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鄉

萬善鄉

萬善鄉位於冠縣城北5公里,總面積58.83平方公里。轄32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2239人(2017年)。冠北路、岳楊路從該鄉穿過,交通便利。萬善鄉後田平村的萬善果品園是梨農自發組織的非贏利機構。這裡風景秀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梨園面積近千畝。還有其他優質紅富士、桃、杏、油桃等各類經濟果木,一年四季,水果不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善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冠縣
  • 面積:58.83平方公里
  • 人口:32239人(2017年)
基礎設施,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傳說,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畜牧發展,工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省“票子”,翻“本子”,尋“點子”,旅遊文化,

基礎設施

濟館高速公路穿過萬善鄉境,南距329國道、邯濟鐵冠縣站、西距106國道均為10公里。境內實現了公路“村村通”,鐵路、公路交織成網。電力資源充裕,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二期電網改造已全部完成。通訊設施先進,可以隨時與世界各地聯繫。金融、郵政、文教衛生等設施齊全。 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力弘揚冠縣精神,帶領全鄉幹部民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萬善鄉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鄉黨委、政府先後被授予“縣級先進黨委”、“縣級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全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市級先進基層黨校”、“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省級計畫生育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萬善鄉域明清時期南部除前後田平屬崇文鄉外,其餘均屬清淵鄉;北部除萬善鄉前街為邱縣飛地外,其餘均為館陶縣地。1937年前,萬善鄉域南部屬冠縣第七區,萬善前街仍屬邱縣飛地,其餘為館陶第一、七區。建國初,西12村分屬館陶縣第一、七區,其餘為冠縣第七區。1958年,分屬館陶縣北館陶區、冠縣城關區。1965年,館陶縣漳衛河東岸的北館陶區劃入冠縣後,分屬北館陶區、城關區。1971年,撤區並社,由萬善、王段2個小公社,合併成立萬善公社。1984年改為萬善鄉。

行政區劃

轄3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萬善。大萬善村、宋村村、前萬善村、萬善屯村、葫蘆營村、段辛莊村、西北召村、劉召村村、東北召村、東召村村、召村鋪村、西元坊村、東元坊村、前元坊村、西賈村、東賈村村、王王段村、孝子哭村、崔王段村、前莊子村、張王段村、馬王段村、南王段村、南馬固村、東馬固村、西馬固村、後馬固村、前田平村、後田平村、北田平村、水贊村、高王段村。

傳說

據傳,春秋時期冉子雍追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今冠縣地病亡。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魯國人。孔子曾稱許他的德行,並謂“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意思是冉雍可以擔任面南背北的諸侯王。孔子著名弟子子貢評價冉雍說:“在貧如客,使用權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怨深、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意思是冉雍生活再貧困,也像做客一樣,彬彬有禮,舉止得當;支派下屬,像對待借來幫助自己的人一樣;出了問題不遷怒於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這就是冉雍的品行。冉雍是個謙恭有禮、溫和寬厚的仁人君子。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最有名的被後人譽稱為“十二哲”、“七十二賢”。冉雍是“十二哲”之中著名的一位。他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的輯錄撰定人之一。《論語正義?鄭玄論語序逸文》載:“昔仲尼即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又云:“要之《論語》之作,不出一人,故語多重見,而編輯成書,則由仲弓、子由、子夏首為商定,故傳《論語》者。”又曰:“此‘論語’二字,必為仲弓等所題。”由此推之,冉雍是《論語》的主要編輯人之一。在各地文廟的“大成殿”中,他的牌位在顏回、曾參、子思、孟子和閔子騫之列。
《冠縣誌?地名篇》中關於冉子對冠縣村名的影響有如下記載:
馬寨,因傳春秋時期冉子周遊列國在此停馬打餐而得名,初名馬站,後諧音為馬寨。
前馬固,因傳春秋時期冉雍周遊列國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麻木村,後諧音馬固,現拓建為前、後馬固。
前田平,相傳因冉子周遊列國至此“染病”得名,後沿稱田平,現拓建為前、後田平。
高王段,傳因冉子周遊列國在此病亡斷氣,故名“亡斷”,後沿化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為高王段,現拓建成為高、王、馬、崔、南等六個王段。
孝子哭,傳因冉子病逝後,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

