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

公元1004年,甲辰年(龍年);契丹統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越南應天十一年;日本長保六年,寬弘元年。北宋與遼訂定澶淵之盟,互約為兄弟之國。 1004年,因“澶淵之盟”和地震頻發而著名於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1004年
  • 別稱:甲辰年(龍年)
  • 別稱契丹統和二十二年
  • 重大事件:遼大舉攻宋
歷史紀事,人物生卒,文物遺址,

歷史紀事

1.宋京師等地地震
景德元年(1004)正月,京師連續三次地震。二月,冀(今河北冀縣)、益(今四川成都)、黎(今四川漢源)、雅(今四川雅安)諸州發生地震。四月,邢州(今河北邢台)、瀛州(今河北河間)亦地震。十一月,石州(今山西離石)地震。
2.遼大舉攻宋
景德元年(1004)、遼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遼聖宗蕭太后率軍大舉南下,以統軍使蕭撻凜、奚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分兵劫掠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宋將魏能敗之。二十二日,蕭撻凜與聖宗、太后合兵攻定州(今河北定縣)。宋將王超等陣手唐河,按兵不戰,遼軍氣勢益高。此時北方州縣告急的文書至宋廷,寇準請真宗親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真宗態度猶豫,後讓朝議親征事。參知政事王欽若密請真宗南下金陵(今江蘇南京);簽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起駕到成都;寇準力排眾議,堅請立即親征,王、陳二人因此怨嫉寇準。最後決定按照另一宰相畢士安親征當在仲冬的建議行事,並調王欽若出鎮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十月,遼軍攻保州(今河北保定)等地不克,又抵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晝夜攻城,太后、聖宗親自擊鼓助戰,兵士陣亡三萬餘人,終未攻取,不得不撤走。蕭撻凜率師攻下祁州(今河北安國)。攻城掠地的同時,遼方又遣人向宋試探和談的可能。十一月,遼將耶律課里敗宋軍於洺州(今河北永年東),蕭觀音奴等攻下德清軍(今河南清豐)。宋真宗車駕到衛南縣(今河北長垣北),遼師進抵澶州,從三面圍城。宋將李繼隆等分伏強弩,控制要害。蕭撻凜自恃驍勇,以輕騎臨陣督戰,宋威虎軍頭張瑰暗發床子弩,擊中其額。當晚,撻凜死,遼軍氣勢受挫,加之孤軍深入,宋大軍將至,故而傾向議和。宋真宗一行自衛南向澶州進發,先駐紮在澶
州南城,後在寇準的堅持下,渡過黃河,到達北城,並登上城門樓,張插黃龍旗,宋軍皆呼萬歲,氣勢倍增。
3.宋遼澶淵立盟
宋真宗到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後,宋遼雙方正式考慮和議。宋派曹利用赴遼軍中共議和好,遼聖宗又遣左飛龍使韓杞持國書隨曹利用來到宋方。經過幾次交涉,雙方於景德元年 (1004)十二月立下盟約: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主稱宋真宗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稱為“歲幣”;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侵軼,並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遼方撤軍時,宋軍不得沿途進行邀擊。互換誓書後,遼軍撤退,宋真宗亦回返京師。因該盟約訂立於澶州(亦稱澶淵郡)城下,史稱澶淵之盟。
4.宋改沿邊地名
澶淵訂盟後,宋為了表示友好,於當月底將同遼接壤的地名作了改變,改威虜軍為廣倌軍、靜戍軍為安肅軍、破虜軍信安軍、平戍軍為保定軍、寧邊軍為永定軍、定遠軍為永靜軍、定羌軍為保德軍、平虜城為肅寧軍。
5.宋減省兵員
真宗即位初年,為應付北方強大的遼軍,以及西北與党項的戰爭,搜募戰士至五十餘萬人,加上廂兵,號稱養兵一百萬。景德元年(1004)與遼立澶淵盟約後,著手裁減軍隊。遣散老弱殘兵,精減編制,如取消富有戰鬥力的河東效順一軍;龍騎軍原有十二個指揮,減為六個指揮等等。到真宗末期天禧年間(1017-1021),共有兵員九十一萬餘人,其中禁軍馬、步軍為四十三萬餘人,比真宗初期大約減少近十萬人。
6.宋代出現銅版印刷
在宋代,古代印刷技術達到很高程度,成為印刷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不但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而且也發明了銅版印刷,銅版印刷在宋代主要印刷一些商品廣告、紙幣等。用銅版印刷的商品廣告。如北宋時期所印的,流傳下來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版。印版上方標明店鋪字號“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正中有店鋪標記——白兔搗藥圖,並註明“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方廣告文辭稱:“收買上等綱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銅版印刷的發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印刷技術的發展,也是我國印刷技術走在世界前列的一個實證。
7.畢土安薦寇準
李沆卒後,宋政府的宰相缺位。景德元年(1004)七月,遷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畢士安為吏部侍郎、參知政事。真宗與之議宰相人選,畢士安薦舉寇準,稱其天資忠義,能斷大事,且願捨身為國,剛毅正直,在北敵當前的形勢下,理該重用。八月,畢士安與寇準同時被任命為相。
8.宋授官廝鐸督
廝鐸督乃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弟,剛決平恕,歷經戰討,甚有威名。景德元年 (1004),潘羅支遇害,六穀諸豪議立廝鐸督為首領。宋先授之以鹽州防禦使、靈州西面沿邊都大巡檢使。十月,又加朔方軍節度、西涼府六穀大首領。後屢向宋廷貢方物,為宋西北邊防之助。
9.王長壽起事
王長壽原為逃卒,勇敢多謀,鹹平中,初聚眾一百餘人,活動至陳留(今河南開封境),攻取州縣。宋廷專委使臣出兵追捕,雙方周旋於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地帶。景德元年(1004)。磁州刺使許均所部在胙城(今河北長垣西)同王長壽部五千餘人相遇,王長壽中計被俘,起事失敗。

