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館陶鎮

北館陶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冠縣境西北隅(東經115°,北緯36°),兩省三縣(市)交界處,東於清水鎮相鄰、西與河北省館陶縣漳衛河相望,南靠萬善鄉東古城鎮,北與臨清市煙店鎮接壤。2005年,鎮域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耕地5萬畝、總人口3.2萬人。鎮駐地北館陶城始建於大業2年(公元606元),1300多年間曾是歷代縣城所在地。北館陶鎮社會安定和諧,民風淳樸,善良好客,並具有濃厚的經商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館陶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冠縣
  • 下轄地區:56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635
  • 地理位置冠縣境西北隅
  • 面積:52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肖城遺址
  • 火車站:聊城站
  • 車牌代碼:魯·P
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城鎮建設,經濟發展,交通條件,產業結構,林業發展,基礎設施,招商政策,旅遊文化,關帝廟遺址,文廟古遺址,肖城遺址,肖城傳說,郎莊麵塑,

簡介

北館陶鎮位於冠縣西北部,西與河北省館陶縣隔漳衛河相望,北與“中國軸承之鄉”山東煙店接壤,東於清水鎮相鄰。鎮域面積52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5萬畝耕地,3.2萬人。鎮駐地北館陶始建於隋大業二年(606年),曾是縣城所在地,現經多年簡化,當地以稱北陶鎮為北陶,為56行政村的重要聚集地。
北館陶鎮交通便利,距濟聊館高速公路和濟邯鐵路5公里, 008省道、堠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鎮交匯。通訊設施完善優良,2000年建成全縣第一個電話鎮。鎮輸變電容量達6300KVA。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千年古城煥發了新姿。環境寬鬆,政策優惠,服務優良,吸引了省內外20餘家外來客商在本鎮投資建廠。
冠縣北館陶鎮冠縣北館陶鎮
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呈現出“東部林果西良種,南搞蔬菜北軸承,規模養殖遍全鎮,中興民企商貿城”的良好局面。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以軸承、紙箱、煤礦專用鑽桿、粉皮等為主的各類加工企業和民營業戶2600餘家。大力發展畜牧養殖,建起了波爾山羊、生豬、魯西黃牛、蛋雞等養殖小區。建成了7000畝速生豐產片林,1000畝棗糧間作示範大方,800畝稀有果品示範園,1000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6000畝油料生產基地,10000畝糧種繁育基地,1200餘個春秋式蔬菜大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

歷史沿革

北館陶歷史悠久,唐虞3代,屬九州之首冀州之域。
春秋時期(前841-前476年),屬晉國冠氏邑。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屬趙國,始定館陶之名,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趙置館於其側,故名館陶。以冠氏邑為館陶邑。
秦(前221-前206年)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前206-220年)承秦制,西漢初曾封館陶公主,食邑館陶。屬冀州部魏郡。西漢平帝2年設館陶縣。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220-265年)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265-470年)仍為州、郡、縣3級制,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420-581年)時期仍承晉制。後魏,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581-618年)初廢郡設毛州,後又廢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州,縣城遷於北館陶,屬魏州武陽郡。
誕生於北館陶的清代大詩人《張問陶年譜》誕生於北館陶的清代大詩人《張問陶年譜》
唐朝(618-907年),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622年置毛州,627年廢州為縣,772年改名永濟縣,遂復置館陶縣,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屬河北道魏州魏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州,府、州轄縣。963年復置永濟縣,1072年降為鎮併入館陶縣。是時,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屬濮州隸山東省。
北館陶鎮北館陶鎮
明代(1368-1644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1644-1911年)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隸山東省。屬東昌府,臨清直隸州。清代大詩人張問陶出生於北館陶,故名張問陶,以示不忘出生地。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直屬山東省。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館陶縣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館陶縣屬魯西北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是時,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1947-1948年8月,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1949年8月20日,館陶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1952年10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1953年又屬聊城專區。1955年3月縣城由北館陶遷至南館陶,1958年12月隨館陶縣併入山東省冠縣,為北館陶公社。1961年7月恢復館陶建制,屬河北館陶縣。1965年1月以衛河為界,北館陶隨河東劃給山東省冠縣,為北館陶區。
1971年,改為北館陶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北館陶鎮。