產業結構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和綠色生態農業。目前,瓜果、蔬菜生產形成了產業化、基地化;西瓜種植面積6000畝,西瓜有“瓜大、皮薄、瓤沙、甘甜爽口”的特點;大櫻桃種植面積2000多畝,建立了大櫻桃示範基地;、草莓、葡萄、靈芝、雙孢菇、花生等年年獲得大豐收。畜牧業發達,全鄉以大約克豬、魯西黃牛、波爾山羊、雞、珍稀動物等養殖園區51個。
萬善鄉萬善鄉
萬善鄉鼓勵農民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該鄉元坊村是西瓜種植專業村,以前村民將西瓜下腳料全部扔在地頭上,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還容易滋生蚊蟲。對此,該村引導村民將廢棄的下腳料經過簡單處理製成鮮飼料,發展豬、羊、雞養殖,同時將養殖豬、羊、雞產生的糞便漚製成綠色肥料,再用來種植瓜果。現在,該村已利用這種循環模式發展無公害西瓜500多畝,發展養殖戶100多戶,每年可為村民增加收入80多萬元。

經濟發展

冠縣萬善鄉地處黃河故道,轄32個村莊,56000畝耕地,29000人,為省市重點扶持鄉鎮之一。萬善鄉充分利用扶貧的各種優惠政策,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扶貧部門的直接幫助下,始終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走“村為基礎、整鄉推過、區域規劃、產業開發”的路子,形成了養植、畜牧、林果等支柱產業,全鄉的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萬善由於土沙、水鹹嚴重製約著農業的發展,該鄉充分利用雙孢菇對水土要求不嚴、投資少、見效快、易管理,在國際國內市場上供不應求等特點,積極引導民眾發展雙孢菇生產。首先投資12萬元建起
了占地270畝的雙孢菇種植示範園,園內有200平方米大棚218座。又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年生產能力150萬瓶的菌種廠,投資20多萬元建立了雙孢菇銷售市場。同時,鄉制定了優惠政策,為每個大棚無償提供600元的扶持資金,並對雙孢菇實行每斤1.8元最低保護價收購,有力推動了雙孢菇生產的發展,到日前全鄉有雙孢菇大棚2600個。萬善鄉的雙孢菇遠銷天津、北京、石家莊、邢台等地,經過加工後銷往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僅此一頂可為全鄉農民增收520萬元。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大面積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地處黃河故道,飼草資源十富的優勢,積極發展以大約克豬、魯西黃牛、波爾山羊為主的豬、牛、羊等畜牧業生產。同時,鄉政府與新疆呼圖壁胚胎移植中心合作進行胚胎移植。2002年完成胚胎移植100頭,並且為民眾提供經常性的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相關問題,使民眾收到很好的經濟效益。為支持養殖業的發展,鄉政府與鳳祥集團達成了合作協定,在葫蘆營村建立了肉雞養殖基地,該村及段辛莊、元坊等養雞專業戶發展很快,現在全鄉可年出欄肉雞40萬隻。為鼓勵養殖業發展,幫助農戶爭取資金、協調貸款,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目前全鄉有各類養殖專業戶700多戶,大牲畜存欄量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畜牧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35%以上,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大力推廣立體種植模式,提高複種指數。引進大櫻桃矮化栽培,在崔王段建立了500畝的大櫻桃科技示範基地,並且聘請農科院候博士為技術顧問。基地內前兩年可為種子公司繁育棉花雜交種,每畝地多收入1500元以上,第二年大櫻桃進入盛果期每畝地收入在3000元以土,每畝地經濟效益比其他作物多收入2000元。推廣西瓜—棉花立體高效栽培。引進先進的西瓜品種,進行營養缽育一苗,採用二膜栽培,進行配方施肥,增加品質,捉早成熟、上市,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引進棉花新品種,進行免整枝稀植栽培,省工省力、立體高效,西瓜—棉花雙豐收。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在扶貧辦的支持下,引進了沼氣池建造技術,,在前萬善、馬王段、崔王段等村莊建造沼氣池100餘座,十幾分鐘就可以做一頓飯,既省時省錢又衛生。沼液可以餵豬,廢棄物可用來施肥,是綠色環保無公害肥料,對生產無公害疏菜、果品大有益處,具有廣闊的前景。
萬善鄉萬善鄉
萬善鄉萬善鄉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抓住扶貧機遇先後建起了8處扶貧揚水站,共有75kw機組11個,開挖溝渠100多公里,並完善了橋涵閘配套設施建設,使河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了98%以上。與此同時建起了供水中心,鋪設管網35公里,使全鄉21個村莊2萬人吃上了自來水,結束了吃鹹水苦水的歷史。
通過扶貧,民眾富起來了,自我發展的後勁足了,各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發展自己的特色項目:除在崔王段建了500畝的優質大櫻桃示範基地外,在南王段村引導農民新栽植了400畝梨樹,在葫蘆營建起20餘座凱特杏大棚,全部為優質品種;並積極發展花生、西瓜、棉花等經濟作物
,該鄉種植花生2萬畝,棉花1.5萬畝,西瓜5000畝,葡萄600畝,草莓400畝,育苗1600畝,靈芝棚600多個。經濟作物的面積占耕地而積的60%以上,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時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60多萬元修建了冠北路,投資100多萬元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大大改善了全鄉的交通條件,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總之,通過幾年的扶貧,萬善鄉經濟有了大的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扶貧前的2020元,提高到2004年2484.4元。萬善經濟有了大的發展,民眾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交通狀況有了大的變化,農民收入有了大的提高,農民民眾得到了最大的實惠。
萬善鄉萬善鄉

