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橋七傑
- 國籍:英國
- 職業:傳教士
-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除了杜明理)
- 信仰:基督教
- 影響國家:中國
前言,劍橋七傑簡介,施達德,司米德,杜明理,杜明德,何斯德,章必成(章悟道),蓋士利,
前言
“劍橋七傑”的委身,是神的工作;首先興起慕迪的敬虔運動和屬靈復興,繼而激起普世宣教運動。劍橋大學七個剛畢業未幾的年青人,1885年接受內地會的差派到中國。他們的行動大大震撼那個年代,影響力不單在英國,且伸展至美國、加拿大、歐洲,激勵更多有學問的弟兄姊妹踏上宣教路。
1885年2月5日,他們從倫敦遠赴中國的行動,大大震撼了那個時代,直至百多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影響仍不稍減退。
劍橋七傑簡介
施達德
施達德(1860-1931,Charles Thomas Studd)生長在富裕家庭,在打獵、板球和賽馬的世界中長大。父親於1875年在慕迪的布道會中決志,此後一心一意希望家人和親友歸向基督。1879年,施達德進入三一學院,與司米德、章必成是要好同學。是劍橋的板球隊隊長。無論是打球、投球,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投球方面,他更打破全國的記錄。由於球技出眾,成為年青人的偶像。他的信仰變得可有可無。
1882年秋天,慕迪到劍橋布道,在學生中間產生旋風式的影響。施達德卻在此時到澳洲比賽板球,錯過了機會。當他回來時,司米德已徹底奉獻事奉神。神是放棄了施達德嗎?絕不!除他父親外,還有兩位年老的女士一直為他祈禱,求神使他重生得救。1883年底,在他為重病的哥哥祈禱時,他自己亦重生得救。
1884年7月他的好友司米德、何斯德,還有好幾個“劍橋人”已準備赴中國宣教,施達德亦不斷思想神在他身上的旨意。同年11月底,內地會元老麥卡悌要回中國,司米德出席了他的歡送會。會上,麥卡悌談到中國急逼的屬靈需要,千萬生靈日夜走向滅亡,沒有人把主耶穌告訴他們。會後,施達德只有一事猶豫,就是母親若知道他要去中國,一定會心碎。後來他打開袖珍聖經來看,馬太福音10:37上似乎給他回答:“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於是他決定到中國去。訊息傳開後,馬上帶來極大的震撼,因為這位板球明星竟為基督的原故,到貧窮的中國傳福音。
他的決定引起了大學的騷動,但他感悟到:“救贖意即‘買回來’,所以,如果我屬於他而還占著不屬於我的東西,那我就是賊;否則,我就該放棄一切而完全歸神。當我一想到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為他放棄一切又有什麼難呢?”
其實,施達德從未考慮過往海外宣教,他覺得英國已經夠大了,但當他清楚地明白神要他往中國時,他卻毫不猶豫,將板球的專誠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達中國後,他先後在太原府、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作傳道工作,並於一八八八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絲麗·施德活小姐結婚,婚後四個小孩子也相繼在中國誕生。由於健康惡劣,施達德不得不在一八九四年舉家遷回英國,後來聖靈又催迫他往印度傳福音。至一九零八年,他正計畫重回印度,神卻奇妙地將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雖然施達德不是終生留在中國的工場,但他卻一生未離開過宣教的事奉。他開拓了非洲工場,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協助更多任務人往非洲禾場收割。
他的決定引起了大學的騷動,但他感悟到:“救贖意即‘買回來’,所以,如果我屬於他而還占著不屬於我的東西,那我就是賊;否則,我就該放棄一切而完全歸神。當我一想到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為他放棄一切又有什麼難呢?”
其實,施達德從未考慮過往海外宣教,他覺得英國已經夠大了,但當他清楚地明白神要他往中國時,他卻毫不猶豫,將板球的專誠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達中國後,他先後在太原府、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作傳道工作,並於一八八八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絲麗·施德活小姐結婚,婚後四個小孩子也相繼在中國誕生。由於健康惡劣,施達德不得不在一八九四年舉家遷回英國,後來聖靈又催迫他往印度傳福音。至一九零八年,他正計畫重回印度,神卻奇妙地將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雖然施達德不是終生留在中國的工場,但他卻一生未離開過宣教的事奉。他開拓了非洲工場,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協助更多任務人往非洲禾場收割。
他因健康原故於1894年返回英國,後來有一段時間在英美為宣教事工宣傳,甚有影響力。1910年,深入非洲內陸開荒。1931年於比屬剛果去世,看他入土的當地人不下一、二千人。
司米德
司米德(1874-1931,Stanley P. Smith),一直在中國北方工作,成了語言專家,用中文或英文講道一樣流利。後來離開內地會,在上海東部自己開拓工場,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還講道。1931年1月31日在蘇州逝世。
有誰料到這樣一位愛主、愛中國的宣教士,曾經是生活放蕩、靈性浮沉不定的軟弱基督徒?
