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

冠縣

冠縣,隸屬聊城市,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靠經濟發達的沿海開放視窗,西臨中西部地區,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中原經濟區。全境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街道),754個行政村,總人口81.2萬(2012年)。

冠縣是中國鴨梨之鄉、中國毛白楊之鄉、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截至2012年,林木覆蓋率達40%。

冠縣文化底蘊深厚,名揚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莊麵塑均起源於此,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冠縣
  • 外文名稱:GuanXi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山東省聊城市
  • 下轄地區:冠城鎮、賈鎮、桑阿鎮
  • 電話區號:0635
  • 郵政區碼:252500
  • 地理位置:北緯36°22′—36°42′、東經115°16′—115°47′
  • 面積:1152平方公里
  • 人口:81.2萬人(2012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區域大陸型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馬頰河度假村、古墓葬、魯西北地委舊址、百里故道、清真古寺
  • 火車站:冠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P
  • 行政代碼:371525
  • 縣委書記:李春田 
  • 縣長崔新樂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交通,名優特產,旅遊,名人,

建置沿革

因春秋時曾在境內設冠氏邑而得名。
夏代,位屬兗、冀二州接壤地帶。
商代,為“商畿內地”。
西周,初屬“三監地”,後“三監地”統名為衛,遂屬於衛國。
春秋時期,屬晉國,南部為黃邑(今黃城),西部為冠氏邑。
戰國時期,初屬於晉國,後屬魏、趙國
秦代,屬東郡、邯鄲郡
西漢置館陶縣,屬魏郡,治所在今東古城鎮,今縣境西部屬之;又置發乾縣,據今縣境東部,屬東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為冀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
西晉,屬司州陽平郡,為館陶、發乾縣地。
十六國時,屬後趙、前燕、前秦、北魏等國,先後屬司州陽平郡、中州陽平郡、冀州貴鄉郡、兗州陽平郡、相州陽平郡,均為館陶、發乾縣地。
南北朝時期,先為相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西魏大統十二年(546),改相州為司州,遂為司州陽平郡館陶、發乾縣地。
北齊廢發乾縣。
北周大象二年(580),於館陶置毛州。
隋開皇初廢陽平郡,館陶縣改屬武陽郡,縣治北遷至今北館陶鎮。隋開皇六年(586),析館陶縣東部和清淵縣南部置冠氏縣,因古冠氏邑為名,治今冠城鎮,屬毛州。大業二年(606)毛州廢,屬魏州武陽郡。
唐武德五年(622),復置毛州,遂再屬之;唐貞觀元年(627),屬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後梁、後唐時期屬魏州;後晉時屬廣晉府;後漢、後周時屬大名府
北宋時期,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南宋、金時期,屬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1269),冠氏縣升為冠州,直隸中書省。
洪武三年(1370)降州改稱冠縣,隸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
清代,仍隸山東省東昌府。
1913年,屬山東省濟西道。
1914年,改屬東臨道。
1927年廢道級建制,直隸山東省。
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區。
1939年魯西北行政委員會。
1940年4月,屬魯西北專署,當年11月,屬魯西區第三專署。
1941年7月,屬冀魯豫區第三專署,當年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十八專署。
1943年7月,屬冀南區第七專署。
1945年6月,屬冀魯豫區第七專署。
1945年8月,冠縣併入永智縣;1945年10月,屬冀南第一專署。1945年12月,恢復冠縣,仍屬冀南第一專署。
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34年測定,全縣面積為725平方公里,其中,“河北18村”約100平方公里。
1940年7月,“河北18村”劃屬清江縣,其他境域未變。
1943年7月,原冠縣的第六、八區(張莊和清水區)劃屬冠堂邊辦事處;同年11月,冠堂邊辦事處撤銷,第六區劃屬武訓縣,第八區及冠、館路以北劃屬永智縣。時縣域北界為冠堂路和冠館路,西界至唐寺,東界和南界為原縣境,時境域最小。
1945年8月,撤銷武訓縣,永智縣和冠縣合併稱永智縣,是年12月,恢復冠縣稱謂。縣域東界辛集的劉八寨,西界漳衛河東岸的南館陶和北館陶,南界、北界未變。
1946年3月,南館陶區、北館陶區回屬館陶縣,縣境與1940年前縣屬河南境域大體相當。
1956年3月,原堂邑縣的柳林區、辛集區和溫集區的定遠寨、范王莊、黑周3個鄉劃屬冠縣,縣域擴大。
1958年12月,館陶縣全部、莘縣的燕店和王奉兩公社劃歸冠縣,時縣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52.5公里,面積2127.8平方公里1961年7月,冠縣、館陶縣兩縣分治,原館陶縣地回屬館陶,原莘縣燕店、王奉公社回屬莘縣。
1965年3月,館陶縣屬漳衛河東岸南館陶區的張莊、么莊、東古城、乜村和北館陶區的楊召、萬善、肖城、許莊、城關等9個公社再次劃歸冠縣,至今境域未變。
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隨之改屬聊城地區
1998年3月,聊城地區改為地級聊城市,隨之改屬聊城市。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冠縣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街道),754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冠縣地處北緯36°22′—36°42′、東經115°16′—115°47′之間。冠縣縣域大體呈平行四邊形,南北長35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1152平方公里。 冠縣縣城東距聊城市區51公里,北距臨清市城區55公里,南距莘縣縣城35公里,西至河北省館陶縣縣城15公里。至濟南市152公里,至北京470公里。

