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運動

非基督教運動,是由中國知識界眾多派別於1922年到1927年發動,由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化戰線上的反帝國主義運動。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近年俄羅斯解密的歷史檔案記載,總部設於莫斯科共產國際,在幕後策劃和推動此運動,其目的是排除英、美的基督教教會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影響①。但事實上,非基督教人士不僅出自繼承中國文化的國民黨、主張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或是主張““凝成國民意識,發揚本國文化”、“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國家主義派,而是廣泛分布於眾多思想派別。基督教青年會主導的體育事業在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徹底沒落。

歷史,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註解,

歷史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由於“五四”運動的影響,西方國家的不斷入侵和壓迫,中國民族主義運動迅速高漲。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基督教,自然地被看成是西方勢力的工具之一。於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了“非基督教運動”,並且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中國教會和信徒們的覺醒以及反思。
1922年有訊息說,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即將在北京召開大會。於是,上海學生決定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這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最大的一次非宗教浪潮。不久,北京學生也宣布組成非宗教大同盟,並且迅速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回響。1924年,上海學生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號召反對基督教及其所辦的一切事業。
在隨後的北伐戰爭(1924——1926年)中,各地基督教會都受到衝擊,一些傳教士撤離中國,教會學校里也發生過騷亂和退學事件。不過戰爭結束後,人們認識到基督教實質上與帝國主義是有區別的,非基督教運動才逐漸結束。這次運動,一方面說明了當時中國愛國主義民族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國教會開始走向民族化。

過程

第一階段

1922年,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擬定於4月4日,借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第十一屆年會。3月9日,上海學生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組織,通電反對這個年會在中國召開,呼籲支持。3月11日,北京學生回響上海的呼籲,成立“反宗教大同盟”,蔡元培等人均予支持。
3月21日,由李石曾陳獨秀李大釗汪精衛朱執信蔡元培戴季陶吳稚暉等為數77人的學者名流以該同盟的名義联署發表宣言通電全國,提出:“我們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人類便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能兩立。”
3月31日,北京的五位大學教授周作人錢玄同沈士遠沈兼士馬裕藻發表《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反對攻擊基督教。
4月4日至8日,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第十一屆年會在北京清華學校如期召開,受到大批軍警保護。4月4日,李石曾、李大釗、鄧中夏蕭子升等12人在《晨報》上發表《非宗教者宣言》。陳獨秀、李大釗、羅章龍、蕭子升分別發表文章,批判宗教。4月8日,年會閉幕的當天,北京大學舉行非宗教演講大會,有3千多人參加。會上宣讀蔡元培的演說詞,要求教會學校的教育與宗教分離。
5月10日,北京非宗教同盟在北大第三院正式成立。6月,非宗教同盟編輯出版羅章龍編輯的《非宗教論》一書,改書收集了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吳虞、李石曾、蕭子升、周太玄、朱執信、羅章龍等人寫的31篇批判和否定基督教的文章。

第二階段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在蘇聯的支持下,掀起了反對外國和推翻北京政府的“大革命運動”,並將非基督教運動提高到反對外國文化輸出的認識高度上。
1924年8月,在國共兩黨支持下,新的“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成立,共產黨員唐公憲擔任執行委員(主席)。同盟出版《非基督教特刊》。同年12月,該同盟策動了一個“非基督教周”活動。在聖誕節期間,長沙廣州濟南武漢九江上海蘇州徐州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反基督教的民眾擁上街頭分隊講演,散發傳單,遊行示威,有些人則教堂和教會學校搗毀設施,圍攻教士
1925年5月30日發生五卅慘案,激起中國反外運動高潮。教會和教會學校受到了很大衝擊。
1926年,北伐開始,國民革命軍所到之處,反基督教的事件多有發生,教堂、教會學校、教會醫院多被占用或毀壞。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攻克南京,部份軍人襲擊英、美領事館,攻擊、劫掠外國傳教士,殺害六位傳教士,其中包括基督教金陵大學副校長文懷恩,史稱“南京事件”。
1927年4月,國共分裂,內戰代替反外運動。同年12月1日,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與基督教美南監理會牧師宋耀如的女兒宋美齡結婚,對國民黨對基督教態度有重大影響。
1927年國民黨建立南京政權之後,開展了收回教育權運動,教會學校受到嚴重影響。1922年來華傳教士達8,300人,經過非基督教運動之後,1928年降至3,150人。由於教育主權的收回,隨著許多外國傳教士的陸續撤離和外國教會勢力的削弱,武裝衝突事件的發生,蔣介石主導的政府的態度變化,共產黨武裝革命引起長期的內戰導致矛盾和衝突焦點的轉移,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非基督教運動的風潮逐漸平息下來。

註解

①《陶飛亞:共產國際代表與中國非基督教運動》:爆發於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非基督教運動,是在俄共(布)與共產國際遠東局、青年國際的直接指導下,由中國共產黨發起並領導,也包括國民黨等組織成員參與的政治鬥爭。俄共及共產國際將不斷發展的基督教及其事業,以及在中國青年中滋長的親美思想,視為中國人走俄國革命道路的障礙。因此,發動非基督教運動旨在打擊西方在華宗教勢力,削弱西方影響,喚起中國青年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在青年中擴大共產黨的影響。他們通過反對基督教教會實現反帝目標的策略在實踐中獲得一定成效。但基督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畢竟與東正教在俄國的情況有很多差別,共產國際代表以俄國革命反宗教鬥爭的經驗,來影響中國的非基督教運動,不免有過左的傾向。而這種傾向直到紅軍長征結束之際才開始被糾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