他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司米德雖然十三歲已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於靈性的低潮。在劍橋念書的日子,他仍喜愛玩樂。雖然他熱愛草地網球、游泳、騎腳踏車,還是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無聊,不滿足,覺得沒意思。他自認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將自己全交給主,他生命才有轉變。司米德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奉,一連串的露天聚會、下午茶點、醫院探訪、訪問貧民。他還得著新的負擔,就是到國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軟弱,靈性總是暴漲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會流失,但他完全沒有屬靈的能力,即使當牧師,也只是一個平庸的牧師。
神卻沒有放棄他,三一學院有一位學長叫華關韋,一直為他的靈性祈禱,並鼓勵他,使他靈性復興,熱心傳福音,參與事奉。三年的大學生活過去了,司米德當了家庭教師,卻沒有忘記繼續尋求神的旨意。那時,布道家慕迪經常從美國到英國舉行布道會,司米德聽後深受感動,立志要拯救更多靈魂。到國外宣教的意念漸漸進入他的心,而且越來越強烈。
他發現他受自我意志的攔阻很大,他只喜愛基督徒的活動,但最後的方面,他仍想自己決定。於是當晚他在日記上寫上:“我必須把自己完全獻上。”
1883年初,神的亮光來了,司米德讀到以賽亞書49:6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讀了這節經文後,司米德立時獲得釋放,知道神要他到“遠方的外邦”去,傳揚神的道。他立刻順服神的旨意。
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或往鋁瑞得理學院接受聖職人員的訓練,但最後他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
他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司米德雖然十三歲已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於靈性的低潮。在劍橋念書的日子,他仍喜愛玩樂。雖然他熱愛草地網球、游泳、騎腳踏車,還是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無聊,不滿足,覺得沒意思。他自認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將自己全交給主,他生命才有轉變。司米德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奉,一連串的露天聚會、下午茶點、醫院探訪、訪問貧民。他還得著新的負擔,就是到國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軟弱,靈性總是暴漲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會流失,但他完全沒有屬靈的能力,即使當牧師,也只是一個平庸的牧師。
神卻沒有放棄他,三一學院有一位學長叫華關韋,一直為他的靈性祈禱,並鼓勵他,使他靈性復興,熱心傳福音,參與事奉。三年的大學生活過去了,司米德當了家庭教師,卻沒有忘記繼續尋求神的旨意。那時,布道家慕迪經常從美國到英國舉行布道會,司米德聽後深受感動,立志要拯救更多靈魂。到國外宣教的意念漸漸進入他的心,而且越來越強烈。
他發現他受自我意志的攔阻很大,他只喜愛基督徒的活動,但最後的方面,他仍想自己決定。於是當晚他在日記上寫上:“我必須把自己完全獻上。”
1883年初,神的亮光來了,司米德讀到以賽亞書49:6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讀了這節經文後,司米德立時獲得釋放,知道神要他到“遠方的外邦”去,傳揚神的道。他立刻順服神的旨意。
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或往鋁瑞得理學院接受聖職人員的訓練,但最後他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
杜明理
杜明理(1860-1938,Cecil Henry Polhill-Turner)和杜明德(Arthur T. Polhill-Turner)的父親是上校,又是郡長。他們出身於尊貴和富有的家庭,前途亦按當時的傳統有所安排:大哥腓德理承繼家產,老二杜明理當騎兵,老三杜明德當家庭教師。儘管家人都信奉基督,但他們與一般年青人無異,喜愛運動和各種玩意,對信仰提不起興趣。
杜明理接納家人的安排,進入部隊,是騎兵軍官,又得過足球獎章。杜明德要杜明理每天至少讀一兩節聖經,杜明理雖然很不願意,但也照做了。他的思想轉變得很慢,但態度誠懇,沒間斷地思想生命問題。