地質地貌

縣境所處的魯西北黃泛平原,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其地勢開闊平坦,但略有起伏。地形一般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坡降為1/6000 —1/7000。海拔高程一般為42.5—35米,最高點在縣西南部斜店鄉樊樓村,高達54.8 米;最低點在縣東部史莊鄉花園村,僅34.6 米。境內歷史上古黃河不斷改道、決口,淤積沉澱了大量泥沙等物質,形成了崗、坡、窪相間的微地貌差異。

土壤

冠縣境內土壤類型分潮土、鹽土、沙土3種,分蒙金型、倒蒙金型、漏型、有底型、阻根型5大類土體類型,表層質地有松沙土、沙壤土輕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等5種。

氣候

縣境屬溫帶季風區域大陸型半乾旱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3℃,年均降水量549.9毫米,年均相對濕度66%,年均蒸發量2234毫米,年均乾燥度1.8,年均氣壓1012HPA,年均風速3.4米/秒,年均日照時數4432.9小時,年無霜期日數198—227天。

水文

境內河渠主要有漳衛河馬頰河京杭運河(位山三乾渠)及其漳衛河水系的長順渠、一乾渠、二乾渠、三乾渠、四乾渠、鴻雁渠、青年渠等7條骨幹渠道。另古黃河也從境內穿過。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冠縣境內生物資源除人工繁育的家畜、家禽和農作物、樹木外,尚有一些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微生物和生物中性藥材。境內70%的野生藥材資源蘊藏在縣西北部沙質土地里,集中在冠城鎮、清水、甘官屯、萬善、東古城等鄉鎮,縣東南部較少。縣內藥材蘊藏量大,但開發利用少。

礦產資源

冠縣擁有館陶古潛山油區和凹陷生油區,據華北第五地質普查大隊於1977年10月—1978年3月在清水鎮的湯村、文村鑽探分析,館陶古潛山油區在2408米以下有大量油層。因鑽孔地點處於館陶古潛山坡,在鑽探過程中遇有斷層,因受技術、設備、投資等原因所限,後停鑽封閉鑽孔。凹陷生油區位於馬頰河以西,呈帶狀分布在冠縣大部、臨清中部、聊城市北端。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頂板埋深1688米,生油岩體厚度2000米左右,體積2117立方米。堂邑擁有一座煤炭預測區,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帶狀分布,位於冠、莘、聊交界處,預測含煤7層,厚8.7米,貯煤14億噸。另外,境內尚有天然氣資源。

