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窯

窯一般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指窯爐,二是指生產陶瓷器的窯口,三是窯器。燒制瓷器的窯口,各省各地可謂數不勝數,歷代名窯也是星羅棋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瓷窯
概述,瓷窯結構,瓷窯價值,瓷窯遺址,磁州窯,概況,歷史,胎釉,瓷窯特徵,景德鎮瓷窯,溯源,作坊營造技藝,

概述

窯一般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指窯爐,即焙燒陶瓷器的重要設施,它的形式和結構直接影響著陶瓷產品的質量;二是指生產陶瓷器的窯口,比如邢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三是窯器,即陶瓷器,如哥窯製品、鈞窯製品等。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發明了“穴窯”用來燒造陶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升焰式的圓窯和方窯,但當時的瓷器與陶器同窯燒造,並無專門的瓷窯,像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與印紋硬陶即是同窯燒制。隨著制瓷業的不斷發展,瓷窯才逐漸從陶窯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燒造瓷器的窯爐。
按形制來分,窯爐有饅頭窯(圓窯)、龍窯、階級窯、葫蘆形窯、蛋形窯等多種.其中的饅頭窯與龍窯是最為常見的,且沿用時間較長,北方的平原地區多使用饅頭窯,而南方的山區、半山區則多依山建造龍窯;下面就談一下這幾種形制的窯爐。
饅頭窯又稱“圓窯”,火膛與窯室合為一個饅頭形的空間,故而得名。饅頭窯大約出現於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區流行的陶瓷窯爐形制,由窯門、火膛、窯室、煙囪等部分組成,多在生土層掏挖修制或以坯、磚砌築而成。饅頭窯的特點是容易控制升溫和降溫速度,保濕性較好,適用於焙燒胎體厚重、高溫下釉黏度較大的瓷器;但由於它升溫、降溫都比較慢,燒成時間相對較長,且窯內溫度前後、上下分布不夠均勻,所以容易出次品。
龍窯又稱長窯,多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築,窯長多在30—80米之間,形似長龍,故稱之龍窯。龍窯結構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龍窯出現於商代,這個時期的龍窯既燒制印紋硬陶,又燒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說的“陶瓷同窯合燒”,至東漢晚期結束了陶瓷同窯合燒的狀況,出現了專燒瓷器的龍窯。此後,龍窯逐漸增長,各朝的傾斜度和結構也不斷改進,使龍窯燒成效果不斷完善,宋、元時期的龍窯出現了一種在窯室內砌築多道擋火牆,將其分成若干小室,擋火牆下部設煙火孔,使室與室之間相通,即所謂的“分室龍窯”。直至當今,南方有的地區仍然在使用龍窯燒制陶瓷器。龍窯的特點是建築方便,裝燒量大,產量高,其升溫、降溫都很快,容易維持還原氣氛,適合於焙燒胎體較薄、高溫下釉黏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說龍窯是青瓷的搖籃。
階級窯出現於福建德化窯,由宋元時期的分室龍窯發展而來。它是以磚等材料依傾斜的山坡建築,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窯門、火膛、若干個室和煙囪等組成,各室依次相連,自下至底形成層層階級,故稱之“階級窯”。它集龍窯裝燒量大、產量高與饅頭窯容易控制升、降溫速度的優點於一身,同時具有節省燃料的長處,適合於燒制德化窯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鉀成分較高、釉在高溫下黏度較大的瓷器。
葫蘆形窯是由龍窯發展而來的,對龍窯做了較大的改造,由窯門、火膛、前室、後室、煙囪等部分組成,適合燒制氧化鉀含量較高、釉在高溫下黏度較大的瓷器。
蛋形窯出現於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鎮,由元明時期的葫蘆窯發展演變而成,由窯門、火膛、窯室、護牆和煙囪等部分組成。其結構合理,所需材料造價低廉,施工方便,燒造量大,適合於多種坯釉,多類品種瓷器可一次燒成;蛋形窯以柴做燃料,燒成時間短,產品質量好,它對於清景德鎮瓷器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窯爐又分為直焰窯倒焰窯半倒焰窯、平焰窯等。
燒制瓷器的窯口,各省各地可謂數不勝數,歷代名窯也是星羅棋布。北宋時期,出現了由官方營建、主持燒造瓷器的窯場,稱為“官窯”。其實早在五代十國吳越錢氏宮廷壟斷越窯的部分生產,已經具有了官窯的性質,但尚未形成具體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窯如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設定的北宋官窯,南宋的修內司窯,明代的宣德窯、萬曆窯成化窯,清代的康熙窯、雍正窯、乾隆窯等等。歷代的官窯瓷器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賜齎給功臣國戚的賞瓷;二是對外交往的禮品瓷;三是用於海外貿易的商品瓷。由於官窯工匠的工藝水平較高,還有專門的監督官員來監督生產,並且會將產生的次品嚴格銷毀,所以官窯瓷器一般比較精緻,且存世量較少。
相對宮廷興辦的官窯而言,民間的瓷窯即稱民窯,歷代絕大多數的瓷窯皆數此類,民間的眾多瓷窯中,以一個窯口為代表,產品的胎釉成分、工藝、造型、釉色、裝飾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窯,往往被劃分為一個窯系。窯系形成於民間制瓷業空前繁榮的宋代,元代繼續發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窯系。各窯系產品多以一個品種為主,如定窯的白瓷、磁州窯系白地黑花瓷耀州窯系的刻花青瓷龍泉窯系的青瓷等,但有時也有一些其他種類的產品。相對於官窯產品必須代表皇家意願,反映統治階級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窯產品的造型、紋飾題材更加自由、豐富。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窯遍布全國各地。這時出現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窯八大窯系。宋代五大名窯是指官窯、哥窯汝窯、定窯和鈞窯。八大窯系是指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建窯系和越窯系。宋代瓷窯眾多,各具特色,是我國陶瓷史上名窯蜂起、名瓷迭出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我國的瓷窯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較為均衡,窯址遍及全國,名窯星羅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窯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窯系,而宋以後制瓷業的發展則出現了傾斜,由於戰爭的原因北方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制瓷業隨之衰落,瓷業的重心南移,許多窯工南遷。元代以後,江西景德鎮藉助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術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明清時期,終於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揚天下的“瓷都”。
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制瓷產區分布廣泛,由於各窯分布的區域不同,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各有差異,
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約著各窯的生產手段、工藝技術、裝飾技法,使各窯產品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為準確鑑別古瓷產地及其真偽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中國陶瓷史》記載,瓷器出現於東漢時期,距今已一千八百餘午的歷史,把瓷器出現的時間定在東漢,是有大量考古資料作為依據的。在浙江上寧波慈谿永嘉等市縣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陽、河北安平、安徽毫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特別是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紀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紋器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嘉平五年”紀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器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應該是比較確切的。
瓷窯瓷窯
根據田野考古所得的資料,我國發現最早的瓷窯遺址在今浙江上虞,寧波地區,年代屬東漢,浙江地區在古代有長期燒造原始瓷的傳統, 已發現的燒造原始瓷的瓷窯,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戰國。

