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陶衣
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顏色有白、紅和灰等。這種色漿,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陶衣”,也叫“...
- 新石器時代泥質灰黃陶赭色陶衣陶紡輪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厘米,直徑4.2厘米。泥質灰黃陶,平面呈圓形,橫剖面呈梯形,外飾赭色陶衣。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
- 仰韶文化陶琮
此展品為仰韶文化文物。胎質堅硬,通體著紅色陶衣,表面壓光。中部收腰,上下外侈,呈對開的喇叭型。內部中空,為通達天地的途徑。琮外部上下方均繪有兩排規整樹葉...
- 陶壺(安慶博物館藏品)
陶壺是指某種材質製作而成的壺。陶壺灰白色泥質陶,外表飾褐陶衣。口微侈,高領,鼓腹,圈足略外撇。圈足外側飾二道凹弦紋,腹部刻畫一周繩紋,肩部對稱地飾有...
- 陶侍俑
陶侍俑是南北朝文物,高26厘米。...... 泥質灰陶 【年代】:南北朝【尺寸】:高26厘米【特徵】:泥質灰陶、外施彩色陶衣。頭戴棉冠,全腮鬍子、高鼻樑、眼睛深...
-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陶盉
素麵,上半部為黑陶,下半部為紅陶。器表似有一層陶衣。[1] 參考資料 1.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陶盉 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圖集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陶盉圖冊 ...
- 黃陶鬹
黃陶鬹(Yellow pottery gui),1960年出土于山東省濰坊市姚官莊遺址,夾細砂黃陶,通體施黃色陶衣,器物造型雄偉生動,遒勁有力,很像一隻雄雞在引吭高歌,是一件...
- 黑衣陶
【黑衣陶】胎骨或紅或灰,器表則為黑色的古代陶器。也稱黑皮陶。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馬家浜和良渚文化的遺存中均有發現,其中以良渚文化的黑衣...
- 陶窯
唐代景德鎮陶玉主持的瓷窯。始見於《景德鎮陶錄》卷五:“"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鐘秀里人陶氏所燒也。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簋
基本信息名 字: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簋 級別: 二級 年代: 石器 尺寸: 高16.5,口徑 33.4,底經 24.5 厘米 來高16.5,口徑 33.4,底經 24.5 厘米 ...
- 陶壺
陶壺是指某種材質製作而成的壺。陶壺灰白色泥質陶,外表飾褐陶衣。口微侈,高領,鼓腹,圈足略外撇。圈足外側飾二道凹弦紋,腹部刻畫一周繩紋,肩部對稱地飾有...
-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陶杯
文物介紹 口略敞,直壁簡腹,底承有扁長體四足。腹外壁下部深刻淺劃有類同"波浪"紋樣帶。為泥質灰陶。器表的黑色陶衣已剝蝕。1 ...
- 紅陶
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人類發明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它的燒成原理是:陶...
- 彩陶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
- 化妝土
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顏色有白、紅和灰等。這種色漿,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陶衣”,也叫“...
- 白衣彩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器類型。在製造陶坯過程中,於陶坯表面塗上一層白色陶衣,再用幾種礦物質作為著色劑繪出各種圖案、花紋或動物紋樣等,然後入窯燒制,即成為...
- 彩陶單把壺
1980年在傅家遺址出土,屬大汶口文化器物。為泥質紅陶,長頸,侈口,圓唇,小平底,腹飾環形把,並飾黑彩漩渦紋,通體飾紅陶衣。1 ...
- 唐汪文化陶器
唐汪是因首先在甘肅東鄉唐汪川被發現而得名。年代可能與辛店文化同時或稍早。陶器質地較粗,表面磨光,常見施深紅色陶衣,彩繪用黑色。紋飾以各種波浪紋最具典型性。...
-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彩陶片
詳情 為近口沿部分腹片,彩陶描繪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較細的直線、弦紋、回紋組成紋帶,下部分為濃黑重彩的粗線(豎方向)。 器表有一層光亮的陶衣。1 ...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壺
敞口外撇,短喇叭頸,圓腹,高圈足外撇。胎薄體輕,呈灰紅色,外著黑色陶衣。[1] 參考資料 1.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壺 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
- 黑陶單鋬杯
直口、長頸,腹微鼓,單鋬置於腹的一側,三短足支撐器身。整器磨光並施黑色陶衣。詞條標籤: 文物考古 圖集 黑陶單鋬杯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
-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杯
基本信息名 字: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杯 尺寸: 高6.8,口徑7.5,底徑5.3 厘米 收藏單位: 浙江省博物館文物介紹泥質灰陶,器表施黑色陶衣,漆黑光亮。為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