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著名教師,易繼明,俞江,鄭友德,李紅海,杜穎,李揚,重大科研成果,人才培育體系,國際交流,重要研究機構,普通法研究所,近代法研究所,環境法研究所,重要刊物,特有資源,發展目標,學校簡介,概述,校訓,
簡介
溯及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和中國專利局的推動下,原華中工學院創辦智慧財產權雙學位班,成為全國首批開展智慧財產權高等教育和專業研究的院校之一,培養了新中國最早一批智慧財產權高級人才,也是中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研究會的發祥地。1992年,原
華中理工大學開始招收經濟法學專業本科生,是全國重點理工大學中率先開展法學專業教育的院校之一。1996年,獲得當時全國唯一的科技法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於2001年元月正式成立,在學校文科 “入主流、爭一流、創特色、倡交叉”辦學思想指引下,經過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結構合理、學科齊全、特色突出、優勢鮮明的辦學體系。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環境法學四個碩士點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授權點,並可以培養法律社會學、傳媒法、馬克思主義法學、社會政策與法律、智慧財產權與公共政策等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主辦有《私法》、《華中法律評論》、《中國科技法年刊》等學術出版物,率先在國內開辦了“學術午餐”會,形成了濃厚的學術研究交流氛圍。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法學院薈萃了羅玉中、李貴連、易繼明、俞江、鄭友德、李揚、賈濟東等一大批名師,50餘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9人,博士生導師10人,副教授12人,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博士攻讀者占教師總數90%。羅豪才教授、梁慧星教授、孫憲忠教授、張新寶教授、吳漢東教授、呂忠梅教授等20餘名著名專家學者受聘為兼職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重視對外交流,已經與美國耶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拜羅伊特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關係。同時,還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全球水夥伴組織(GWP)和我國港澳台地區高校或科研機構展開了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由國內知名中青年學者
易繼明教授擔任,著名科技法學家羅玉中教授受聘為名譽院長。
著名教師
易繼明
全國知名中青年法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私法一般理論方向學科帶頭人。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破格晉升教授。兼任《私法》主編、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法學年刊》編輯部主編。2005年8月-2006年7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研修。
主要研究方向:
法理學、私法一般理論、民法總論、財產法和智慧財產權法。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及其英文版《China Legal Law》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撰寫、翻譯和校訂著作《私法精神與制度選擇――大陸法私法古典模式的歷史含義》等10餘部。
主要代表作:
1、《技術理性、社會發展與自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契約法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私法精神與制度選擇――大陸法私法古典模式的歷史含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跛了腳的“法治”――與夏勇教授商榷》,《法律科學》2006年第2期;
5、《中國物權法草案的修改意見:物權的定義》,《法學》2005年第9期;
6、《論智慧財產權的觀念:類型化及法律適用》,《法學研究》2005年第3期;
7、《再談物權法第1條:制定目的》,《東吳法學》2005年第3期;
8、《中國物權法草案的修改意見:總體結構與制定目的》,《河北法學》2005年第8期;
9、《完善我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律制度――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兩周年》,《科技與法律》2005年第2期;
10、《民法典的不朽――兼論我國民法典制定面臨的時代挑戰》,《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
11、《民法之學:關於權利的學問》,《法學》2004年第4期;
12、《認真地對待學者――閒話學者與最近的民法草案》,載《法學》2003年第5期;
13、《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學》2002年第4期;
14、《知識經濟時代民法的變遷》,《法學》2001年第8期;
15、《知識社會中法律的回應性特徵》,《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16、《論日耳曼財產法中的團體主義特徵》,《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17、《物權保全請求權》,《政法論壇》2001年第2期。
主要研究成果有:
《評財產權勞動學說》(《法學研究》2000年5月)、《論我國高技術產業中的智慧財產權問題》(《中國法學》2000年9月。《論古希臘法對大陸法私法形成的貢獻》(《中外法學》1999年10月)、《知識經濟時代民法的變遷》(《法學》2001年8月)、《日耳曼財產法中的團體主義特徵》(《比較法研究》2001年7月)、《知識社會中法律的回應性特徵》(《法商研究》2001年7月)、《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學》)等。2002年到法學系做博士後,其研究計畫分兩部分:計畫A,《財產權的價值目標》;計畫B,《中國民法典制度的歷史使命》。
俞江
1972年7月生於重慶,祖籍浙江省諸暨市。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曾於2003年與許志永、滕彪等一起向全國人大建議審核《收容遣送辦法》,促使國務院最終廢止該辦法。被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等評選為2003年度“中國十大法治人物”;被《楚天金報》評選為2003年度為“湖北省十大感動人物”;並被美國格萊斯曼基金(the Gleitsman Foundation)授予For People Who Make a Difference獎金;繼被《南風窗》雜誌社授予“為了公共利益之良知獎”。
俞江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法律史與民法相結合的交叉領域。曾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相繼發表《“契約”與“契約”之辯》(2003年第6期)、《繼承領域內衝突格局的形成》(2005年5期)等論文。又曾在《歷史研究》、《法學研究》、《讀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專著有《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等。曾獲得第一屆(2005年)中國青年法律學術一等獎(法鼎獎),上海市第八屆(2006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鄭友德
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智慧財產權與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12月—1998年8月在德國專利與商標局、歐洲專利局、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律系、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法律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慧財產權法研究所從事研修工作。1999年3月—2000年2月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慧財產權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申請項目同行評議專家,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智慧財產權研究會理事、比較法研究會理事,中國科技法學會理事,國際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AIPPI)中國分會理事,中國高校科技法研究會秘書長,中國高校智慧財產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特聘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職研究員,湖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經濟法學會副理事長,《經濟法論叢》、《網路經濟與法律論壇》編委。兼任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教育廳法律顧問、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諮詢專家、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主要研究方向:
