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義 金融(Finaunce,Finance) 的內容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
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郵政儲蓄機構、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範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
關於概念
概念新解 寧波大學商學院熊德平教授在其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報告《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與模式研究》【2005年6月通過驗收鑑定,獲優秀等級,並應邀以成果要報形式,呈黨和國家領導人,引起高度重視和作重要批示,該成果200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該成果出版著作《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P66-80)】,以及論文《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於交易視角的概念重構》【《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P8-13;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7年12期P120-126)全文轉載】中,為定義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針對既有定義的缺陷,從重新定義金融概念入手,重新定義了農村金融與農村金融發展的概念,並基於該定義,形成了系統的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構建了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該概念及其基礎上的成果,值得農村金融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和實際部門借鑑和思考。
既有論點
進一步考察已有“金融”的定義,本研究發現,雖然,表述林林總總,重點各不相同,尚無一致認識,但歸納這些表述各異的“金融”概念便可發現,根據其視角和側重點,大致可分為“資金融通論”、“金融資源論”、“金融產業論”、“金融工具論”、“金融媒介論”等幾種類型,其中“資金融通論”在我國歷史最為久遠,影響最為深刻,詞典、教科書中的金融定義基本來自於此,其他的主要觀點主要集中在近幾年的學術研究中,另外一些則基本上是在“資金融通論”基礎上的延伸或擴展或有所側重。
資金融通論
認為“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指通過貨幣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資金的經濟活動”(王紹儀,2002)。《辭源》(1915):“今謂金錢之融通曰金融,舊稱銀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債”中的“金融”專指通過信用中介的貨幣資金融通。
金融
《辭海》(1936年版): “monetary circulation謂資金融通之形態也,舊稱銀根。”《辭海》(1979)則有:“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與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1986年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把相當於本研究口徑的“FINANCE”定義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the granting of credit,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
可見,“資金融通論”歷史最為久遠並居主流地位[2],但深入分析發現,這一定義雖然比較準確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動過程,但卻把金融的本質屬性隱藏在背後,似乎有“金融”就是金融的同意反覆之嫌。
金融產業論
認為“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及機制的總稱,是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平等的產業,金融產業是指以經營金融商品和服務為手段,追求利潤為目標,市場運作為基礎的金融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的總稱(冉光和,2004,P24)。“金融產業論”對金融的界定更多的涉及到了金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制和內在屬性,強調了金融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平等的組成部分,但其主要側重於從產業角度進行論證,其作用機制還只是隱含在產業的概念之中。
金融資源論
認為金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索取權,是貨幣化的社會資財;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具有“存量”形態的,既聯繫現在與過去,也聯繫現在與未來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過程及相應的體制轉變;金融是一種資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會戰略性資源(白欽先教授等,2000)。該定義為金融資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其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靜態意義,但忽視了金融過程和功能。
金融工具論
認為
計畫經濟 中,金融是計畫工具,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是巨觀調控手段,強調了金融的功能,卻忽視了其作用的主動性和先導性。金融媒介論的金融概念則認為金融是媒介經濟運行的虛擬系統,同樣是注重了功能,卻忽視了金融自身的獨立性。這些定義均沒有意識到金融“實際上是財產(Property)的借貸或財產的跨時(Intertemporal)交易活動”(江春,1999),“‘金融’就是信用轉讓”(汪丁丁,1997)。僅依此形式化的定義是難以把握農村金融的理論內涵,並進一步透視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係原理的。