行政區劃

北館陶鎮轄56個行政村:東街村、西街村、北街村、東關村、西關村、南關村、大劉莊村、北崔莊村、北小劉莊村、北張莊村、米莊村、北宗莊、李園村、小莊村、北丁莊村、東窩頭村、冀莊村、小王莊村、崔拐村、喬馬莊村、戴莊村、小郭莊村、學門口村、孟莊村、閻莊村、魏莊村、前紙房村、後紙房村、吳家莊村、孫家莊村、張莊村、劉莊村、何莊村、郎莊村、南劉莊、成莊村、南宗莊村、宋屯村、歐莊村、耿莊村、東杜莊村、王屯村、林莊村、大郭莊村、許莊村、西柴莊村、東柴莊村、西溝塞村、莊村、邢莊村、胡屯村、東溝塞村、肖城村、東門口村、西宋莊村、東宋莊村。

城鎮建設

北館陶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東靠京九鐵路,西臨京廣幹線,南近濟聊館高速公路和濟邯鐵路,北與煙店軸承市場毗鄰,008省道、堠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鎮縱橫交匯而過,可謂“一個半小時上天(濟南),4個半小時入海(青島)、進京(北京)。”中國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分別建有信號塔,通訊設施完善優良,2000年建成全縣第一個電話鎮。1999年35kv變電站竣工、運行。
冠縣北館陶鎮冠縣北館陶鎮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千年古城煥發了新姿,街道寬敞平坦,水、電、路燈及其它基礎設施齊全。新開發經濟園區占地200餘畝,已建成樓房800餘間,招待所50餘間,道路平坦,電力、通訊等設施齊全,有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客貨運輸專線,可滿足客商的衣、食、住、行的需求。沿008省道新開發的經濟園區占地280餘畝,已建成樓房1200餘間,各種基礎設施完備,並設有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數條客貨運輸專線,可滿足客商各方面的需求。寬鬆的環境,真誠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吸引了省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已有20餘家外來客商在本鎮投資建廠,固定資產總計可達1200餘萬元。

經濟發展

北館陶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有各類企業及私營業戶2600餘家,以軸承、金屬表面處理(五元化學鍍),紙箱、麵粉、粉皮、豆製品、煤礦專用鑽桿、建材、運輸、飲食、商貿等為主,企業發展強勁。農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建起了8000餘畝玉米良種繁育基地,“波爾”改良山羊繁育基地,800餘畝稀有果品示範園(美國紅巴梨、歐洲李子、義大利杏、冬雪蜜桃),1000畝棗糧間作示範方,花生面積2500畝以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本鎮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呈現出“東部林果西良種,南搞蔬菜北軸承,規模養殖遍全鎮,中興民企商貿城”的良好局面。
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以軸承、紙箱、煤礦專用鑽桿、建材、運輸、餐飲、商貿、麵粉、油料、粉皮、粉條、豆製品、麵食等為主的各類加工企業和民營業戶2600餘家。農業結構調整達到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抓好典型帶動,建起波爾山羊1200隻、生豬1000頭、魯西黃牛300頭、蛋雞20000隻的養殖小區,各類養殖專業村、專業大戶應運而生。同時建成了7000畝速生豐產片林,1000畝棗糧間作示範大方,800畝稀有果品示範園,1000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6000畝油料生產基地,10000畝良種繁育基地,1200餘個春秋式蔬菜大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加快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步伐。

交通條件

本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東靠京九鐵路,西臨京廣幹線,南近濟聊館高速公路和濟邯鐵路,北與煙店軸承市場毗鄰,008省道、堠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鎮縱橫交匯而過,可謂“一個半小時上天(濟南),4個半小時入海(青島)、進京(北京)。”中國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分別建有信號塔,通訊設施完善優良,2000年建成全縣第一個電話鎮,鎮供電所容量目前已達6300KVA,為全鎮經濟發展可提供充足的電力資源。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千年古城煥發了新姿,城內街道寬敞平坦,高樓林立,水、電、通訊、照明、食宿、運輸等基礎設施齊全。沿008省道新開發經濟園區占地200餘畝,已建成樓房1200餘間,各種 基礎設施完備,並設有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 數條客貨運輸專線,可滿足客商各方面的需求。寬鬆的環境,真誠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吸引了省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到目前為止,已有20餘家外來客商在本鎮投資建廠。