原來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後,他就決定去中國傳福音。一次他到德國旅行,在火車上決定降服歸主,“從那天開始,天天喜樂”。自悔改後,西瑟有一種強烈感覺,神並非要他穩步地爬上陸軍元帥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國宣教。曾有一位長老極力勸他留下,原因是騎兵隊很快就有機會遣往印度,在那裡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攔阻他,但杜明理毅然放下了升遷的機會,卻遠征中國山西,後來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當戴德生回國時,西瑟約他見面,戴德生提議一起為這事祈禱。再過了一段時間,端納家舉行了一個家庭聚會,司米德也參加。端納兩兄弟與他禱告交通,二人在這次聚會裡肯定神是呼召他們到中國服侍,於是寫信給戴德生。兩次會面後,內地會正式接納他們為宣教士。
原來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後,他就決定去中國傳福音。一次他到德國旅行,在火車上決定降服歸主,“從那天開始,天天喜樂”。自悔改後,西瑟有一種強烈感覺,神並非要他穩步地爬上陸軍元帥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國宣教。曾有一位長老極力勸他留下,原因是騎兵隊很快就有機會遣往印度,在那裡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攔阻他,但杜明理毅然放下了升遷的機會,卻遠征中國山西,後來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當戴德生回國時,西瑟約他見面,戴德生提議一起為這事祈禱。再過了一段時間,端納家舉行了一個家庭聚會,司米德也參加。端納兩兄弟與他禱告交通,二人在這次聚會裡肯定神是呼召他們到中國服侍,於是寫信給戴德生。兩次會面後,內地會正式接納他們為宣教士。
杜明理長期在中國西北工作,曾深入西藏傳福音,與妻子在一次暴亂中幾乎喪掉生命,要回英國養病。縱使身體不佳,仍七次到中國傳福音,且一次比一次時間長;終年80歲。
杜明德
杜明德接納家人的安排,進入三一學院攻讀。杜明德雖然知道自己將來會當牧師,但他的生活絲毫不檢點,他愛賭馬,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布道會中,他才真正決志。
1882年10月,來自美國的布道家慕迪到來,劍橋校園內貼滿海報。校內各人心裡都看不起他,認為他沒有受多少教育,竟敢向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傳講耶穌;不過,為了湊熱鬧,阿瑟還是與同學聯袂去了。
一周既過,慕迪在聚會中向會眾呼召:“來相信福音,心中留下一空處給神。”然後帶領會眾唱詩:“像我這樣,罪孽深重……救主耶穌,我來,我來。”很多人回應呼召,有200多人,其中一位是阿瑟端納。
從此,他徹底與馬、牌、舞斷絕。他是校際運動的代表選手,他仍努力學習和運動,但他目的是藉此見證基督。他先在陝西漢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於1886年來到保寧府(今四川閬中市)參與傳教站的創建,1888年到1898年在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創建傳教站,在1898-1928年在綏定(今四川達州市)創建傳教站,傳播福音,庚子拳變與辛亥革命期間,他都在中國。66歲退休,1935年逝世。
1882年10月,來自美國的布道家慕迪到來,劍橋校園內貼滿海報。校內各人心裡都看不起他,認為他沒有受多少教育,竟敢向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傳講耶穌;不過,為了湊熱鬧,阿瑟還是與同學聯袂去了。
一周既過,慕迪在聚會中向會眾呼召:“來相信福音,心中留下一空處給神。”然後帶領會眾唱詩:“像我這樣,罪孽深重……救主耶穌,我來,我來。”很多人回應呼召,有200多人,其中一位是阿瑟端納。
從此,他徹底與馬、牌、舞斷絕。他是校際運動的代表選手,他仍努力學習和運動,但他目的是藉此見證基督。他先在陝西漢中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於1886年來到保寧府(今四川閬中市)參與傳教站的創建,1888年到1898年在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創建傳教站,在1898-1928年在綏定(今四川達州市)創建傳教站,傳播福音,庚子拳變與辛亥革命期間,他都在中國。66歲退休,1935年逝世。
何斯德
何斯德(1861-1946Dixon Edward Hoste)的哥哥威廉是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因慕迪的講道而靈性復興,心裡火熱,希望弟弟也歸向主。何斯德是軍人,為著升遷和前途而努力。冬天裡,兩兄弟同時回家渡假,慕迪的布道團剛好從劍橋、牛津到布萊頓。威廉認為這不是偶然的,希望弟弟也參加布道會。可是何斯德一直不肯去,到了第四晚,才在威廉的嚴肅語氣和強逼下赴會。會中,神呼召他悔改,他已聽過這類信息不下100次,但這次他的心不再剛硬了。
悔改後的兩周,何斯德充滿與基督同在的興奮和喜樂。他發覺有一股力量推動他,要他為福音事奉一生。何斯德受戴德生的影響很深。當他正考慮宣教工場的時候,戴德生寫的小冊子深深地感動了他:“中國三億八千五百萬人民(這是當時的人口數目,現時是超過十億)在死蔭幽谷中,沒有機會接觸福音,回頭想想我們元帥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傳給萬民。’……面對成群走向滅亡的人,還能袖手旁觀嗎?”中國也開始成了他的負擔。