瓷窯結構

早年見過的,就象個倒蓋住的碗,前面有個門。頂上有煙囪。師傅把泥胚擺放在裡面。窯很厚,門到裡面段距離,這也是燒火的地方。裝完後封窯,門被磚切起。中上位留了個觀察孔。下部也留個洞好添柴鼓風。裡面燒到紅紅的。要好幾天。
瓷窯瓷窯
在“廈門歷史陳列展”上,有一個還原宋代制瓷工人在汀溪瓷窯生產作坊內製作瓷器的場景,反映了制瓷的全過程,以實物作背景,人物栩栩如生,讓我們看著看著仿佛有回到那個年代的感覺。
汀溪瓷窯是宋代南方青瓷的重要代表,出產的瓷器通過汀溪水運到泉州港,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朝鮮、日本。由於日本高僧珠光(1422-1502)喜歡用青瓷飲茶,“珠光青瓷”由此得名,這類青瓷在日本鎌倉時期遺址中有大量出土。經專家考證,“珠光青瓷”就是汀溪瓷窯的主要代表。

瓷窯價值

瓷窯-藝術和實用價值的完美結合。陶藝是一種文化,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與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的藝術。而中國的陶藝是一部關於歷史的電影。

瓷窯遺址

邢窯——唐代 胎質細潔、釉色白潤。 今河北省內丘縣(當時屬邢州) 。
邛窯——隋代宋代,唐尤為著名 以燒制青釉、褐釉、綠釉、彩繪等器物為主,除燒制盤、碗之外,還有各種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崍縣代方堂(古屬邛州) 。
越窯——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黃,後改進為清水般的湖綠色,刻劃有花鳥、人物或幾何圖案。 今浙江省餘姚縣上林湖一帶(古屬越州)。
柴窯——傳為周世宗柴榮)時所燒造 據文獻記載,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相傳在鄭一帶尚未發現窯址和器物 。
定窯——唐代燒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窯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醬、綠釉瓷器。器物裝飾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北宋後期曾一度燒制宮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燕山村(古屬定州)。
鈞窯——北宋、金、元均燒造 此窯利用氧化銅和氧化鐵呈色不同這一特點,燒成藍中帶紅或帶紫的色釉。紅、紫的色澤如玫瑰、海棠,非常艷麗。胎骨灰白色,釉細而潤,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數目字。 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此外,與禹州鄰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磁縣等地瓷窯均仿燒鈞瓷器。
汝窯——宋代名窯,元佑初年曾為官窯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於卵青。此類器物燒制的時間短,質高物精,目前尚未發現窯址。在臨汝南鄉等地發現另一種青瓷,釉色較龍泉窯深而帶蔥綠,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兩種,圖案有花卉、水波、魚及禽鳥。現稱“臨當窯”。 今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屬汝州) 。
瓷窯瓷窯
磁州窯——宋元時代北方民間瓷窯 器形以盤、碗、罐、瓶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帶黃,上有黑、褐花紋,器里多不掛釉。繪製花紋的方法有繪花、繪劃花、剔花和珍珠地劃花等,花紋複雜,以卷葉、纏枝牡丹、水波紋、花卉禽魚等圖案為多,線條流暢,構圖灑脫,是北方民間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鄲漳河兩岸的觀台鎮、東艾村、冶子村附近。
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窯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層陶衣,里外皆掛釉,釉色潔白瑩亮,襯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花紋以纏枝牡丹為多。用繪花、刻花或剔花製成。此外,絞胎技法具有獨特風格. 今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
龍泉窯——宋代著名瓷窯。始於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繼續燒造,清代中期以後衰落停產。 此窯繼承越窯傳統,燒造青瓷。南宋龍泉窯瓷器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胎質細密潔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代表,花紋裝飾上出現了堆塑和貼花。此種類型即習稱的“弟窯”,一般稱龍泉窯皆指此。另一種類型即習稱的“哥窯”。龍泉窯器形複雜,除一般日用器皿外,還燒制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爐等。 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