產業結構

本鎮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呈現出“東部林果西良種,南搞蔬菜北軸承,規模養殖遍全鎮,中興民企商貿城”的良好局面。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以軸承、紙箱、煤礦專用鑽桿、建材、運輸、餐飲、商貿、麵粉、油料、粉皮、豆製品、麵食等為主的各類加工企業和民營業戶2600餘家。
冠縣北館陶鎮冠縣北館陶鎮
企業發展強勁達到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抓好典型帶動,建起了波爾山羊1200隻、生豬1000頭、魯西黃牛300頭、蛋雞20000隻的養殖小區,各類養殖專業村、專業大戶應運而生。同時建成了7000畝速生豐產片林,1000畝棗糧間作示範大方,800畝稀有果品示範園,1000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6000畝油料生產基地,10000畝糧種繁育基地,1200餘個春秋式蔬菜大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加快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步伐。

林業發展

騰飛的林業強鎮開放的軸承之鄉黨委書記:曹家嶺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簡介北館陶鎮位於冠縣西北部兩省三縣(市)交界處,西與河北省館陶縣隔漳衛河相望.北與臨清市煙店鎮接壤。鎮域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5萬畝耕地,3.2萬人,其中鎮駐地人口近萬人,流動人口0.4萬人。鎮駐地北館陶城始建於隋大業二年(606年),1350多年間,曾是歷代縣城所在地,全鎮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風淳樸誠實,善良好客,具有濃厚的經商傳統。本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東靠京九鐵路,西臨京廣幹線,南近濟聊館高速公路和濟邯鐵路,北與煙店軸承市場毗鄰,008省道、猴馬公路、冠北公路在本鎮縱橫交匯而過,可謂“一個半小時上天(濟南),4個半小時入海(青島)進京(北京)。”

基礎設施

通訊設施完善優良,中國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分別建有信號塔,2000年建成全縣第一個電話鎮,鎮供電所變壓器容量目前已達6300KVA,為全鎮經濟發展可提供充足的電力資源。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千年古城煥發新姿。城內街道寬敞平坦,高樓林立,水、電、通訊、交通、照明、食宿、運輸等基礎設施齊全。沿008省道新開發的經濟園區占地280餘畝,已建成樓房1200餘間,各種基礎設施完備,並設有通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數條客貨運輸專線,可滿足客商各方面的需求。寬鬆的環境,真誠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吸引了省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到目前為止,已有20餘家外來客商在本鎮投資建廠,固定資產總計可達1200餘萬元。
近年來,本鎮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呈現出“東部林果西良種,南搞蔬菜北軸承,規模養殖遍全鎮,中興民企商貿城”的良好局面。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以軸承、紙箱、煤礦專用鑽桿、建材、運輸、餐飲、商貿、麵粉、油料、粉皮、粉條、豆製品、麵食等為主的各類加工企業和民營業戶2600餘家。農業結構調整達到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抓好典型帶動,建起波爾山羊1200隻、生豬1000頭、魯西黃牛300頭、蛋雞20000隻的養殖小區,各類養殖專業村、專業大戶應運而生。同時建成了7000畝速生豐產片林,1000畝棗糧間作示範大方,800畝稀有果品示範園,1000畝優質葡萄生產基地、6000畝油料生產基地,10000畝良種繁育基地,1200餘個春秋式蔬菜大棚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加快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步伐。北館陶鎮黨委書記曹家嶺、鎮長趙德仲攜全鎮人民以良好的信譽,優質的服務,真誠歡迎國內外有志之士前來我鎮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招商政策

鎮長趙德仲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1、外來客商來我鎮投資程式從簡,鎮政府協調辦理一切手續。
2、凡投資額在50萬元、年納稅額在10萬元以上的企業免費使用土地。
冠縣北館陶鎮冠縣北館陶鎮
3、凡在經濟園區投資建廠者一律實行“免三減五”的優惠政策(即免徵三年個人所得稅,4-5年減半徵收)實行一事一議的辦法協商解決。
4、對全年納稅額在5萬元以上的按鎮所得部分的5%予以獎勵,10萬元以上的10%,20萬元以上的20%。5、凡引進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獨資工業項目者,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2%給予獎勵;引進國內獨資工業項目的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給予獎勵;引進合資、合作工業項目及公益事業項目的,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0.5%給予獎勵,固定資產由鎮經委初審,報鎮黨委、政府核准認定;獎勵資金待項目達產後,每年以稅金額的10%獎勵,直至全部兌現為止
2006年北館陶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繼續大力弘揚“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的主旋律,緊緊圍繞“強班子、正作風、抓發展、上項目、攻城建、增收入、保穩定、促和諧”的指導思想,以鎮村換屆為契機,切實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以擴大招商引資、強力推進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載體,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團結一班人,帶領全鎮黨員、幹部和民眾,腳踏實地,克難攻堅,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目標,鎮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