水資源

山東冠縣境內水資源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兩部分組成,總量約為57.38億立方米。截至2010年,全縣可利用量為1.429億立方米 。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1974年平均埋深3.97米,1985年下降到6.35米。另外,全縣有15個鄉鎮年共67個村屬高氟水區。

土地資源

1982年土地普查資料顯示,冠縣土地總面積為172.8282萬畝。 其中,耕地 134.8973萬畝,占總面積的78%;林地11.6026萬畝,占6.7%;牧草地0.0149萬畝,占0.1%;河渠水域占地4.0388萬畝,占2.3%;城鎮、村莊和企事業單位、道路等永久性占地21.0492萬畝,占12.2%;荒地1.2254畝,占0.7%。境內土地有2/3是沙壤地,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冠城鎮、煙莊和東北部的蘭沃、賈鎮、甘官屯、范寨、柳林等鄉鎮,面積78萬畝,占總耕地的66%。紅淤土地主要分布在漳衛河和馬頰河畔的點片地帶,面積約5萬畝,占總耕地的4.7%。
參照全國土地生產力評級標準,全縣沒有一級、六級地;二級地10.2581萬畝,占總耕地的6.9%;三級地102.22萬畝,占69.2%;四級地24.7476萬畝,占16.8%;五級地10.5154萬畝,占7.1%。

經濟概況

2012年,冠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01.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01億元,增長5.91%;第二產業增加值107.17億元,增長9.11%;第三產業增加值58.01億元,增長19.98%。三次產業比例為17.9∶53.3∶2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增長20.48%。實現財政總收入7.88億元,增長-13.2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5.42億元,增長22.6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1.3億元,比年初增加21.95億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86.98億元,增加12.98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5.39億元,增加14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冠縣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6.21%。糧食總產83.2萬噸,增長18%;棉花總產0.95萬噸,增長-1.56%;水果總產49.22萬噸,增長69.55%;蔬菜總產166.98萬噸,增長48.64%;水產品總產4520噸,增長5.12%。肉類總產14.25萬噸,增長93.35%;禽蛋總產5.9萬噸,增長12.17%;奶類總產3.87萬噸,增長202.34%。新增造林面積1300公頃。全縣農機總動力142.01萬千瓦,增長3.36%。

第二產業

2012年,冠縣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實現增加值92.03億元,增長16.5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92.76億元,增長30.98%;實現利稅68.24億元,增長30.70%;實現利潤42.49億元,增長30.7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99.95,比上年提高98.35點。企業虧損面為0.43%。全縣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9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23.7萬元,增長-44.12%;實現利稅62.9萬元。

第三產業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37%。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41億元,增長7.39%;鄉村市場零售額30億元,增長47.64%。實現進出口總額19535萬美元,增長-10.13%,其中出口17503萬美元,增長-13.72%。主要旅遊景點有馬頰河生態文化度假區、冠州梨園、武訓紀念館、中共魯西北地委舊址、清泉河風景區、蕭城遺址,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4家。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85萬人次,增長1.06%。實現旅遊總收入8.98億元,增長2.28%。

人口

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8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8萬人。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5.7‰,自然增長率6.0‰。有少數民族20個,1.6萬人。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截至2012年,擁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70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6044人。國中21所,在校生16235人。國小116所,在校生51934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52人。共取得市級及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5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項,獲得省科技獎勵1項。專利申請量328件,授權專利36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有檔案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站)1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郎莊麵塑:產於北陶鎮郎莊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一絕”。“郎莊麵塑”的“絕活”在於以生麵粉捏成之後,並無美感,待發酵、蒸熟,方見豐滿。晾乾、著色之後,立即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而且乾後不裂、不霉、不蛀。“郎莊麵塑”現有上百個品種,其造型簡練誇張,著色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冠縣粗布:粗布也就是原來的“土布”,它是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編織而成,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冠縣粗布具有不起球、抗靜電、冬暖夏涼、吸潮透氣性強等特點,一年四季均使用。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有醫院、衛生院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979張,衛生技術人員172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27人,註冊護士832人。