人物生卒

1.富弼出生
富弼(1004年-1082年),字彥國,中國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為官清正,頗有廉聲。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曆新政。慶曆五年(1045年)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益都)。時河北大水,難民四處流亡。富弼動員救災,以地為食,募數萬饑民為兵。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同為宰相,後因母喪罷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又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富弼在政治上屬於保守派,熙寧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趙頊問他如何處理邊事,富弼說:“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熙寧二年,再度復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縣)。拒不執行新政青苗法。後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元豐六年(1083年)病死。卒謚“文忠”。
夏太祖,名李繼遷(963年-1004年),北宋党項族平夏部人,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鹹平六年五月,李繼遷攻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都首領潘羅支偽降,乘其不備,招集六穀蕃部及者龍族反擊,李繼遷大敗,中流矢,逃回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次年(1004)正月初二卒,年四十二歲。其於德明遣使告於遼,遼贈李繼遷尚書令,遣使弔慰。長子德明繼立,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後,追謚神武,廟號太祖。
3.梁灝卒
梁灝(963-1004)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東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喪父。曾從學於王禹恬,初考進士,未中。留居京城,曾進諫宋太宗,選拔人才不要單憑詩賦,要注重治國治民的才能,未被採納。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狀元,任大名府觀察推官,時年23歲。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辭辯明敏,對答如流,真宗甚為嘉賞。群臣奏章,多教灝參議。景德元年(1004年),任開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時年42歲。著有文集15卷。
4,陳恕卒
陳恕(約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任澧州通判。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

文物遺址

冠縣肖城古遺址位於冠縣北館陶鎮東南肖城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冠縣肖城古遺址為宋代古城址,建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本是遼國蕭太后攜子遼聖宗進攻澶淵時所建的駐兵城,故又稱肖城、駐馬城、歇馬城。冠縣肖城城牆為夯土建成,呈方形,每邊長約1250米,周長5000米 。城牆基部寬26米 ,頂部闊8米 ,高13米 ,護城河寬80米。其現存東北城角高達12米 ,西南城角高10米 ,西北、東南城角高約8米 ,四城角沿直角處向外夯築“箭樓”。南北兩門相對,為瓮城形制。城有四門,均為扭頭門,東門外有寬約80米 的城壕。城內有“點將台”遺址,相傳是肖太后在此點將徵兵的處所,高約5米,方圓10餘米,夯層厚15厘米 ,每層較均等,夯築較規範,為昔日校閱軍隊的場所或祭祀設施。另外由磨盤洞、烽火台、七十二眼水井及蕭太后殺降斬俘的“萬人坑”。
[2] 中國聊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