他決定退伍到海外宣教,並將這決定告訴父親,以為父親能體諒。豈料當少將的父親一口拒絕,認為他只是初信,情感的火熱會轉瞬即逝。
1883年5月,他收到父親的一封信,說如果他還想去海外傳道,他不會攔阻。這似乎是神對他非常清楚的啟示,於是寫信給內地會,得內地會接見。然而,戴德生在他的熱心上澆冷水,強調在中國工作的危險和孤獨,及可能受到當地西人及中國人的排斥。戴德生要他忍耐禱告,安靜等候。在回家的路上,何斯德清楚靈里深處的渴望 ─ 到中國去。
1901年被選為內地會董事會執行主席,1903年接替戴德生為該會總負責人,領導差會逾30年。1935年退休後仍留在中國。1944年被日本人拘禁,45年才獲釋回國。他在中國住了60多年,是七人當中最長壽的一位。1946年5月在倫敦逝世。
他決定退伍到海外宣教,並將這決定告訴父親,以為父親能體諒。豈料當少將的父親一口拒絕,認為他只是初信,情感的火熱會轉瞬即逝。
1883年5月,他收到父親的一封信,說如果他還想去海外傳道,他不會攔阻。這似乎是神對他非常清楚的啟示,於是寫信給內地會,得內地會接見。然而,戴德生在他的熱心上澆冷水,強調在中國工作的危險和孤獨,及可能受到當地西人及中國人的排斥。戴德生要他忍耐禱告,安靜等候。在回家的路上,何斯德清楚靈里深處的渴望 ─ 到中國去。
1901年被選為內地會董事會執行主席,1903年接替戴德生為該會總負責人,領導差會逾30年。1935年退休後仍留在中國。1944年被日本人拘禁,45年才獲釋回國。他在中國住了60多年,是七人當中最長壽的一位。1946年5月在倫敦逝世。
章必成(章悟道)
在慕迪布道會真正信主後,他也曾一度軟弱。幸好,這只是短暫的情況,退後反倒叫他更邁向前,以後他更愛主!而神也就揀選了他完成他所託負的使命。一次,他無意間看到一本小冊子《一個奇異而真實的故事》,以寓言方式把宣教地區的需要描寫得絲絲入扣,章必成看後深受感動,好像是針對他的一個挑戰。章必成的母親對兒子決定去中國感到非常高興,她鼓勵兒子作宣教士,且“不但要去,同時要說服其他人一起去”。
章必成不只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棄了大筆財產。當他在中國宣教的時候,英倫的大哥,由於沒有兒子繼承業務,想給章必成大筆財產,但條件是要他放棄中國,放棄宣教,回英國打理房地產業,章必成毅然拒絕了。他寧願鎮過鎮、村過村,艱辛地旅行布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熱的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里路。他愛中國的熱誠,甚至感動了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中國內地會,而他自己也就是死於兒子的宣教站──中國寶寧。
章必成不只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棄了大筆財產。當他在中國宣教的時候,英倫的大哥,由於沒有兒子繼承業務,想給章必成大筆財產,但條件是要他放棄中國,放棄宣教,回英國打理房地產業,章必成毅然拒絕了。他寧願鎮過鎮、村過村,艱辛地旅行布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熱的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里路。他愛中國的熱誠,甚至感動了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中國內地會,而他自己也就是死於兒子的宣教站──中國寶寧。
蓋士利
威廉·蓋士利(1858-1925William Wharton Cassels)是聖約翰學院的畢業生,司米德的學長和好友。大學畢業時,他已決定舍己事奉主。最初當英國國教的副牧師,熱心布道,特別是在貧民中工作,然而,神讓他看見他的工場並非英國,而是遙遠的海外。自從他感到海外宣教的呼召後漸漸地清楚神賜他的負擔是中國。未幾,更寫信給戴德生,表示願意去中國。
但他要往中國的決心,很快就受到考驗。凱色的母親知道這訊息後,十分傷心,因為她的七個兒子,只有蓋士利一個留在英國。她去信戴德生,要求他不要接納蓋士利。戴德生答應絕不慫恿他。1884年9月最後一日,戴德生與蓋士利一起禱告。翌日答案來了,蓋士利收到母親的信,結果是 神自己挪開了這些障礙,信中告訴戴德生:“顯然他認為去中國宣教是他的責任和權利,這條路已經夠艱難;如果我加以阻撓,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兒子的壞母親?神已帶領他走上這條路,雖不合我的意願,但我必須跟上。願神賜福他,也賜福你們的工作。”
蓋士利先在上海工作,後在中國西部新教區當監督,一直很少離開中國。七人當中最先離世,1925年返天家。
蓋士利先在上海工作,後在中國西部新教區當監督,一直很少離開中國。七人當中最先離世,1925年返天家。
C. T. Studd, M. Beauchamp, S. P. Smith,
A. T. Podhill-Turner, D. E. Hoste, C. H. Polhill-Turner, W. W. Cassels
後排從左至右:施達德,章必成,司米德
前排從左至右:杜明德,何斯德,杜明理,蓋士利
A. T. Podhill-Turner, D. E. Hoste, C. H. Polhill-Turner, W. W. Cassels
後排從左至右:施達德,章必成,司米德
前排從左至右:杜明德,何斯德,杜明理,蓋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