概念現狀 熊德平教授的上述成果認為: “弄清楚金融的界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無疑,這是一門學科中極大的問題:一門學科,其最高理論成就往往就凝結在對於本學科的核心範疇如何界定、定義之中”(黃達,2001,P113)。長期以來“金融是指資金的借貸活動或資金的融通活動,這已是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江春,1999),但深入考察發現“對金融的定義,傳統金融理論和現代金融理論是有區別的”(冉光和,2004,P19),“存在從不同視角對‘金融’所進行的規範性的論證”(黃達,2001,P113),其表述林林總總,重點各不相同,“直到今天,……,尚無普遍被接受的統一的理論界定”(黃達,2001,P45)。面對這樣的核心範疇,該成果無意也不求能論證出公認的“金融”概念,但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卻直接關係到研究架構的構建基礎。成果遵循黑格爾“概念”與“理論”的關係以及哲學關於“概念”本質的認識,在綜合前人的“金融”定義基礎上,努力分析和界定出可以供生長和支撐本研究理論框架的“金融”概念。
界定“金融”的概念,首先涉及的問題是由漢字“金”和“融”組成的“金融”與英語“FINANCE”語義區別與選擇問題。黃達(2001,P3-11,44-45,113-120)和曾康霖(2002,P10-14)教授分別對二者的詞義和關係,做了詳細的、權威性的討論,其基本結論是漢語的“金融”有寬、窄二個口徑。寬口徑是:泛指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及相關活動。窄口徑則把“金融”界定在資本市場運作與金融資產供給與價格形成的領域。而英語中的“FINANCE”則有寬、中、窄三個口徑。寬口徑是指:一切與錢有關的活動。不僅包含了漢語的“金融”,而且還包括了“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等與漢語“金融”涇渭分明的概念。窄口徑則專指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中口徑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儲蓄協會、住宅貸款協會,以及經紀人等中介服務等。可見漢語“金融”的寬、窄口徑分別相當於“FINANCE”的中、窄口徑,而寬口徑的“FINANCE”則是我國“政府財政”、“公司財務”、“家庭理財”和“金融”的總稱。由於本研究主題和任務是從“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層面揭示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繫,探索協調發展的機制與模式,因此,該成果將把“金融”界定在漢語寬口徑的含義上。
熊德平新解 熊德平教授認為金融的本質蘊藏於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金融”的不同定義,實際上是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金融現實,在不同視角和目的下的思維寫照。沿著金融與經濟關係理論的分析框架,考察金融產生與發展的歷程和當代表現,在綜合前人的定義的基礎上,該成果基於交易視角認為“金融”不論是“資金融通(monetary circulation)”的金融,還是“finance”即“Financial Market,Capital Market”的金融,其本質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產物,是由不同的產權主體,在信任和約束基礎上,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的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的信用交易活動以及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的總稱。該概念可以概括為“信用交易論”。
“信用交易論” 的核心要點是①金融是分工和交換的產物。不同產權主體的存在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②所有權的分散性與生產集中性的矛盾,不同產權主體的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以及資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分布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充分條件。前者是金融的社會基礎,後者是金融的自然基礎。③“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產權主體對“規模收益”的追求是金融存在和展開其自身的內在動力。④在制度的有效約束下建立起來的,以心理上的信任和安全感為基礎的信用交易是金融的基本特徵。⑤全賴信用維繫的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不斷使經濟金融化,進而使信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系統可以從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個相互融合的系統加以觀察和研究。這是金融的功能效應。⑥金融的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其態多樣化、結構多元化、功能擴大化、制度規範化、組織正規化成為金融發展的外在特徵。現代金融已經發展為由資金的流出和流入方、連線這兩者的金融中介機構和金融市場以及對其進行管理的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及運行制度和機制共同構成的,不僅可以通過融通資金、傳遞信息、提供流動性支持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還通過大數定律、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套期保值來有效地分散和降低風險,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或消費效率,與其他經濟系統具有平等交換關係的,具有核心地位的經濟系統。⑦金融不同於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是依靠專門化知識、能力和信譽,提供中介服務“專家”型組織,金融機構的價值在於其金融功能的發揮,而不是其規模大小、數量多少以及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的先進與落後。⑧金融與信用相生相伴,不僅並非貨幣所派生,而且良好的貨幣制度有賴於金融信用制度的建設與完善。[1]這種分類完全是為了概括、綜合和表述的便利,而非嚴格學術論證基礎上的學派或學術思想分類,也不代表原創者是意圖。
金融
[2]目前國內大部分金融或貨幣銀行學教科書對金融的定義基本都沿襲這一意義的概念。
