於兩階間,再拜。
15.冠者見於尊長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諸叔父兄在
東序,諸叔父面向南,諸兄面向西,諸婦女在
西序,諸
叔母姑面向南,諸姊嫂面向東。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禮,父母受禮,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則父母帶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長受禮,扶起冠者。回到東西序,向每列親友再拜,親友皆答拜。
16.乃禮賓
主人以酒饌禮賓及贊者。以幣(帛)酬謝,拜謝。幣多少隨宜,賓和贊者有所差別。
17.冠者遂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 冠者出,拜見鄉先生和父親的執友,行拜禮。先生、執友皆答拜。若對冠者有教誨之辭,冠者則以答正賓之辭同樣應對(“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然後再行拜禮,先生、執友不再答拜。
具體要求
時間年齡
1.《
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冠禮基本上在此時舉行。
2.行冠禮的年齡也會因不同地方而別。福建省多數地方都以十六歲行冠禮,俗稱“做十六歲”,不分男女。據《霞浦縣誌·禮俗》記載:“霞俗,於十六歲時行之。以道士代巫祝,不於祖廟,而以
家堂建壇保全,仿古大祝祈福澤求永貞之意,俗稱‘做十六歲過關’”。
3.禮俗當因時而變,18歲成人已是現代人的共識,學校組織的十八歲“成人儀式”,可謂是新式冠禮。“18歲成人”不僅符合時代特點和法律要求,也結合了當代青年人身體發育成長的規律,因此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時間,最好在行禮者18歲生日前後。當然,一些已過18歲的年輕同胞,出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冠禮的實踐願望,雖然已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成人儀式”,但也可以參
加冠禮活動。不過,宜在20歲之前而不宜過晚。
冠禮的日期,古人是通過“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確定。此當棄之不用。我們建議,具體日期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單獨舉禮時,定在成人者生日(公曆農曆皆可)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各家庭根據具體情況酌定)考慮到成人者基本為有上學時間安排的中學生,我們建議,舉禮日可向學校請假一天(或半天),而學校也應該給假一日以方便孩子們在家舉行冠禮。(期待這能成為一種傳統)
2.集體舉行冠禮時,宜定在有文化內涵及紀念性意義的日子。比如國慶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女兒節(特別適合女孩子行
笄禮)、
黃帝誕辰日、
孔子誕辰日、
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等。
發生地點
古時冠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考慮到現實情況,我們建議,單獨舉禮時,可在家庭及附近的開闊地帶。集體舉禮時,可在學校廣場、學校大廳、公共文化場所(尤以文廟等處為佳)等地。尤其是單獨舉禮時,因為現實居住條件的制約,應該靈活處理。如果有單獨的庭院的,可在家裡的庭院中進行。如果是住高層樓房的,在家居面積很大的條件下,可以把客廳專門騰空,做適當的布置後舉行。否則,
居住面積不大的話,還是最好到小區廣場、草坪等比較開闊的地點舉行。當然,也可以暫借一些公共文化場所的廳堂等進行。為了其神聖性,必須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場合。
古時行冠禮有所謂“階”的講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稱執事)依次排開,
正賓在為
冠者“
三加”時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階”。曾有實踐者,在院落地面上劃出房子及階型,我們認為其實可以不必過於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講究,有司依次托盤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參與人員
參照古禮要求,結合時代實際,我們建議組織以下人員參
加冠禮(當然,也未必需要過於拘泥,可根據實際情況酌定)。這是單獨舉禮時的人員,若是集體冠禮,可酌情增加規模。
1.冠者1人(就是舉行成人儀式的成年者本人)
2.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須由宗子等男性宗親長輩擔任,一方面嚴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並沒有普遍流傳;另外,主人只限定於男性宗親,本身具有一定
歷史觀念的局限,所以,當今作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雙親比較合適。)
3.正賓1人(就是為冠者擔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個人)
對即將成年的男孩子,必須強調其作為男性的社會角色,正賓必須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為及冠者的人生嚮導和社會楷模。其威嚴的祖父、父親等男性長輩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儒家文化里有
尊師重教的傳統,所以,請德高望重的師長擔此責任也是不貳之選。)
