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概況
本文討論的是廣義的當陽峪窯,指當陽峪窯及同處於
太行山南麓、生產同類型製品的所有窯場,這些窯場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當陽峪、艾曲、東交口、洞彎、窪村、園融寺、西嶺後、蔡坡、牛莊、恩村、定和、東於村、東焦作、西焦作、店後、李封、王封、東張莊、高窯河、石碑岩、窄門、寺後、李河、許河、狼坡、上白作、獅澗、龍寺、北業、周窯、東孔莊、高寨、山後、柏山、月山、白坡、南田院、北田院、南坡、碗窯河、漢高城等窯。
當陽峪窯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現存宋
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一通,是當年建窯神廟時所立。
也稱“碌武窯”。在今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為
宋代北方著名民間瓷窯之一。所燒器物以剔花品種最富盛名,紋飾流利灑脫,又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其藝術感染力遠在
磁州窯系瓷窯同類裝飾之上;
絞胎也屬成功品種之一,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 組成與羽毛相似的紋理,製作技巧高超。窯場未見文獻記載。窯址面積很大。胎質有細潔的白胎、堅硬的灰胎、粗松的砂胎和缸瓦胎。釉色光潤瑩亮。裝飾技法有刻花、半劃半刻、填彩、三彩和絞胎等,其中以絞胎技法具有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刻劃花最複雜的一種是用多種色釉的剔劃法,先在胎上施黑釉,次加白釉,再在白釉上罩黃釉,最後上一層綠釉,然後用尖銳器件,刻劃花紋,剔出所需要的多種色彩。圖案以纏枝牡丹為最多。當陽峪窯,是磁州窯系中較優秀的民間瓷窯之一。在遺址內發現了崇寧四年的窯神廟碑。是確定窯址年代最重要的物證。
發現經歷
1897年,英商福公司取得了在焦作的煤鐵採礦權,1903年修通了至焦作的
道清鐵路。1933年英國人司瓦洛到焦作福公司任職後,到當陽峪僱人開挖,得到了大批瓷器及碎片,司瓦洛此前是居住在當時河南省會開封的英國大收藏家。後他又邀請瑞典工程師卡爾貝克到焦作當陽峪考察,又收集了大
量的標本,並發表了《關於焦作陶瓷器的記錄》。
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得到了這份報告,為當陽峪瓷器的精細而激動不已,發表了《北宋的修武窯》一文。從此,收購文物的商人不斷地把當陽峪瓷片及完整器運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
故宮博物院曾兩次派陳萬里等專家到當陽峪實地調查,並發表了《談當陽峪窯》等兩篇報告,指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能與當陽峪相媲美。”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
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2004年5月22日,國內外50餘位知名考古專家學者匯聚焦作當陽峪窯發掘現場,面對剛剛出土的精美瓷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李輝柄激動地說:“當陽峪瓷窯堪與汝窯、鈞窯、定窯等著名瓷窯相提並論。”
燒造工藝
當陽峪窯從唐代開始燒造瓷器,到北宋後期達到高峰,金代繼續繁榮,元代中期始漸衰落,是宋金時期我國北方大規模的民間窯場和磁州窯類型窯系中成就最顯著者。
