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苦拉村
- 土面積:9.63平方公里
- 海拔:2100米
- 年平均氣溫 :20 ℃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村務公開,人口衛生,文化教育,農村經濟,特色產業,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9.6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 20 ℃,年降水量480毫米,適合種植核桃.花椒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70 畝,人均耕地0.96畝,林地60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4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7.49畝(其中:水田200畝,旱地977.49畝),人均占有耕地0.98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水稻、豆類等作物;擁有林地 165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7畝,主要種植核桃、咖啡、青花椒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通路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263 戶通自來水,有110戶飲用井水,有6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0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9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0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207戶。
該村到平川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 輛,拖拉機3輛,機車3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5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0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6戶;建有小水窖7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戶。
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9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有固定資產 9.8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3戶,共鄉村人口1791人,其中男性956人,女性835人。其中農業人口1791人,勞動力1233 人。
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315人,彝族476 人。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29人,參合率96.54%;享受低保8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 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2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共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141人,距離平川鎮初級中學38.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1人,其中小學生121人,中學生20人。
農村經濟
全村國土面積9.6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氣溫 20℃,年降水量480毫米,適合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70 畝,人均耕地0.96畝,林地60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林業 中藥材、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全村主要產業銷售總收入35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中藥材、林業等特色產業。中草藥材種植協會 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03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個,共有黨員77 人,少數民族黨員19人,其中男黨員67人、女黨員10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平川鎮先進基層黨組織;2007年被評為平川鎮先進集體等等。
村委會由:閆學坤 、羅正富、環良等組成,下設 13等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 65個。
發展重點
朱苦拉村委會位於平川鎮東北部山區,地處漁泡江邊,全村現轄8個自然村和村民小組,總人口1205人,居住著漢族、僳僳族、土族、彝族等4個民族,共310戶農戶,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總國土面積 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分散,是一個集邊、少、窮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山高坡陡箐深,海拔高低差異大,氣溫差異大,收入差距大,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截止2008年底,全村基本實現通路的自然村有7個,未通公路的有1個,基本實現通電的自然村有7個,未通電的有1個,基本實現通水的有8個,但飲水質量較差,均未經過基本處理,到目前為止,均未通有線電視,農戶收看電視完全使用微波接收,均未開通程控電話,通訊工具主要依靠行動電話和移動座機,村內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各自然村無衛生室,全村僅設衛生所1個,且藥品供應不足,醫療設施落後,醫技人員少,人民民眾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民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不足。
因此,今後要著力解決以通水、通電、通路、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水平,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人民民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加大扶貧開發和整村推進步伐,逐步改善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議對居住在漁泡江邊的朱苦拉、味哩、下味口三個自然村實施整體搬遷,大力發展核桃、咖啡、烤菸、花椒、小米辣等為主的經濟作物,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動富裕勞動力的轉移, 爭取到"十一五"末,實現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443元增加到1956元,實現年均遞增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