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冠縣北館陶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縣境西北部兩省三縣(市)交界處,東臨清水鎮,南依東古城鎮、萬善鄉,北與臨清市煙店鎮接壤,西以漳衛河為界與河北館陶縣隔河相望。總面積50.98平方公里,地形為黃河淤積平原,屬沙質土壤。2008年全鎮轄56個行政村、7750戶、31040人。北館陶歷史悠久,鎮駐地北館陶城建於隋大業2年(公元606年),立館陶縣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冠縣北陶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
- 面積:50.98平方公里
- 人口:31040人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狀況,農業生產,民營經濟,文化衛生,特色產業,地方名吃,鎮明村錄,軸承加工、良種繁育專業村-大劉莊,紙箱加工專業村-孟莊,
鄉鎮概況
北館陶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縣境西北部兩省三縣(市)交界處,東臨清水鎮,南依東古城鎮、萬善鄉,北與臨清市煙店鎮接壤,西以漳衛河為界與河北館陶縣隔河相望。總面積50.98平方公里,地形為黃河淤積平原,屬沙質土壤。2008年全鎮轄56個行政村、7750戶、31040人。
歷史沿革
北館陶歷史悠久,鎮駐地北館陶城建於隋大業2年(公元606年),館陶縣從今冠縣東古城北遷三十華里至此立館陶縣制。從公元606-1953年的千餘年間,北館陶一直是歷代縣城所在地。1953年縣城搬遷到現在的河北省館陶縣,舊城駐地改為館陶縣北館陶區。1958年併入冠縣為北館陶鎮人民公社。1961年冠、館兩縣分治回屬館陶縣。1965年再次劃入冠縣為北館陶區。1971年撤區改稱北館陶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北館陶鎮,同時將鎮南部11個村莊劃歸新設的楊召鄉。
經濟狀況
農業生產
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2008年有耕地5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8%,糧食畝產量1000公斤,總產量 4萬噸。沿漳衛河的10個村莊憑藉河堤這一天然隔離帶,把河灘農田建成5000餘畝玉米良種繁育基地,畝產增收300元。與河南省盧氏集團合作的朝天椒種植基地已發展了600畝。投入資金450餘萬元改造中低產田 2萬畝。積極爭取互助資金43萬元,對東宋莊、東柴莊、南宗莊進行扶持。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落實糧食直補、大型農機具、良種和農資補貼政策,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民得到較大實惠。
林業生產:林果業長足發展,新建速生豐產片林5000畝,優質大櫻桃示範基地230畝、優質凱特杏園120畝,老果園改造4000畝,優質葡萄園800畝,大力推廣林、糧、菜、瓜果、油料立體種植,實現了增產增收。仿效西宋莊村棗糧間作的成功模式,在王屯村發展了棗糧間作2000餘畝。2008年春,植樹7萬餘棵,綠化道路12條,溝渠6條,營造經濟林2000畝,片林400餘畝。
畜牧養殖: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在家家戶戶搞養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優質化、良種化、規模化。豬、雞、羊、兔養殖場46個,各類專業大戶380餘家。
民營經濟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多種經營已有軸承加工、紙箱加工、麵粉加工、煤炭加工、澱粉加工、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預製件加工、商品貿易、副食批發、機械、電器維修、餐飲服務、運輸、建築等15個門類。截止2007年底,全鎮擁有50萬元以上的加工廠126個,各類小型加工廠、專業戶2800餘家。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資,2007年招商引資4000餘萬元。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 4.3億元,人均收入 3080元。
文化衛生
北館陶鎮現有中學1所,國小 5 所,幼稚園1所,在校生 3200餘名,教師 385 名。鎮中心衛生院1所,在院醫生43 名,村衛生室56所,村醫56名。
特色產業
北館陶鎮有“三寶”:麵塑、粉皮、園鈴棗。“朗莊麵塑”俗稱“面老虎”,是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製品,被有關專家成為“中國一絕”。朗莊老藝人製做的麵塑有花果、禽獸、人物、吉祥物、貢品等八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其著色為紅、黃、綠三大原色為主,以鈷藍、白粉點綴其間,造成冷暖色反差特強的鮮明對比。其造型奇特誇張、樸實大方,並具有久放數年不乾裂、不蟲蝕、不變形之特點。半浮雕式的麵塑成品色彩鮮艷奪目,絢麗多姿,動態逼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戴莊粉皮:戴莊是生產粉皮專業村,具有悠久的生產歷史。該產品是用綠豆精粉為原料,經過傳統生產工藝加工而成。其特色是:“晶瑩透亮似圓月,細薄如紙任摺疊,入湯久燉不爛,入口滑爽綿脆,涼拌熱炒皆宜”,堪稱“魯西一絕”,實為宴賓饋贈之佳品,年產量4萬多公斤,暢銷10多個省市。
園鈴大棗:以西宋莊千畝棗園為基地的園鈴大棗遍及全鎮各村莊。大棗有皮薄、肉多、個大、核小、脆甜、爽口之特點,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具有補血益氣之功效,贏得大家的讚譽,深受省內外客商的喜愛。
地方名吃
陳家燒雞:陳家燒雞是採用祖傳四代的傳統工藝,選用20多味中草藥和經年循環老汤滷煮而成。其色澤金黃,黃中透紅,油潤鮮亮,熟爛脫骨,味純濃香,皮脆肉嫩,回味悠長,具有中醫保健養生之特色,實為饋贈親友,孝敬老人之佳品。
鎮明村錄
軸承加工、良種繁育專業村-大劉莊
大劉莊位於鎮北部漳衛河畔,全村320戶,1210口人,1900畝耕地。是鎮內外聞名的軸承加工、良種繁育專業村。連續8年榮獲全縣“經濟發展先進單位”、“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模範黨支部”等稱號。該村率先在河灘農田建千畝玉米良種繁育基地,全村家家戶戶育良種畝產增收300元,並帶動起沿漳衛河畔9個村莊的良種繁育規模化。該村抓住毗鄰煙店軸承市場的優勢,大上軸承加工項目,經10年滾動發展已初具規模。目前全村20萬元以上的 加工戶46家,50萬元以上的 8家,全村人均收入4600元。該村又是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他們抓住“村村通”富民工程的機遇,拓寬並硬化 “三縱三橫”6條街道。該村莊名稱來歷,是明朝大移民,劉氏兄弟定居於此名,大劉莊目前村內仍是劉氏居多,還有史、倪、李、梁等姓。
紙箱加工專業村-孟莊
孟莊村位於鎮境東北部,全村、715口人,178戶、1322畝耕地。該村是省內外聞名的紙箱加工專業村,經過十多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手工到機械的滾動發展,目前已達到規模化、機械化。加工廠達140餘戶,固定資產50萬元以上的小型加工廠40多個,投資800餘萬元的紙板加工企業3所。產品由單一的軸承包裝箱,擴大到果品、機械、副食品、日化等十幾個品種。該村產品遠銷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10多個省市、年人均收5600餘元。該村連續8年榮獲全縣“發展經濟先進單位”“模範黨支部”等稱號。2005年孟莊村抓住“村村通”工程施工的大好時機,硬化了村內4條街道,走在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前列。該村村名來源於明朝大移民,孟氏兄弟在此定居成村。現村內姓孟的卻僅有一家,孫、任、王、李、薛等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