4.贊者1人(就是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也協助冠者梳發、更衣等,可選擇師長、兄姊、好友等適當人選)
5.有司3人(即為冠者托盤準備所加之冠的人,可選擇好友、兄弟姐妹等適當人選)
6.客人若干(可邀請師長親友等若干人觀禮)
服飾擺放
宜遵循古制,以
周制、漢制、唐制、明制為宜,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建議以明制為標準範本。建議準備以下漢服以行冠禮:
童子服:即未行禮之前換上的漢服。叫做采衣。這種衣服以緇布為衣,而飾以錦邊,錦一般用朱紅色。穿采履。可以暫穿普通的布鞋。正式舉禮之前,孩子脫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後換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
幅巾、深衣、大帶、納履。考慮到漢式鞋子復興的實際,在整個冠禮過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換。準備一件直裾深衣,一條普通大帶。
考慮到現實情況和同胞的各種實際困難,我們可以暫時不必拘泥於那么多,我們設計了最簡化版本的冠禮所需服飾清單(簡化版
冠笄之禮的具體操作詳見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較好的深衣1件(舉禮過程中可不更換),自製軟裹幞頭1個或可系帶的小巾1個(因為沒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減為一人),布鞋1雙。
衣服的擺放方位:公服、襴衫、深衣,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
將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盤裡,立於場地西側,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幞頭、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內的參禮人員,有漢服最好,沒有也可以著日常服裝,但應注意莊重和整潔。忌披頭散髮、穿脫鞋、短褲等裝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應穿APEC會議裝、中山裝、
旗袍等衣服。
其它物品
行禮動作
1.正規
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
齊眉,然後手放下。
2.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
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取字問題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風俗,這也是冠禮中很重要的儀式程式之一。
姓、名、字、號,是漢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結構,先民中許多歷史名人都有神采飛揚的“字”與“號”。2000年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呼籲,恢復國人取字的風俗,並從歷史、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論述了其積極價值。我們建議,舉行冠禮的家庭,不妨嘗試給孩子取一個意蘊雋永、有勵志作用的格調高雅的“字”,至少,它會給孩子們的一生帶來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有百益而無一害。
具體的起法,研究傳統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勵人生,重在鞭策與鼓勵之情。取字者,在傳統冠禮的設計中,多被賦予了德高望重的主賓,我們建議,冠者父母親若有意給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賓商議,傾聽其意見後加以確定,然後在正式舉禮時由主賓親自授予冠者,此程式古禮稱為“
字冠者”。
禮前沐浴
古時行冠禮及其它儀禮,提前沐浴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清爽和衛生固然是講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藉此表達對文化傳統的敬意、塑造儀式的神聖性和莊重感。試想,形容邋遢蓬頭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麗的成人禮服,也沒有多少莊重和神聖可言。冠禮前的沐浴,原則上,每個參禮及觀禮者都應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賓、
贊者、有司等主禮人員,重點是冠者和正賓。冠者沐浴更衣,可表達對成長的期待、對神聖儀禮的敬畏,正賓神清氣爽舉止得當,可體現對主人盛情邀請的尊敬和感謝、對冠者成年莊嚴時刻的尊重。尤其是作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潑的少年,常喜運動,愛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乾淨、得體。依據傳統,舉禮時冠者需要著襪
正坐於席上,預先搞好衛生,也可以避免可能產生的不雅及尷尬。
冠禮儀程
基本同
笄禮,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別為:
幞頭、帽、巾。程式略。
禮辭撰寫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冠禮讚辭,一種是冠者誓詞。可以參考海內外
公祭黃帝孔子等所寫禮辭,結合舉禮學校特點,由教師和學生自行撰寫。格式上宜採用詩經式的四言詩文。
《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
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