【金融學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巨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金融特徵 1. 金融是信用交易。
(1)信用
經濟學上的信用,是一種商品交易的形式,對應於現貨交易(即時清結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最能體現信用的原則與特性。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信用已與貨幣流通融為一體。
(2)信用交易的應有特點
a. 一方以對方償還為條件,向對方先行移轉商品(包括貨幣)的所有權,或者部分權能;
b. 一方對商品所有權或其權能的先行移轉與另一方的相對償還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信用交易的發生是基於給予對方信任。
2. 金融原則上必須以貨幣為對象。
3. 金融交易可以發生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場學(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學(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學(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資學(en:Investment )
貨幣銀行學(en:Money and Banking )
國際金融學(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財政學(en:Public Finance)
保險學(en:Insurance)
數理金融學(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計量經濟學(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經濟學中相對獨立出來,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方法。
同時,現代金融學依然停留在現代經濟學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內. 其特點是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也慮了非理性行為,比如錨定效應), 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 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金融學開創了經濟學中比較獨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 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古典經濟學發展的預期的概念在金融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套用。金融學考慮了市場中的隨機因素, 因此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並且依賴數理和計量工具進行相對精確的分析。
從program的角度來說:
1, 國外大學開設的和金融有關的master項目五花八門,但是都是偏向套用的,課程也不盡一致.這些program大多都在商學院,偏向實證分析.經濟系很少見到開設類似項目,雖然也有.有一些master program是培養可以進行技術分析的專業人員的,所以對數學套用能力要求較高,比如數據處理,統計計量分析,比較高級的軟體等等. 具體內容,大家還要看具體學校開設的具體項目的介紹和她們的課程結構。
2, phd program. 國外一些大學的商學院會培養金融學博士.但是絕大多數經濟系都可以培養金融學博士,雖然其名稱可能是經濟學博士.金融經濟學,金融計量學,這些項目課程都是高度數理化的,還有巨觀金融,比如說國際金融之類的,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時候也被歸入總量經濟學研究.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公司金融,這個領域有點交叉的意思,可能也可以稱為公司財務.涉及金融學和管理學的許多東西.
我這裡說的不能很清楚,因為個人了解也有限.大家可以參考錢穎一教授的三篇文章.此外每個學校的program都有偏重,大家申請前看清楚,雖然都叫finance,但是內容可以千差萬別.
●經濟學專業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行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從業方向: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金融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金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金融的英文及解釋】
finance : Finance is the commercial or government activity of managing money, debt, credit, and investment. finaunce is obsolete form of finance,Finance studies and addresses th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raise, allocate and use monetary resources over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isks entailed in their projects。
金融理論 金融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歷史相當之短。經濟學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信貸市場的基本經濟職能,但他們並不熱衷於分析更多內容。因此,早期對金融市場的觀點大多直觀,主要是由實踐者形成的。最早對金融市場的理論框架,尤其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 (1900) ,基本上被理論家和實踐者共同忽略了。
金融理論的內容
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