智慧財產權法、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反不正當競爭、經濟法基礎理論與競爭法。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主持完成近10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項目和科研項目。應邀並獲資助先後赴美、英、日、法、德等國家及香港地區訪問、講學。
主要代表作:
1、Woerterbuch gewerblicher Rechtsschutz,Wila Verlag(德國),1989;
2、《智慧財產權法》(全國統編教材),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信息高速公路中智慧財產權若干問題》,《法學研究》1997年第4期;
4、《試論假冒與不正當競爭》,《法學評論》1998年第1期;
5、《論模仿自由與不正當競爭》,《中國法學》2001年增刊。
6、《論現代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競爭關係》,《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
7、《作品標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現代法學》,2003年第2期;
8、《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具體化研究—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完善》,《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9、《歐盟智慧財產權濫用的反壟斷問題研究》,《法學評論》2006年第6期;
10、《論外層空間活動中的智慧財產權》,《法學》2006年第11期;
11、《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發展與創新》,《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李紅海
教授,1995.7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98.7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2001.7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5.8-2006.8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Wolfson College訪問學者。
專著:《普通法的歷史解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0)
譯著:《英國普通法的誕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0)
論文:
1.“司法指示:沒有法律形式的‘特別法’”,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2.“普通法的司法技藝及其我國的嘗試性運用”,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3.“普通法研究在中國: 問題與思路”,載《清華法學》,2007年第4期
4.“Ownership or Estate?---The Concept of Estate in Early Common Law”,In Journal for Law and Policy in China, Volume 1, No. 1(2007)
5.“判例法中的區別技術及其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套用”,載《清華法學》,2004年第6卷
6.“羅馬法和早期英國法發展中的相似性”,載《清華法治論衡》,2004年第4卷
7.“英國的法治與英國法律職業階層”,載《比較法在中國》,法律出版社2003年
8.“所有權抑或地產權?——早期普通法中的地產權觀念”,載《私法》,第一輯第一卷,2001年
9.“早期普通法中的權利訴訟”,載《中外法學》1999年第3期
10.“亨利二世改革與英國普通法”,載《中外法學》1996年第6期
合著:“薩維尼”一章,徐愛國(主編):《西方著名十大法學家評傳》,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參編教材:“歷史法學派”一章,何勤華(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英美法”部分,由嶸(主編):《外國法制史資料彙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編譯:“英格蘭古法”詞條負責人,薛波(主編):《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杜穎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
簡介:
2006年—2007年: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獲LLM學位
2005年—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2005年:美國國際出庭律師協會中國項目成員,訪問夏威夷、費城
2002年: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問學者
1997年—2000年: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習,獲民商法方向博士學位
1994年—1997年: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習,獲民商法學碩士學位
1989年—1993年:在內蒙古大學法學院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5年—1996年:在日本新瀉大學法學部交流學習,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
1998年—2000年:日本新瀉大學進修,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
學術論文:
1.“保險中的道德危險及其消解”(6500字),載《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第4期。
2.“保險中的危險”(6000字),載《當代法學》2002年第7期。
3.“中國保險業的監督和管理”(6000字),載《法學雜誌》2002年第5期。
4.“對我國保險法受益人規定的思考”(7000字),載《河南財經大學學報-經濟經緯》2002年第4期。
5.“日本保險公司強制重整制度及其借鑑意義”(6000字),載《蘭州商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6.“網上交易中消費者保護特則”(10000字),載《法律適用》2002年第5期。
7.“電子商務中的物流問題”(10000字),載《科技與法律》2002年第3期。
8.“電子認證制度芻議”(8000字),載《當代法學》2002年第5期。
9.“物權保全請求權”(12000字),第2作者,載《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10.“人格權保護中的保全請求權”(12000字),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11.“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趨近——以不作為債務的強制履行為考察點”(10,000字),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2.“日本民法典的百年歷程”(16000字),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總第20卷,2001年第2號。
13.“《日本消費者契約法》制定的歷史背景”(10000字),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3卷,2002年第2號。
14.“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保護立法的發展”(15000字),載《民商法前沿》第一輯,2003年1月。
15.“英美法中的禁令制度”(10000字),載《廣東行政學院學報學報》2003年第3期。
16.“環境保全中的民事請求權”(12300字),載《上海大學-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03年第2期。