哥窯——宋代名窯 龍泉窯的一種類型。相傳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龍泉燒瓷器,兄名生一,所燒者稱哥窯、弟名生二,所燒者稱弟窯。傳世的“宋哥窯”,胎薄,色黑鐵,通稱“鐵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紋片,稱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顯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礦有“紫口鐵足之稱”。 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
鶴壁窯——宋元時代北方民間瓷窯。唐末開始燒造,北宋中期以後為興盛時期,元代仍在燒造。 唐代鶴壁窯瓷器多白釉黃釉,唐宋的器形有盤、碗、壺、罐等,並能燒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綠彩的;用繪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簡潔的花卉禽魚等圖案。器里往往寫有趙、楊、張、劉等姓氏銘記。元代除燒制傳統的品種之外,還仿製鈞窯的瓷器。 今河南省鶴壁市。
耀州窯——宋代名窯,自唐代開始燒造,北宋末為興盛時期,金元時期仍在燒造。 唐代燒造的是白釉或黑釉瓷器。北宋後開始燒造青瓷。器形以碗、盤、碟、罐盒、爐等為主。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淨。花紋多刻花、印花,裝飾花紋豐富多樣,有牡丹、菊花、蓮花等花卉紡魚、鴨、龍、鳳等。金元時期燒造的器皿胎釉粗厚,花紋圖案較前簡單。 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附近(宋代屬耀州)。
建窯——宋代名窯 所燒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為“兔毫盞”。有的器底刻有“供御”,“進琖”等字樣。 福建省陽縣池墩村。
德化窯——明代著名瓷窯。始於宋代。 此窯以燒制白瓷而著稱。宋元時期燒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渾然一體,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還有象牙黃和粉黃色的。更有貼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傑出。今福建省德化縣
石灣窯——明代著名瓷窯,清代以後繼續燒制至今 釉有灰黑、青綠、淡黃、灰藍等色,常帶有藍、紅等色的斑紋。此窯仿製的鈞窯瓷器另有創造。 今廣東省佛山市石灣。
吉州窯(又稱永和窯)——宋代著名南方民窯。起於五代,盛於宋,衰於元。 有青釉、綠釉、白釉、黑釉、彩繪瓷等。黑釉花樣較多,有像滴珠、鷓鴣斑、玳瑁斑的,也有繪雙鳳、龍鳳、木葉紋的。紋飾運用灑釉、剔花、印花、貼花等手法,而剪紙貼印手法更是吉州窯的獨特創造。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隋至宋吉安稱吉州)。
景德鎮窯——我國著名制瓷窯場。始於南朝陳時,經唐、宋、元、明、清至今。 唐代已燒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間燒造官窯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從此有景德鎮之名。以產影青瓷器著稱。元代青花、釉里紅等已燒製成功。到明代,景德鎮開始成為我國瓷業中心,一道釉和釉繪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鬥彩等彩繪瓷器的創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新,能燒制粉彩、琺瑯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燒造成的最精美,並各有其特色。 今江西景德鎮市。
崔公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之一。因為明隆慶、萬曆年間崔國懋在此燒制而得名 崔國懋在此窯燒制的仿宣德、成化年間的瓷器,頗為精美。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周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之一,因明隆慶、萬曆年間蘇州人周丹泉(名時臣,字時) 主要燒制仿古瓷器,所仿定窯很逼真。又能制陶印、文具、連環等。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壺公窯——明代景德鎮著名瓷窯,因燒制人吳為(吳一作昊,別號十九),自稱壺隱道人而得名。 善於仿造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瓷器,都很逼真。 今江西景德鎮市。
臧窯——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燒制的官窯瓷器,因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臧應選駐廠督造而得名 器物款識多寫劉伴阮(名源)監製。釉色以紅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郎窯——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的官窯瓷器 釉色以紅寶石為最著。 今江西景德鎮市。
年窯——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燒造的官窯瓷器,由於年希堯掌管窯務而得名 釉色發明很我色胭脂水釉為最著。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唐窯——清乾隆前期景德鎮所燒造的官窯瓷器,因唐英掌管窯務而名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種古瓷,以工細著稱。 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磁州窯

