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窯溝窯

河南新密窯溝窯是中國北方地區宋、金時代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窯場。古代文獻對其向無記載。其作品為國內,以及日本、歐美等不少博物館珍藏。窯溝窯的巨大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貢獻。 新密窯溝瓷窯遺址位於大隗鎮*西南約3公里處(圖一)。《詩經》中提到的洧水從其村北流過,向東注入新鄭市境內的雙洎河。村子周圍岡巒起伏,山石歷歷。村中偏東南向是一條寬闊的大溝,寬約60米。大溝西側,小溝縱橫。在大溝和小溝兩邊的斷崖上,遍布堆積層。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至黑石坡,北至大廟嶺,均有遺址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溝窯
  • 地點:河南新密
  • 用途:窯廠
  • 朝代:宋、金時代
通過走訪村中老人龍春等人得知,窯溝窯址主要部分集中於南北方向大溝之兩側,由於上世紀70年代初大規模平整土地,填土造田,遺址在一年之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原大溝深約10米,今已被夷為平地。
溝側山石裸露,遺物蕩然無存。目前只有在黃莊南溝、大路溝、黑石坡、大廟嶺等處,尚有少量遺蹟可尋。
新密窯溝窯北距新密西關窯約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窯約18公里。在宋、金兩代這三座窯場關係極為密切,風格近似,無論從制瓷技術上,還是從器物品種、造型以及裝飾手法上都易於混淆
本文擬在窯址調查的基礎上,並嘗試參照城市遺址出土的標本,結合國內、外庋藏的傳世器物,對新密窯溝窯的類型、工藝、時代以及同類型製品的關係,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大隗鎮位於今新密市西南新鄭—新密公路交會處,因南有大隗山,金名大隗鎮。西周為密國古城,春秋為鄭國新密邑,西漢始為密縣治所,是新密古鎮之一。
一、新密窯溝窯產品的主要特徵
1. 胎: 新密窯溝窯之產品胎土較為細膩, 胎色可大致分為兩種。其一為青灰色, 北宋產品接近於新密西關窯;金代產品接近於禹州扒村窯和磁縣觀台窯。而其大部分胎色偏於米黃色, 這是由於燒造時火溫稍低所致。在窯址遺存中其米黃色胎占總量的60-70%。唯黑釉類產品胎骨緻密,均能呈青灰色。
2. 釉和化妝土: 新密窯溝窯部分產品可達到扒村窯“白如脂, 黑如漆”的程度。而多數產品外觀上略呈黃色, 其黑花往往黑中泛灰, 或者發色金黃。
3. 紋飾及藝術風格: 新密窯溝窯產品北宋部分總體上略遜於密縣西關窯。金代產品較扒村窯更為靈活﹑細膩, 柔和而雅致, 其秀逸精美在同時期產品中出類拔萃。
二、新密窯溝窯址標本及其類比
1.素白瓷
如同北方其它窯口一樣,新密窯溝窯化妝土白瓷品種最為豐富。略舉數例。
(1)葫蘆瓶:此造型多見於唐﹑宋﹑金南北各窯口。此瓶年代約北宋中後期,比北宋前期的略飽滿(圖二,高12.2cm,底徑5cm,口徑1.7cm。)。鄭州出土。亦有豐約適度的(圖三)。禹州出土。
(圖二) (圖三)
(2)爐:窯址出土。多出現於北宋中早期,為焚香清供之用;口沿平展,腹壁垂直。北宋後期和金代爐壁稍內曲,口沿多下垂。在窯溝窯(圖四)和當陽峪窯常見漏斗形。並有子母口帶鏤空蓋的。
(3)玉壺春:許昌出土。頸與腹部比例相埒,屬典型金代造型。(圖五)高約16cm,底徑4.6cm。
(圖四) (圖五)
(4)白地花口瓶:花口瓶為陳設觀賞器,或用於插花,以金代為大宗。多有各種裝飾,光素無紋者較少見(圖六)。許昌出土。
(5)白地黑邊碗:與黑釉白邊裝飾相映成趣,也有少數外壁全施黑釉的(圖七)。此類型 亦見於魯山段店窯 。窯址出土。
(圖六) (圖七)
(6)白地綠斑貼人物缽:高4.8cm, 口徑8.5cm, 底徑4.3cm。(圖八)。鄭州出土。貼塑戴冠人物,當為宗教用具。1969年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有同類型定窯作品出土。
(7)八方研磨器:高3.8cm, 口徑10.4cm, 底徑12cm。(圖九)鄭州出土。口沿外貼塑乳釘,釉色溫潤
(圖八) (圖九)
(8)鳳首瓶:高約42cm。(圖十)新鄉出土。高貴典雅,氣度不凡。此器物創燒於唐代鞏縣窯(今鞏義市),兩宋時期見於定窯,湖田窯,西村窯,並多見於遼代低溫釉陶。
(圖十)
2.剔花