17.“完善我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律制度――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兩周年”,(16000字,第1作者),載《科技與法律》2005年第2期。
18.“中國物權法草案的修改意見:物權的定義”(13000字,第1作者),載《法學》2005年第9期。
19.“商標顯著性與姓氏商標可註冊性”(11500字),載《法學》2006年第9期。 20.“通用名稱商標權問題研究”(13000字),載《法學家》2007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商法卷)》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1.“地名商標的可註冊性及其合理使用”(12000字),載《法學》2007年第1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商法卷)》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22.“商標反淡化理論及其套用”(18000字),載《法學研究》2007年第6期。
23.“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約法》第402條和第403條”(14000字),載《中外法學》2007年第6期。
24.“商標糾紛中的消費者問卷調查證據”(17000字),載《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1期。
25.“我國郵品設計中的著作權問題”(5000字),載《中國著作權》2008年第2期。
26. “指明商標權人的商標合理使用制度”(9500字),載《法學論壇》2008年第5期。
27. “商標反向混淆構成要件理論及其適用”(10500字),載《法學》2008年第10期。
28. “商標法中寬展期內商標權的定位研究”(6000字,第1作者),載《智慧財產權》2008年第5期。
29. “單一顏色商標註冊問題研究”(11000字),載《法學評論》2009年第1期。
30 .“商標法中的功能性原則——以美國法為中心的初步分析”(18000字),載《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1期。
李揚
湖南省隆回縣人,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智慧財產權學院(籌)院長,法學院院長助理,北京大學智慧財產權法碩士、博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博士後出站,武漢市洪山區政協常委,中國科技法學會理事,湖北省科技法學會秘書長。日本北海道大學GCOE研究員,法學院特任教授。
代表性著作類(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無形爭奪――智慧財產權的熱點與難點》(獨著),鷺江出版社2000年版。
2、《網路智慧財產權》(獨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湖北法律實務大全·智慧財產權卷》(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智慧財產權的合理性、危機及其未來模式》(合著,第一作者),法律出版
社2003年7月出版。
5、《法官辦案手跡》(叢書,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6、《資料庫法律保護研究》(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該書獲中國科技法學會2007年度優秀成果金獎)
7、《智慧財產權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合著,第一作者》,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8、《智慧財產權法總論》(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
9、《智慧財產權法政策學論叢》(連續出版物),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重大科研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始終致力於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學術品格的塑造,關注21世紀中國現代化進程之中關涉國計民生的重大現實問題,在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戰略實施過程中尋求學科新的切入點、立足點和增長點。大力促進各項科研教學活動與國家的法制需求相結合,加強學科前沿性、戰略性、套用性問題的研究。積極參加國家立法規劃、國家重大科研計畫的研究制定工作,使法學院為國家機關提供重大決策參考的諮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在參與國家立法、地方立法、湖北省暨武漢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法制政策制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持完成的重大課題有: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戰略研究第18專題《科技發展法制和政策研究》;
國務院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制定專題研究、國家立法研究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草案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草案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草案研究》、《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法律專題研究》、《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條例草案研究》;
國家科技部重大項目《我國科技法律法規實施效果評價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智慧財產權協調保護與管理研究》;
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訴訟監督效力研究》;
98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項目《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法律環境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科技法學》等。
2003年5月,法學院俞江教授等人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對國務院頒發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舉國震動,為當代中國憲政發展與人權保護史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人才培育體系
法學院根據法律專業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按照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要求,完善學生培養目標與方案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科技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重點培育學生的時代使命感、專業自信心、國際化意識、創新性思維、實踐能力、領導能力和協同能力。
2004年3月,法學院學生代表中國大陸法學教育機構首次參加了由亞太法學會主辦的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法律賽事“THEXIX LAWASIA Biennial Conference”(亞太法學會雙周年會)暨“2005LAWASIAMOOT”(2005年亞太法律辯論賽),取得第五名的佳績。迄今,法學院已培養本科畢業生1000餘人,雙學位生600餘人,研究生500餘人,並培養留學生20餘人。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在立法、審判、檢察、執法、律師、公證、仲裁、金融、證券、企業法務、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等崗位工作。
國際交流
法學院非常重視對外交流,現已形成全國性學術合作網路。法學院先後派出14名教師赴德、法、英、美、澳等國著名學府研修,國際學術交流取得實質性進展。20餘名畢業生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法國圖爾大學、德國拜洛伊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際著名學府深造,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法學院與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國際水夥伴組織(GWP)、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諸多國際組織與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並正在積極探索與海外聯合辦學的教育創新之路。