體育

截至2012年,有體育館1座,新增民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6.1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13枚。

交通

邯濟鐵路橫穿縣境。境內有2條國道:高速公路(國道309線)和京廣路。有5條省道:蒙館路(333)、臨冠路(206)、臨商路(259)、329線、永館路(315)。全縣共有農村公路1298.5公里,其中縣道140.1公里,鄉村道路1158.4公里。縣道有五條,即張甘路、堠碼路、岳楊路、冠北路、班桑路。

名優特產

冠縣鴨梨:已有千餘年的栽培歷史,因果柄處狀如鴨頭而得名。冠縣鴨梨皮薄核小,色澤金黃,果肉嫩脆,汁多味甜。鴨梨營養豐富,具有潤燥生津,止咳化痰等藥物功效,載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冠縣鴨梨被評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冠縣粉皮:主要產地為北陶鎮戴莊、東古城鎮後楊召、田坡村等地,已有幾百年的生產歷史。冠縣粉皮由綠豆澱粉加工而成,具有品瑩透亮、花紋均勻、久燉不爛、爽滑可口的特點,久食具有減肥降壓之功效,被譽為“魯西一絕”。
小磨香油:冠縣素產優質芝麻,以傳統工藝製成的小磨香油,香濃味純,油質清澈、久存不沉澱,不混濁,香味不減。
五香豆腐絲桑阿鎮五香豆腐絲的加工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五香豆腐絲色鮮量足,味美可口,柔韌有彈性,成為一種地方風味食品。

旅遊

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位於東古城鎮田莊村東,黃河故道側畔,是冠縣最著名的革命歷史紀念地之一,為市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墓為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碑高3.1米。
蕭城遺址
蕭城遺址在故道北10公里,矗立在原野上。成正方形,周長十華里,面積是當時冠氏縣城的四倍,土城基本完好。城牆最高處仍達13米,上有箭樓、扭頭門、點將台,城內有飲馬井,城外“萬人坑”。
魯西北地委舊址
魯西北地委舊址位於冠縣城鎮紅旗南路X號。共分3個展區,10個展廳。第一展區,主要展示冠縣早期黨的活動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歷史;第二展區,主要展示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歷史;第三展區,展示新中國建立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創新、發展的革命歷史。
武訓祠堂
武訓祠堂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現規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
冉子墓
冉子祠始建年代已無法考查,但在晉代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經》中就已有明確記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之後的冉子墓,高丈余,墓前的祠堂,寬三間,灰瓦紅牆,正中供妙手巧塑的冉子像。
馬頰河度假村
馬頰河度假村位於馬頰河東岸,東至東昌府、西至冠縣城、南至莘縣、北至臨清均20公里。度假村裡有歐式木屋,供情侶使用。溫馨一角又稱“度假花園”,還有蘆盪鴨群、遊樂場等供遊客玩耍、欣賞。
梨園
冠縣別稱梨鄉,因種植歷史悠久且全縣成片梨園達30萬畝而得名,尤以蘭沃鄉(包括韓路村、張八寨村、鄧官屯村、劉屯村、曲屯村)、店子鎮(石頭村)一帶著名。蘭沃鄉韓路村有一“梨樹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樹冠占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樹齡,年產鴨梨達1500餘公斤,樹型之高大,樹齡之古,產量之豐厚,均為全國第一。

名人

張問陶:清代大詩人、著名書畫家。
武訓:千古聖丐。
宋景詩:清末農民起義領袖。
沙延孝:回族,梁堂鄉申閻村人,抗日英烈。
常振芳:回族,武術家。
趙健民:1912年出生於冠縣,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期間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加入抗日行列。“文革”時期,受到迫害,1978年9月恢復名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