概況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觀台鎮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
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漢族民間陶瓷窯系,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這些地區宋代屬河南漳德府磁州,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間特色的瓷窯。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在裝飾上主要採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畫花系以當地所產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並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以獨特的創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製品的裝飾先河。並創造一系列的裝飾紋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礎上,又創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單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賦予創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鏽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紋刻劃"等等。簡直可以說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後世。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形成了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在表現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真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象。
磁州窯系龐大黃河南北均有此類風格製品,清末民初,此窯大量生產青花製品,覆蓋華北華南廣大地區,蘭花花碗、盤等用品。代表民間青花的盛世。現代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瓷區之一,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具有極高的欣賞、收藏、使用價值。

歷史

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餘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範,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徵(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產品趨向厚重,器型碩大、圓渾,紋飾主要有雲龍、雲風、雲雁和魚藻紋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一直以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定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罈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磁州志》記載,“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工人千餘名。

胎釉

磁州窯的胎體使用的是當地一種比較特殊的高嶺土,結構較疏鬆,淘煉不細,顆粒粗,常有未燒透的孔隙和鐵質斑點,含鋁量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鐵、鈦等著色雜質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鹼、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磁州窯瓷器的胎質有兩種,一是胎質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是胎質粗松,呈紅褐色。器物拿在手裡感覺不是很重,而民國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堅硬偏厚重。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
金代山西磁州窯的胎金代山西磁州窯的胎
磁州窯還往往使用化妝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妝土最早為白色優質瓷土製成的泥漿,是為了適應粗瓷細作,掩飾胎體表面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瓷器的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後又出現了有色化妝土。從館藏陶瓷枕來看,白釉黑花臥女枕,其赭黃色衣衫即施了一層赭黃色化妝土,上繪黑花,再施透明釉燒制而成。白釉剔花嬰戲蓮紋枕是在較厚的化妝土上進行剔刻,再剔去紋飾外的化妝土,亦是化妝土藝術的變化。珍珠地劃花枕,亦先施較厚的白色化妝土,經刻劃紋飾、戳印珍珠地後,又在紋飾內著一層色粉,(有的不著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紋、珍珠地的凹處著滿色粉,施釉燒好之後,紋飾內呈褐紅色,非常漂亮。磁州窯巧妙利用化妝土,達到了不同的藝術效果,使化妝土成為一種裝飾藝術,並達到了高超的水平。燒制方法,多採用匣缽裝燒,燒成溫度在1250℃左右。器內一般多掛釉。碗、盤一類採用疊燒法,器內留有五個條形支燒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無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黃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質感,釉層也不是很厚,沒有肥潤感及垂釉現象,不太透明勻淨,釉面光澤感不是很強,常見有細碎開片。這時期還燒造黑釉、綠釉黃釉醬釉孔雀藍釉紅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如: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劃花填綠彩、白釉釉下醬彩、白釉釉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紅綠黃黑彩等。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宋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瓷窯特徵

