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古城

禹州古城

禹州古城(陽翟)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都城。

禹州古城位於伏牛山余脈平原區,潁河與禁溝河交匯處,面積2.96平方公里。禹州古城曾為春秋時期鄭國陪都韓國都城,古城城市格局形成於此時,並沿用至 今。

禹州現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古建築群26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蹟景點763處。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文物介紹,禹州古城城門,禹州鈞官窯遺址,禹州藥幫會館,禹州古城寺廟,禹州古城傳統民居,名優特產,特色物產,特色小吃,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櫟邑(禹州)為鄭國陪都。 公元前453年,韓國將都城定在陽翟( 今禹州古城) 。
陽翟古城區點陣圖陽翟古城區點陣圖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以其地置潁川郡,首府設在陽翟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潁順州有“鈞台”遺蹟,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今鄭州新密)3縣。
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併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新鄭從鈞州劃出,鈞州僅領密縣。
清朝河南行政地圖清朝河南行政地圖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設均平府,轄27縣,改禹州為均平縣。
清初沿襲明制,仍設禹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一縣。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領新鄭、密縣二縣。
1988年6月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計畫單列市。

地理位置

禹州古城地處伏牛山山脈向淺山平原區,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潁河與禁溝河交匯處。陽翟古城北靠具茨山,東臨黃淮平原,對於當時的韓國來說,更便於向東攻伐宋、 齊等國。
古城風雨廊橋古城風雨廊橋
古城內道路骨架明晰、呈格線狀,明朝時期形成“ 五條街、九條巷、 三個口”的架構。清末年間,隨著經濟和人口的增加,清朝時期禹州城內街巷的數量逐漸發展成“ 六街、十巷、八口” ,形成了現代禹州城街道的雛形。古城內東西向主幹道由澄清街和宣化街組成; 南北向主幹道為鳳集街和迎恩街組成,這兩條主幹道相互平行,並與東西幹道分別呈丁字相交。其他街巷各自與主幹道相連,呈十字和丁字相交。

文物介紹

禹州古城城門

古城從春秋建立都城到清朝為止,有過7個城門,其中外城門5座,東、西附城城門各3座。
禹州古城
朝陽門,古城南門。
含春門,古城東門。
拱辰門,古城北門。
懷遠門,古城西門。

禹州鈞官窯遺址

禹州鈞官窯址位於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內,該遺址於1964被年發現1974年進行重點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宋代鈞瓷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禹州藥幫會館

禹州現存的藥幫會館包括十三幫會館、懷幫會館山西會館。會館的核心是廟院, 其在平面布局上往往是嚴整的中軸對稱,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的是照壁、 鐵旗桿、 山門、 鐘鼓樓、 戲樓、 東西廂房、 拜台、拜殿和正殿。
藥幫會館藥幫會館

禹州古城寺廟

禹州古城內所保留的宗教禮制建築包括廟宇、宗祠、佛寺、道觀、清真寺、基督教堂等。

禹州古城傳統民居

古城傳統民居多為合院形式,主要集中在三官廟街、 西大街和東大街周邊、臨街分布。現存的傳統民居在布局上主要有一進式、兩進式和三進式院落。
古城古民居古城古民居
平面布局上,普通民居院落入口往往是由門樓和倒座組成。每一進院落都包括正方和廂房,正房為1.2層,正房高度高於廂房,且進次越深正房高度約高。

名優特產

特色物產

禹州鈞瓷禹州鈞瓷

禹州粉條禹州粉條

禹州奇石
禹州奇石禹州奇石

禹白芷
禹白芷禹白芷

禹白附
禹白附禹白附

特色小吃

禹州十三碗禹州十三碗

禹州燜子
禹州燜子禹州燜子

禹州順店雜炣禹州順店雜炣

花石羊肉湯花石羊肉湯

禹州神垕豆腐菜
禹州神垕豆腐菜禹州神垕豆腐菜

禹州溫家燒雞禹州溫家燒雞

禹州火燒夾涼粉
禹州火燒夾涼粉禹州火燒夾涼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