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法律科學(研究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

法學(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律科學(研究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法學,是關於法律的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法律作為社會的強制性規範,其直接目的在於維持社會秩序,並通過秩序的構建與維護,實現社會公正。作為以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

在中國,法學思想最早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在中國先秦時代被稱為“刑名之學”,從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截至2020年,中國大陸擁有法學一級博士點授予權的院校為52所,是國內法學人才培養的教育高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學
  • 外文名:LAW
  • 別名:法律學、法律科學
  • 研究內容: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
  • 歸屬:社會科學
  • 定義: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 一級博士點數量:52個
名詞來源,發展簡史,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研究領域,法系分類,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特徵,分科,部門法學,分科標準,研究分科,教學分科,主幹課程,重點學科,一級重點學科,二級重點學科,學科發展,發展歷史,法學一級博士點,學科評估與排名,代表院校,東吳朝陽,五院四系,政法院校,關係,綜述,與哲學的關係,與社會學關係,與經濟學的關係,與政治學關係,與倫理學關係,與心理學關係,就業,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政府機關,律政機構,公證部門,企業法務人員,金融領域,新聞出版業,

名詞來源

“法學”這一用語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在公元前3世紀末羅馬共和國時代就已經出現,該詞表示有系統、有組織的法律知識、法律學問。古羅馬法學家曾給“法學”下過一個經典性的定義:“法學是關於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於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德文、法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等西語語種,都是在Jurisprudentia的基礎上,發展出各自指稱“法學”的辭彙,並且其內容不斷豐富,含義日漸深刻。
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最早由日本輸入。日本法學家津田真道於1868年首次用來對應翻譯英文Jurisprudence、Science of Law以及德文Rechtswissenschaft等辭彙並對之作了詳細說明,該詞於“戊戌變法”運動前後傳入中國。

發展簡史

中國法制史

在中國,法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極為輝煌的時期,各學派相繼興起,百家爭鳴。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兩家)爭論的問題之一。這一時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對中國後來的思想家有深遠影響。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法律已從習慣法向成文法、從秘密法向公開法發展。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到戰國時期,魏國執政李悝在各諸侯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封建社會的法典《法經》。這部《法經》雖早已失傳,但在一些歷史著作中載有其篇目。《法經》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典的基本體系,以後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開皇律》、《唐律疏議》的體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與儒家相反,他們強調法律及其強制作用,而輕視聖賢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張“法治”。法家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為一種權衡、規矩、尺度,提供一個判斷是非的客觀準則;法應隨時代而變;法由國家制定;法應公開,應平等適用;應嚴格守法,法與賞罰不可分,等等。那時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嚴刑峻罰為基礎的,不同於西方17~18世紀反專制、反酷刑的法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採納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代替法律,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思想來立法。
漢武帝採納儒家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儒家的法律思想壟斷了長達2000年的法學領域。通常所講的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法律思想就是指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實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專制主義,其結果是導致法學在中國的衰落。
在這一時期中,繼百家爭鳴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學說,對以專制君主名義發布的成文法進行文字上、邏輯上解釋的律學,即通常所說的注釋法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等都曾對漢律作章句註解。晉朝張斐和杜預也曾對漢律作註解。東晉後,私家註解逐漸由官方註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長孫無忌等人於公元652年奉詔編寫《唐律疏議》一書,對《唐律》作了權威性的解釋,與唐律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獻。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輔”作為主導思想。《唐律》及其《疏議》集戰國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為唐以後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範。《唐律》對當時中國近鄰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法律也有重大影響。因而在國內外法學著作中,通常將以唐律為代表的中國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國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稱為中華法系或中國法系。
從三國魏明帝時起,設律博士職,專門傳授法學。這一官制一直延續到宋朝,至元代才被廢除。晚清法學家沈家本在總結中國歷史上法學的發展時曾認為,元明清時法學已日趨衰落。1740年編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律。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司法制度和法律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變化。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關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思想、嚴復所翻譯的許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紀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又有社會學、進化論方面的內容。
如果說嚴復等人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學方面的思想,那么,以沈家本為代表的政府官員則主要傳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別是基於羅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沈家本任修訂法律大臣時,主持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國傳統法律的工作。他派遣政府官員和學生出國考察和學習西方法律,聘請日本法學家來中國修訂法律和講學,1906年創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學校;組織翻譯了大量外國法律。
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方各種法律思想,繼續傳入中國。