甌窯 古代瓷窯。在浙江溫州、永嘉、瑞安一帶,是浙江境內僅次於越窯的制瓷業集中地。始於東漢,終於宋。晉杜毓《苑賦》:"器擇掏揀,出自東甌"。潘岳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需"。甌窯瓷胎呈色較白,胎質細膩,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時稱"縹瓷"。晚唐前後,釉色純青或青黃,滋潤如玉。甌窯品種大多與越窯相同,且注重藝術造型。晚唐時碗、盤、壺、盞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潑秀麗。
婺州窯 浙江境內越窯以外的著名瓷窯。窯址在浙江金華。唐陸羽《茶經》列其為青瓷窯第三。始於三國,唐宋時窯場遍於金華、蘭溪、東陽、永康、武義等縣,至元代仍有窯場繼續燒造。婺州窯西晉晚期開始使用紅色粘土做坯料,燒成後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於使用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微泛褐色。釉面開裂,並有奶黃或奶白色結晶體析出,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現象。宋婺州窯精品中,還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綠等色,並有光澤感。婺州窯歷代製品屬民間用瓷,器類少於越窯,主要是盤口壺、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數製作較為粗糙。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後生產過多 角瓶、堆紋瓶等明器。瓷器造型類似越窯、甌窯,風格樸實大方;裝飾簡樸,均為刻劃花紋。
瓷窯瓷窯
洪州窯 唐代名窯之一。在江西豐城贛江西岸的羅湖。始於南朝末,終於晚唐。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色調較深沉的發褐色。也有黃褐釉瓷,胎體加工不細,與陸羽《茶經》:"洪州瓷褐"相符。另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洪州窯講究裝飾,多刻印朵花、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
銅官窯 唐代名窯。在湖南長沙銅官鎮瓦渣坪。亦稱"長沙窯"、"瓦渣坪窯"。釉色有青、黃、黑、白等色。並首創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繪的裝飾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綠色斑點組成幾何圖案,在白釉或青黃釉下用筆繪雲彩和幾何紋。此外,還有模塑貼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裝飾。造型有壺、瓶、杯、盤、碗、燈和生動可愛的鳥、獅、豬、魚、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後,銅官窯所產有大缸、酒瓮和廣缽、茶壺等日用陶器。建國初期,以產綠釉黃釉陶器為主,有水罐、壺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紋,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新增棗紅、黑紅等色釉。1976年,創製了炻瓷成套餐、花具,胎質細膩,釉面光滑,機械強度高,有咖啡、谷黃、米白、紫金、淺藍等釉色,飾以各種花邊,亦有絲網貼花、印花、釉下複色彩繪等。
壽州窯 唐代瓷窯。窯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窯鎮、馬家崗、余家溝、外窯等地,唐代屬青州,故名。隋時為淮南窯所在地,燒制青瓷。入唐後改燒黃釉瓷。《茶經》:"壽州瓷黃,茶色紫"。釉下施用化妝土,釉層透明,釉面光潤,開小片紋。釉色有蠟黃、鱔魚黃、黃綠等。器皿有碗、盞、杯、缽、注子、玩具等。胎體厚重,器多平底。坯體製作有輪制、模製、手制三種。