畜牧發展

萬善鄉的養殖戶很多,一大批畜禽產品正打著“綠”字品牌走進市場。從集體化入手,擴大單元規模。該鄉著力改變過去傳統的飼養方式,狠抓養殖小區建設,推進規模養殖,使一批有技術、有飼養經驗的農戶走上了養殖之路。目前,該鄉已形成養殖專業村12個,養殖戶300多。
萬善鄉萬善鄉
從標準化入手,強化“綠色”管理。該鄉大力推廣青貯氨化飼料,加大人工種草力度,加快以草養畜步伐;建立畜牧獸醫站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向農民宣傳環保知識和無公害飼養技術,引導民眾轉變觀念,淨化、改善飼舍環境,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從訂單化入手,促使有序銷售。該鄉不斷強化服務職能,與山東鳳祥集團簽訂了長期契約,加快了訂單銷售步伐,帶動了全鄉的肉雞養殖。

工業發展

鄉黨委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取得了良好效果。引進資金2.45億元,新建企業10多個,形成了軋鋼、精細化工、麵粉加工、紙業加工等民營經濟群體。山東東鼎軋鋼有限公司2005年全縣十大重點項目之一,投資8000萬元進行了二期工程擴建,年生產能力10萬噸,銷售收入4億元,創利稅4000萬元。

新農村建設

省“票子”

以往,農民手裡頭有錢了,就急於修房子或忙於添家具、購電器,以致農業生產資金投入少,使得農家只好年復一年地維持簡單再生產,要想辦點有規模的產業更是難上加難。如今,該鄉農民有了發展意識和發展眼光。據了解,該鄉許多農戶的錢變了花法,總之不再去花冤枉錢,大多將可花可不花、可用可不用的錢省下來存入銀行,以備農業生產之需。
萬善鄉萬善鄉

翻“本子”

王段村青年農民呂殿虎拿出一本學生作業本子,如數家珍般地算了一筆賬:一年到頭,種子、農藥、化肥、農資等各投入了多少,產出了多少,收入有多少,哪些有虧,哪些有賺,經濟效益如何等。翻開他的本子一看,記的內容全是農事,涉及到土壤耕作、施肥、病蟲害防治、化控化除以及氣候等,還有在服務農業生產上的收入。原來“秋後算帳”全靠他的“記事本子”。

尋“點子”

“往年過年,不是一家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就是親朋好友圍成一圈搓麻將、玩撲克。現在不同了,親朋好友相聚,擺談較多的是誰種什麼賺了多少錢,誰養什麼發了多少財,什麼賺錢、什麼來錢快。”說這話的是水贊村的農民溫丙貴。他去年在親戚處獲悉種植大棚蔬菜是條好門路,就投資3萬多元建起了一個蔬菜大棚,到目前已收入1.8萬多元。如今,“點子就是資源、就是財富”這一觀念已被該鄉廣大農民所接受。
該鄉農民紛紛把春節期間親友團圓的日子當作尋找有效益、有市場、有前途的致富點子的好機會。此外,該鄉還有一些到外省、到發達地區訪親的農民,他們在外卻不忘取經,尋找到好的致富點子回家後準備開店、經商或辦廠。