外國法制史

人類歷史上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除中國外,還有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鄰近地區各國、古代印度以及中世紀伊斯蘭教各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文化。法學的內容極為廣泛,通常指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社會、西歐封建社會以及近現代西方的法學或法律思想。
在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希臘城邦,儘管成文法並不很多,也沒有職業法學家,但當時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著作中,探討了關於法的許多基本問題。例如法是神授還是人定;法的基礎是權力還是自然、正義或理性;是法治還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關係;法和國家、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思想對後世西方法學一直具有影響。
與古希臘不同,古羅馬的成文法(主要是私法)和法學極為發達。在西方歷史上,正是在羅馬帝國前期,第一次形成了職業法學家集團,第一次出現了法律教育和法學學派,第一次出現了法學著作。羅馬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是一部最早的並完整保存下來的西方法學著作。
歐洲中世紀,由於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上占有很大勢力,教會神學在思想領域中居於壟斷地位,法學與哲學、政治學等都成了神學的附庸。到中世紀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種以恢復和研究羅馬法為核心的法學,即自12~16世紀相繼出現的義大利的注釋法學派、評論法學派以及法國的人文主義法學派。這三個法學流派雖各有特點且相互對立,但通過它們,羅馬法在歐洲大陸得到廣泛傳播,從而為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基礎的統一的法律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歐洲大陸不同,英國中世紀的法,主要是普通法。這種情況表明了以後西方世界兩大法系的淵源:民法法系(又稱大陸法系)是在羅馬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普通法法系(又稱英美法系)是在英國普通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7~18世紀最為盛行的法律思想是古典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H.格勞秀斯、英國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國的C.L.S.孟德斯鳩和J.-J.盧梭等人。他們的學說和政治綱領儘管有很多差別,但總的來說,是反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是《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以及民主、法制的理論基礎。這個學派極大地提高了法在社會中的地位,倡導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則,創立了憲法、國際法等新的法律學科,沉重地打擊了神學,使政治學、法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典《拿破崙法典》,就是在這個學派的思想基礎上制定的。古典自然法學派起過巨大的歷史進步作用,但也不可能超出時代所給予它的限制。
《法國民法典》亦即《拿破崙法典》
在19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漸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德國古典哲學家的哲理法學派。在歐洲大陸,開展了廣泛的編纂法典的活動,比較法學和行政法學隨之興起。隨著英國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從事殖民擴張,普通法法系和民法法系的影響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西方兩大法系終於確立起在世界範圍的地位。
進入20世紀,西方法律和法學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法的社會化”問題,即強調法不僅應保護個人權利,而且應著重保護社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新的科技革命,國家經濟職能大大增強,經濟有了較大發展,政府更多地採用改良、讓步和福利主義政策。在這種條件下,一般地說,民主和法制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它們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①德、意、日三國在戰後通過新憲法,建立了民主和法制;人權和公民權利有所擴大,憲法和法律監督進一步加強。
②立法重點從私法轉向公法,新的公法、公法化的私法、公私混合法大量出現。
③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已從17~19世紀的理性主義、概念論法學轉向現實主義、利益多元論和折衷主義,在強調法律重大作用的同時承認這種作用的局限性。
④在法律形式上,雖然也制定和修改了若干重要法典,但一般採用單行法、特別法形式。
⑤對司法組織和程式進行改革,加強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利,形成事實上的“法官創製的法律”。
⑥兩大法系逐步靠攏、國際立法增多。但與此同時,破壞法制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
在法學領域中,學派更加繁多,新自然法學(或類似的價值論法學)、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大派別相互靠攏。非法學思潮對法學影響更不斷擴大,出現了經濟分析法學、批判法學等新的法學派別。
法律科學
在19世紀40年代現以前,法學領域幾乎一直是由思想家、法學家壟斷的。他們為法學提供了大量歷史資料,有的人在闡述法律的某些方面,提出了合乎科學的觀點,有的法律思想也起過歷史進步作用。他們科學地闡明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3個組成部分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構成法學。它的出現為法學領域帶來了根本變革。它代表了人民及其他公民的利益,科學地闡明了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使法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法學的原則
①以往法學主要以為基礎,否認法學因素對法的最終決定作用。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社會成員意志的體現,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這一社會成員的權力結構條件決定的。當然,法和社會學以外的各種因素也相互作用。但歸根結底是由社會成員的意志決定的。
②以往的法學同時肯定法的繼承性都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上優秀法律文化遺產的同時創立和發展的。
③以往的法學家都認為法是永恆存在的。當然還有具有某種強制力的行為規則。
法學家們對法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
①他們在闡明法學研究的同時也就說明了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②他們在考察和研究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實踐中,分析法律制度。
列寧對法學的主要貢獻是:
①在領導革命鬥爭,特別是在與俄國自由階級、孟什維克、第二國際主義者和其他主義者作鬥爭的過程中,揭露了沙皇俄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法律制度,特別是與代議民主制相聯繫的法制的本質性。
②他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創建蘇維埃政權的過程中開始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理論。
法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政府《六法全書》的指示以及《共同綱領》關於廢除舊法律創建新法律的規定,都表明一種新的法學在中國大陸的創立。但在相當長時期內,這一法學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法學就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成為為現代化建設、為民主與法制建設服務的法學,它在當代中國的條件下發展了法學。
當代中國法學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方面是國家重要文獻或領導人關於法制的重要論述中體現的發展。