造型
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盤、盞、盆、缽、壺、注子、盒、唾盂、爐、熏爐、瓶、罐、枕、壇、缸、勺、燈、燭台、渣斗、紡輪、研磨器等。陳設品有花瓶、花盆、鼓凳、人物俑、動物俑等。文化娛樂及玩具類有筆筒、筆洗、硯、水盂、鎮紙以及小動物、口哨、小塔、小壺、小瓶、鈴鐺、圓球、圓棒、象棋子、圍棋子、色子、魚缸、烏食罐等。建築構件有磚、瓦、板瓦、筒瓦、低溫色釉力士、鴟吻以及脊飾上的摩羯、卷尾獸、妙音鳥等。
胎釉
當陽峪窯的胎質很複雜,有極堅硬的細胎,也有較粗松的砂胎;胎色也十分豐富,有白、灰白、黃白、灰黃中閃紅色、赭灰、灰、香灰、黃褐、灰黑、磚紅、棕灰等色胎。當陽峪窯的釉彩有白、黑、醬紫、黃、青、綠、孔雀藍、藍、柿紅、三彩、鈞等。裝飾技法有刻、剔、劃、飛刀、凸線、模塑、模貼、模印、雕塑、鏤空、填彩、絞胎、絞釉、釉下釉上彩繪等。當陽峪窯素以絞胎絞釉取勝,又以剔劃繪畫著稱。裝飾品種可以分為10大類160多個品種,用“白如雪、黑如漆、紅如朱、綠如翠、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花如錦、潤如玉、凝如脂”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紋飾
當陽峪窯的紋飾複雜、考究,無論是胎體上的剔劃或是繪畫,均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簡潔、挺拔。主題紋飾有牡丹紋、蓮花水藻紋、魚紋、鳥獸紋、文字裝飾以及輔助性的幾何紋等。尤其是白地繪黑花中的蝌蚪紋組合、散點紋組合、線段紋組合,更是當陽峪窯別具一格的地方品種。輔助紋飾中的方格方塊形紋及其複雜的變化組合,回紋及卷草紋、波浪紋的廣泛套用,形成了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
品種介紹
宋、
金時期,當陽峪窯是一個產品種類繁多、風格千變萬化、紋飾獨具匠心的大規模窯場聚集區,在做工精細的同時,生產量大得驚人,是當時中國北方最有實力的民間窯場,為中國陶瓷史譜寫了燦爛的一章。
絞胎瓷
北宋時,當陽峪窯繼承和發展了唐代鞏縣窯的絞胎傳統,將絞胎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歷史轉變。高溫燒造,胎質細密堅硬,釉色油潤光亮,幾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現代瓷的標準。而唐代絞胎與唐三彩一樣,基本上都是陶質的。當陽峪窯絞胎瓷的燒造成功,為中國陶瓷增加了一個新品種。絞胎瓷的製作方法是用黑、白等多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相互交替糅合、摺疊、盤卷、切刮,經拉坯或模壓成型,再貼上、鑲嵌、拼接而成。這樣胚體上就出現兩色或多色相間的美麗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或黃、綠、棕、翠藍、三彩釉入窯燒成(也有先高溫素燒,施釉二次人窯燒成)。
絞胎工藝是當陽峪窯特殊之作,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雲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巧奪天工。絞釉瓷幾乎是與絞胎瓷同時出現的。所謂絞釉瓷,絞的並不是釉,也不是絞的化妝土,而是“絞花”,是各種彩料的綜合運用。施彩方法不難想見,是運用各種特殊技巧,或藉助外力,使胎體在不同角度傾斜的狀態下,或在旋轉運動中,使彩料形成絞花紋飾,具有流動韻律之美。常見品種有白釉黑絞花、翠藍釉黑絞花、三彩黑絞花、綠釉黑絞花、棕黃釉絞花等。
紅綠彩
當陽峪窯是最早燒造紅綠彩瓷的窯場之一。
