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亭

海角亭

古海角亭在廉州城的西南隅。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1007年),距今已將近一千年了。亭經明代成化、嘉靖多次遷建,至隆慶年間才遷定於廉州中學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角亭
  • 地理位置:廉州城的西南隅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
亭名來歷,昔日風景,今日風貌,

亭名來歷

元代海南海北道肅正廉訪使范梈《重建海角亭記》載:“欽廉僻在百粵,距中國萬里而遠,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亭名的由來即在此。漢孟嘗來守此土,革除弊政,珠徙復還,人思其遺愛,建亭紀念。亭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年——1007年),距今已將近一千年了。亭經明代成化、嘉靖多次遷建,至隆慶年間才遷定於廉州中學境內。

昔日風景

昔日的海角亭濱臨大海,“每潮汐至,濤聲滾滾,轟然可聽。”江上帆檣如林,百舸爭流。亭所在恰是文物薈萃之區。後面是天妃廟,前面沿江一帶是海門書院。院內魁星樓巍峨聳立。從前在亭邊的金波湖上架設金波橋,連通魁星樓和海角亭兩地。由魁星樓後面行出數十步有逝者亭(敬業堂),再越過天井便是觀海樓。樓前左側臨江有漾江軒、浮碧榭兩亭,樓後與砥柱亭毗連,均與海角亭近在咫尺。亭的四周修竹萬千,綠樹從雜。尤以湖畔一株古榕拔地參天,濃郁覆蓋,最宜遊人憩息。海角亭確是全郡遊覽勝地。

今日風貌

而今海角亭自經合浦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重修後,恢復了原貌。全亭分為前後兩進。第一進為亭的門樓(沿用天妃廟門樓),面闊三間。正門是大圓拱門,兩旁是耳門。屋檐由兩層磚疊澀突出,古樸美觀。正門上方鑲嵌著“海天勝境”石額。兩耳門分別刻有“澄月”、“嘯風”字樣,是康熙年間襄平徐成棟所書。正門對聯是:“深恩施粵海,厚德紀莆田”,是沿用天妃廟舊聯。據說原先海角亭對聯是“不到此亭哪知象郡珠崖關山萬里,試觀于海才見龍門冠嶺雲水千重。”門樓內左門旁牆上鑲有連筆書成“鵝”字碑,是清代陶洽所書。門樓內右壁上鑲有知府康基田題寫的《逝者亭落成宴集即席賦詩二首》等詩文石刻,是由逝者亭(敬業堂)先後移來的。
第二進為亭的主體,呈正方形,是重檐歇山頂磚木結構亭閣式建築。亭見後敞開,兩側大圓窗相對,四周有迴廊,廊邊有檐柱,亭四向上下檐之間皆是圖案欞窗。屋脊雕塑精緻,中央博古圖案,上置草尾伴紅日,兩旁鰲魚相對,上檐角卷翹草尾,下檐角四獅雄踞,形態生動。亭正後方置一巨碑,刻著:“古海角亭”四大字,據說是范梈所書。亭正前面兩石柱上鑲著一聯:“海角雖僻山輝川媚,亭名可久漢孟宋蘇”。為清道光年間陳司灌所題。上聯描寫海角亭的勝景,下聯則道出因人而壽,亭名可久。情景交融,自然貼切,又巧妙地嵌入了“海角亭”亭名,堪稱佳聯。亭內後門上方懸掛著蘇軾書的“萬里瞻天”匾。這是當年蘇東坡由儋州量移合浦,在合浦居留期間,跋山涉水,觀賞風物,探求民情,曾游海角亭作此去國思君的留題。原留題為石碑,早佚。後為清代知府李經野摹擬作額懸於亭,也佚。現存的額是博物館複製的。為了紀念蘇東坡,曾在亭內鑲嵌著蘇文忠公長髯飄飄倚杖立的遺像石刻。清翰林院編修欽州馮敏昌曾到亭瞻仰,並賦詩收載縣誌。可惜先賢遺像已佚。亭內前檐下兩側各豎一碑,左為《重建海角亭記》,右為《重修海角亭碑記》,記述海角亭興衰歷史情況。亭內兩側壁上滿鑲詩文碑刻,其中有陶弼(宋仁宗時做過廉州團練使)記海角亭詩:“騎馬客來驚路斷,泛舟民去喜帆輕,雖然地遠今無益,爭奈珠還古有名。”是對海角風光及嚮往“還珠”盛名的生動寫照。又如海門書院山長香山鮑俊賦《海角亭晚眺》:“天南地盡海溟濛,海角亭遠鎖遠空,樹色連雲圍郭綠,波光浴日射橋紅。清歌漁叟驚沙鷺,終古才人感雪鴻。安得坡仙瞻萬里,同敲鐵板唱江東。”既描繪了海角亭的秀麗景色,又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深切懷念。由此,想見歷代名人、雅士、騷人、墨客風流文藻,輝映海隅。
辛亥革命的欽廉起義,由於郭道台人漳爽約而遭失敗,同盟會會員趙聲滿腔憤懣,曾宴將佐于海角亭,即席賦《海角亭口占二首》,抒發情懷,為海角亭增添新的史頁。詩云:
曉風吹角九天聞,萬里旌旗拂海雲。
八百健兒多踴躍,自慚不是岳家軍。
決戰由來堪習膽,殺人未必便開懷。
寶刀持向燈前看,無限淒涼感慨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