首先,法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法學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中國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同時也研究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經驗,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作出了科學的論斷:“為了保障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都重申和發展了這一結論:民主是社會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就沒有社會的現代化。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闡明了文化大革命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民主和法制被忽視,為了防止類似悲劇的重演,就必須加強民主和法制。
其次,法律和巨觀經濟調控也促進了法學的發展。在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指令性計畫和行政指令,採用直接控制為主的運行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作用是有限的。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過程中,人們已日益認識到法律在經濟領域中的巨大作用。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準則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改為主要依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間接控制方式。十四大將中國經濟體制的目標,確定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法律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更為加強,法學研究隨之進一步開展。
同時,中國政府主要根據中國經驗,提出了綜合治理的方針,即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政法機關協同其他各機關、團體,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種手段,預防和打擊犯罪,改造罪犯。十餘年來的社會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完全正確的。這種綜合治理的理論是對法學,特別是對刑法學、犯罪學等法學學科的重要貢獻。
此外,還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即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一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一國兩制實現就意味著“一國數法”的出現。這將推動當代中國法律和法學向多樣化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是一重大貢獻。
當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另一個方面是中國的專業的法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貢獻。主要是:
①對一系列重大法學理論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為此而撰寫專著、教材和論文,以及編寫法學工具書、召開學術研究會。在各個部門法學以及國際法學中都曾進行過有關本學科重大問題的研究。
②改進和發展許多已有一定基礎的法學學科(如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和國際法學),同時又創建許多在國內以往並不存在的新學科,如經濟法學、行政法學、軍事法學、科技法學環境法學、現代西方法律哲學、法律社會學、比較法學、立法學等,並發表有關論著。
法學(法律科學(研究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授課
③專業法學工作者經常參加憲法和其他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或提出有關立法建議等,很多專業法學工作者出任兼職律師或參加其他法律實際工作。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法學與實踐的結合。
④從事法律院校教師工作,培養中高層次的法律專門人才(大學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此編寫大量各種形式的法學教材。
⑤將國外法學(包括方法論)新動向引入國內作為借鑑,為此翻譯了不少外國法學論著、法律、法規、法學工具書等,並進行了廣泛的國際法學交流,大量的學生、教師去國外學習、進修和講學或參加國際法學會議,又有不少外國法學家來中國講學和學習。
法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不同於文學、哲學、史學等人文科學的一個特徵,就是法學、經濟學比文學、史學等更具有強烈的適用性。因此,強調法學理論要經世致用,不要變成玄之又玄的經院哲學,在總體上是不錯的。從主觀上來說,中國法學家們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學說遠離現實,但從客觀上來看,法學家的不少主張離實際操作過遠的現象,還是相當嚴重。這一問題不能僅僅用法學家的批判性和理想性品格來解釋,而就聯繫中國的法學教育體制和法學家的出身經歷,作更廣泛的考察。
從法學教育體制來看,據筆者有限的了解,西方不少大學法學院的院長、教授都有過擔任政府官員、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經歷,他們把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一道傳授給了學生。而中國法學院院長、教授中有過官員、法官、律師、檢察官經歷的實在為數不多。他們大都是從高中進大學,然後留校任教,這種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深入了解實際,不可能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經驗,要他們的學說貼近實際(不是盲從、附隨實際)也多少有點勉為其難,要他們立場公正、持論公允,也非舉手之勞。
瀏覽一下,醒目的著名法學家,他們大都有擔任過官員、法官等經歷。根據何勤華教授主編的《外國法律史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所作的統計,古羅馬時代的著名法學家有四個:蓋尤斯、帕比尼安、烏爾比安、查士丁尼,除蓋尤斯出身不詳外,帕比尼安曾擔任過申訴官、帝國高級法院院長、近衛都督(相當於副皇帝)等。烏爾比安擔任過帝國高級法院法官助理、帝國議事會成員,近衛都督。查士丁尼是東羅馬帝國(又名拜占庭帝國)著名的皇帝。
法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居亞斯和朴蒂埃兩位,居亞斯雖未當過官,但其師從的是巴黎高等法院院長的法國駐威尼斯大使弗利埃,朴蒂埃則在奧爾良初等法院法官助理的職位上工作了50年。
德國近代以來的法學家有薩維尼耶林、祁克等三位,除耶林外,薩維尼擔任過普魯士樞密院議員、柏林抗訴法院法官、最高法院顧問等,祁克大學畢業後擔任過律師、見習司法官、軍官等。近代以來的著名法學家有科克、布萊克斯通、邊沁、奧斯丁、梅因等五位,這五位都有過官員或律師的經歷。科克做過律師,擔任過諾里奇市法院的首席法官、倫敦市法院的首席法官、英國副總檢察長、國會下議院議長、英國檢察總長、高等民事法院的首席法官、王座法庭首席法官、樞密院成員等。布萊克斯通做過律師,大學校長、法院陪席法官、國會議員、王室法律顧問、王室副總檢察長、高等民事法庭法官等。邊沁做過律師,雖然他是個很內向的人,但為了自己的學說能緊密聯繫實際,他走出書齋,曾經草擬了憲法、民法、刑法以及議會改革的要點,給俄國沙皇編制法律。奧斯丁當過陸軍軍官,做過律師,被大法官布勞漢任命為第一刑法委員會的委員,擔任過皇家刑法和訴訟委員會的成員。
美國近代以來著名的法學家有霍姆斯、卡多佐、龐德等三位。霍姆斯做過律師,擔任過馬薩諸賽州最高法院法官和首席法官、聯邦最高法官大法官等。卡多佐做過律師,擔任過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紐約抗訴法院常任法官和首席法官、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等。龐德做過律師,擔任過內布拉斯加州高級法院抗訴受理專員和州最高抗訴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政府的法務部顧問和教育部顧問等。
經濟學家中也有類似情況。作為首屆(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簡·丁伯根從年輕時起就投向仕途,在荷蘭中央政府任職15年。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1962年就任於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後來成為甘迺迪總統的經濟顧問。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遜1941年受聘到美國資源計畫局工作,1945年擔任美國財政部經濟顧問,1953年在美國預算局任職,擔任過甘迺迪和詹森兩位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二戰期間被美國政府委任為華盛頓戰時生產局計畫統計處副處長。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擔任過柯林頓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因此,從事套用性很強的法學專業的學者們,如欲把學問做得紮實、有價值,就要勇於投向仕途和社會實踐,讓自己的學說接受國情的檢驗,或者貼近現實,或者改造現實。就政府而言,也要建立有利於法學家投向仕途和社會實踐的制度,促進理論聯繫實際的制度化。