重要研究機構
普通法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普通法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英文名稱為Institute of Common Law, Law School, HUST),成立於2008年10月,是國內法學界一個專門性的普通法研究機構。
研究所由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陳緒剛、杜穎、
李紅海、
裴麗萍、齊海濱、易繼明6位學者發起成立,是以普通法為研究對象的開放性學術研究機構,隸屬於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研究所以推進中國的普通法研究和教學、普及普通法知識和理念為宗旨,以貢獻於中國的法治建設為使命。
研究所由研究員、名譽研究員、客座研究員、特約研究員等成員組成。研究所有研究員8位(除上述6位發起人外,還包括姚中秋和畢競悅),名譽研究員12位,客座研究員19位,他們都是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或後起之秀。此外,研究所還擬聘一些國外學者作為名譽研究員,以供諮詢和進行其他合作。研究所設研究委員會和主任兩個機構,委員會由全體研究員組成,主任全面負責研究所工作。由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李紅海教授擔任研究所主任。
近代法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近代法研究所成立於2008年5月,現任所長:俞江教授。該研究所依託法學院法律史學科,在華中科技大學“985”工程二期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支撐下快速發展,是國內外近代法研究的文獻和學術機構。。研究所聘請李貴連教授擔任名譽所長,聘請復旦大學法學院王志強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李啟成副教授學者擔任兼職研究員,現有研究人員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講師1名。
該所規劃的研究方向分為中國近代法的研究、外國近代法的研究、中外近代法的比較研究等三個方面。
環境法研究所
還建立了智慧財產權與競爭法中心、信息法研究中心、電子商務法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機構。
重要刊物
1、《私法》
2、《中國科技法學年刊》
3、《華中法律評論》
4、《普通法之路》
5、《近代法研究》
6、《智慧財產權法政策學論叢》
特有資源
1、一流的華中大法律圖書館
2、學術午餐會
3、法律大講堂
發展目標
展望未來,法學院在“十一五”規劃期間的總體發展思路是:緊扣新一輪科技革命、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法律國際化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時代脈搏,按照校長李培根院士提出的“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價值觀,以開拓進取、改革創新的精神,站在戰略的高度,把握有利時機,不斷提出新的辦學方略和舉措,通過跨越式發展開創學院各項工作的新局面,促進法學專業師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和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提升學院辦學水平和學術聲譽,提高對學校整體發展和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的貢獻率,提高對推進依法治國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貢獻率,在2010年左右初步建成具備顯著優勢、特色和學科競爭力的“研究型、綜合性、開放式”國內一流的法學院,實現學科建設與學院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學校簡介
概述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被當地人譽為“江城明珠”,更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稱。
學校校園占地7000餘畝,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學校教學支撐體系完備,各項公共服務設施齊全。
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基本構建起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86個本科專業,25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
學校實施“人才興校”戰略,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3000餘人,其中教授1000餘人,副教授1300餘人;教師中有院士24人(含雙聘院士1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5人、講座教授3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3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6人。
學校秉承“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堅持“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建設目標,採取多種舉措,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完善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幾十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萬名高級人才。
學校堅持“服務乃宗旨,貢獻即發展”的辦學思路,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學研產相結合,密切與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的合作關係,通過設立駐外研究院、產業化基地,開展橫向科技合作等方式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
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係,每年有約300批、1500餘人次的國(境)外專家學者來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的醫療診治中心。附屬梨園醫院突出老年病學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華中科技大學正以創建研究型、綜合性、開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秉持“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敢於競爭,善於轉化,聚精會神,科學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努力開創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校訓
華中科技大學校訓為“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合乎我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人”、建設無污染校園等精神。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倡導的“學在華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訓中“嚴謹”的意義。轉義出自《易·坤》“坤厚裁物”;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於“求實”,在實中求學問。符合原校訓中“嚴謹、求實”的精神。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實事求是”;
“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訓中“奮進進取”的意義。與創辦一流大學的現代辦學理念一致。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訓涵蓋了德育、智育、發展科學、與時俱進等方面的內容,合乎辦大學的理念,具有現代高校校訓特徵,與我校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與我校發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適宜,多數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應出處,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