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州

鈞州

鈞州是河南省禹州市在金、元、明時期的古稱。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台”遺蹟,改潁順州為鈞州,至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鈞州作為禹州地區的古稱,存在了391年。

鈞州轄區包括陽翟新鄭密縣,治陽翟。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併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之名,至此告終。

鈞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宋朝“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的唯一產地,也是明朝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藥文化源遠流長。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蒙金之戰,

歷史沿革

夏以陽翟為都城。《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竹書紀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於鈞台,諸侯從之”。後,夏少康中興,又建都於少康城(今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
鈞州文廟鈞州文廟
商朝置歷國。西周以此地為歷邑。春秋時屬鄭國地,置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困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國都遷鄭(今新鄭市)。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遷回陽翟。
秦置陽翟縣,為潁川郡治。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韓王信於此,次年復為潁川郡。漢武帝時,屬豫州刺史部。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潁川郡為左隊郡。漢光武建武元年,改左隊郡復為潁川郡,歸豫州。
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陽翟縣改屬豫州部河南郡。西晉時期屬司州部河南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東晉(改陽翟縣為陽翟郡)、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等政權。南北朝初,陽翟屬南朝宋,歸豫州,潁川郡寄治睢陽,領陽翟。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陽翟分為陽翟陽城兩郡。東魏興和元年(539年),原陽翟縣劃為陽翟、黃台(今郭連鎮黃台村)兩縣,均屬陽翟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陽城、嵩陽、陽翟各一部,復置康城縣。貞觀三年(629年),廢康城縣,併入陽翟縣。龍朔二年(662年),陽翟縣改歸河南府洛州管轄。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後,陽翟縣歸金管轄,其間名稱多變,建置歸屬複雜。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潁川軍為潁順州,隸屬南京路管轄,並設陽翟縣為附郭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潁川有鈞台舊址,改潁川州為鈞州,轄三縣,仍屬南京路。改屬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9年)仍為鈞州,並將陽翟縣併入州治,鈞州領新鄭密縣兩縣。隆慶四年(1570年),新鄭劃出,鈞州領密縣。萬曆三年(1575年)四月因避神宗朱翊鈞諱,改鈞州為禹州

蒙金之戰

蒙古消滅金國的主力,雙方主力會戰。
鈞州三峰山(今河南禹縣西南),適遇大雪,金軍披甲冑僵立雪中,槍槊結凍如椽。蒙古軍則利用時機充分休息,然後全線進擊,金軍被蒙古軍包圍在三峰山,損失慘重。最後,蒙古軍讓開一條通鈞州之路,縱金軍出走,乘勢夾擊,金軍全軍覆沒。移剌蒲阿北走,至望京橋,被蒙古軍俘獲。完顏合達領數百騎敗入鈞州。蒙古軍進破鈞州,斬完顏合達。這次戰役使金朝盡失精銳部隊,金朝滅亡遂成定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