研究領域

法學的研究對象(object of law)首先是法
這裡的“法”包括通常所說各種意義的法。
從法的形式角度說,包括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成文法(statute law)和不成文法(unwritten law, common law)。
從法的體系角度說,包括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訴訟法、社會法、刑法、國際法程式法以及其他各種部門法
從時間角度說,包括古代法、近代法、現代法和當代法;
從空間角度說,包括該國法、外國法、本地法、外地法;
從一般分類角度說,包括國內法和國際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特別法實體法和程式法;
從表現形態角度說,包括動態法和靜態法、具體法和抽象法、紙面法和生活中的法、理想法(如自然法)和現實法(如實際生效的法)等等。
法學只有將所有這些不同意義上的法盡收眼底,加以研究,才算是名副其實的法學。
法學還要研究各種“法的現象”
即基於法產生的各種現象,如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
法的起源、發展、移植、繼承、現代化;
法律秩序、利益、正義
法治觀念、思想、制度、事實、規律等等。
法學還要研究“與法相關的問題”
法和法的現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發展同其他事物特別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繫。研究這些相關問題可以更好地研究法學的主要問題。

法系分類

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傳統的若干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它是一種超越若干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現象的總稱。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法國、德國外,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中國也屬於這一法系。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範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除外)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起源:英美法系起源於英國。普通法一詞(Common Law),是相對於在各地區的地方貴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蘭國王指派的專職法官巡遊各地,推廣相對統一的國家法律。這一做法主要始於亨利二世,被認為是對於歐洲舊有司法制度的重大變革。由於國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國範圍施行較統一的司法尺度,於是開始重視對於過往案件的參考,英國的案件報告系統逐漸形成,也成為後來法律系統的重要基礎。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式非常嚴格,由於程式上的違規,導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結果。英格蘭之後又出現了與之區別的“衡平法”(Equity),放寬了對於形式和程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於普通法的法院系統受理。功利主義學派創始人邊沁(Bentham)認為普通法不是合理設計的結果需要改革,一開始未被英國法官和律師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簡化法院組織和司法訴訟程式,宣布普通法與衡平法系統正式合併,結束了兩種法制並立的局面。合併後的法律統稱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細節仍然有保留衡平法與原普通法的差別對待,廢除使用多年繁瑣的令狀制,讓英國法律現代化。這種採用大量判例的法律體系是英國社會內部自生自發的產物、是經驗主義的結果,因此許多具體的法律制度在注重邏輯概念體系的大陸法系人士眼裡,普通法顯得比較繁雜、不成體系。這種法系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公序良俗和最廣大的社會大眾的公平認知作為判案的基礎,因此“形散而神不散”。最初是通過英國(以及後來的美國)的文化影響力擴張傳播的,故而當今英美法系的版圖與18、19世紀英美文明的擴張版圖大致吻合。
除了英美法系國家之外,由於英美國家在西方文明的影響力和英美法本身的特點,英美法在當今世界的某些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國際貿易和海商運輸等方面。經常有國際貿易的契約,雖然參與各方都與英國無關,卻指名以英格蘭法律約束契約。

特徵

歷史上,出現過四種為不同階級利益服務的、體現不同意識形態的法學,即奴隸主的、封建主的、資產階級的和無產階級的。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以法作為研究對象的法學,必然具有實踐性的特徵,即它來源於社會實踐,又轉過來為社會實踐服務。法學是歷史和國情的範疇,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的法學,總是印有特定的痕跡,其內涵和外延、內容和體系是有差別的。第一 ,法學可以對社會發生直接和間接和影響。第二,法學的對象、分科、方法都是實在性的。第三,法學在實踐中產生,其發展也是為了指導實踐。

分科

部門法學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法學
法理學
法律史學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經濟法學
訴訟法學
民商法學
刑法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國際法學
軍事法學

分科標準

法學劃分學科的標準
1.1 對象和方法的結合
1.2 類別和層級的結合
1.3 現實和理想的結合

研究分科

一、理論法學
即從總的方面探求法學研究對象的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理論法學主要不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劃分出來的結果,而是依據法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劃分出來的。那些研究對象比較抽象、研究方法偏重於理論分析的分支學科基本都可列為理論法學,其主要代表是法理學。如果一國法學體系中不設綜合法學這個大的部類,那諸如立法學、法社會學、法解釋學、比較法學等也可視為理論法學。法學邊緣學科中側重於理論研究的也可列為理論法學。
二、套用法學
即旨在直接服務法律實際生活、幫助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套用法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法律實際生活中的經驗材料,其比之理論法學更具有實踐性,它是理論法學的具體化,也是理論法學的資料淵源。但套用法學並非沒有理論,其產生的理論不是用來起跨學科的普遍指導作用,而是為解決本套用學科的實際問題服務的。套用法學的代表性學科是各種部門法學,如憲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程式法學等等,有關法律實務的分支學科,法學邊緣學科中側重於解決實踐問題的分支學科也可列入套用法學。
三、歷史法學
即專門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中的歷史問題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歷史法學之所以作為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專門的類別,主要因為它既包括理論內容(即論從史出),也包括套用內容(即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歷史法學主要研究歷史上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研究研究這些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實質、內容、形式、特點及其產生、發展、消亡的規律等。它主要包括中外法律制度史學、中外法律思想史學、法學史學。
四、綜合法學
即具有相當大的跨越性的法學分支學科的總稱。
註:綜合法學有兩個顯著特徵:其一,它的研究對象跨越多種甚至各種法學分支學科;其二,理論、套用和歷史不是各有側重,而是三者兼容並包。法學總論或概論之類是典型的綜合法學。同時也包括立法學、法社會學、法解釋學、比較法學、國際法學等。

教學分科

法學可以分為很多分支學科,主要有:
①理論法學,又稱基礎法學。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中國法律院係為這個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
②法律史學。可分為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
③國內法學。指一國各部門法學,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環境法學、刑法學、訴訟程式法學以及軍事法學等。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因此,在國內法學體系中,憲法學占有主導地位。
④國際法學。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
⑤立法學。研究立法原則、規劃、立法體制、立法風格、立法程式、立法技術以及法律彙編、立法評價等問題。
⑥法律解釋學。對法律條文的內容和文字進行闡釋,相當於中外歷史上所稱的注釋法學。
法社會學。通常指通過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法律的社會功能、實行和效果等問題。
⑧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比較法學是對不同國家(或特定地區)法律(包括該國法和外國法之間,外國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因此,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密切聯繫。
⑨法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一些邊緣學科。如科技法學、法醫學、司法鑑定學、司法精神病學、法律統計學等。
在每一獨立的分科中,又可再劃分為不同層次的較低的分科。而在各分科中,每個國家的法學都總是以研究該國現行法為重點的。