這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忽視了金融市場。 歐文·費雪( 1906年, 1907年, 1930年)已經概述了信貸市場對於經濟活動的基本職能,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也已認識到這一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性。在發展其貨幣理論同時, 凱恩斯(1930年, 1936年)、約翰·希克斯( 1934年, 1935年, 1939年),尼古拉斯·卡爾多 ( 1939年)和雅各布·馬爾薩克 ( 1938年)已經形成了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其中不確定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對許多經濟學家而言,正確的來講,金融市場仍然被視為單純的“賭場” ,而不是“市場”。在他們看來,資產價格主要取決於資本收益的預期與反預期,因此他們是所謂的“自身規定自身”。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選美大賽”的比喻是這種的態度代表。
因此,大量筆墨浪費在投機活動這個題目上了(如購買/臨時銷售貨物或資產以供日後轉售) 。舉例來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1923年, 1930年)和約翰·希克斯 (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先行理論中認為,商品的期貨契約交割價格將普遍低於預期的現貨價格,即凱恩斯所謂的“正常貼水”。凱恩斯和希克斯解釋為,這主要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換取風險溢價的投機者身上。尼古拉斯·卡爾多( 1939年)又分析了穩定價格基礎上投機是否能夠成功的問題,並藉此廣泛擴大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在隨後幾年中,霍爾布魯克·沃京 ( 1953年, 1962年)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事實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商的動機沒有什麼區別。這導致了早期的實證性方法競賽-亨德里克(Houthakker)( 1957,1961,1968年,1969年)發現的證據有利於正常貼水;萊斯特(Telser,1958年, 1981年)的證據不利於這一點。)
約翰·布爾·威廉士(1938年)是最早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賭場”觀點和資產定價問題的人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資產價格反映了資產的“內生價值”,而這是可以用資產預期分紅的現金流貼現來衡量的。這種“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十分符合歐文·費雪( 1907年, 1930年)的理論,以及“價值投資”的從業人員,如班傑明格雷厄姆等人的實踐辦法 。
哈里·馬科維茨( 1952年, 1959年)認識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依賴於預期的未來,那么風險因素必須發揮作用,從而約翰.馮.諾伊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新開發的預期效用理論( 1944 )可大大加以利用。馬科維茨理論制定的最優投資組合選擇理論置於權衡風險和回報的背景下,著眼於將組合多樣化作為減少風險的方法,從而形成了所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
正如所指出的,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觀念已經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約翰·理察·希克斯和 尼古拉斯·卡爾多在其理論中考慮過了,因此托賓 ( 1958年)將馬科維茨的理論中增加貨幣理論,從而獲得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實際上,托賓認為,市場參與者會在無風險資產(資金)和單一風險資產組合之間將其儲蓄分散(事實上每個人都一樣)。托賓堅持,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只會導致在現金和特定風險資產組合之間不同的結合。
馬科維茨——托賓的理論不是很實用。具體來說,估計多樣化帶來的好處,需要實踐者計算每一個資產組合回報的方差。在威廉·夏普( 1961年,1964年)和約翰·林特納(1965年)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他們證明了通過計算每種資產相對一般市場指數的方差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而解決了這一實際困難。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來演算減少後的項目(“beta”), 最佳投資組合選擇在電腦輔助下變得可行。不不不久之後實踐者就接受了CAPM模型。
一個替代方法是羅伯特·默頓提出的“跨CAPM模型”(1973年)(ICAPM )。默頓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爾和羅斯( 1985年)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式,而且也許只有一步之遙,也引出了羅伯特·盧卡斯的資產定價理論(1978)。
更有趣的替代理論是史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 1976年)。史蒂芬·羅斯的APT方法脫離了CAPM模型的風險與回報邏輯,將“利用套期定價”的概念利用到了最大限度。正如羅斯本人指出的,套利理論推理並非他的這一理論的獨特之處,實際上它是幾乎所有的金融理論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以下著名金融定理說明了羅斯的觀點。
費舍爾·布萊克、邁倫·斯科爾斯(1973)和羅伯特·默頓(1973)的著名理論——期權定價大量依賴於使用套利推理。直觀的,如果期權的回報選擇可由一個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複製,那么期權的價值必須等於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會有套利的機會。套利邏輯也被M.哈里森、戴維.M.克雷普斯 ( 1979年)和達瑞爾·達菲(DarrellDuffie)、黃奇輔( 1985年)用來衡量多期限(如“永續”)的證券的價值。所有這一切都滲透到新瓦爾拉斯理論的資產市場的一般均衡 (完全和不完全)中,這些理論由羅伊(Radner) ( 1967年, 1968年, 1972年) ,奧利弗.D. 哈特 ( 1975年)發展,並在此之後被許多人發展。