旅遊文化

冉子仲弓祠位於冠縣城北10公里高王段村。仲弓祠是魯西北平原上規模較大而又有獨特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它雖不像曲阜孔廟那樣規模宏大,名聞中外,但卻像孔廟一樣歷史悠久,飽經滄桑。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吸引了歷代地方官員和無數百姓祭祀朝拜。
據明、清時期《冠縣誌》記載,宋元時期始立仲弓祠記念冉雍。明天順、正德年間及清光緒三十一年(1692年)幾次重修,整體建築占地面積10餘畝。由冉子祠堂、冉子墓和東跨院三部分組成。祠堂和冉子墓成中軸線南北排列,南部是祠堂,北部是墓地,東西面兩道南北紅牆把祠堂和墓地圈成一個整體,西牆外面,是一面積達十畝的南北長方形池塘,和西池塘為一長堤路相隔。祠堂南門是一座朱漆廣亮大門,正對大門的是長達三丈,高達丈余的影壁,影壁兩端對稱生長著兩株合抱粗細的包袂古樹(當地土名),已不知何年所植。影壁向里正對祠堂的神道兩旁,歷代碑碣行列,碑文、刻字由於朝代不同而風格各有千秋,行、草、楷、隸、篆皆備,字型遒勁瀟灑,極有藝術價值。面對影壁,是座北朝南的冉子祠堂,祠堂共三間,翅角飛檐,灰瓦紅牆,雅致壯觀。堂內空間空闊,正中供冉子神像。此神像妙手巧繪,栩栩如生,遠看如生人神肖,恍若冉子再生。神像再現了冉子生前講學時哲人的精神情態,表現了冉子溫良淳厚的性格,使人望之肅然起敬,求聆教誨之意頓生。這尊神像據說和孔廟大成殿里的冉子像非常相象。看來歷來修繕冉子廟的大師們也是參照了曲阜孔廟的冉子像繪製的。院落內有古柏十餘株,枝葉繁茂,將祠堂籠罩於深綠的濃蔭之中,增加了廟堂的肅穆莊嚴的氣氛。
由祠堂往北,隔一堵東西後圍牆,即是冉子陵墓,陵墓高丈余,由於年代久遠,上面長滿了荒草,歲歲萌發,代代相繼,以伴這位儒學長者。每逢年節,地方官員和鄉紳來此祭奠,極其隆重嚴肅,虔誠之至。每逢祭奠之際,仍要為陵墓加幾杴土,以表對先賢仰慕敬重之心。墓地院內亦有古柏二、三十株,蒼翠挺拔,雖年代久遠,亦生機盎然。院內雖荒草沒膝,但並不使人感到荒涼,相反,濃蔭之下,蟲鳴鳥語,更增添了一種古意盎然的幽雅之感。
由祠堂院穿過東牆的朱漆帽釘的便門,便進入了和廟院並列的東跨院。東跨院面積廣闊,北面是六間上房,高脊灰瓦,亦建的精巧雅致,古香古色。正房東頭南面,是三間東配房。東配房的南面,則是向東開的廣亮大門。大門外當年還有碑樓數楹。東跨院是歷代官員來此祭奠之時休息、冠冕的休息場所。
廟西、廟前兩方池塘,長年積水,水深達丈余仍清澈見底;錦鱗穿游,家燕斜飛;碧波盈盈,頑童戲水;柳蔭村姑,浣紗洗衣;此田園之樂,雖陶令之桃花園不能比也。立身塘西遠眺冉廟,更有逢萊仙閣之秀,此地此時,更感我國文明之古老。
冉子祠堂與冉子墓地連成一體,森然巍峨,歷盡歲月洗禮,屢經兵禍劫變,此古老建築則儼然倖存,實屬幸事。其造型之典雅,構造之精巧,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關於冉子祠為何建於冠縣,歷代縣誌均有記載。據明、清《冠縣誌》記載:冉子祠在城西北王段村,明訓導徐節建,春秋戊日祭。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公約集資重建。清知縣徐霖所作《重修薛公冉子仲弓墓祠記》記載:“予惟乙卯挑發于山東,竊喜近聖人之居。時謁孔孟兩面三刀陵,且得遍歷齊魯諸仙賢墓址。歲甲子量移冠縣,考茲土古蹟,有冉薛公墓。”清《冠縣誌》載:其高廣兩丈許,在縣北之二十里王段村,宋元以來,墓側有祠,歲久圮廢。明冠庠徐司損廉贈地,肖像立祠,太常太卿彭諱時為之記傳,並附在郡志云:“夫謂冠邑有冉子墓也。”晉朝郭璞所著的有名的地理著作《水經》亦有類似記載:“而仲弓墓獨在冠氏。古者葬不擇地,亦不擇時,正不必過為曲解也。”
由此可得知,冉子仲弓當年曾遵從恩師孔子之命,到冠縣來宣講儒家學說,死於任上,葬於城北王段村,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