主幹課程

畢業論文(設計)、大學英語(統考)、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法律邏輯學、法律文書、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私法學、國家司法考試指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婚姻家庭繼承法、計算機套用基礎、計算機套用基礎(統考)、科技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立法學、民法學、侵權行為法、商法學、稅法學、司法實務、物權法、現代遠程學習概論、學位英語、英語2(新錄)、英語3(新錄)、英語4(新錄)、證據法學、證券法、政治經濟學、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等。
課程類別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期
考核方式
公共基礎課
1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3
1
考查課
2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3
1
考查課
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4
1
考查課
4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
2
考查課
5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3
2
考查課
6
計算機文化基礎
4
3
考試課
7
計算機套用基礎(統考)
5
3
考試課
8
大學語文
5
4
考試課
9
大學語文(統考)
4
5
考試課
10
大學英語
4
7
考試課
11
大學英語(統考)
3
7
考試課
專業基礎課、部分必修課和選修課
13
法理學
3
1
考試課
14
憲法學
4
2
考試課
15
民法學
3
2
考試課
16
刑法學
4
3
考試課
17
民事訴訟法
5
3
考試課
18
經濟法(新)
4
4
考試課
19
刑事訴訟法
4
4
考試課
20
行政與行政訴訟法(新)
5
5
考試課
21
中國法制史
3
5
考試課
22
稅法(新)
5
5
考試課
23
契約法
5
6
考試課
24
國際法
4
6
考試課
25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5
6
考試課
26
環境資源保護法
5
7
考試課
27
企業和公司法(新)
6
7
考試課
28
婚姻家庭法
4
8
考試課
29
國際私法
4
8
考試課
30
智慧財產權法
4
8
考試課
31
法律文書寫作
4
9
考試課
32
國際經濟法
5
9
考試課
33
保險法
4
9
考試課
實踐環節
38
畢業論文
8
10
評定課

重點學科

一級重點學科

三所擁有法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院校名稱
隸屬關係
類型
所在地
綜合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綜合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政法
北京

二級重點學科

擁有法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的高校(此不含已擁有法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3所高校)
學科門類
院校名稱
所在地
法學理論
長春
法律史
上海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杭州
刑法學
長春
民商法學
武漢
訴訟法學
重慶
經濟法學
重慶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武漢
國際法學
武漢
廈門
北京