著名的莫迪里阿尼——米勒定理(或“MM定理”)對企業財務結構和公司價值的不相關性理論也運用了套利邏輯。佛朗哥·莫迪利亞尼和默頓·米勒(1958年,1963年)的這個著名定理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歐文·費雪原創的“分離定理 ”( 1930年)的一個延伸。實際上,費雪指出,有充分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企業家擁有的企業的生產決策應該獨立於企業家本人跨期消費的決定。這也就是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計畫將不受其所有者借/貸決定影響,即生產計畫獨立於融資決策。
莫迪里阿尼,默頓·米勒通過套利邏輯擴展了這一主張。從資產的角度看公司,如果財務狀況不同的企業的基本生產計畫相同的,那么這些公司的市場價值將是相同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將可出現一個套利機會。因此,無論公司的財務結構狀況如何,套利使得企業價值必然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金融上第二個重要的部分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結論是,似乎價格往往採取隨機遊動 。具體地說,在Louis 舍利耶 (1900)(商品價格)的著作中已有據可查,後來又經霍爾布魯克·沃京(1934年)(多種價格系列)、阿爾弗雷德爾斯(1933年,1937年)(美國股票價格)和莫里斯·肯德爾 ( 1953 )(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深入分析證實,似乎資產市場價格的連續變動沒有相關性。
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的實證結果遭到了經濟學家的恐懼和懷疑。如果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 ,那么價格變動應該朝著市場出清的特別方向,而不是隨機。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不高興看到這些成果。許多人將其作為“基本面分析”之錯誤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真的是狂熱的賭場,因此不適合從經濟角度考慮。但是還有一大群人證明,這只能說明傳統的“統計方法”的失敗,他們什麼也證明不了。克里夫·格蘭傑和奧斯卡·摩根斯坦(1963年)和尤金·法瑪 (1965年, 1970年)採用了高性能的時間序列的方法,但他們得出了同樣的隨機性結果。
偉大的突破源於保羅.A.薩繆爾森(1965年)和伯努·瓦羅特 (1966年)。薩繆爾森對沃京、考爾斯、肯德爾發現的解釋並非是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行,而是運行的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單:如果價格變化不是隨機的(從而是可預見的),那么任何逐利的套利者都能輕易地正確買賣資產以利用這一點。薩繆爾森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即:如果市場正常運作,那么所有關於資產的公共信息(以及某些情況下的私下信息)將立即傳導入它的價格內。(注意“有效”這個字眼,用在這裡它僅僅意味著參與者充分利用可用的信息;它隻字未提其他類型的“經濟效率”,如生產中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等)。如果價格變化似乎隨機且因此而不可預見,這是因為投資者起作用了:所有的套利機會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有效市場假說”因尤金·法瑪( 1970年)而家喻戶曉,後來被聯繫到新古典總量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中。很多實踐者不喜歡它。相信能通過研究價格變動模式而預測資產價格的“技術派”交易員或“圖形派”不明白了:有效市場假說告訴他們,他們不能“戰勝市場”,因為任何現有的信息已經被納入了價格。它還有可能惹惱一些基本面分析的實踐者:有效市場的觀點基於“信息”和“信心”,因此至少在原則上,不能排除基於謠言、錯誤的信息和“群體性瘋狂”產生投機性泡沫的可能。
金融與經濟 金融學發端於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中獨立出來,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成為獨立的學科.現代金融學也象經濟學一樣,從微觀主體的理性行為入手(行為金融學考慮了非理性行為),構建考慮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市場均衡體系,考察金融系統在資源跨期配置中的機制和作用.但是金融學有區別於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比如說金融資產定價中常用的無套利分析,實際上比經濟學中的供求定價分析更具有一般性,在市場中更容易實現.金融學區別與經濟學的另一個的特點是前者考慮了市場中的隨機因素,因此市場主體的預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經濟概念比金融廣得多,金融是經濟的一小個分支,只是有自己的側重點。經濟學是一個一級學科,金融學是一個二級學科,在經濟學之下,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方式、道路等。是比較巨觀的了,它對經濟的各個方面包括工業、農業等。金融只是對一個國家經濟領域中的金融方面進行研究,比如貨幣、證券、金融市場等。
金融原罪與金融文明
金融原罪論的特點是在對時代定性的基礎上解構新經濟文明,對在混序狀態下諸變數進行全息全維的研究,試圖為破解複雜形勢尋找規律性因素、提供新的分析坐標。鑒於此,福卡智庫認為,金融是國家間競爭的綜合實力表現,至少還有政治、文化、技術、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也在影響金融運行,陰謀的戲份不多。隨著各國救市力度加大,形成了在“去槓桿化”的同時又放大了流動性的困局,如2008年主要國家拿出10.2萬億美元救急,2009年似乎有增無減,可能會舊傷未治又染新疾。而伴隨始終的是貨幣持續地蒸發,金融原罪一直在發揮作用。
金融產品 伴隨著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的普及無疑成為近幾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主旋律。消費者除了可以享受傳統的銀行、保險、證券服務以外,還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定投、儲蓄連線保險等等創新型的金融產品與金融衍生品,享受信用卡、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可以說,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已然滲透到普通消費者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個金融消費領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