耿寶昌先生指出:“當陽峪白釉紅綠彩繪亦較突出,以人物塑像、盤碗為常,繪以荷蓮、菊花、魚藻,生動活潑,開拓了五彩瓷的歷史先聲。”當陽峪窯神廟碑有“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的描述。當陽峪與王封窯遺址不斷有紅綠彩瓷碎片出土。就在距王封窯北約2公里的老萬莊金墓,曾出土1件紅綠彩繪纏枝菊紋罐,應是王封窯所燒造。近幾年來,焦作附近的獲嘉縣、博愛縣、沁陽市、新鄉市以及安徽省泗縣等地出土的紅綠彩等殘瓷碎片,大部分都是當陽峪窯的製品。紅綠彩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以紅、綠、黃等色料描繪紋飾,再經低溫二次烘烤而成。當陽峪窯、王封窯是燒造紅綠彩瓷最為集中的地方。王封窯還生產一種集刻剔花、釉下黑繪花、釉上紅綠彩繪於一身的複合彩瓷。
剔劃花瓷
剔劃花瓷是當陽峪窯最為精美的品種之一。當陽峪窯的窯工從千里之外的
耀州窯請回窯神百靈翁的同時,也將耀州窯的刻剔工藝學到了手,並將刻、剔、劃技術發展到了極高的水平。主要品種有:
(1)白地剔花:是在坯體上施白色化妝土,用工具劃出花紋輪廓,再將輪廓之外的化妝土剔掉,露出胎地,施透明釉燒成。
(2)黑釉剔花填白:製作方法是在施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再施黑色料漿,刻畫出花紋,剔除掉花紋內(或外)不需要部分,並在適當部位篦劃出花蕊、葉脈,再在剔除及刻畫部位填入白色料漿,最後施透明釉燒成,這是當陽峪窯的高級製品,現存故宮博物院的黑釉剔花填白牡丹紋梅瓶乃其經典之作。陳萬里先生說:“器物的全身布滿了纏枝牡丹紋,卻不顯得過於繁雜;花花葉葉互相纏繞,卻不顯得瑣屑散漫。只看見許多欣欣向榮的花葉,迎風飛舞般地嵌插在一個挺秀的瓶身上,十分雅潔、高尚、健康而優美,黑白的對比處理得很適宜,黑的色澤如漆如墨,白的光彩如蠟如玉。至於釉色——即所謂質的溫潤晶瑩之感,也可以通過圖片體現出來,這是當陽峪窯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民窯造瓷藝術的卓越成就。”
(3)三彩剔劃花:
宋三彩是當陽峪窯最為出色的品種之一,此類製品多是將刻、剔、劃多種技術綜合運用到同一件器物上,精緻華麗。其他還有綠釉剔劃花、黃釉剔劃花、醬釉剔劃花等等。
當陽峪窯剔劃花技法嫻熟,紋飾繁複華麗,是宋金時期“剔花瓷器生產更為集中,裝飾技法與風格發展得更為全面和充分的窯場”。
白地黑花瓷
釉下白地繪黑花瓷是當陽峪窯乃至整個磁州窯類型的特產,是在施有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以當地一種鐵礦石為顏料,用毛筆繪出各種紋飾,再施透明釉燒成。紋飾呈黑或褐、鐵鏽花色等,亦有施黃釉、綠釉、孔雀藍釉等品種的。紋飾有植物花卉、人物、動物、文字等。
醬、紫釉瓷
醬、紫釉瓷是當陽峪窯的大宗高質量製品,最能體現當陽峪窯燒造技藝的高超。當陽峪窯考古發掘出土的大批醬、紫釉瓷器,說明至少在北宋晚期該窯已能成功燒造此類器物,其製作精緻規整,胎質堅硬,變形極小,釉色光亮純淨。如醬釉碗殘件,製作精細,釉色光亮,用手撫摸光滑如嬰兒肌膚,視之如綢緞般光滑滋潤,毫不遜色於定窯製品。
宋三彩瓷
三彩以及綠釉、黃釉、孔雀藍釉等低溫色釉品種,胎質磚紅色,多為陶質,但色彩艷麗,製作精細,是當陽峪窯較為珍貴的品種。紋飾有
花卉、禽鳥、魚鴨、
人物等。東焦作窯更是三彩、綠釉陶瓷製品的專業窯場,出土器物甚多,工藝精良,紋飾灑脫,釉色濃翠,最為精美。
鈞釉瓷
當陽峪窯從北宋後期開始燒造鈞釉瓷,是中國最早生產此類乳濁釉瓷的地方之一。基本釉色是天藍、天青色。多數有紅、紫斑玫瑰,還有複雜多變的窯變色彩。當陽峪窯品種繁多,其他還有細白瓷、黑釉窯變兔毫、油滴、青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