學科發展

發展歷史

1981年第一次審批
198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次開展博士、碩士學位點評審。北京大學法學理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憲法學、北京大學國際法學成為我國最早布局的3個法學博士點,北京大學陳守一王鐵崖,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張友漁成為我國法學專業首批博士生導師。首次布局的13個法學碩士單位和學科點,它們是北京大學(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共6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共7個)、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理論、法律史、刑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共5個)、外交學院(國際法學)、吉林大學(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學共4個)、復旦大學(法律史)、上海海運學院(國際法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刑法學)、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法律史、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共5個)、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國際法學共2個)、武漢大學(國際法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共6個)、上海社科院(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4個)
1983-1984年第二次審批
1983年3月啟動第二批學位點評審,當年12月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了第二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科專業和指導教師名單,1984年1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發布學位點名單。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法學,武漢大學國際法學獲批博士點。武漢大學成為京外第一個獲批法學博士點的高校。本次布局的法學碩士點是: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法學)、南開大學(國際法學)、吉林大學(民商法學)、華東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廈門大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武漢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山大學(國際法學)、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上海社科院(刑法學)。其中,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北政法大學4個是新增法學碩士培養單位。
1985-1986年第三次審批
1985年11月啟動第三批學位點評審,至1986年結束評審,1986年7月28日國務院學委員會通過並批准第三批學位點和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批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理論、民商法學;北京大學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吉林大學刑法學;武漢大學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廈門大學國際法學。布局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共12個。吉林大學的刑法和廈門大學的國際法成為京外第二批獲準的法學博士點。這次法學碩士點的布局情況是:南京大學(法學理論)、武漢大學(法學理論、法律史、訴訟法學、經濟法學)、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西安交通大學(經濟法學)、蘭州大學(經濟法學)、吉林大學(法律史、經濟法學)、中山大學(法律史)、延邊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民商法學)、四川大學(刑法學)、北京大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黑龍江大學(民商法學)、中國社科院(訴訟法學)。
1989-1990年第四次審批
第四次審批自1989年3月啟動至1990年6月結束,當年10月國務院學位第九次會議批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史、武漢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4個博士點。
1993年第五次審批
1993年5月啟動,9月結束,12月國務院學位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批准西南政法大學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訴訟法學成為該校獲取的第一個博士學科點;批准新增中國人民大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北京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法學5個博士學科點。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有了我國第一批經濟法學博士點。北大有了我國第一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博士點。
1995-1996年第六次審批
第六批自1995年4月部署,至1996年4月底結束,批准新增武漢大學民商法學、北京大學經濟法學、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3個博士點,是歷次審批法學博士點數量最少的一次。自1996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始批准少數高校按一級學科行使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逐步推進按一級學科審核博士點。不過法學學科是在2002-2003年第九批授權審核時才第一次進行一級學科博士點評審的。
1997-1998年第七次審批
第七次評審自1997年9月正式啟動,至1998年6月結束,國務院學位第十六次會議批准吉林大學法學理論,蘇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法學,武漢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大連海事大學國際法學,華東政法學院國際法學共7個法學博士點。吉林大學繼1986年獲得刑法點之後,歷經13年奮鬥之後,終於在本次授權審核中獲得了第二個法學博士點。華東政法大學獲批博士授權單位。蘇州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也成為繼武大、吉大、廈大、西南政法之後新增的法學博士點高校。
1999-2000年第八次審批
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七次學位會議啟動了第八次學位授權審核工作。200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八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名單》,批准新增南京師範大學法學理論、山東大學法學理論、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浙江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西南政法大學刑法學、清華大學民商法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學、四川大學訴訟法學、南京大學經濟法學9個法學博士點。
這次學位授權審核,首次正式開展博士一級學科審核。北京大學政治學,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社會學,復旦大學政治學,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社會學,中央民族大學和雲南大學民族學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
2002-2003年第九次審批
第九次學位授權審核是根據國務院學位第十九次會議決定於2002年底啟動的,到2003年6月評審工作結束。經2003年7月國務院學位第二十次會議審議,批准新增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6所高校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這是我國首次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設定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同時批准新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經濟法學,吉林大學民商法學,廈門大學民商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訴訟法學,南京師範大學訴訟法學,湘潭大學訴訟法學,復旦大學國際法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軍事法學9所高校11個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評審首次設立了軍事法學博士點,這也意味著97版學科專業目錄中有關法學博士二級學科專業實現了全覆蓋。
2005-2006年第十次審批
2006年1月國務院學位會議批准新增清華大學、吉林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6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其中,清華大學法學院是按照特別授權,自行組織的評審工作並順利通過評審。清華大學法學院,由2000年才獲批不久的一個民商法學博士點,縱身一躍邁入了法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平台。本次還批准新增了17所高校的18個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6所已有法學博士點的高校新增學位點(括弧內表示)的情況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民商法學)、復旦大學(民商法學)、浙江大學(法學理論)、山東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湘潭大學(法律史)、湖南大學(經濟法學)。另有11所高校首次獲批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從而成為法學博士培養單位:中共中央黨校(法學理論)、遼寧大學(經濟法學)、黑龍江大學(民商法學)、上海交通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安徽大學(經濟法學)、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國海洋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鄭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法學)、中山大學(法學理論)、重慶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2008-2012年“特需項目”的實施
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試點工作意見》(簡稱“特需項目”),並於2011年8月正式啟動申報評審工作。經國家主管部門行業管理專家和學科專家兩輪評審,在全國144所高校申報的188個項目中,批准35個項目,西北政法大學申報的“服務西北地區穩定發展與國家安全高級法律人才培養項目”獲批
2010-2011年新增博士點評審
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正式發布評審結果,批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已有國際法學、民商法學兩個二級學科點,下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訴訟法學)、遼寧大學(經濟法學)、大連海事大學(國際法學)、黑龍江大學(民商法學)、復旦大學(國際法學、民商法學)、上海交通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南京大學(經濟法學)、蘇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浙江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法學理論)、安徽大學(經濟法學)、山東大學(法學理論、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鄭州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湘潭大學(訴訟法學、法學理論)、湖南大學(經濟法學)、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法學)、中山大學(法學理論)、四川大學(訴訟法學)、重慶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軍事法學,時稱西安政治學院)共21個二級博士點升為一級博士點,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海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7所高校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2012年以來多元化的新增博士點評審
2016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當年動態調整結果,批准上海財經大學、東南大學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成為最早通過動態調整方式設定法學博士點的高校。2018年3月評審結果正式下達,批准新增北京師範大學、河北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暨南大學、貴州大學、新疆大學7所高校的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批准中央黨校法學理論二級學科博士點升級為一級學科博士點。大約與此同時,教育部又批准了2017年申報動態調整結果,批准雲南大學、山西大學新增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9年5月6日,教育部批准2018年申報動態調整結果,批准北京理工大學新增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同時根據國務院學位第三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2018年自主審核單位增列學位點名單,新增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20年3月30日國務院關於下達2019年動態調整學位點結果,批准新增華東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法學一級博士點

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全國區域分布一覽1981-2020(截止2020年3月31日),總計52個。
法學(法律科學(研究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
全國高校法學一級博士點數量示意圖
華北地區
北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北京理工大學
河北:河北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山西:山西大學
東北地區
吉林:吉林大學
遼寧: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
黑龍江:黑龍江大學
華東地區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江蘇: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
山東: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
安徽:安徽大學
浙江: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
福建:廈門大學
江西:江西財經大學
中南地區
湖北: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
河南:鄭州大學
廣東:中山大學、暨南大學
海南:海南大學
西南地區
重慶: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大學
四川: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雲南大學
貴州:貴州大學
西北地區
陝西:西安交通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學科評估與排名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法學。註: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後,按學校代碼排列
評估結果
學校代碼及名稱
A+
10002中國人民大學
10053中國政法大學
A
10001北京大學
10003清華大學
10276華東政法大學
10486武漢大學
10652西南政法大學
A-
10036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0183吉林大學
10248上海交通大學
10284南京大學
10335浙江大學
10384廈門大學
1052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B+
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0027北京師範大學
10055南開大學
10140遼寧大學
10246復旦大學
10285蘇州大學
10319南京師範大學
10422山東大學
10530湘潭大學
10533中南大學
10558中山大學
10610四川大學
10611重慶大學
10726西北政法大學
B
10034中央財經大學
10041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0151大連海事大學
10212黑龍江大學
10247同濟大學
10272上海財經大學
10357安徽大學
10421江西財經大學
10423中國海洋大學
10459鄭州大學
10532湖南大學
10542湖南師範大學
10589海南大學
10651西南財經大學
11066煙臺大學
B-
10052中央民族大學
10353浙江工商大學
10386福州大學
10475河南大學
10487華中科技大學
10559暨南大學
10561華南理工大學
10590深圳大學
10592廣東財經大學
10673雲南大學
10698西安交通大學
10730蘭州大學
11406甘肅政法大學
11835上海政法學院
C+
10007北京理工大學
10030北京外國語大學
10075河北大學
10108山西大學
10126內蒙古大學
10254上海海事大學
10273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10280上海大學
10385華僑大學
10511華中師範大學
10657貴州大學
10755新疆大學
11078廣州大學
11646寧波大學
11846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C
10004北京交通大學
10028首都師範大學
10065天津師範大學
10125山西財經大學
10166瀋陽師範大學
10173東北財經大學
10251華東理工大學
10294河海大學
10394福建師範大學
10484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10524中南民族大學
10656西南民族大學
10674昆明理工大學
11117揚州大學
11832河北經貿大學
C-
10009北方工業大學
10011北京工商大學
10079華北電力大學
10270上海師範大學
10327南京財經大學
10346杭州師範大學
10378安徽財經大學
10497武漢理工大學
10574華南師範大學
10593廣西大學
10602廣西師範大學
11065青島大學
11482浙江財經大學