旅遊文化

關帝廟遺址

位於北館陶城內老西街與老南北街交匯處,現老機械廠西牆處。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廟中關公塑像等毀於解放初期,古廟於1958年被拆毀。關帝廟占地300餘平方米,由前古棚、大殿、後殿三部分組成,屬青磚青瓦、起脊飛檐式建築,雖然建築面積不大,但呈現古樸高大,莊嚴恢弘之氣勢。城內外百姓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廟中焚香膜拜、乞求平安。傳說每當有冤情的窮苦百姓上香叩拜關帝請求伸冤、主持公道後,到夜深人靜時,廟內就傳來鐵鏈“嘩啦”作響聲,拍案斥責聲。關帝顯靈為民伸冤的傳說不脛而走,引來方圓百里的百姓都來上香,香火鼎盛,經年不衰。

文廟古遺址

位於城內東南角,占地3000餘平方米。整座廟宇青磚紅柱,雙層飛檐,琉璃瓦頂,四面迴廊,外設漢白玉護欄環繞廟台。廟內塑有孔子及眾弟子像。院內青磚甬道兩側蒼松翠柏,碑碣林立,東南角城牆上建有一處魁星閣,後被日軍重修城牆時拆除。該廟在日偽軍占領時期被日軍毀去神像,改建成紡織加工廠。解放戰爭時期成為學校。50年代末,拆除孔廟大殿,劃歸供銷社後,建成棉站。

肖城遺址

在山東省冠縣縣城西北18公里處,有一座古城遺址。該城占地169萬平方米,呈正方形,城牆長各1250米,均系土築,四門分居東西南北正中,四門均為“扭頭門”,城牆外為平地,沒有護城河。此城西北3公里即為歷史上館陶縣城,也就是今冠縣北館陶鎮駐地。據《山東通志》、《館陶縣誌》記載,此城為肖城,上個世紀60年代,城中出土的明朝隆慶年間山西按察司楊師震墓志銘也證實了這一說法。肖城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現為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城牆連為一體,現存上寬8米,下寬13米,最高處13米,堅固如初。其南門扭頭門牆體保存基本完整,城內有兩處點將台,其中一處尚存,東西16.5米,南北15米,高4.8米。據此不遠有飲馬池若干處,另外還有箭樓、飲水井、萬人坑等遺址。專家們評價“肖城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
冠縣北館陶鎮冠縣北館陶鎮

肖城傳說

肖城地處平原,位於黃河故道北側,歷史上屬於館陶縣地,其城北有王屯、宗屯、胡屯、耿屯等村莊,出西門向西3公里即為隋朝京杭古運河,城河之間沿線為東溝塞村、孫溝塞村、溝塞村、西溝塞村等村莊。由此可見肖城為古時屯兵打仗之城堡。當地至今流傳該城為肖銀宗所建,說肖銀宗率兵打仗至此,命令士兵自聊城護城河每人取一頭盔土便築起了這座城,因此當地人稱肖城為“歇馬城”、“盔安城”或“盔干城”。又令士兵抖盡戰靴記憶體土便築成了點將台,肖銀宗所率兵將之多可見一斑。

郎莊麵塑

北館陶鎮是座歷史古城,這裡有著名的“特色三寶”:麵塑粉皮、園鈴棗。其中又以麵塑最為有名。“朗莊麵塑”在當地俗稱“面老虎”,據村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郎姓兄弟從山西遷民至此,立村為“郎莊”,後因“郎”字與“狼”同音,太兇,有巧手村民便用麵粉捏制“面老虎”來克制“狼”字,以求平安,經後人發展完善成為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製品,被有關專家稱為“中國一絕”。郎莊老藝人製作的麵塑有花果、禽獸、人物、吉祥物、貢品等八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其著色以紅、黃、綠三大原色為主,以鈷藍、白粉點綴其間,造成冷暖色反差強烈的鮮明對比。其造型奇特誇張、樸實大方,並具有久放數年不乾裂、不蟲蝕、不變形之特點。半浮雕式的麵塑成品色彩鮮艷奪目、絢麗多姿、動態逼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在國家旅遊局、輕工業部、商業聯合舉辦的“中國旅遊精品展”上榮獲“天馬金獎”,在“山東省第二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