邢窯 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窯場。所燒白瓷,胎質細潔,色純白而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帶些乳白色。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邊,圈足厚而底平。風格樸素,不帶紋飾。前人以"皎潔如玉"比喻邢窯之白。傳窯址在河北內丘,當時屬邢州,故稱"邢窯"。但內丘窯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鄰近內丘的臨城縣祁村,發現唐白瓷窯址,證實了邢窯的存在。3 ^, f' H- ^5 E1 i, C& D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在河南禹縣古鈞台神後鎮一帶,古稱鈞州,故名。胎質細、性堅,體較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桔皮釉。以燒制色釉"窯變"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體天青與紫紅斑塊相間。有綠中微顯藍色光澤的,也有呈紫紅色彩的;藍呈月白、或是蔚藍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紅,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點點,青藍與紫紅相間,錯綜複雜,絢爛多彩,非常艷麗。這是利用氧化銅、鐵呈色不同這一特性所燒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數目字(一說系北宋末為宮廷所燒)。鈞窯北宋初創建,金、元繼續燒造,除禹縣外,鄰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和河北磁縣等瓷窯,都仿燒鈞窯瓷器,形成了一個鈞窯體系。1955年,禹縣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故名。北宋時創設。胎土細潤,體有厚薄,釉色近於雨過天晴,釉水瑩潤,厚若堆脂。以淡青為主,也有豆青、蝦青、天青和茶葉色等,尤以燒造的粉青色釉瓷,全身釉水更為勻淨,燒造技術已完全掌握了鐵還原。裝飾技法,一般在釉下印花為多,刻花較少。圖案內容以花鳥為主,纏枝花是汝窯最富特色的一種花紋。布局謹嚴,構圖完美。宋元佑初年曾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造瓷器,燒瓷時間短,但質量很精。在臨汝南鄉和東北鄉,發現另一種青瓷,專燒民用瓷器,燒制時間長,生產數量大,稱"臨汝窯"。1955年,汝瓷恢復生產,1962年產出了胎質細膩、釉厚如脂、其聲如磬、晶瑩潤澤的汝窯產品,並取得了歷史上有過的"梨皮""蟹爪"、"青麻花"等藝術效果。1973年新建汝瓷廠,又新增粉青、蝦青、茶青、天藍等釉色,生產了各種日用陶瓷器皿。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格古要論》對哥窯產品作了描述。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在浙江龍泉溪口、瓦窯牆等地發現有符合上述特點的窯址。產品造型及釉色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相近。《格古要論》認為是仿官窯的作品,並定名為烏泥窯。與官窯區別在於:不用支釘式托具支燒、釉面略現浮光,另有一種珍貴的傳世哥窯瓷器,流傳在世界各地,也具有上述特徵。這種瓷器厚胎;釉的乳濁性較好,色調淡雅,多為米色或粉青色;紋片用人工著色,有"金絲鐵線"之稱;用支釘式托具支燒。+ O- \/ z4 J1 _$ q
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定窯在唐代已燒制白瓷,至宋代而著名。定窯瓷胎薄而堅緻,白色微黃,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產品以盤、碗為多,瓶、壺較少,瓷枕罕見。定窯以燒造白色素瓷為主。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形態自然,雖巧妙誇張變形,但構圖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定窯裝飾技藝的精巧,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定窯除燒白瓷外,兼燒黑、醬、紫和綠釉瓷器。北宋後期,曾一度燒制宮廷用瓷。除曲陽縣外,山西平定窯盂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四川彭縣窯也燒制白瓷,風格與曲陽定窯相近,均屬定窯系定窯白瓷後中斷生產。1982年開始恢復,所制孩兒枕、獅子枕、梅瓶五足熏爐、雲龍盤、雙鳳碗等,在瓷質、造型、裝飾上都具有宋代風格,同時還新創了瓷塑等產品。/ a/ g [0 [4 N/ d1 h. i-耀州窯 宋代名窯之一。