代表院校

東吳朝陽

近代中國的法學教育, 朝廷官辦學校最早可以追溯至1905年的“直隸法政學堂”和1907年的“京師法政學堂”。20 世紀最初十年期間,由於清政府的推動和現實利益考量,法政學校遍地開花。到 1916 年時,法政學校與學生的數目都遠高於同期其他科類的學生數目。但最早真正形成規模影響的當屬東吳大學法學院和朝陽學院。1915年東吳大學法科正式開學 , 此為東吳大學法學院之始。1926年, 東吳大學法學院正式開設碩士班, 這是近代中國最早開辦法學研究生教育的範例之一。東吳法科的主要目的, 是培養學生通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美法、羅馬法及希伯來法體系。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朝陽大學是1912 年由汪有齡等人創辦的私立法科大學,後更名為朝陽學院,該校課程的設定,以大陸法教學體系為主,兼采英美法,其以注重司法實踐著稱,其畢業生多去做司法官。該校以培養法律職業人材為目標,而非培養法律研究人員。

五院四系

五院四系”,是新中國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學的法學院(原法律系)的簡稱,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界曾有這一種說法:只有從“五院四系”走出來的人,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科班生。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學在中國法學教育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今中國司法機關80%的骨幹人員均有五院四系的培養背景。
校名
主管部門
中央部屬
211工程
985工程
所在地
前身

北京政法學院



西南政法學院



華東政法學院

中南政法學院



西北政法學院
北京
北京大學法律系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
武漢
武漢大學法律系
吉林大學法律系

政法院校

政法院校是中國法學領域在教育、套用和研究等方面的典型院校。截止到2014年,中國共擁有8所政法類院校,這些政法院校的國家司法考試通過率均在排在全國前列,為中國司法界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法律人才。
校名
主管部門
成立時間
中央部屬
211工程
985工程
所在地
1952年

1950年



1952年



1948年

1939年



1955年



1956年



1984年



關係

綜述

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
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么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么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
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
訴訟研究方面,法學需要認知心理學這樣最微觀的支持,譬如,對抗制為什麼在認識論上是合理的,認知心理學會揭示所有的人都有可怕的人類弱點
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
科學的傳統意義,是指經驗科學。什麼是科學,在傳統意義上,並不難確定。其基本特徵是,訴諸實驗,可觀察和可驗證,卡爾·波普則說是可證偽。按照波普的觀點,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不是科學。
法學在本體上是科學,在核心問題上,不是科學。或者說,法學的本源精神論證,不是嚴格的科學,但是法學的套用性論證是科學。
在法學被理解為科學的那些領域,經驗可以證偽理論。譬如,對抗制必然是現代流行的訴訟制度,不這樣做,司法獨裁就是隨處可見。
現代社會中,法在調整人們行為方面的作用極為廣泛。法學和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各門學科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

與哲學的關係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法學都以某種哲學作為其理論基礎。當代中國的法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的。

與社會學關係

二者存在著極為密切並相互交錯的關係。法律社會學既是法學的分支學科,又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是介乎法學和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作為法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的法律社會學,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例如,青少年犯罪、家庭、婚姻等問題是社會學和法學共同關注的問題,但雙方的研究角度又有所不同。前者需要綜合各種社會因素來研究這些問題,後者則著重研究這些問題的法律方面。

與經濟學的關係

法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關係直接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原理,即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歸根結底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而法律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推動或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法學和經濟學都需要研究法與經濟的關係。法學從研究法律制度、法律關係、法律行為的角度(例如研究契約制度、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係、民事侵權行為等)出發來研究法與經濟的關係,而經濟學則從生產力、經濟關係、經濟規律和經濟活動的角度出發來研究這種關係。

與政治學關係

在歷史上,法學和政治學曾長期結合在一起。歐洲中世紀,天主教會居於主導地位,政治學和法學都從屬於教會的神學。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學和政治學都擺脫了神學的桎梏,但還是一些哲學家的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中的兩個環節,而且,兩個學科也很難分開。直到19世紀,法學和政治學才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各自成為獨立學科。
法和國家、政府、政黨以及政治家的活動等現象是密切聯繫的。法學要研究政治,政治學也要研究法律,而且兩者都要研究國家,只不過研究的對象和重點不同而已。

與倫理學關係

在古代和中世紀,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宗教規範有時很難分開。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和公元7世紀出現的《古蘭經》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即使在近現代,一般說,法律規範與道德規範、法學與倫理學已明顯分開,但法學與倫理學都極為關注法律與道德的關係這一極為重要和複雜的問題。

與心理學關係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而人的行為同人的心理活動是不可分的。因而法學與心理學也必然具有密切的聯繫。但法學在研究法律的作用時重視人的心理活動,注意吸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如犯罪心理學是犯罪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

就業

審判機關

法院是依法獨立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我國設有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歷來是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領域,也是法學專業學生“專業對口”、實現職業理想的重要目標。

檢察機關

檢察院是依法獨立行使國家檢察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我國設有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同審判機關一樣,各級檢察機關同樣是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熱門行業。