剔花乃北方白瓷中最精美的裝飾技藝之一。深剔刻類主要生產於河南黃河以南諸窯口,以新密西關窯為代表。其浮雕風格的藝術效果極為強烈。新密西關窯胎色青灰、登封曲河窯胎色深褐,新密窯溝窯胎色淺黃。黃河以北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磁縣觀台窯則流行淺剔。觀台窯的胎色與化妝土反差較小,透明釉又往往失透,有學者譽之為“素雅寧靜”﹑“淡雅韻味”。
新密窯溝窯剔花較西關窯顯得自由而寫意,不拘小節。其年代當從北宋中期左右延續至金代。金代之作品於剔花小缸標本(圖十五)可見一斑。
(1)剔花尊:高17cm,口徑14cm,底徑8.5cm。洛陽出土。滿施化妝土,線條柔和,姿態優雅,如玉蘭盛開。寥寥數筆剔刻隨意賦形,自然和諧。(圖十一)
(2)荷口注子:高約20.8cm,口徑6.8cm。鄭州出土。注子口如蓮花半開,匠心獨運,妙意無窮。(圖十二)
(圖十一) (圖十二)
(3)剔花爐:器形碩大,爐腹壁所剔刻大蓮瓣與爐沿之細線劃蓮瓣上下呼應,對比強烈。(圖十三)。禹州出土。
(4)枕﹑梅瓶:枕牆剔花,枕面當為珍珠地,窯址出土(圖十四左上)。剔花梅瓶未見傳世品(圖十四)。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噙大樹:《白釉剔花裝飾的產生、發展及相關問題》,《文物》2002年第11期。
3.珍珠地劃花
珍珠地裝飾起源於唐代,珍珠地劃花則全盛於整個北宋時期。北宋中後期新密窯溝窯亦擅勝場,足以與登封曲河窯﹑新安城關窯相頡頏。
(1)珍珠地劃花梅瓶:高27.1cm,口徑5.5cm,底徑9.9cm。日本多摩中央信用金庫藏(圖十六)。端莊大方,生意盎然,下部劃花蓮瓣紋十分活潑而流暢。鄭州等城市出土梅瓶標本亦各盡姿態(圖十七)。
(圖十六) (圖十七)
(2)珍珠地劃花注子:高24.9cm。美國芝加哥博物館藏。(圖十八)。典型北宋中後期造型。上部執﹑口﹑流無紋飾與中下部疏密關係處理得恰倒好處。
(3)珍珠地劃花洗:高6.6cm,口徑13.6cm,底徑8.8cm。鄭州東西大街出土(圖十九)。幾何形構圖亦北宋中後期的風格。此洗靜中有動,姍姍可愛。
(圖十八) (圖十九)
(4)珍珠地劃花盤:高5.7cm,口徑26.7cm,底徑20cm。日本私人藏(圖二十)。珍珠地劃花盤類極少見,寶豐清涼寺、登封白沙等窯址有標本出土。鄭州出土盤中錢紋流行於北宋中後期(圖二一右)。窯址出土(圖二一左)。鹿紋盤以珍珠作主體內圖案(圖二九②),方法獨特,多見運用於定窯﹑井陘窯。
(圖二十) (圖二一)
(5)珍珠地劃花枕:小鹿稚態未脫(圖二二禹州出土),大牛勁健有力(圖二三許昌出土),花朵朝氣蓬勃(圖二四許昌出土,圖二五左許昌出土),表達出與自然交融的欣然心境。花卉枕上點綴的綠斑更是悅目清新(圖二五右禹州出土)。一隻手,拈花微笑的那一隻手(圖許昌出土)。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所藏兔紋如意形枕(圖二六),亦其窯溝作品;此枕從造型和紋飾上都深受新密西關窯的影響。(圖二七)為窯址出土,(圖二八)為城市出土。
(6)珍珠地劃花筒形器:錢紋,口沿處有乳釘裝飾。(圖二九①)禹州出土。
4.刻花
新密窯溝窯白地刻花作品發現不多,但極為出色。
(1)刻花臥足盤:盛開的白蓮綻放出一種極致來(圖三十)。窯址出土。
(2)刻花梅瓶:深刻加篦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圖三一)。鄭州出土。
(圖三十) (圖三一)
(3)刻花缽:高8.2cm,口徑11.5cm,底徑5.9cm。鄭州出土。缽體外壁刻扇骨紋,(圖三二)。多見於北宋臨汝窯、金代定窯、觀台窯等。
(4)刻花碗:窯址出土(圖四三⑤)。
(圖三二)
5.劃花
白地劃花在北方民窯中極具表現力 ,新密窯溝窯比其它窯口惶不多讓。從北宋至金代佳作中選出。
(1)瓶:水波紋梅瓶(圖三四窯址出土,圖三三鄭州東大街2002年出土)高39cm, 底徑9cm, 腹徑17cm, 口內徑3.9cm, 口外徑6.1cm。產量很大,美感遠勝黑釉梅瓶多多許。梅瓶有各種劃花,存世量頗少(圖三五鄭州出土)。劃花花口瓶,為僅見(圖三五⑥)。
(圖三四) (上圖三三、下圖三五)
(2)枕:枕類劃花樣式眾多,與豫北當陽峪窯隔河唱和。(圖三六)為窯址出土,(圖三七)為城市出土。較為特殊的還有戳點地(圖三八①),格線地(圖三九),篦紋地(圖三八②)。
(圖三六) (圖三七)
(圖三八) (圖三九)
(3)碗﹑盤:北宋作品(圖四十)與金代作品(圖四一)極其秀雅之至。城市出土。窯址出土(圖四七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圖四十) (圖四一)
(4)筒形器:有花卉圖案(圖四二)。
(圖四十) (圖四一)
(5)白地劃花盞托:窯址出土。(圖四三)。通高3cm,直徑6.7cm,臥足底外徑9.5cm,臥足底內徑6cm,托高2cm,托直徑6.7cm,口沿寬2cm。細膩纖柔,精妙無比,極有可能於尖底盞配套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