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唐代已開始燒造青瓷,北宋末為盛期。器形以碗、盤、碟、罐、盒、瓶為主,胎質灰白而薄,釉色勻淨,有的青如橄欖,有的稍綠,也有的微微閃黃。花紋多為自由流暢的刻劃花和結構嚴謹豐滿的印花。內容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和鳳等,其中以蓮花為最多,風格粗放健美,筆觸生動有力。同時或稍晚仿燒耀州窯青瓷的有河南臨汝窯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鈞台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從而形成一個與越窯風格有別的北方青瓷窯系。金、元時期,耀州窯繼續燒造,但質量已不如宋代,胎釉較粗厚,花紋也較簡單。建國以後,在恢復宋耀州窯產品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龍泉窯 宋代名窯之一。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生二所燒的窯稱"龍泉窯",又名"弟窯"。龍泉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色以翠青、梅子青粉青為最佳,瑩潤清澈,色澤柔和,似玉一般。器形複雜,除一般日用器皿外,還燒制各種文具和仿古瓶、觚、鼎、爐等。裝飾有堆塑和貼花,別具一格。哥窯利用胎坯和釉料膨脹係數的不同,以釉質"開片"的疏密和粗細,形成"百圾碎"和"魚子紋"等花紋,生產不同的裝飾效果。龍泉窯始於五代,燒制青瓷。南宋時達盛期,除在今龍泉縣境內有眾多窯場外,並旁及鄰境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形成繼越窯之後的一個新的青瓷窯系。元代,瓷窯範圍擴大至麗水和永嘉等地,瓷器大量運銷海外。明代繼續燒造,清中期逐漸衰落。1959年後恢復生產,創造了青白結合、青瓷堆花、印花、點彩等新工藝,試製成功一批高檔餐具、文具、案具、陳設瓷、藝術瓷、特大花瓶等新品種。
遼代官窯 已知有缸瓦窯林東窯兩處。缸瓦窯在今內蒙古赤峰以西的缸瓦屯附近,產品以粗質白瓷為主,細質白瓷較少,還燒三彩及單色釉陶器,器物多系盤、碗、杯、碟等日用品,裝飾方法有印花、刻花、劃花、剔花,而以印花為主。林東窯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遼上京故城的皇城內,以燒制白釉和黑釉瓷器為主,也燒綠釉器物,產品有盤、碗、杯、碟、盂、盒、瓶、壺、罐等,所燒白瓷不僅水平頗高,且占比例不小。遼代官窯受北宋的北方瓷窯,特別是定窯磁州窯的影響頗大。
御器廠 明清官窯。又稱"御窯廠",在今江西景德鎮,專燒宮廷用瓷。明代以宦官主持窯務,清代以監窯官監督燒造。它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占有優質原料,分工細密,產品工藝精良,不計成本,產量往往極高。創造出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等多種彩瓷與甜白、祭紅、孔雀藍冬青等多種顏色釉,將古代制瓷技藝推到了頂峰。因燒造秉承上命,故造型、裝飾常受到限制。龍鳳紋頗常見,器物還多帶年款。
景德鎮窯 元代以後我國最大的瓷窯場。在江西景德鎮市屬各地區。陳朝時制瓷已有一定名聲。五代所燒白瓷,白度達到70%以上,透光度也接近標準。宋代創燒了著名的青白瓷(影青)。宋真宗景德年間,所燒御用瓷器,光致精美,底書"景德年制",時稱"景德窯",鎮名也由昌南改名景德。元代著名製品有釉里紅、青花,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號,人呼"樞府窯"。明代,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所創各種色釉和彩飾,空前豐富,有崔公窯周公窯壺公窯等著名民窯,官窯於洪年間創設,著名者有:永樂窯,創燒甜白、鮮紅等著名色釉,壓手杯僧帽壺、脫胎素白器名傳於世;宣德窯,以青花、祭紅、甜白和霽青成就最大;成化窯,以鬥彩最勝;弘治窯,澆黃為著;正德窯霽紅最佳;嘉靖、萬曆兩窯,盛行青花五彩;隆慶窯,制瓷日益繁巧。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制瓷在明代基礎上,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青花和釉里紅燒造技術進一步提高;色釉不斷創新,品種繁多,以郎窯紅豇豆紅、霽紅、仿鈞、胭脂水、灑藍、霽藍、油綠等最著;釉上彩更是豐富多彩,新創釉上藍彩,釉上黑彩、粉彩、琺瑯彩等。此期著名官窯有藏窯、郎窯年窯、唐窯。

