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古代行政區劃)

禹州(古代行政區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禹州,明、清地名,轄區包括今禹州市鄭州新密市、新鄭市。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設均平府,轄27縣。

清初沿襲明制,仍設禹州(散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今鄭州新密市)一縣。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領新鄭、密縣二縣。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歷代名人,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夏商周——夏都、韓都
禹州境內稱“夏邑”或“夏國”,亦稱“虞國”。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建都於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
商朝置歷國仍為夏邑,商湯曾將夏禹的後裔封於此。
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於康(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
先秦兩漢——穎川郡首府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宋金元明清——鈞州、禹州州府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潁順軍改為潁順州,隸屬南京路管轄(南京即河南省開封市);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潁順州有“鈞台”遺蹟,改潁順州為鈞州,仍屬南京路。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清道光年間禹州城平面圖清道光年間禹州城平面圖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
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併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
清初沿襲明制,仍設禹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一縣。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領新鄭、密縣二縣。
民國時期——廢府改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3年3月1日,廢府存縣改禹州為禹縣,隸豫東道。1914年6月2日,改隸開封道。1932年9月27日,改屬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區。1946年河南又劃成12個區,禹縣屬第一區。
新中國成立——“禹州”名稱的回歸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畫單列。

歷代名人

戰國時期
呂不韋,戰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陽翟的大商人,召集門客編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韓非子,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
秦漢時期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漢朝建立,封留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
三國時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司馬徽曾向劉備其推薦諸葛亮龐統
荀彧,潁川潁陰(今許昌市)人,傑出的內政謀略高手。為曹操定下挾天子固根本等戰略方針。
鐘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縣(今長葛市)人。滅蜀。
鐘繇,字元常,長社人。鐘繇為曹操把守關中地區,安撫馬騰、韓隨,治理長安、洛陽等地。後被任為大理、太尉、相國、太傅;清廉能幹,頗有威望,與華歆、王朗並稱三公。還是書法家。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唐朝時期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唐肅宗朝(約758年左右)。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
明朝時期
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負圖,別號約齋,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鈞州(今河南禹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詩人。

歷史記載

河南:禹貢豫及冀、揚三州之域。明置河南布政使司。清初為河南省,置巡撫。雍正二年,升陳、許、禹、鄭、陝、光六州為直隸州。十二年,升陳、許為府,鄭、禹仍屬州。乾隆九年,許復直隸。光緒末,鄭復直隸。宣統初,淅川廳直隸。領府九,直隸州五,直隸廳一,州五,縣九十六。東至江蘇蕭縣;六百五里。西至陝西潼關縣;一千三十里。南至湖北黃陂縣;一千一十里。北至直隸磁州。五百八十里。廣千六百三十里,袤千三百九十里。宣統三年,編戶四百六十六萬一千五百六十六,口二千六百八十九萬四千九百四十五。其名山:嵩高、三崤、熊耳、太行。其大川:河水、淮、汴、洛、潁、汝、白、丹、衛、漳。其鐵路:京漢,開鄭,道澤。其電線:東北達濟南、京師;西,長安。
開封府:沖,繁,疲,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司,鹽、糧、開歸陳許鄭、兵備、巡警、勸業道駐。明洪武元年,以元汴梁路改。清初,河南省治,仍領州四,縣三十。雍正二年,陳、許、鄭、禹直隸,割縣十四隸之。延津、原武屬衛輝、懷慶。乾隆中,禹及密、新鄭還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