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是國家的治安行政機關和刑事執法機關。在中國,公安機關是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行政職能部門,是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公安機關不同於普通的行政機關,它是掌管社會治安,行使國家治安管理權的專門機關。國家賦予公安機關以不同於普通行政機關的各種強制手段,以完成公安機關所擔負的治安管理的職能,同時也使公安機關成為國家其他行政管理活動的堅強後盾。中國的公安機關不單純屬於行政機關,而是兼有刑事執法職能的司法機關。根據中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承擔偵查和執行刑罰的職能,與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負責、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懲罰犯罪的任務。

政府機關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有關規定,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隨著中國公務員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務員工作條件、待遇和職業發展前景相比改革開放初期有較大改善,報考各級機關公務員已經成為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首選。而近年來國家公務員考試對法學專業人才需求數量最多、比例最大,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法律專業的優秀學生的廣泛參與。

律政機構

律師
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其從事的工作主要包括:代表委託人處理有關法律問題的訴訟;向委託人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議和指導,保護委託人的合法權利和利益;著手法律行動,為委託人的利益辯護。
律師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當前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面臨著大量的法律事務,特別是在金融證券、高新技術、環境保護、智慧財產權、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等領域,迫切需要優秀律師的介入。但目前,中國律師隊伍結構還不夠合理,複合型人才比較短缺,還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律師法律服務的需求。
今後很長一個時期以下領域將會對律師有較大需求:
公職律師和公司律師
所謂公職律師,是指具有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供職於政府職能部門或行使政府職能的部門,或經招聘到上述部門專職從事法律事務的公務人員。與公職律師不同,公司律師則是在企業內部設立的專門為本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或法律服務專門人員。雖然接受委託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社會執業律師的一項重要職能,但是由於政府管理職能的特殊性、複雜性,加之社會執業律師自身工作的多樣性,決定了社會執業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既有一定的優勢,同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滿足社會對法律服務多層次、多領域的需求。建立公職、公司律師制度,形成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軍隊律師等隊伍相互並存、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格局,也就成為中國未來律師業的發展趨勢。
涉外和金融投資領域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中國主要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主要城市對外聯繫和交流日益密切,很多領域都對律師有較大的需求。
如航運、海商、金融、證券、期貨、展覽業和投資業等,發展空間相當大。對於國企改革、勞動爭議及就業問題、外來人口問題和房地產等領域,律師同樣大有用武之地。由於語言問題,我國的相當部分律師不能用英語直接與外商交流、談判,更不用說用英語直接上仲裁庭,參與國際性的訴訟或仲裁程式。法律英語的運用和掌握,成為我國律師業提高服務水平的“瓶頸”。
民事訴訟領域
為很多傳統領域提供法律服務的空間也很寬廣,如離婚訴訟、債權債務等。隨著社會風氣和觀念的變化,離婚率上升了,離婚訴訟案子也越來越多。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糾紛也在增多。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普通人“打官司難,請律師難”的現狀必將發生轉變,專注於民事訴訟領域的律師數量將有較大提高。
部分新興領域
現在有很多領域都需要律師的介入,比如商標代理和稅務服務領域,目前屬於“空白點”,不屬於律師的業務範圍。國外有專門的稅務律師,國內則發展遲緩。商標代理的業務量是相當大的,但目前律師也還不能介入。入世後,許多行業對律師的需求不僅僅是訴訟方面的,更多的是非訴訟方面的專業人才,如反傾銷、反壟斷、投資、融資、招商引資、商貿風險等專業領域的人才奇缺。

公證部門

公證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在公證機構從事公證業務的執業人員。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的實施,確定我國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公證機構正在逐步與國家機關徹底脫鉤。中國公證服務業將加強公證機構建設,健全完善公證工作的組織體系;依法律履行公證職責,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公證法律服務和保障。具體來講,“十一五”期間,我國公證工作將圍繞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服務、圍繞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等方面提供服務,圍繞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提供服務。

企業法務人員

企業法律顧問,是指具有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由企業聘任並經註冊機關註冊後從事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的企業內部專業人員。由於近年來法學專業畢業生傳統就業領域接收能力的限制,越來越多的法學大學生將到企業從事法務工作、擔任法律顧問作為自己就業求職的另一重要選擇。為逐步適應國際競爭要求,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於2002年開始在國家重點企業開展總法律顧問制度試點和推廣工作。試點企業多數為大型或特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行業涉及軍工、民航、石油石化、電子、電信、建築、冶金、能源、金融、商貿等領域,得到廣大企業的積極回響。

金融領域

近年來,法學專業畢業生大量湧入市場,不僅在傳統的司法領域,在金融領域,尤其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法學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較高,適應能力很強,很快成為一些金融單位的業務骨幹,少數優秀學生甚至還走上了單位的領導崗位。從商業銀行總行的情況看,今後一個時期商業銀行內部以下部門對於法學專業人才仍保持較為旺盛的需求,即:法律事務部,合規部,清收處置部門(授信執行部門),信貸管理部,國際業務部門,紀檢監察部門、辦公室等。對於有志於從事金融法律事務的優秀法學專業學生來講,到金融系統工作同樣也是可以有所作為、大展宏圖的。

新聞出版業

凡從事報紙、雜誌等採訪、編輯、發行,以及專門從事新聞資料供應的綜合事業性單位,均可稱為新聞業。也可以說,新聞業是指凡是以服務公益為其主要目的,通過報紙、新聞性雜誌、廣播、電視、新聞影片等媒體向大眾提供資訊訊息的綜合事業性單位。
近年來,卓越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以法律職業素質教育培養為目標。良好的法律職業素質使得一些法學專業畢業生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就業領域,在新聞傳播領域、出版業,法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可以從事編輯、記者、節目策劃、發行等重要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