景德鎮瓷窯

景德鎮是最早的瓷業城市,景德鎮瓷業建築及營造技藝堪稱一絕。景德鎮傳統制瓷作坊的"窯房"建築是中國工場手工業罕見的場所物證,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旅遊價值。
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

溯源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趙恆下旨,在浮梁縣昌南鎮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隨著宋室南渡,南遷的工匠把北方先進的制瓷技術帶到景德鎮,景德鎮在五代生產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在宋代創燒了名揚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青花瓷),並成為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的單一品種。青白瓷釉色純正,青白淡雅,明澈光潤,青中顯白,白中泛青,胎體質堅細白,溫潤如玉;器壁刻有花紋,構圖精巧;體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從背面透見花紋;造型挺拔秀麗,玲瓏剔透。它一經問世,就立即和當時中國其他名窯一爭高下,與北方的定窯、南方的龍泉窯等所生產的瓷器一起,並稱宋代六大瓷系,景德鎮瓷窯從此開始躋身於中國名窯之列。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至明代中期,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後期以來,景德鎮的城市範圍和規模基本穩定,兩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密布各類瓷業建築,這裡坯房、窯房密集,"陶舍重重",構成景德鎮的一大景觀。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胎質潔白,通體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純乎見釉,不見胎骨的完美程度。這種瓷器對著光可以從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繪花紋圖,有如"透輕雲望明月","隔淡霧看青山"。製作之巧,令人驚嘆。
景德鎮向來重視瓷釉上彩,這裡的顏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據史籍記載,宋、元時期,景德鎮瓷窯已有300多座,顏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顏色釉取眾之長,承前啟後造詣極高,創造了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

作坊營造技藝

如今景德鎮已恢復和創製70多種顏色釉,如鈞紅郎窯紅、豆青、文青等已趕上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還新增了火焰紅、大銅綠、丁香紫等多種顏色釉。這些釉不僅用於裝飾工藝陳設瓷,也用以裝飾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更加發揚光大。
御窯所用的工匠技藝熟練而高超,並且"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窯的製作均非常精緻,不惜耗時費力。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窯體、窯房和坯房的獨特形狀、結構、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窯房營造的獨特技藝。例如,清代雍正以來,景德鎮最盛行的是"鎮窯",蛋形的鎮窯屬於平焰窯,它綜合了龍窯饅頭窯、葫蘆窯的優點,成為古代最傑出的窯型。砌窯(結窯)、補窯(修窯)在景德鎮被稱為"攣窯",這在全國其他瓷區是沒有的。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產場所,同時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緊湊。景德鎮傳統窯房寬敞通風、經濟實用、兼具倉庫、生產車間和生活間的三重功能,它給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築標準,要求工藝高超而又別具風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鎮的城區風貌,同時成就了景德鎮瓷業建築的營造技藝。
近三十年以來,景德鎮大部分的傳統窯房作坊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被拆除,許多老建築工匠也相繼故去。據統計,景德鎮市內僅餘23處傳統窯房、作坊,在世的攣窯匠師僅有古窯瓷廠的胡家榮等3人,傳統窯房作坊建造工匠也只餘十幾人,景德鎮瓷業建築的營造技藝瀕臨消亡,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